高原地貌论文_杨崝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原地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貌,黄土高原,喀斯特地貌,高原,核素,高山。

高原地貌论文文献综述

杨崝源[1](2019)在《基于DEM数据的地貌图制作——以黄土高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地理课标对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系统的能力,初中地理教师也应对地理信息技术有所掌握,使其能够具备制作地图并应用于地理课堂中的能力,丰富教学资源。文章以黄土高原地貌图制作为例,介绍了ArcGIS软件对DEM数据的处理和应用以及使用CorelDRAW软件对专题地图进行完善,以此帮助更多的中学地理教师掌握制图技术,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9年23期)

王伟[2](2019)在《青藏高原东缘地表侵蚀与地貌演化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表面是地球深部岩石圈和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主要分界面,在地球物质循环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气候和构造共同影响和控制的地表侵蚀作用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同时又是连接表层气候变化和深部构造活动的重要纽带,因此,地表侵蚀在地球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量化地表侵蚀过程是研究气候和构造耦合关系必不可少的前提,同(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9期)

余璐,徐向舟,张茂省,刘广全[3](2019)在《黄土高原重力侵蚀对地貌因素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形属性是影响降雨引发重力侵蚀的形成、演变、分布和危害的重要因素。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基于已有文献和调查数据,采用GIS和RS技术,以及改进的增长率敏感系数法对影响黄土高原重力侵蚀的地貌等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坡度对重力侵蚀总量、滑坡侵蚀量和崩塌侵蚀量的影响较大,且都呈正相关关系;重力侵蚀总量、滑坡侵蚀量、崩塌侵蚀量对坡度的敏感系数分别达到60.5,1 616.6,89.3。(2)对重力侵蚀总量和滑坡侵蚀量而言,距河流距离、高程是次重要影响因素;而对崩塌量而言,植被覆盖率、坡面曲率是次重要影响因素。(3)研究区域中小型重力侵蚀发生次数较多,大型重力侵蚀发生频数较少,但大型重力侵蚀对侵蚀总量的贡献较大;其中,体积大于100×104 m3的大型崩滑侵蚀虽然发生频数仅占总数的13%,但其侵蚀量却占重力侵蚀总量的57%。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躲[4](2019)在《青藏高原中部格仁错断裂带构造地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始于~50—65 Ma的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持续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发生快速隆升并逐步向外扩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和东南缘高原物质分别主要通过挤压缩短和走滑逃逸变形来实现高原物质的向外扩展,调整和传递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汇聚。而在青藏高原中部,遥感影像解译和地质调查工作均揭示,晚新生代以来只发育了一系列走滑断裂和正断裂,这意味着(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7期)

闫洁[5](2019)在《黄土高原区域地貌特征与治理方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张宗祜黄土高原地貌分区的基础上,将青海东部、吕梁山至太行山一段作为补充分区,并就所划分的区域,从地貌特征、气候降水、土地类型及人口分布几个方面进行逐区描述,并以此为依据,对各分区的最佳治理方案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胡胜[6](2019)在《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大、堆积厚度最厚的黄土高原,不仅是我国生态系统的环境脆弱区,而且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频发区。成千上万的黄土滑坡分布其中,不仅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探究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与分布规律,揭示黄土滑坡对地貌演化的影响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开展了大量的黄土滑坡调查实践,获取了翔实的黄土滑坡编目。在此基础上,以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以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为切入点,从“黄土高原全区—典型流域(典型地形区)—典型单体滑坡”多种空间尺度,综合运用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测量学、岩土力学、水文学、数值模拟、“3S”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叁维建模技术和滑坡监测预警等理论和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了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的“格局—过程—关系—模式(机制)”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利用先进测量技术手段,精细化研究了黄土滑坡特征及其对地貌的影响;(2)研究发现大规模黄土滑坡在黄土高原局部地貌演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会加速地貌演化进程的突变;(3)提出了黄土高原滑坡、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的典型模式。本研究内容丰富了黄土高原地貌演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黄土滑坡和地貌演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风险减轻提供了科学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完成了迄今为止黄土高原数量最多的高分辨率黄土滑坡编目(307个),基于高分辨率和高精度滑坡调查的成果和滑坡编目有助于深入研究黄土滑坡特征,为研究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相互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撑。(2)黄土高原滑坡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其规模等级具有一定的集聚性特征,呈现不显着聚集、高高聚集(HH)、高低聚集(HL)、低高聚集(LH)、低低聚集(LL)五种聚类模式;黄土滑坡的高程频率分布和主坡向频率分布分别呈现正偏态、正态分布的特征,黄土高原85.53%的滑坡集中分布在海拔124~1500 m之间,黄土高原滑坡的发育与坡向关系不大,(90°,135°]坡向区间滑坡分布数量最多;黄土高原滑坡易发县区以低、中易发区为主,低易发县区占59%,中易发县区占18%,高易发县区占14%,极高易发县区占8%;根据黄土滑坡密度空间分布、区域构造、地形、地质、地貌条件,可将黄土高原分为八大滑坡易发区:西宁—兰州—临夏—定西易发区(Ⅰ区)、白银—定西—天水易发区(Ⅱ区)、固原—平凉—西峰—铜川易发区(Ⅲ区)、包头—呼和浩特易发区(Ⅳ区)、陕北高原易发区(Ⅴ区)、汾渭盆地易发区(Ⅵ区)、吕梁山区易发区(Ⅶ区)、叁门峡—晋城—长治—阳泉—五台山易发区(Ⅷ区)。(3)黄土高原地区滑坡不敏感区域和敏感区域面积相当,敏感区中以中度和高度敏感区为主。黄土高原滑坡不敏感区的面积为298 069.0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47.16%;低度敏感区的面积为62 926.2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9.96%;中度敏感区的面积为93 217.7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14.75%;高度敏感区的面积为133 143.0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21.06%;极高敏感区的面积为44703.20 km~2,占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7.07%。(4)数字地形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黄土滑坡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黄土滑坡的形态特征、地形地貌变化、稳定性状态、剖面结构等特征奠定了基础,也为深入研究黄土滑坡与地貌演化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高分辨率黄土滑坡地貌特征定量化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特征参数提取与分析、水文分析、地形变化监测分析、面积高程积分与稳定性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构分析。(5)虽然土壤侵蚀在地貌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举足轻重,但作为快速土壤侵蚀现象和地表过程的黄土滑坡往往会加速地貌演化进程的突变,黄土滑坡在塑造地表形态方面的能力不应被低估,大规模黄土滑坡在黄土高原局部地貌演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形地貌对黄土滑坡的控制作用,尤其是相对高差在控制滑坡最长滑动距离、滑坡周长与面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幂律关系,如相对高差(x)与最长滑动距离(y)呈良好的幂指数关系,其拟合公式如下:y=0.3626x~(1.3906)(R~2=0.7448,整个黄土高原),y=0.1831x~(1.5226)(R~2=0.8346,黄土丘陵区),y=3.9846x~(0.8835)(R~2=0.3,黄土台塬区)。(6)通过在典型黄土台塬区泾阳南塬开展长时间序列和高精度的滑坡监测,发现黄土滑坡会加速塬面面积的缩减,减少速率约为3358.7 m~2/年,时间间隔(年)x与塬面退化面积(m~2)y满足线性趋势,拟合公式为:y=-3358.7x+4543.3(R2=0.9589)。黄土台塬滑坡不仅改变了台塬原始斜坡的坡度,而且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黄土滑坡发生具有群发机制。一次完整的滑坡在线监测记录表明,黄土台塬滑坡经历了“前期缓慢式蠕动—中期突变式滑动—后期局部崩滑”的形变和运动过程,单次滑坡可导致泾阳南塬塬面后退16.1 m。(7)总结了黄土高原滑坡、土壤侵蚀与地貌演化的典型模式,黄土丘陵区大致可分为四个演化阶段(Ⅰ-缓慢演化阶段、Ⅱ-局部演化阶段、Ⅲ-加速演化阶段、Ⅴ-稳定演化阶段),黄土台塬区大致可分为五个演化阶段(Ⅰ-缓慢演化阶段、Ⅱ-局部演化阶段、Ⅲ-快速演化阶段、Ⅳ-加速演化阶段、Ⅴ-稳定演化阶段)。(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吴贵灵,祝成宇,王国灿,张攀[7](2019)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边界性质的界定及其对高原东南缘扩展模式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地貌结构是高原隆升深部动力过程与高原扩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存在受下地壳流驱动的渐变模型和受宽约50~200km的雅砻-玉龙断裂系控制的陡变模型2种不同认识。文中基于30m分辨率的SRTM数据进行数字高程分析,利用高程和水系参数对研究区地貌加以提取和分析,结合野外地貌和构造调研的结果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对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中部构造地貌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边界具有明显的台阶式构造地貌结构,不同台阶梯度带受不同时期发育的NE-SW向断裂控制。其中一级边界位于木里-玉龙断裂,控制了平均海拔4 200m的高原面的东南边界,是渐新世—中新世早期构造抬升的结果;二级边界受中新世中期逆冲活动的金河-箐河断裂控制,其构成丽江—盐源一带海拔中等(约3 000m)、相对低起伏区域的东南边界。高原东南边界的台阶式构造地貌结构反映了高原向SE的前展式逆冲扩展。这种扩展模式并不支持下地壳管道流连续变形模型。(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张继,周旭,蒋啸,杨江州,罗雪[8](2019)在《贵州高原不同地貌区和植被类型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高原具有少日照、多云雨和复杂下垫面的山地特殊气候和地形,准确探究该区域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对进一步了解喀斯特地区碳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气象站点数据用ANUSPLIN软件进行插值处理,与使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和质量控制文件重新构建高质量的MODIS-NDVI数据作为CASA模型的输入数据模拟植被NPP,再结合MOD16-ET数据估算WUE。综合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稳定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贵州高原2000—2014年各地貌区、植被类型WUE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研究区近15年来WUE均值和趋势的空间格局都呈西部高于东部的特点, WUE趋势呈显着增加态势(R~2=0.63,P<0.001)。(2)从各地貌区来看,多年WUE均值排序为:断陷盆地>岩溶峡谷>峰丛洼地>非喀斯特地貌>岩溶高原>岩溶槽谷,其中断陷盆地和岩溶峡谷呈显着(P<0.05)增加趋势。(3)从不同植被类型来看, WUE大小呈混交林>阔叶林>耕地>针叶林>草地>灌丛排序。针叶林和灌丛变异系数(CV)值较高,但前者对气候波动的抵挡能力更强,增加速率更快。草地CV值最低,变化速率最慢,不易受气候波动的影响。由于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显着,使耕地WUE的变化速率最快。(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希涛,魏乐军[9](2019)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特征与藏水北调源头段的可能线路——试评“红旗河工程”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S4679课题组关于"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的网络报道信息和王浩院士在清华大学的讲演视频,按其提供的"红旗河"河道节点高程,在Google Earth地图上标定了"红旗河"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起点和源头段多处河流节点的地理坐标。按照课题组设定的自流河道坡度(2.10?或稍高),作者无法在我国境内等高线图上找出一条能"自流"到怒江的河道线路,这是由青藏高原东南部(地球上高差最大地区)被并行南流的一系列大江大河深深切割的高山深谷地貌特征所决定的。"红旗河"构想的无深埋长隧洞的509 km源头段自流河道纯属虚构,实际上在我国境内不存在这样的自流线路。若辅助于深埋长隧洞工程,本文提出含有70 km隧洞穿越岗日嘎布山和66 km隧洞穿越伯舒拉岭的自流河道新线路,称之为"雅怒河",以备参考。同样,对于源头段以下的"红旗河"河道,由于天然河道比降太大,亦无法像课题组构想的那样,对怒江60 km、澜沧江43 km和金沙江97 km共计200 km自然河道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帅,解习农,刘中戎,陆扬博,肖苏芸[10](2019)在《古地貌对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以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亚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伦坡拉盆地作为西藏地区唯一发现含工业油流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研究其成因及演化对西藏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二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阐明了始新世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特征,揭示了古地貌对于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3个:北部逆冲带,中央凹陷带以及南部冲断隆带。断陷盆地发育经历了湖盆形成、扩张和萎缩阶段,对应于牛堡组层序地层划分中的牛一段、牛二段及牛叁段。在恢复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的基础上,指出盆地存在断控坡折型和挠曲坡折型两种控制盆地沉积体系分布的地貌,分别位于盆地的南部和东部。在不同地貌的控制下,盆地北部发育冲积扇和湖底扇组合沉积体系,盆地东缘、东南缘以及南缘则发育辫状河叁角洲及扇叁角洲组合。盆地中部发育浅湖-半深湖沉积,周缘发育滨湖亚相。盆地内的许多微地貌也对盆地内砂体起到了阻挡与疏导的作用,从而控制了众多水道的规模。(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2期)

高原地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球表面是地球深部岩石圈和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主要分界面,在地球物质循环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气候和构造共同影响和控制的地表侵蚀作用塑造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同时又是连接表层气候变化和深部构造活动的重要纽带,因此,地表侵蚀在地球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量化地表侵蚀过程是研究气候和构造耦合关系必不可少的前提,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原地貌论文参考文献

[1].杨崝源.基于DEM数据的地貌图制作——以黄土高原为例[J].地理教学.2019

[2].王伟.青藏高原东缘地表侵蚀与地貌演化定量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3].余璐,徐向舟,张茂省,刘广全.黄土高原重力侵蚀对地貌因素的敏感性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王躲.青藏高原中部格仁错断裂带构造地貌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5].闫洁.黄土高原区域地貌特征与治理方案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9

[6].胡胜.黄土高原滑坡空间格局及其对地貌演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

[7].吴贵灵,祝成宇,王国灿,张攀.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边界性质的界定及其对高原东南缘扩展模式的启示[J].地震地质.2019

[8].张继,周旭,蒋啸,杨江州,罗雪.贵州高原不同地貌区和植被类型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J].山地学报.2019

[9].赵希涛,魏乐军.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特征与藏水北调源头段的可能线路——试评“红旗河工程”构想[J].地球学报.2019

[10].赵帅,解习农,刘中戎,陆扬博,肖苏芸.古地貌对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以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评价区属于典型的黄土梁峁沟壑区Fig....评价区工程地质条件简图(张茂省等,2...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长江流域水系图2.1给出了长江流域的水...西吉县水系分布图乌东德库区地势图

标签:;  ;  ;  ;  ;  ;  ;  

高原地貌论文_杨崝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