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纹枯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叶鞘,抗性,小麦,自交系,基因,亲本。
纹枯病论文文献综述
张照茹,魏松红,杨晓贺,王海宁,许月[1](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的归属情况,2015-2017年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17个水稻主产区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水稻纹枯病菌214株,运用水稻纹枯病菌的不同病原菌及融合群的特异性引物对214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病原菌种类和融合群鉴定,并利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供试水稻丝核菌的融合群归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14株水稻纹枯病菌分属于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水稻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菌株数分别为198株和16株,占比分别为92.52%和7.48%。茄丝核菌菌株分属于2个融合群,分别为AG1-IA和AG4,菌株数分别为191株和7株,占比分别为96.46%和3.54%。水稻丝核菌菌株均属于AG-Bb融合群,菌株数为16株。不同年份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和地域分布无明显变化,而不同地域间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种类及融合群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AG1-IA融合群在中国东北叁省各个水稻产区均有分布且均为优势融合群,AG4融合群在辽宁省盘锦市出现频率最高,水稻丝核菌AG-Bb融合群在吉林省吉林市、通化市和梅河口市出现频率最高。(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苏植[2](2019)在《早播麦田注意防治纹枯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纹枯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近年来,由于纹枯病菌田间累积增多,该病发生地域迅速扩大,危害日趋严重。纹枯病属土传性病害,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出现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在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9-12-07)
席东,胡永,张琳,王祎颖,袁婷婷[3](2019)在《19%丙环·嘧菌酯SC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19%丙环·嘧菌酯SC等4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特进行了4种药剂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每667 m~2施用19%丙环·嘧菌酯SC 50 mL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较好,持效期较长,第2次施药后14 d的防效可达85.51%,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建议在水稻纹枯病发生初期,每667 m~2施用19%丙环·嘧菌酯SC 50 mL喷雾防治,间隔10~14 d再用药1次,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4](2019)在《基于90K芯片SNP标记的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抗纹枯病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挖掘定位小麦抗纹枯病QTL,以莱州953×山农辐63的F_(2:3)为做图群体,用Illumina Wheat 90K芯片检测F2单株的基因型,并用QTL IciMapping4.1软件绘制该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分离群体的抗、感表型,利用QTL IciMapping 4.1进行抗纹枯病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小麦遗传连锁图谱包含21个连锁群,覆盖了小麦的21条染色体,图谱总长度5528.12 cM,平均间距5.25cM;共检测到6个分布于小麦1A、1B、2A、3A、7A和7D染色体上的加性QTL位点,单个QTL的贡献率为3.24%-10.37%。该结果为小麦抗纹枯病QTL精细定位与相关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也为小麦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9)
夏红芳[5](2019)在《浅析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是典型的农业种植常见病症,对农作物的产量、颗粒饱满度等方面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江苏省丹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研究资料,着重对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达到明晰疾病治疗要点,促进我国农业种植技术实践中完善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22期)
汪芳琳,胡祖红,刘彭娟,丁莹[6](2019)在《四种悬浮种衣剂对皖江区域小麦性状和纹枯病防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安徽省国营华阳河农场农科所小麦试验田,以皖江区域优势小麦品种镇麦6号为试验作物,选用2.5%的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咯菌腈)、25%的迈舒平悬浮种衣剂(噻虫·咯·霜灵)、3%的敌萎丹悬浮种衣剂(苯醚甲环唑)、6%的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戊唑醇)等4种小麦常用种衣剂为试验药剂,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小区小麦出苗率、四叶期小麦鲜(干)重、发病率、病情指数、小麦性状、产量等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25%的迈舒平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种进行处理较其它处理在提高小麦出苗率、预防小麦纹枯病以及提高产量性状等方面均有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德全[7](2019)在《铁岭地区玉米纹枯病流行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通过对玉米纹枯病病原菌进行人工接种、田间病害调查,应用植物病害流行学理论,对2017-2018年铁岭地区两年间玉米纹枯病发生及流行动态进行细致研究。研究发现,该病害始发期(0~0.05)为7月4~7日相继持续3 d;盛发期(0.05~0.95)为7月7日至8月23日,持续天数为47 d;衰退期(0.95~)为8月23日至玉米生育后期。该病的指数生长期(始发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控时期。2017年和2018年生长季流行的各个阶段的天数以及该生长季最大病情指数虽然有所差异,但与建立的Logistic模型推导相对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刘刚[8](2019)在《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抗植物纹枯病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国际着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发表山东农业大学储昭辉团队最新科研成果。该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课题组,成功从玉米中克隆到针对植物纹枯病的抗病基因,并揭示了该基因产物通过调控细胞壁重要组分木质素合成而增强植物抗病性的新机制,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和有效途径。纹枯病是水稻、小麦等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近些年在玉米上的发病面积也逐年增多,有的年份达到70%以上。纹枯病通常从基部叶鞘开始发生,隐蔽性强,严重时可引起整个植株枯死。(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21期)
萧海川[9](2019)在《专家克隆基因对抗纹枯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山东农业大学储昭辉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课题组,成功从玉米中克隆得到针对纹枯病的抗病基因,并揭示了该型基因产物增强植物抗病性的新机制。相关科研成果已被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一遗传学》于近期刊发。纹枯病是严重威胁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生长的(本文来源于《农资导报》期刊2019-11-01)
张涛宏[10](2019)在《水稻纹枯病流行原因及综合防控对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种植生长期间,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病害,染病后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导致产量降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流行特征,然后分析了发生原因,最后总结了防控对策,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纹枯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纹枯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近年来,由于纹枯病菌田间累积增多,该病发生地域迅速扩大,危害日趋严重。纹枯病属土传性病害,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出现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在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纹枯病论文参考文献
[1].张照茹,魏松红,杨晓贺,王海宁,许月.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的分子鉴定[J].植物保护.2019
[2].苏植.早播麦田注意防治纹枯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
[3].席东,胡永,张琳,王祎颖,袁婷婷.19%丙环·嘧菌酯SC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9
[4].崔德周,李永波,樊庆琦,隋新霞,黄承彦.基于90K芯片SNP标记的小麦遗传图谱构建及抗纹枯病QTL定位[C].科技创新与绿色生产——2019年山东省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夏红芳.浅析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9
[6].汪芳琳,胡祖红,刘彭娟,丁莹.四种悬浮种衣剂对皖江区域小麦性状和纹枯病防治的影响[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李德全.铁岭地区玉米纹枯病流行动态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9
[8].刘刚.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抗植物纹枯病基因[J].农药市场信息.2019
[9].萧海川.专家克隆基因对抗纹枯病[N].农资导报.2019
[10].张涛宏.水稻纹枯病流行原因及综合防控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