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银杏疫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银杏,疫病,种皮,内生,细菌,辣椒,多糖。
银杏疫病论文文献综述
夏前贤[1](2017)在《银杏外种皮多糖抑制新城疫病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GBEP对NDV的作用,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银杏外种皮多糖(GBEP),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GBEP的糖含量,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其光谱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不同浓度GBEP接种DF-1细胞和9-11日龄鸡胚,以测定GBEP在细胞和鸡胚上的安全浓度。而后比较不同给药方式(先给药再加入病毒,先加入病毒再给药以及药物和病毒混合孵育后再攻毒)对NDV的作用。此外将NDV稀释液加入到DF-1细胞中通过在不同时间段提取细胞和病毒的总RNA,采用RT-PCR法定量分析NDV在不同时间段内的mRNA表达量,以此解释NDV侵染DF-1细胞的吸附、增殖和释放特性;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病毒后细胞表面的变化,以及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研究NDV在细胞内的增殖情况。最后将不同浓度(20、10、5μg/mL)的GBEP添加到细胞感染病毒的不同时间,采用RT-PCR法定量分析药物作用后NDV的表达量,以及免疫荧光法探究药物对NDV在DF-1细胞中复制特性的影响。结果:GBEP的糖含量为51.9%且不含淀粉;其红外光谱图呈典型的多糖图谱,在1250.6cm-1有较强吸收。GBEP在不高于50 μg/mL时对DF-1细胞生长无显着影响,不高于4 mg/枚鸡胚时不影响鸡胚的正常发育。抗NDV方面,在DF-1细胞上先给药后加病毒组,1.25μg/mLGBEP组的OD值即显着大于攻毒对照(P<0.01),与同剂量的利巴韦林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先加病毒后给药组,1.25μg/mLGBEP组的OD值亦显着大于攻毒对照组(P<0.05),但不及同剂量的利巴韦林,但随着剂量的增加其作用加强;混合作用组GBEP的各浓度组的OD值均显着大于攻毒对照组(P<0.01)与同剂量的利巴韦林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鸡胚中试验中,0.8 mg GBEP/枚组的胚体发育、HA血凝价均与利巴韦林组相近,而攻毒对照组鸡胚在48 h时全部死亡。先攻毒再给GBEP组的鸡胚在48 h时出现5枚死亡,60 h时全部死亡;先给药再攻毒组中的鸡胚在同时期出现1枚死亡,而GBEP与病毒混合孵育后再攻毒组未出现死亡,且72h的胚体长度明显长于攻毒对照组(P<0.05)。NDV在DF-1细胞上复制周期的检测结果表明,NDV稀释液加入到DF-1细胞后,约11Omin对细胞的吸附量达到饱和,同时在细胞表面发现有病毒粒子存在;病毒稀释液添加到细胞约13h后其在细胞内的增殖量达到最大,并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病毒加入到细胞6h时,细胞上清液中即可检测到NDV,42h时NDV含量达到最大,说明病毒感染6h后即开始释放。不同浓度的GBEP和NDV同时加入到细胞后,NDV对DF-1细胞的吸附量极显着低于攻毒对照组(P<0.01);在病毒进入细胞后再加入不同浓度的GBEP也可极显着降低NDV在细胞内的增殖量(P<0.01);此外药物和病毒共同孵育后再加入细胞,NDV对细胞的吸附量也极显着低于攻毒对照组(P<0.01):RT-PCR结果显示,各加药组的NDV-F基因的表达量都低于攻毒对照组;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各药物组的荧光强度都低于攻毒对照组。结论:以上结果表明GBEP是含有硫酸基团的酸性多糖,其在DF-1细胞和鸡胚上均具有抑制和灭活NDV作用,在DF-1细胞上的作用要好于鸡胚;此外,GBEP能够显着降低NDV对DF-1细胞的吸附和细胞内增殖。(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4-20)
夏前贤,承南,焦金英,赵昕,刘明江[2](2017)在《银杏外种皮多糖的制备及其抗新城疫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银杏外种皮多糖(GBEP)在鸡胚中对新城疫病毒(NDV)的作用,试验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多糖(含量为51.9%),然后用不同浓度多糖接种9~11日龄鸡胚测定多糖的安全浓度,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给药方式(先给药再攻毒、先攻毒再给药及药物和病毒混合孵育后再攻毒)对NDV的作用。结果表明:GBEP在不高于4 mg/枚鸡胚时不影响鸡胚的正常发育。0.8 mg/枚GBEP处理组的胚体发育、HA血凝价均与利巴韦林组相近,而攻毒对照组鸡胚在48小时时全部死亡。先攻毒再给药组鸡胚在48小时时出现5枚死亡,60小时时全部死亡;先给药再攻毒组鸡胚在同时期出现1枚死亡,而药物与病毒混合孵育后再攻毒组未出现死亡,且72小时时胚体长度明显长于攻毒对照组(P<0.05)。说明GBEP具有明显的预防和直接抗NDV感染鸡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07期)
杨瑞先[3](2013)在《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山东、河南、浙江及福建四个地区采集不同生长年龄的健康银杏叶片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共获得120株内生细菌,来自山东泰安约50年生银杏植株获得21株,来自河南郑州约30年生获得62株,来自福建福州约10年生获得17株,来自浙江杭州约100年生获得20株。分离结果表明银杏叶片内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且不同树龄银杏叶片内生细菌的种群密度和含量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约50年生>约30年生>约10年生>约100年生。利用16S rDNA PCR-RFLP、ERIC-PCR和DNA gyrase B subunit(gyrB)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银杏内生细菌的种群多样性,结果表明银杏叶片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种群多样性。16S rDNA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120株内生细菌菌株共产生42种酶切图谱类型,具有优势RFLP图谱类型的64个菌株有53个ERIC-PCR图谱类型,表明银杏优势内生细菌具有相对丰富的遗传型。将每一个RFLP图谱类型中的代表菌株进行gyrB基因测序,测序结果表明代表菌株共属于9个属26个种,其中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为银杏叶片中内生细菌的优势种群。通过平板对峙试验从来自银杏叶片的120株内生细菌中筛选获得35株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8个菌株Zy44、Fy11、Hy7、Hy14、Zy25、Zy45、Zy55和Sy15对辣椒疫霉菌拮抗活性较强,抑菌带的宽度均在10mm以上。进一步测定8个内生细菌菌株对其他一些供试植物病原菌的平板拮抗作用,结果表明这8个菌株对测试的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继续测定8个拮抗菌株对辣椒果疫病的防治效果,发现8个测试菌株对辣椒果疫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病作用,其中5个菌株Zy44、Fy11、Hy7、Hy14和Zy25防效显着,挑战接种病原菌6d后,防效仍保持在70%以上。温室盆栽辣椒苗疫病的防治试验表明,菌株Zy44和Fy11对辣椒苗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接种病原菌20d后,两个菌株的防效保持在50%以上。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试、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4个生防菌株Zy44、Fy11、Hy7和Zy25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叁个生防菌株Fy11、Hy7和Zy44混配后对辣椒果疫病和苗疫病的防治试验表明,Fy11和Zy44混配后能够显着增加辣椒果疫病和苗疫病的防治效果,接种病原菌7d后,对辣椒果疫病的防病效果仍保持在76.30%,接种病原菌20d后,对辣椒苗疫病的防病效果为71.30%。温室盆栽辣椒苗的促生试验表明,3个生防菌株均能显着促进辣椒幼苗的生长,菌株Fy11、Hy7和Zy44对辣椒苗的促生增长率分别为43.65%、39.53%、46.93%。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标记生防菌株,工程菌株Fy11-gfp和Zy44-gfp在辣椒组织内的定殖研究表明,两个生防菌株均可在辣椒组织内定殖,能够从根部运输到茎和叶。在整个分离过程中,菌株Fy11的定殖量显着高于菌株Zy44,尤其是辣椒的茎和叶组织中。同时研究发现Fy11和Zy44混合后接种辣椒幼苗后,其定殖数量与单个生防菌株的定殖数量并没有显着差异。进一步对菌株Fy11和Zy44胞外代谢物质的防病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菌株Zy44的发酵滤液和脂肽类粗提物对辣椒苗疫病的防治效果显着高于菌株Fy11的发酵滤液和脂肽类粗提物,同时Zy44脂肽类粗提物对辣椒苗疫病的防治效果高于该菌株的发酵滤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Zy44的脂肽类粗提物能够导致辣椒疫霉菌菌丝畸形,并抑制其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在研究生防菌株Fy11和Zy44诱导辣椒系统抗性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表明内生细菌浇灌处理,再挑战接种病原菌后,菌株Fy11能够诱导辣椒防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增强防病基因CaPR4(辣椒病程相关蛋白4)的表达,Zy44处理、SA处理以及病原菌处理后辣椒幼苗防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基本相同。利用合成扩增枯草芽胞杆菌功能基因bmyB、fenD、ituC、srfAA、srfAB和bioA、yngG和yndJ的8对特异引物PCR扩增拮抗芽胞杆菌Zy25和Hy7的生防功能基因,发现均可以扩增获得8个生防基因片段,表明菌株Zy25和Hy7可能具有合成脂肽类物质的能力。平板拮抗作用测试表明其合成的脂肽类物质可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拮抗芽胞杆菌的脂肽类粗提物能够导致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畸形,原生质凝结,无法扩展生长。活体生防试验表明Zy25和Hy7脂肽类粗提物能够有效的防治辣椒果疫病和番茄果实灰霉病。利用cDNA-AFLP技术,采用256对引物,分析辣椒幼苗接种内生解淀粉芽胞杆菌Fy11后5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谱,初步明确内生解淀粉芽胞杆菌Fy11诱导辣椒幼苗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256对引物共产生18620个转录本(TDFs),筛选得到353条差异表达条带,占扩增条带总数的1.89%。经克隆、测序分析,最终获得257个差异TDFs,聚类分析得到229个ESTs(unigenes),其中144个基因上调表达,85个基因下调表达。经Blastx比对和功能分类分析,其中65条EST(s28.38%)未找到同源性匹配,8条(3.49%)与未知功能蛋白同源性较高。其余156条ESTs主要涉及基础代谢基因(10.92%);与能量和抗病与防御类相关基因,各占8.73%;信号转导基因占7.42%;转运子或转座子基因占6.99%;与细胞结构相关基因占6.55%;参与转录调控基因占5.68%;细胞生长类基因占3.93%;参与蛋白质运输和储存8个基因,占3.49%;蛋白质合成类占2.18%;次生代谢类和胞间运输类基因,其数量相对较少,各占1.75%。选取抗病与防御、转录调控及信号转导类等相关的10个差异基因,利用qRT-PCR分析差异基因表达模式,验证cDNA-AFLP表达谱,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其表达模式符合cDNA-AFLP表达谱。(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3-04-01)
杨瑞先,陶玉凤,宋美仙,胡方平[4](2012)在《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健康银杏植株叶片中分离到108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测试从中筛选获得35株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温室盆栽试验证明,菌株Zy44、Fy11、Hy7、Hy14和Zy25对辣椒疫病防效显着,其中Zy44和Fy11发酵液在辣椒疫霉菌接种20 d后防效分别为62%和52.3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试、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这两个菌株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其发酵滤液及酸沉淀获得的脂肽类抑菌物质对盆栽辣椒苗疫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菌株Zy44的防效高于Fy11,且脂肽类物质的防效高于发酵滤液;显微镜观察发现菌株Zy44的脂肽类抑菌物质可导致辣椒疫霉菌菌丝体膨大,分枝增多,成簇状,并显着抑制孢子囊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陶玉凤[5](2012)在《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不同地方采集银杏叶片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获得3株对辣椒果疫病具有显着拮抗作用的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y7,Z2-13和Gbl8菌株,其防效在接种病原疫霉菌第6d后仍保持在60.0%;进一步研究发现菌株Hy7和Z2-13对温室盆栽辣椒苗疫病也具有显着的防效,接种病原菌第10d后防病效果分别为60.76%和50.71%。将不同内生菌株混合使用,结果发现菌株Hy7和Z2-13混配后能显着提高对辣椒疫病的抑制作用。混配菌株Hy7和Z2-13在辣椒果疫病防治试验中,接种病原菌后第4d的防效为83.33%,第8d的防效还能达到57.78%;在温室辣椒苗疫病盆栽试验中,接种病原菌后第10d该混配菌株的防效仍能维持在60.0%以上,结果表明混配菌株生防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高于单个生防菌株。另外,本试验从内生细菌的定殖能力,代谢物质的拮抗作用及诱导抗病性叁个方面探讨了菌株Hy7和Z2-13的生防机制。构建了携带gfp基因的标记菌株,进行了内生细菌定殖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y7和Z2-13均能在辣椒体内稳定定殖,其平均定殖数量均在104cfu/(g.fw),接种30d后从辣椒体内仍可分离到大量的标记细菌,其中Hy7的定殖数量高于Z2-13;且标记菌株可由辣椒根部向茎部和叶部传导,但根部的定殖数量显着高于地上部分;菌株Hy7和Z2-13混配后,其种群数量与单个菌株的定殖数量差异不大,可能与植物体内有限的生存位点有关。接种内生细菌后植物体内各防御酶活性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Hy7能够诱导植物的抗病性相关酶的表达,对植物具有诱导抗病作用;Hy7和Z2-13菌株混配接种,诱导的CAT、POD、SOD和PAL酶活性均高于清水对照处理,挑战接种病原菌后,诱导的PAL和CAT酶活性仍然较高表达,能够起到诱导抗性的作用。本试验通过PCR扩增发现菌株Hy7和Z2-13均携带能够控制合成脂肽类物质的相关基因簇,采用Landy培养基通过酸沉淀的方法,从其代谢产物中提取的脂肽类物质对疫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形成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其他一些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脂肽类物质对辣椒果疫病和苗疫病防治均有较高防效。以上结果表明这两个生防菌株具有广泛的生防应用潜力。研究表明:混配菌株对辣椒疫病能够起到较好的生防效果,但是在防病机制上有差别,菌株Z2-13主要通过其代谢产物起作用,菌株Hy7主要以产生的诱导抗性起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2-04-01)
林明珠,李焰,陈蓉,林清,余梅双[6](2009)在《银杏叶提取物抑制鸡新城疫病毒增殖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银杏叶提取物对10日龄鸡胚人工感染新城疫病毒(NDV)的抑制试验。抑制NDV增殖试验结果表明,NDV强毒组在48h的鸡胚保护率为20%,0.500g/mL银杏叶提取物+NDV组鸡胚保护率为50%,两者差异显着(P<0.05);0.250g/mL+NDV组、0.125g/mL+NDV组的鸡胚保护率分别为70%、80%,与强毒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可见银杏叶提取物对NDV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畜牧兽医》期刊2009年02期)
詹刚明[7](2006)在《银杏颉颃内生放线菌生物多样性暨莴苣叶疫病病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分离银杏颉颃内生放线菌并对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对叶用莴苣上一种新病害——莴苣叶疫病进行病原学研究。第一部分:植物内生菌指生活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不引发植物产生明显病症的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与放线菌等,它们在其全部或部分生活周期内生活在植物组织内。研究表明:内生放线菌不仅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在植物组织内定殖、生长,并产生抗生素、溶解酶等颉颃物质可以增加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银杏树是我国特有树种,抗逆性强,其内生放线菌与宿主和谐共生在抵抗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试验拟通过银杏内生放线菌种类多样性及皿内颉颃活性筛选研究,为生物防治提供更多候选生防因子,为今后进一步有效利用银杏内生菌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本试验通过对银杏叶部、果实表面消毒、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和形态特征描述,获得以下结果:共获得内生放线菌80株,其中,从叶片上分离得到60株,从果实上得到20株,分离比率为3:1。所分内生放线菌菌落大小各异,形态差异显着,菌落颜色变化复杂,表明银杏内生放线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银杏内生放线菌活性菌株筛选可获得高比率的活性菌株。颉颃对峙初筛试验共获得活性内生放线菌菌株51株,它们对供试靶标菌均有不同程度的颉颃作用,占供试菌株的96.2%;颉颃活性强、抑菌谱广的菌株有15株,占供试内生放线菌菌株的28.3%。发酵粗提物皿内颉颃试验显示所有发酵粗提物对部分靶标菌有极强颉颃活性(抑菌圈直径超过20mm),并且发酵粗提物与它们的菌体在平板对峙试验中表现出来的活性一致,表明银杏内生放线菌是极具潜力的候选生防资源,它们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对银杏内生放线菌PCR产物的16S核糖体DNA的RFLP分析,将30株银杏内生放线菌在100%的相似水平上归为24类,在78.48%的相似水平上仍被聚类分为11个类群,其中部分类群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多数类群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银杏内生放线菌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另外,树状图显示从叶部和果实可分离得到同种类型的内生放线菌,推断银杏内生放线菌具有在寄主内系统存在和扩展的能力。第二部分:发现叶用莴苣上一种新病害,由Plectosporium tabacinum侵染引起。通过病原菌的分离、致病性检验、形态学观察、生物学培养特性及ITS区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系统鉴定,得其主要特征:无色分生孢子圆筒形,多具一个隔膜,子囊壳洋梨形,子囊孢子双胞椭圆形;该病原菌菌落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及不同pH的PDA平板上均产生颜色变化,从纯白色、乳白色到淡粉红色,兼有像细菌一样的粘稠状物质出现;(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6-01)
周志权,廖咏梅,林敏敏[8](2003)在《银杏疫病病原种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引起银杏疫病的病原疫霉菌株中 ,选取 2个代表菌株进行分类鉴定。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寄主范围和菌体可溶性蛋白质电泳测定等 ,认为引起银杏疫病的病原疫霉为烟草疫霉 (PhytophthoranicotianaeBredadeHann)。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 ,生长温度大于 35℃ ,异宗配合 ,自然条件下桂北银杏产区不能产生卵孢子 ,但在低温等不良环境下形成大量厚垣孢子。注意这些特性 ,对有效开展病害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林敏敏[9](2002)在《银杏疫病的发生及银杏对疫霉菌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离体接种银杏叶片,发现相对湿度90%~100%,温度28~30℃最有利于银杏疫病的发生。银杏对疫霉菌的抗性随龄期和品种变化而变化。不同龄期银杏叶片相比较,龄期长的叶片对疫病抗性较强。银杏叶片离体接种后,龄期长的叶片发病率低,病害扩展也慢;反之则反。银杏不同品种叶片离体刺伤接种时,海洋皇较抗病;潮田1号和大佛手2号发病较轻,病害扩展速度较慢;大佛手1号发病最重,其次是桂G86-1。无伤接种时,大佛手1号和桂G86-1发病较严重;潮田1号、海洋皇和大佛手2号发病轻。因此,大佛手1号和桂G86-1属于较感病组的品种;潮田1号、海洋皇和大佛手2号属于较抗病组的品种。用银杏叶片提取液对疫霉菌进行抑菌测定,抑菌效果依次是潮田1号(7.78%)>大佛手1号(5.84%)>桂G86-1(4.67%)>大佛手2号(3.50%)>海洋皇(-1.17%)。接种后发病轻的品种,其组织提取液抑菌效果却不高,可能是因为提取手段不完善,未得到抑菌物质。 不同龄期叶片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都有两个峰值出现,龄期长的叶片酶活性峰值比龄期短的叶片强。因此银杏叶片的抗病性与POD、PPOD、PAL酶活性呈正相关。刺伤接种的叶片中酶活性增幅比刺伤不接种和对照健叶的大。刺伤接种时酶活性增幅比无伤接种大,比对照健叶中酶活性高几百至几千倍。由此可见,刺伤接种诱导酶活性增强。银杏不同品种叶片接种后POD、PPOD、PAL都出现明显的活性峰,并且与发病过程有一定对 广西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应关系。5个品种中,大佛手2号POD和PPOD活性增幅最大:潮田1 号PAL活性增幅最大。可见,POD、PPOD、PAL活性影响品种抗病性。 银杏不同龄期、不同品种叶片构适大致相同,但叶片表皮的蜡质 层随叶龄延长而增厚。内含物随叶龄变化亦有所不同,晶簇和淀粉粒 由少到多,晶体状物质从无到有,这些都可能是促使银杏叶片对疫霉 菌侵染的抗性由弱到强的因素。不同品种银杏叶片上、下表皮结构及 内含物质没有明显差别,与不同品种叶片离体接种时病情指数差异不 显着相对应。(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2-05-01)
廖咏梅,周志权,王琪,张发远,张桂英[10](1998)在《银杏疫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银杏苗圃中发生苗枯的植株进行病原分离及回接试验,发现引起银杏苗枯的病原为Phytophthorasp.称这种苗枯为银杏疫病。该病危害银杏幼嫩苗木的地上部分,未见危害根部和多年生成林树。叶片受害似开水烫伤状,茎干受害则变黑,黑色病斑环绕茎干一周后,病茎以上部分叶片青枯萎垂。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绒毛状,28℃下7d可长出大量孢子囊,易产生厚壁孢子,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4℃~32℃。人工接种可致受伤银杏叶片及幼嫩茎干严重发病,但无伤茎叶发病较轻或不受害。在田间,该病5月初开始发生,3d~5d病情达到高峰,苗圃的发病率为10%~20%,有明显的发病中心,5月底病情稳定,以后病害不再发生。用含药培养基及含药纸碟法测定,甲霜灵及甲霜灵锰锌对病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病原种鉴定正在进行。(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1998年01期)
银杏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索银杏外种皮多糖(GBEP)在鸡胚中对新城疫病毒(NDV)的作用,试验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多糖(含量为51.9%),然后用不同浓度多糖接种9~11日龄鸡胚测定多糖的安全浓度,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给药方式(先给药再攻毒、先攻毒再给药及药物和病毒混合孵育后再攻毒)对NDV的作用。结果表明:GBEP在不高于4 mg/枚鸡胚时不影响鸡胚的正常发育。0.8 mg/枚GBEP处理组的胚体发育、HA血凝价均与利巴韦林组相近,而攻毒对照组鸡胚在48小时时全部死亡。先攻毒再给药组鸡胚在48小时时出现5枚死亡,60小时时全部死亡;先给药再攻毒组鸡胚在同时期出现1枚死亡,而药物与病毒混合孵育后再攻毒组未出现死亡,且72小时时胚体长度明显长于攻毒对照组(P<0.05)。说明GBEP具有明显的预防和直接抗NDV感染鸡胚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杏疫病论文参考文献
[1].夏前贤.银杏外种皮多糖抑制新城疫病毒作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7
[2].夏前贤,承南,焦金英,赵昕,刘明江.银杏外种皮多糖的制备及其抗新城疫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3].杨瑞先.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4].杨瑞先,陶玉凤,宋美仙,胡方平.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
[5].陶玉凤.银杏内生细菌防治辣椒疫病的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6].林明珠,李焰,陈蓉,林清,余梅双.银杏叶提取物抑制鸡新城疫病毒增殖试验[J].福建畜牧兽医.2009
[7].詹刚明.银杏颉颃内生放线菌生物多样性暨莴苣叶疫病病原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8].周志权,廖咏梅,林敏敏.银杏疫病病原种的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03
[9].林敏敏.银杏疫病的发生及银杏对疫霉菌抗性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2
[10].廖咏梅,周志权,王琪,张发远,张桂英.银杏疫病的研究[J].广西科学.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