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青素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花青素,基因,转录,生物,茄子,因子,拟南芥。
花青素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陈林波,夏丽飞,刘悦,蒋会兵,田易萍[1](2019)在《基于高通量测序筛选‘紫娟’花青素合成相关的miRNA》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调控紫娟茶树花青素合成相关miRNA,以茶树品种紫娟(ZJ)、云抗10号(YK)和福鼎大白茶(FD)为材料,构建了miRNA文库。鉴定出46种已知的miRNAs和67种新的miRNAs,预测到具有注释的靶基因765个。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在ZJ与YK、ZJ与FD共有差异表达的miRNA24个。通过对24个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分析,筛选出可能参与调控花青素合成的miRNA 4个,包括miR828a、miR845c、novel_14和novel_87,其预测的靶基因包括转录因子基因MYB4、MYB23、MYB26、MYB82、bHLH74以及4-香豆酰辅酶A链接酶(4CL)、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和UDP-葡萄糖黄酮3-O-葡糖基转移酶(UFGT)等基因。利用RT-PCR分析8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结果与转录组分析一致。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茶树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茶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胡艺伟,席浩淳,何永军,刘杨,陈火英[2](2019)在《茄子SmCDF2在花青素合成和开花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SmCDF2属于Dof基因家族。Dof蛋白具有两个重要的结构域,位于C–末端的转录调控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多变,导致Dof蛋白在植物体中具有多样的功能。研究表明Dof蛋白参与许多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如光响应、花和花粉发育、次生代谢等等。以‘蓝山禾线茄’作为材料,克隆得到SmCDF2序列,对其进行保守结构域分析、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通过亚细胞定位明确其定位;通过qRT-PCR检测其表达部位;通过酵母单杂交试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证其对下游结构基因的调控作用;通过拟南芥遗传转化试验和花青素含量检测进一步验证其功能。试验结果表明,SmCDF2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长度为1 578 bp,编码52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57.19 kD,理论等电点为6.01,具有1个保守结构域zf-Dof。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SmCDF2与番茄SlDof22进化距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mCDF2定位在细胞核中。以茄子的根、茎、叶、花、果实部位的cDNA为模板进行qRT-PCR,发现SmCDF2在茄子各个组织均有表达,并且在叶和花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部位。通过酵母单杂交试验发现,SmCDF2可与SmF3H和SmFT的启动子结合,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则进一步表明SmCDF2可上调SmF3H和SmCHS的表达。构建SmCDF2的过表达载体,通过拟南芥遗传转化获得T1代SmCDF2过表达植株,通过表型分析发现SmCDF2过表达株的发芽时间和莲座期相比野生型明显延长,并且叶片背面呈现深紫色。SmCDF2过表达株的开花时间显着迟于野生型,且植株茎秆中段表现明显的暗绿色。对SmCDF2过表达株进行花青素含量检测和qRT-PCR的试验结果表明,植株中的花青素含量相比野生型显着上升,并且AtF3H和AtCHS的表达量相比野生型都有显着增加,而AtFT的表达量则显着降低。综上,试验结果表明SmCDF2可以通过上调茄子中的SmF3H和SmCHS的表达,来促进花青素的生物合成,提高植株的花青素含量;同时SmCDF2可以通过下调SmFT的表达,调控植株的开花响应,延后植物的开花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席浩淳,何永军,胡艺伟,刘杨,陈火英[3](2019)在《SmbHLH13在茄子花青素合成和开花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蓝山禾线茄’为研究材料,通过同源克隆获得SmbHLH13基因序列,并进一步通过保守结构域分析、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明确SmbHLH13的功能域和进化关系。接着通过亚细胞定位和qRT-PCR明确了SmbHLH13的表达模式。酵母单杂交和Dual-luciferase明确SmbHLH13对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的调控作用。通过拟南芥遗传转化试验,进一步验证SmbHLH13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SmbHLH13的CDS长度为1 722 bp,编码573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64.18 kD,理论等电点为7.22。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分析发现,SmbHLH13有两个保守结构域,分别是bHLH-MYC-N和HLH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mbHLH13定位在细胞核中。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SmbHLH13在茄子各个组织均有表达,在叶和花中表达量相对较高。通过酵母单杂交试验,发现SmbHLH13可以与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SmCHS、SmF3H的启动子结合。Dual-luciferase试验进一步明确了SmbHLH13与上述结构基因的调控关系,即SmbHLH13可正向调控SmCHS、SmF3H的表达。为进一步验证SmbHLH13的功能,构建过表达载体PHB-SmbHLH13-YFP,通过拟南芥遗传转化,发现T1代转基因拟南芥叶片和茎呈现明显的紫色。花青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花青素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中CHS和F3H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因此推断SmbHLH13通过正向调控SmCHS和SmF3H的表达来促进花青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转基因植株开花时间晚于野生型,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促进开花的关键基因FT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量显着低于野生型。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SmbHLH13可与SmFT的启动子结合。由此,推测SmbHLH13通过抑制SmFT的表达来延迟开花。综上,SmbHLH13可通过正向调控结构基因SmCHS和SmF3H的表达来促进茄子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同时SmbHLH13也可下调开花关键基因SmFT的表达来延迟开花。(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张少平,郑开斌,洪佳敏,林宝妹,张帅[4](2019)在《紫背天葵叶和花中花青素合成相关转录组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紫背天葵(Gynura bicolor D C.)花青素合成代谢相关调控基因信息,该试验以紫背天葵叶片为材料,以其花朵为对照,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CHS、CHI、F3H等8类合成酶基因以及MYB、bHLH及WD40等3类转录因子检索,从中选取8个相关差异表达显着调控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分析。结果显示:(1)在紫背天葵中共获得72个花青素合成酶信息,其中差异表达明显的有1个F3′H和2个3GT下调,9个F3H基因中有上调基因4个和下调基因5个。(2)在紫背天葵中获取到238个MYB、113个bHLH和219个WD40转录因子,这3类转录因子中差异表达明显的分别为22个、16个和7个。(3)qRT-PCR结果显示,所选取的8个花青素合成相关调控基因,在紫背天葵叶及花朵中的下调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完全一致,但不同基因差异表达趋势略有不同。研究表明,在紫背天葵叶片和花朵中所存在的大量花青素合成代谢调控基因中,只有少量差异表达显着,但转录因子相比合成酶的调控更为复杂。(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盛建军,李想,何永美,祖艳群,湛方栋[5](2019)在《UV-B辐射对花青素合成代谢的影响及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物质代谢在植物抵御和适应紫外线B (UV-B)辐射变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花青素作为类黄酮的一种,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UV-B辐射增强会诱导其合成。本文总结了近年来UV-B辐射诱导植物花青素合成的研究结果,对UV-B辐射对花青素合成的苯丙氨酸代谢、类黄酮代谢和花青素代谢阶段的影响进行归纳,发现UV-B辐射通过诱导植物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的表达调控花青素的合成。在UVR8受体接收UV-B信号后,转录因子MYB、b HLH、WD40激活PAL、CHI、CHS、F3H、DFR、ANS、UFGT等结构基因的表达。UV-B诱导拟南芥、甘蓝、水稻、红砂、莴苣、茄子、葡萄等植物中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的表达上升,促进花青素苷合成。通过研究UV-B辐射对植物花青素含量以及代谢途径的影响,为花色素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宋杨,刘红弟,王海波,张红军,刘凤之[6](2019)在《越橘原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VcLAR和VcANR的克隆和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越橘(Vaccinium corymbosum Duke)为试验材料,克隆原花青素合成基因VcLAR和VcANR,分析其表达模式及其对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的响应,鉴定其在原花青素合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越橘VcLAR(GenBank登录号为MH321470)和VcANR(GenBank登录号为MH321471)基因。VcLAR和VcANR在根、茎、幼叶、花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果实中均可表达,但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在绿果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不同发育阶段果实中,原花青素含量在绿果中最高,在蓝果中最低。水杨酸处理可促进VcLAR和VcANR基因的表达,茉莉酸甲酯处理可抑制VcLAR和VcANR基因的表达。在转VcANR基因拟南芥株系中,原花青素的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在转VcLAR基因拟南芥株系中,原花青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变化。由此推测,VcLAR和VcANR在越橘果实原花青素积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受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的调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伟[7](2019)在《水稻叶鞘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和自发突变基因快速克隆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花青素是植物叁大色素之一,具有吸引昆虫传粉,免受病虫害伤害以及防止紫外线伤害等作用。花青素的合成途径在各种植物中相对保守,受到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的双重调控:其中结构基因主要是编码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各种催化酶;而调节基因主要是MYB类、bHLH类及WD40类的转录因子,调控各类结构基因的时空表达。花青素在水稻叶鞘中合成和累积会形成紫色的叶鞘。叶鞘紫色性状是一个肉眼可辨的性状,受到质量基因控制。我们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方法克隆了调控水稻叶鞘花青素合成的Rb1和Rb2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珍汕97B和西藏2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我们在第1染色体初定位到一个控制叶鞘紫色的基因,命名为PSH1(Purple Sheath 1)。随后通过精细定位的方法将PSH1基因定位到143.9 kb的区间。候选区间包含19个注释基因,其中有4个基因注释为花青素合成的调节基因,编码Lc蛋白。2.通过比较候选基因DNA序列及参考注释信息,我们确定了Rb2(包含LOC_Os01g39560和LOC_Os01g39580的全长序列)为候选基因。该候选基因在日本晴基因组中全长26.1 kb,在珍汕97B基因组中全长27.5 kb。3.在近等基因系NIL-XZ2中超表达珍汕97B的Rb2等位基因,转基因阳性单株在叶鞘叶片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花青素积累,Rb2的基因敲除单株的叶鞘花青素含量明显减少。但是敲除单株却不能使叶鞘花青素减少到NIL-XZ2的水平,说明除Rb2外,该区间可能还存在其它的基因调控叶鞘花青素的合成。4.用一个Rb2敲除单株和NIL-XZ2的F_2分离群体,我们在Rb2附近定位到另一个控制叶鞘颜色的基因Rb1。表达量分析发现近等基因系之间Rb1的表达量相差130倍;但Rb1的CDS却没有差异,说明Rb1非编码区的差异可能导致了它的功能差异。Rb1~(ZS97)在NIL-XZ2中超表达的个体与超表达Rb2~(ZS97)表型基本一致,在叶鞘和叶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花青素积累。敲除Rb1~(ZS97)的单株叶鞘颜色也减弱。rb1rb2双突变材料的叶鞘颜色基本上恢复到NIL-XZ2的水平,说明Rb1和Rb2共同控制叶鞘花青素的合成。5.表达量分析显示Rb1和Rb2主要调控花青素合成途径下游基因F3H、DFR和ANS的表达。超表达植株中花青素的合成和这叁个基因的表达量正相关,而敲除单株叶鞘颜色的深浅与这些基因的表达降低相关。6.异位表达Rb1和Rb2都可以使种皮颜色变紫,类似于“紫稻”。超表达这两个基因虽然不影响育性,但是降低了种子充实度,饱满种子约占总数的10.0%。7.在西藏2号和明恢63组合的F_2群体中,紫色:绿色叶鞘的比例符合9:7的分离比,说明在这个群体里有两个基因控制叶鞘花青素的合成。经过遗传分析证明这两个基因是OsC1和Rb1/Rb2(Rb1和Rb2由于紧密连锁被认为是一个基因)。酵母双杂交证明Rb1、Rb2与OsC1存在互作。第二部分: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体细胞突变体和自然突变的突变体都属于自发突变体,是基因克隆的重要材料。但是这类突变体与野生型基因组序列差别太小,不可能通过与野生型杂交构建分离群体的策略来克隆突变基因;此外,大多数性状由多基因控制,很难通过与其它品种材料杂交来直接分离突变基因。我们创建了一种快速定位这类突变基因的新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一个来自中花11 T-DNA突变体库的突变体表现少分蘖和叶色偏黄的表型。T-DNA插入与突变表型不共分离,猜测它可能是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体细胞突变体。以EMS诱变产生的无表型变异的中花11(中性突变体)为父本和该突变体杂交。F_2代的叶色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说明是单基因突变导致的表型变异。2.我们挑选了30个突变体表型的F_2单株进行DNA混合池测序,经过生物信息分析发现LOC_Os07g04840是该突变基因。突变体在第2外显子处存在1 bp的缺失,导致蛋白质移码突变。该基因编码PsbP蛋白。在突变体中超表达野生型中花11的PsbP基因,分蘖数和叶绿素含量均增加,说明PsbP是控制分蘖数和叶色的基因。3.我们用一个9311半卷叶自然突变体与EMS诱变的无表型变异的9311(中性突变体)杂交,用相同的方法证实LOC_Os07g01240就是该突变基因,突变体在第3外显子处存在2 bp的缺失,导致移码突变。该基因编码糖磷脂酰肌醇膜锚定蛋白,是一个已报道的控制卷叶的基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孟帅[8](2019)在《川桑原花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LAR和ANR的鉴定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重要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起到抗逆作用。除此之外,在人体内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血栓形成等多项生理活性。研究桑树中原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对改良桑树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研究了川桑(Morus notabilis)中原花青素合成途径中两个重要基因:无色花青素还原酶基因(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LAR)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Anthocyanidin reductase,ANR),研究结果如下:1、MnANR和MnLAR基因的鉴定与信息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川桑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到了1个ANR和1个LAR基因,基因结构分析,发现两个基因与其他植物中的同源基因含有相同的的内含子数量和位置,且含有相同的保守结构域。多序列比对显示它们与其他物种中的同源基因高度相似。在进化分析中,MnANR和MnLAR与双子叶木本植物的同源基因密切相关。2、不同果色桑果成熟过程中ANR和LAR的表达分析组织特异性分析可知ANR和LAR在桑叶中表达量最高,桑果中其次。在各个组织中LAR的表达量远高于ANR。定量分析两种果色桑果成熟过程中ANR和LAR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NR和LAR基因的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结合UPLC测定在桑果成熟的各个时期儿茶素、表儿茶素的含量,结果显示两者总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大致积累模式是先积累后下降,在完全成熟时期含量最低,代谢产物积累量随着基因的表达量降低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基因的表达量越高,代谢物积累量越高,说明基因ANR和LAR的表达量与原花青素的积累有关。ANR和LAR在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紫外、PEG、茉莉酸甲酯的胁迫作用下,基因表达均有所上调。3、桑树原花青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MnANR和MnLAR的功能初探在烟草中过表达MnANR和MnLAR株系烟草的叶片中原花青素积累量均高于野生型。表型上来看,过表达株系的花颜色变浅甚至为白色。探究花色变化的原因,分析了黄酮类合成途径上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检测烟草花中原花青素单体含量,结果可知:该途径大部分基因受到了抑制,原花青素在过表达植株含量都高于野生型。这些结果说明了烟草花颜色变浅的原因。含量检测发现表儿茶素及儿茶素在两个过表达株系中含量都升高。根据前人研究,推测MnANR和MnLAR蛋白在体外显示出差向异构酶活性,可以将花青素转变为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另一种说法是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两者存在差向异构,多聚体原花青素在植物体内进行非立体特异性解聚。评估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品系的抗病性,发现转基因品系对灰霉病菌具有抗性。在体外实验中,来自转基因植物叶子的原花青素提取物比来自野生型烟草的原花青素提取物更强烈地抑制了灰霉病菌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MnANR和MnLAR的过表达可以改善烟草的抗病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14)
朱雪冰,刘宝龙,曹东,宗渊[9](2019)在《黑果枸杞中调控花青素合成代谢的MYB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果枸杞中富含花青素、蛋白质、多糖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是一种很好的药用植物。本研究对黑果枸杞cDNA进行Solexa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用PCR方法克隆黑果枸杞中MYB基因的转录因子Sl AN2。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774 bp,编码25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9 775.84,等电点为7.79,具有两个属于SANT超基因家族的保守区,蛋白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为蛋白质最大量的结构原件,跨膜区分析推测该蛋白质可能不具有跨膜区,主要是在膜外进行作用。进化分析表明:SlAN2基因与番茄、矮牵牛、辣椒等物种的调节基因的亲缘关系很近。本研究为解析黑果枸杞果实中调控花青素合成代谢基因分子遗传机理、为更好的利用花青素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0期)
周锈连[10](2019)在《缺磷诱导拟南芥花青素合成积累的蛋白质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因子可以通过调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影响植物品质的形成。花青素(Anthocyandins)属酚类化合物中的类黄酮类,为水溶性色素,是植物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影响花青素合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光、温度、糖、激素、水分、氮或磷的含量等。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缺磷可以诱导植物花青素积累,然而具体的分子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课题利用同位素相对标记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 solute quantitation,iTRAQ)研究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在缺磷条件下的蛋白质表达谱,鉴定了缺磷诱导花青素合成积累的关键蛋白;并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这些蛋白在缺磷诱导拟南芥花青素合成积累中的生物学功能;最后通过拟南芥T-DNA突变体进一步明确这些关键基因(蛋白)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初步解析了缺磷诱导拟南芥花青素合成和积累的分子机制,并为进一步理解植物对磷缺乏的分子适应性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考查了缺磷处理对野生型拟南芥(Col-0)根长、根相对伸长量、根和地上部分芽中的磷含量以及地上部分芽中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培养基上生长的幼苗相比,在缺磷培养基上生长7天的拟南芥幼苗的根长显着变短、地上部分芽中磷含量显着降低、花青素含量显着升高,说明用磷缺乏培养基培养拟南芥7天能够成功引起植物磷饥饿反应(Pistarvationresponses,PSRs)特征性的根生长和花青素积累改变。2.采用以iTRAQ为基础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比较了磷充足(+Pi)和磷缺乏(-Pi)培养基上生长了 7d的拟南芥幼苗的蛋白质谱。利用LC-MS/MS法结合iTRAQ定量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差异显着蛋白进行初步的功能分析。结果表明,我们一共鉴定到了 156种表达差异显着的蛋白质,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涉及胁迫反应、防御反应、次级代谢、蛋白质稳态、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结构、信号转导、转运蛋白和细胞生长/发育等。进一步分析表明,磷缺乏在翻译水平上激活了拟南芥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说明磷缺乏可能通过促进类黄酮的生物合成来增加花青素的含量。3.通过对缺磷条件下拟南芥五种PSR基因:非特异性磷脂酶基因(NPC4)(AT3G03530)、两种磺基奎诺糖二酰基甘油基因(SQD1和SQD2)(AT4G33030和AT5G01220)、紫色酸性磷酸酶12基因(PAP12)(AT2G27190)、磷酸盐转运蛋白1;1基因(PHT1;1)(AT5G43350)和一种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AT5G42800)的转录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在缺磷条件下,五个PSR基因相对于对照组显着上调,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的转录水平也被显着诱导,这一观察与iTRAQ数据相符合,说明PSR及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蛋白质(酶)的上调与其转录本丰度的增加一致。4.利用拟南芥T-DNA突变体进一步考查了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在花青素合成积累中的功能。测定了缺磷条件下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突变体(tt3)和野生型(Ler)拟南芥中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的叁个上游基因两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1和PAL2)(AT2G37040和AT3G53260)和4-香豆酰-CoA连接酶(4CL1)(AT1G51680)及叁个下游基因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LDOX)(AT4G22880)、花色素5-0-葡糖基转移酶(AA5GT)(AT4G14090)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F12(GSTF12)(AT5G17220)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缺磷显着诱导突变体tt3和野生型Ler拟南芥中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叁个上游基因表达上调;而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叁个下游基因在野生型拟南芥中被诱导上调,在tt3突变体中并没有变化。说明缺磷可以成功启动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并且磷缺乏可以通过调节花色苷生物合成、修饰和转运来增强花青素的积累。综上所述,本文实验结果表明磷缺乏可能通过促进类黄酮生物合成来增强花青素的积累,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DFR)在缺磷诱发拟南芥花青素积累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加深对磷缺乏诱导花青素积累和植物对磷饥饿的适应性响应机制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花青素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SmCDF2属于Dof基因家族。Dof蛋白具有两个重要的结构域,位于C–末端的转录调控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多变,导致Dof蛋白在植物体中具有多样的功能。研究表明Dof蛋白参与许多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如光响应、花和花粉发育、次生代谢等等。以‘蓝山禾线茄’作为材料,克隆得到SmCDF2序列,对其进行保守结构域分析、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通过亚细胞定位明确其定位;通过qRT-PCR检测其表达部位;通过酵母单杂交试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证其对下游结构基因的调控作用;通过拟南芥遗传转化试验和花青素含量检测进一步验证其功能。试验结果表明,SmCDF2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长度为1 578 bp,编码52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57.19 kD,理论等电点为6.01,具有1个保守结构域zf-Dof。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SmCDF2与番茄SlDof22进化距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mCDF2定位在细胞核中。以茄子的根、茎、叶、花、果实部位的cDNA为模板进行qRT-PCR,发现SmCDF2在茄子各个组织均有表达,并且在叶和花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部位。通过酵母单杂交试验发现,SmCDF2可与SmF3H和SmFT的启动子结合,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则进一步表明SmCDF2可上调SmF3H和SmCHS的表达。构建SmCDF2的过表达载体,通过拟南芥遗传转化获得T1代SmCDF2过表达植株,通过表型分析发现SmCDF2过表达株的发芽时间和莲座期相比野生型明显延长,并且叶片背面呈现深紫色。SmCDF2过表达株的开花时间显着迟于野生型,且植株茎秆中段表现明显的暗绿色。对SmCDF2过表达株进行花青素含量检测和qRT-PCR的试验结果表明,植株中的花青素含量相比野生型显着上升,并且AtF3H和AtCHS的表达量相比野生型都有显着增加,而AtFT的表达量则显着降低。综上,试验结果表明SmCDF2可以通过上调茄子中的SmF3H和SmCHS的表达,来促进花青素的生物合成,提高植株的花青素含量;同时SmCDF2可以通过下调SmFT的表达,调控植株的开花响应,延后植物的开花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青素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陈林波,夏丽飞,刘悦,蒋会兵,田易萍.基于高通量测序筛选‘紫娟’花青素合成相关的miRNA[J].茶叶科学.2019
[2].胡艺伟,席浩淳,何永军,刘杨,陈火英.茄子SmCDF2在花青素合成和开花中的功能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席浩淳,何永军,胡艺伟,刘杨,陈火英.SmbHLH13在茄子花青素合成和开花中的功能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张少平,郑开斌,洪佳敏,林宝妹,张帅.紫背天葵叶和花中花青素合成相关转录组基因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9
[5].盛建军,李想,何永美,祖艳群,湛方栋.UV-B辐射对花青素合成代谢的影响及分子机理[J].植物生理学报.2019
[6].宋杨,刘红弟,王海波,张红军,刘凤之.越橘原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VcLAR和VcANR的克隆和功能鉴定[J].江苏农业学报.2019
[7].胡伟.水稻叶鞘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和自发突变基因快速克隆新方法[D].华中农业大学.2019
[8].孟帅.川桑原花青素合成关键酶基因LAR和ANR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9
[9].朱雪冰,刘宝龙,曹东,宗渊.黑果枸杞中调控花青素合成代谢的MYB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10].周锈连.缺磷诱导拟南芥花青素合成积累的蛋白质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