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引诱物质测定与引诱剂配方设计

棉铃虫引诱物质测定与引诱剂配方设计

徐永伟[1]2004年在《棉铃虫引诱物质测定与引诱剂配方设计》文中指出杨树枝把是人们诱杀棉铃虫的一种有效手段,作者在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杨枝把诱蛾研究的基础上,对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棉铃虫雄性气味物质、花香化合物(花香气中的化合物)进行了诱蛾活性测定和引诱剂配方的设计,主要结果如下。萎蔫杨树枝把挥发性物质田间诱蛾活性测定。萎蔫黑杨枝把主要依靠挥发性化学物质诱集昆虫,作者发现水杨醛、丁香酚对蛾类起驱避作用,苯甲醛、苯甲醇诱集鳞翅目蛾类的效果较差,苯乙醛、苯乙醇起主要诱蛾作用;去掉水杨醛、丁香酚的配方诱蛾数量显着高于含有水杨醛、丁香酚的配方,并且是萎蔫杨树枝把诱蛾数量的 2 倍;通过具体化学物质诱蛾活性测定,对萎蔫杨树枝把诱蛾机理及其内在的化学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对田间棉铃虫种群雄性气味物质诱蛾活性测定。用气体吸附法和浸提法进行了成分收集测定,发现了和其它蛾类化学结构相似的雄性气味物质成分,并进行了活性测定;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香豆素混合后在室内嗅觉仪中有较强的诱蛾活性,但田间诱蛾活性较差,可能由于作用空间较小;3,4-二甲基苯甲醛可以引起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对乙氧基苯甲酸乙酯引起触角电位反应弱,二者诱蛾活性均较差。花香化合物诱蛾活性测定。对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乙酸苯甲酯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诱蛾活性测定,室内嗅觉仪测定发现乙酸苯甲酯诱蛾活性较强,而苯甲酸甲酯诱蛾活性小,田间试验同样表明乙酸苯甲酯诱蛾活性高于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筛选出了效果较好的配方 AB,诱蛾总数达到了 706 头,基本代表了今年田间试验的结果,主要成分为苯乙醇、乙酸苯甲酯。

宫庆涛[2]2012年在《柑橘大实蝇食物引诱剂与防治药剂筛选研究》文中指出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 (Enderlein)]是柑橘类果树的重要害虫,造成的损失一般在10%-20%,严重时高达60%-90%。该虫1年发生1代,成虫在寄主果实的果皮下产卵,幼虫在果内取食和生长发育,成熟后脱果入土化蛹。目前,柑橘大实蝇成虫阶段的防治方法主要是食物引诱剂诱杀和果园喷施农药。因此,通过对成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以确定最佳防治时期,筛选出诱集活性较高的引诱剂和杀虫活性较高的杀虫剂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得到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47-4)的资助,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柑橘大实蝇成虫羽化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处理成虫羽化出土动态和柑橘园成虫诱集动态发现,随着羽化期温度的提高,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期提前,历期缩短,羽化整齐。对比网室成虫羽化和柑橘园成虫诱集发现,虽然两者都处于室外条件,但后者的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比前者分别迟了36 d、30 d和22 d。因此建议采用室外网室饲养蛹的方法监测柑橘大实蝇成虫的发生期,如果仅凭柑橘园诱集成虫的数据,因其滞后性十分明显,对指导柑橘大实蝇成虫防治的意义不大。柑橘园与其周围杂木林诱集数量比较看出,柑橘大实蝇羽化初期,杂木林内的数目远高于柑橘园内,因此,建议在大田防治的过程中,前期可适当把防治重点放在附近的杂木林区。2食物引诱剂的研究通过EAG(Electroantennography,触角电位仪)反应测定发现: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EAG反应随乙酸,水解蛋白浓度增大而增大较快,雌虫随乙醇浓度增大而增大较快。而雌雄成虫随红糖、甜橙汁、甜橙精油、乙酸乙酯、橘皮粉、柠檬酸、蜂蜜浓度的增大而变化不明显。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对水解蛋白中主要组成物质的不同浓度梯度水溶液的EAG反应发现,除乙酸外,其他物质EAG反应相对值均在0.5-0.6范围内,变化较小。利用正交设计法和EAG反应得到一种较好的配方,红糖:乙醇:乙酸:水解蛋白:蜂蜜:水=3:5:26:2:6:100。柑橘大实蝇对8种大田常用配方EAG反应结果表明,20%水解蛋白和5%甜橙汁+5%水解蛋白+5%白酒两种配方效果最好,均显着高于普通常用的糖醋酒液配方。通过2010年和2011年大田诱集试验证明,20%水解蛋白均显着高于其他配方。通过对比常规糖醋酒液和改进型糖醋酒液的EAG反应相对值和2010年大田引诱效果发现,在有效成分含量相同的情况下,将食醋和白酒分别改为乙酸和乙醇,诱集活性得到提高。并且,糖醋酒液最好现用现配,储存染菌后会降低其诱集活性。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大田诱集试验筛选结果及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推荐柑橘大实蝇田间诱集配方为改进型糖醋酒液+0.2%乙酸乙酯。各物质比例为红糖: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水=5:0.6:0.02:0.2:100。3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通过对柑橘园常用15种杀虫剂的EAG反应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对不同杀虫剂的EAG反应值各不相同,其中敌百虫原药、氰戊菊酯乳油、噻嗪酮悬浮剂引发的EAG反应相对值较大,而毒死蜱乳油、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氟铃脲乳油、多杀霉素悬浮剂引发的EAG反应值较小。另外,除敌百虫和灭多威外,雌成虫对各农药的EAG反应均高于雄成虫。通过对比6种杀虫剂2011年大田筛选试验效果可以发现,菊酯类杀虫剂防效最好,多杀菌素和阿维菌素的效果次之,而传统的有机磷类药剂对柑橘大实蝇的防治效果较差。两种杀虫剂不同方法处理蛆果效果比较发现:从不同药剂比较来看,辛硫磷不同处理方法效果均好于甲氰菊酯,并且辛硫磷处理可有效降低柑橘大实蝇幼虫入土化蛹率,将幼虫毒杀于果实内部或土表。从不同处理方法来看,浸果处理最好,喷果处理次之,喷土效果较差。因此,从蛆果处理的角度讲,建议采用辛硫磷浸果处理,降低柑橘大实蝇幼虫化蛹率以及幼虫和蛹的存活率,从而降低第二年的害虫基数。柑橘大实蝇蛹体生防细菌初期筛选出5种浸染效果较好的细菌,为柑橘大实蝇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王珏[3]2013年在《夜蛾花香引诱剂的优化及棉铃虫成虫对关键活性物质的联系性学习行为》文中提出作者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14种花香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然后采用配方均匀设计组配了一系列花香型引诱剂进行了大田诱捕试验,进一步研究了棉铃虫的联系性学习行为以及花香挥发物的“信息多义性”, 最后设计了一种新式鳞翅目专用型诱杀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雌雄成虫对14种植物花香挥发物的EAG反应测试结果表明,雌虫与雄虫的EAG反应谱有基本相似的趋势。其中,苯乙醇、苯甲醛和乙酸苯甲酯3种物质对两性成虫均有明显的电生理活性;(2)通过大量野外生测,发现花香型引诱剂可大量引诱棉铃虫、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甜菜白带螟Hymenia recurvalis、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等多种重要夜蛾、螟蛾害虫。侧链最短的芳香族化合物苯甲醛和苯甲醇对各种诱捕对象的诱捕均有负面影响。苯乙醛、乙酸苯甲酯和水杨醛是最关键的3种广谱诱蛾活性成分,但苯乙醛的活性最高,会掩盖其他两种物质的引诱效应,说明鳞翅目昆虫对气味的偏好可能存在层次,气味偏好性可能会因学习经历而改变。乙酸苯甲酯和苯乙醇是夜蛾科和螟蛾科访花气味偏好性分化的关键物质,乙酸苯甲酯和苯乙醛表现为加成效应;(3)棉铃虫对花香气味的联系性学习行为研究。无经历的棉铃虫不能很好地鉴别乙酸苯甲酯和苯乙醛,仅暴露处理不能提高棉铃虫对这些气味的接受程度。然而,苯乙醛条件化组试虫的气味相对偏好性发生了显着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水平上;(4)花香挥发物的信息多义性研究。花香引诱剂也有很强的产卵引诱作用,和棉铃虫雌虫性信息素诱捕量相当,且花香引诱剂和棉铃虫信息素混合具有一定增效作用,说明蛾类交配场所中的花香挥发物能够强化雄蛾对自身性信息素的反应;(5)初步设计了一种新式的鳞翅目害虫成虫专用型诱捕器,体积只有传统诱捕器的1%左右,但却能达到无穷大的诱捕容量;且通过简单的网状构造有效地将鳞翅目害虫成虫、天敌昆虫和授粉昆虫隔离开来,极大提高了诱杀的选择性。

李坤[4]2006年在《烟夜蛾和棉铃虫对两种烟草的产卵选择性研究及引诱剂初步筛选》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马合烟(黄花烟草)、K326(红花烟)、烟夜蛾和棉铃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外笼罩试验,研究了两种夜蛾对两种烟草的产卵选择性。根据两种烟草粗提物室内生物测定,结合粗提物成份分析结果,筛选了单一试剂和复合配方;进行了复合配方的田间诱蛾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烟夜蛾和棉铃虫对两种烟草的产卵选择性:通过田间和室内笼罩试验,研究了烟夜蛾和棉铃虫对两种烟草的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烟夜蛾在马合烟上的相对落卵率是K326上的5.77倍,两者差异达极显着水平;而棉铃虫在K326上的相对落卵率是马合烟上的7.29倍,两者之间的差异亦达极显着水平。室内两种烟草粗提物对两种夜蛾的产卵引诱结果与田间基本一致,烟夜蛾在马合烟粗提物上产卵较多,且花器上的卵量多于叶片;棉铃虫则在K326粗提物上产卵较多,同样是花器多于叶片。 马合烟和K326粗提物成份组成:从K326花器水蒸气蒸馏物(保留值在26.50以前)中共分离出53种化合物,其中尼古丁是主要组分,相对含量为47.92%;其次是茄酮,相对含量为18.70%。就鉴定出的种类看,叶醇、1-己醇等醇类物质8种;苯甲醛、苯乙醛等醛类物质10种;3,5-二甲基环己酮、茄酮等酮类物质12种:酯类物质有乙酸苯甲酯、苯甲酸乙酯等。从K326花器的溶剂直溶法粗提物中共分离出32种化合物(保留值在28.80以前),尼古丁和茄酮是主要组分,相对含量分别为16.83%和12.31%;其次是苯甲酸乙酯和苯甲醇,相对含量分别为6.35%和3.17%;另外还有乙酸苯甲酯、苯乙酮等。从马合烟花器的溶剂直溶粗提物中共分离出39种化合物(保留值在26.50以前),苯甲酸乙酯是主要组分,相对含量为21.07%;同时含有苯乙醇、乙酸苯甲酯、苯甲醛等芳香族类物质。 两种夜蛾对烟草粗提物行为反应的室内生物测定:两种夜蛾对11种单一化合物的EAG反应值均低于所有复合配方;单一化合物中的乙酸苄酯和苯甲醇的EAG反应值不高,但在含有乙酸苄酯和苯甲醇的复合配方B35、B36、C35和C47中的反应值较高。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复合配方对两种夜蛾的诱捕效果好于单一化合物;雌虫对单一化合物和复合配方的敏感性高于雄虫,交配后的雌虫比未交配雌虫更敏感。11种单一化合物的诱捕率均高于对照,但复合配方中的B35、C35对棉铃虫雌虫的诱捕率则低于对照。 复合配方的田间诱蛾效果:12种复合配方对棉铃虫和烟夜蛾的田间诱集效果与对照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效果最好的C35,诱蛾数量为41.67±4.04,是对照的24.95倍;B38和B36次之,诱蛾数量分别为38.67±5.51和35.33±4.93;C34效果最差,诱蛾数量为15.67±2.52,但仍是对照的9.38倍。从引诱到的棉铃虫和烟夜蛾的雌雄比例来看,各配方诱集到的均为雌蛾较多,以B311雌雄比最高,达1.42。复合配方对其它蛾类的诱集效果和对照之间差别不大。

李黄开媚[5]2017年在《叁种植物挥发物组分鉴定及对粘虫的引诱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幼虫取食范围广,可危害玉米、小麦和水稻等多种粮食作物,近十年来暴发为害的情况越来越频繁,也使粘虫成为了最重要的农业害虫。长时间的化学防治使得粘虫的抗药性增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也大大增强。因此,探索新的对粘虫有效的防治策略迫在眉睫。本课题通过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枫杨枝叶、垂柳枝叶和玉米穗丝挥发物进行提取、鉴定和定量分析,确定了叁种植物挥发物的主要组分。通过电生理学(EAG)、风洞行为研究和室外活性验证,获得了一系列粘虫对这些植物挥发性组分的结果,评估了植物组分对粘虫的活性,为粘虫植物源引诱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枫杨枝叶、垂柳枝叶和玉米穗丝及叁种粗提物对粘虫成虫行为的影响通过萎蔫的枫杨枝叶、垂柳枝叶和新鲜玉米穗丝以及它们的粗提物进行风洞试验,结果表明,萎蔫枫杨、垂柳枝叶和新鲜玉米穗丝引起雌蛾的行为反应显着强于对照,其中在叁种粗提物中,枫杨粗提物对雌蛾的引诱效果最好。萎蔫垂柳枝叶能引起雄蛾强烈的行为反应,垂柳和玉米穗丝粗提物对雄蛾的引诱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2、枫杨枝叶、垂柳枝叶和玉米穗丝挥发物的组分分析和鉴定通过GC-EAD和GC-MS技术,从枫杨枝叶粗提物中鉴定出了9种活性组分:α-蒎烯、β-蒎烯、β-石竹烯、水杨酸甲酯、3-蒈烯、α-法呢烯、β-罗勒烯、苯甲醇、苯甲醛;从垂柳枝叶粗提物中鉴定出了14种活性组分:1,2,3-连叁甲苯、2-正戊基呋喃、苯乙醇、反-2-壬二烯醛、己醛、水杨醛、а-法呢烯、反2-顺6-壬二烯醛、β-罗勒烯、顺式-3-己烯-1-醇、苯并噻唑、苯甲醇、苯甲醛、β-石竹烯;从玉米穗丝粗提物中鉴定出了12种活性组分:1-庚醇、水杨酸甲酯、2-甲基丁醛、2-壬醇、3-甲基-1-丁醇、3-乙基苯乙酮、4-乙基苯甲醛、4-异丙基苯甲醇、长叶烯、癸醛、香叶醇、苯乙醛。3、枫杨枝叶、垂柳枝叶和玉米穗丝挥发物组分对粘虫成虫行为的影响将29种植物组分以10μg/μl的浓度进行EAG测试,结果表明29种组分与溶剂对照相比能引起显着的EAG反应。粘虫雄蛾触角对反-2-顺-6-壬二烯醛的EAG反应最强烈,苯乙醇、反-2-壬烯醛、顺式-3-己烯-1-醇和癸醛效果次之。粘虫未交配雌蛾触角对苯甲醇的EAG反应最强烈,其次是反-2-顺-6-壬二烯醛、1-庚醇、苯乙醇、反-2-壬烯醛、顺式-3-己烯-1-醇、2-甲基丁醛、4-乙基苯甲醛、癸醛和苯乙醛。对其中EAG反应较强烈的13种组分进行系列浓度梯度EAG测试,结果表明粘虫雌雄蛾触角对这13种组分的EAG反应幅度在0.24-2.78mV之间。大部分组分在0.01-10μg/μl的浓度范围内,粘虫雌雄蛾触角的EAG相对反应值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0-100μg/μl内EAG相对反应值呈下降趋势。在单一组分风洞试验中,叁种植物粗提物的所有组分均能引起未交配雌雄蛾发生逆风飞行的行为,且组分引起粘虫雌雄蛾的逆风飞行和接近味源的行为百分率趋势基本一致。顺式-3-己烯-1-醇、反-2-壬烯醛、β-罗勒烯、水杨酸甲酯、苯乙醇、反-2-顺-6-壬二烯醛和2-正戊基呋喃引起未交配雌蛾降落到味源附近5cm内的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粘虫雄蛾在逆风飞行时显着趋向1-庚醇和顺式-3-己烯-1-醇,而在接近味源时则趋向水杨酸甲酯的百分率最高。多组分等比例混合配方试验结果表明,枫杨M8、枫杨M6、垂柳M14、垂柳M6b和玉米穗丝M12配方在风洞中对粘虫雌雄蛾的引诱效果较好,引起雌雄蛾接近味源的百分率显着高于对照。4、枫杨枝叶、垂柳枝叶和玉米穗丝活性组分对粘虫的室外诱捕效果试验网室诱捕试验结果表明垂柳粗提物诱芯能诱到少量粘虫但和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单一组分水杨酸甲酯诱集粘虫效果较好,苯甲醛、反-2-顺6-壬二烯醛和苯乙醇的效果次之;枫杨组分M6、M8和垂柳组分M14混合剂对粘虫的诱捕效果比较稳定。大田诱捕试验中,叁种植物粗提物基本上诱捕不到粘虫成虫,单一组分诱捕粘虫的数量较少,二元组分配比对粘虫诱捕效果不佳。

李为争, 胡晶晶, 陈汉杰, 郭线茹, 王琼[6]2015年在《挥发性植物源害虫引诱剂筛选与混配方法的新视角》文中指出成虫期是农业害虫世代发育链中容易实施人为干预的薄弱环节,利用植物源引诱剂诱杀成虫具有微量高效、兼容配套、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此前已经筛选出了一些简单配方,但其害虫诱杀量占自然种群的比例以及诱杀选择性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传统化学生态学技术针对植物源害虫引诱剂的筛选存在两个难题,一是如何将组织程度较高的植物挥发物谱合理地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然后对其功能进行有机的耦合;二是针对数量众多的电生理或行为活性成分,如何设计引诱剂配方并进行整体优化。在这篇综述中,作者指出了传统化学生态学某些技术环节的不足之处;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源害虫引诱剂筛选与应用的新思路以及人类调香术对于引诱剂研制的启示;给出了电生理活性成分的正交组合测定法,以及引诱剂大田配方设计的关键方法——配方均匀设计的原理和案例。

袁莹华[7]2006年在《金龟甲对不同植物叶片的趋向反应和引诱剂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针对近年来在我省以及全国不少地区发生甚为严重的地下害虫—蛴螬而开展的,以地下害虫地上防治为目标,从昆虫与植物的关系以及昆虫化学通讯的角度考虑,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就几种植物对金龟甲的引诱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田间笼罩植物的选择反应 从田间观察中发现,在蓖麻植株附近的金龟甲数量明显高于大豆、棉花、红薯、花生、榆树、苘麻,其间差异显着。该结果表明,蓖麻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具有引诱活性。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不同植物挥发性物质的选择反应 (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二氯甲烷萃取,提取植物叶片的挥发性物质,无论对雌虫还是雄虫,蓖麻叶粗提物的诱虫活性均显着高于棉花、苘麻叶片粗提物。但对于雄虫,蓖麻叶片粗提物与小叶黄杨叶片粗提物的诱虫活性之间无显着差异。该结果表明,蓖麻叶片粗提物中含有引诱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化学物质。(2)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对8种化合物的嗅觉仪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无论对雌虫还是雄虫,肉桂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苯酚、香草醛、苯甲醛的诱虫活性显着高于顺-3-己烯醇。 叁种金龟甲对不同植物叶片的选择反应 蓖麻叶的诱虫数量多于滤纸、棉花、红薯、大豆、苘麻、花生、榆树叶片,且差异达极显着水平。说明蓖麻叶对金龟甲具有极强的引诱活性。 金龟甲的取食反应 在华北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对不同植物叶片的取食反应试验中,3种金龟甲对蓖麻叶的取食量均最小。华北大黑鳃金龟对红薯叶的取食量最大,对蓖麻叶的取食量显着小于对红薯、大豆、花生、小叶黄杨、榆树、棉花叶片,与苘麻、对照没有差异。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对花生、榆树、大豆的取食量都比较大。该结果说明,金龟甲对蓖麻的趋向行为可能不是为了取食或者说不单单为了取食,是否具有引诱其交配、产卵、栖息等行为,都是疑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华北大黑鳃金龟成虫对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 (1)对不同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反应: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成虫对棉花叶片粗提物的反应均最小;华北大黑鳃金龟雌成虫对小叶黄杨叶片粗提物的反应相对值最大;雄成虫对蓖麻叶片粗提物的反应相对值最大,与小叶黄杨没有差异,该结果与嗅觉仪测试结果基本一致。(2)对单一化合物的反应:华北大黑鳃金龟雌虫、雄虫对苯酚的EAG反应相对值均最大;雌虫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EAG反应相对值最小;雄虫对香草醛的EAG反应相对值最小。(3)对混合物的反应: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虫对于U、K、Z、EE、T、W、R、Y的EAG反应相对值均比较大,雌虫、雄虫对于B、BB、FF、H、L的EAG反应相对值均比较低。华北大黑鳃金龟雌、雄虫对于U、K、

李为争[8]2003年在《黑杨Populus nigra L.萎蔫叶片诱蛾机理分析与棉铃虫成虫引诱剂配方筛选》文中提出在河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对黑杨枝把诱蛾多年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分析了杨树枝把的诱蛾机理,从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成分中进行了诱蛾配方筛选,主要结果如下。 (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体吸附法对不同季节的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进行了提取、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气体吸附法相比损失了低级酯和杂醇油类组分,常温下难以挥发的固体组分也能够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检测出,但是芳香族类明显得到浓缩。随着季节推移,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增加,以8月份的芳香族化合物含量最大。萎蔫杨树叶片成分的典型特征是含有大量的水杨醛,而萜烯类种类和含量均少。 (2)测定了棉铃虫处女雌蛾、处女雄蛾、交配雌蛾对黑杨萎蔫叶片部分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证明活性较强的物质是侧链为1~2个碳原子的芳香族化合物和绿叶气味,棉铃虫交配后的雌蛾对苯甲醛和水杨醛的反应明显增强,分子量较大的倍半萜、长脂肪链化合物基本上不能够引起反应。 (3)用自制的单刺激源分节式嗅觉仪测定了棉铃虫对黑杨叶片挥发性物质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芳香族化合物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水杨酸甲酯是重要的短距离引诱成分。单纯的绿叶气味在室内试验中也可以诱集蛾类,说明棉铃虫首先寻找的是“植物源”,然后才是“适合取食或者产卵的植物”。结合棉铃虫羽化观察发现杨树枝把对棉铃虫两性引诱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且没有雌蛾参与的情况下杨叶可以单独诱集雄蛾。 (4)通过大田试验证实绿叶气味本身没有任何引诱活性而且对配方成分并不增效,起作用的主要是芳香族化合物。这些有效成分来源于愈伤组织细胞壁形成层中木质素含有的糖苷化合物水解,这些成分在植物界普遍存在而且没有特异性。作用害虫主要类群是棉铃虫、银纹夜蛾、斜纹夜蛾,对于粘虫、小地老虎、甜菜夜峨效果甚差。采用新型的溶剂、载体、保水剂、吸水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等作为辅助成分,筛选出了引诱效果较好的棉铃虫成虫两性引诱剂。 u)通过连续观察棉铃虫对杨树枝把的反应,发现杨树枝把诱蛾时间并不仅局限于黎明时分,其机理主要是引诱夜蛾类取食,该现象是化学物质诱导而非简单负趋光性的隐藏作用。夜蛾类蜜源寄主和产卵寄主相分离是杨树枝把在棉田诱蛾的基本原理。同时发现,有引诱作用的化合物同时也是夜蛾科味刷中的常见成分,因昆虫体内没有莽草酸代谢途径故推测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在幼虫对寄主植物糖昔的选贮作用产生的,成虫期被用于外激素,显示了取食信号和雌蛾求偶信号的一致性。但在求偶中的生物学作用则不甚明确。 历)提出了昆虫对植物定向的分级信号识别过程,矫正了化学指纹图的说法,指出夜蛾类行为调控剂发展方向应尽可能将夜蛾科的蜜源寄主气昧用在其产卵寄主田。

黄翠虹, 游秀峰, 王珏, 李为争, 闫凤鸣[9]2015年在《菜粉蝶对十字花科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及引诱剂配方的大田诱捕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诱杀成虫控制其后代幼虫的种群,是进行害虫控制的新思路。为了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引诱剂对菜粉蝶进行有效的化学生态学调控,从已有报道的十字花科植物挥发性化合物中选取11种化合物进行测试和引诱剂配方设计,这11种化合物(乙酸苯甲酯、香叶醇、苯甲醛、苯乙醇、丁香酚、苯甲醇、苯乙酮、苯乙醛、水杨醛、肉桂醛、水杨酸甲酯)均能能激发菜粉蝶和其他鳞翅目昆虫触角电位(EAG)或其他生理反应。以正己醇为参照,室内系统测定了菜粉蝶成虫对上述11种化合物的EAG反应,然后采用配方均匀设计方法组配了四组配方,于2009-2011年共4个时期在野外进行了大田诱捕试验。在EAG测试中,菜粉蝶成虫对用作参照的正己醇(一种绿叶气味)反应最强,对所测试的11种化合物均有不同的反应,但均比对正己醇弱,这可能意味着菜粉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搜寻寄主植物的行为,首先应当是寻找"绿色植物",再考虑其他因素。在大田诱捕试验中,配方1、配方2的诱捕量相对较少,各组分对诱捕量的贡献没有显着差异,配方4的诱捕量最大,不同化合物样品的EAG反应值和野外诱捕效力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关键化合物苯乙醛起着主导作用,这一点已在此前的许多报道中证实,但另一种很常见的花香气味2-苯乙醇则效果并不强。在2009年6月10日至7月10日的诱捕实验中首次发现,水杨酸甲酯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本研究表明,触角电位的生理数据不能代替大田试验,菜粉蝶对十字花科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还需考虑挥发性化合物相互作用、化学信息多义及其与信息素相互迭加编码等现象。

刘艾洁[10]2009年在《沙蒿钻蛀性害虫的植物源引诱剂开发》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部位(根、茎、叶)及同龄的黑、白沙蒿的挥发性成分做了分析和鉴定。结果分析总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烷烃、醛、酮、酯、单萜和倍半萜类物质。沙蒿的挥发性物质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沙蒿叶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单萜,沙蒿根、茎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倍半萜。两种沙蒿各部位挥发性物质大体相同,但有细微差异。两种沙蒿不同部位共有的挥发性萜烯类物质主要为以下7种:α-蒎烯(α-piene)、β-蒎烯(β-piene)、月桂烯(Myecr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柠檬烯(Limonene)和石竹烯(Caryophyllene)。两种沙蒿叶部的单萜类化合物含量较根、茎高,而根、茎中倍半萜类含量较叶高。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在叶和茎中的相对含量较高而在根中低。根中的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长叶烯(Longipinene),绿叶烯(Patchoulene),α-石竹烯(α-Caryophyllene)相对含量较叶和茎高。并且还比较了健康和衰弱沙蒿茎、叶部的挥发性物质组分的不同。根据释放出的挥发物的鉴定结果,通过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在全组分中相对百分含量较大的挥发性物质11种:罗勒烯、月桂烯、α-蒎烯、柠檬烯、石竹烯、2-蒈烯、崁烯、蛇麻烯、反式-β-蒎烯、α-水芹烯、榄香烯。对这11种主要挥发性物质进行室内的沙蒿大粒象触角电位测定和Y型嗅觉测定。进一步筛选出8种沙蒿大粒象的活性组分为:罗勒烯(A)、月桂烯(B)、α-蒎烯(C)、榄香烯(E)、2-蒈烯(F)、莰烯(G)、蛇麻烯(H)、石竹烯(J)。沙蒿木蠹蛾、沙蒿大粒象和沙蒿吉丁是荒漠灌木沙蒿的重要钻蛀性害虫。根据这8种化合物在全组分中的相对百分含量,以特定比例用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复配,在野外进行诱集效果测定。结果发现:野外测定单体和复配配方对沙蒿吉丁虫、沙蒿大粒象、沙蒿木蠹蛾几种害虫的引诱效果显示:单体C原液,A、E(榄香烯)以3:1,A、J以5:1,B、C以1:1,B、C、H以10:10:3,B、E、F以5:3:1,B、E、J以1:1:1,D(降蒎烯)、G、J以3:1:1等比例混配均能对沙蒿大粒象有较好的引诱效果,与其它配方及空白差异显着(P<0.05)。根据主要10种挥发性物质的在全组分中的相对百分含量,以特定比例用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复配,以海筛的方式在野外进行诱集效果测定。单体A原液,单体A、B以1:1,单体B、D以1:2,单体I、J以3:1,B、D、I(长叶稀)以3:6:1等比例混配均能对沙蒿吉丁虫有较好的效果,与其它配方及空白差异显着(P<0.05)。而单体B原液,单体B、E以7:2的比例混配,单体D、E以6:1的比例混配均能对沙蒿木蠹蛾起到较好的诱虫效果,与其它配方及空白对照差异显着(P<0.05)首次发现对农业害虫冬麦夜蛾具有强烈引诱效果的挥发性单体。

参考文献:

[1]. 棉铃虫引诱物质测定与引诱剂配方设计[D]. 徐永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04

[2]. 柑橘大实蝇食物引诱剂与防治药剂筛选研究[D]. 宫庆涛. 西南大学. 2012

[3]. 夜蛾花香引诱剂的优化及棉铃虫成虫对关键活性物质的联系性学习行为[D]. 王珏. 河南农业大学. 2013

[4]. 烟夜蛾和棉铃虫对两种烟草的产卵选择性研究及引诱剂初步筛选[D]. 李坤. 河南农业大学. 2006

[5]. 叁种植物挥发物组分鉴定及对粘虫的引诱作用研究[D]. 李黄开媚. 华中农业大学. 2017

[6]. 挥发性植物源害虫引诱剂筛选与混配方法的新视角[J]. 李为争, 胡晶晶, 陈汉杰, 郭线茹, 王琼. 应用昆虫学报. 2015

[7]. 金龟甲对不同植物叶片的趋向反应和引诱剂的筛选[D]. 袁莹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06

[8]. 黑杨Populus nigra L.萎蔫叶片诱蛾机理分析与棉铃虫成虫引诱剂配方筛选[D]. 李为争. 河南农业大学. 2003

[9]. 菜粉蝶对十字花科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及引诱剂配方的大田诱捕试验[J]. 黄翠虹, 游秀峰, 王珏, 李为争, 闫凤鸣. 环境昆虫学报. 2015

[10]. 沙蒿钻蛀性害虫的植物源引诱剂开发[D]. 刘艾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标签:;  ;  ;  

棉铃虫引诱物质测定与引诱剂配方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