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四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群体,唯物史观,鲁迅,西学。
五四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赵启红[1](2019)在《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的双重追求——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和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根植于五四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分析女性译者群体崛起的主客观必然性,省察其翻译活动及整体译作特征。聚焦社会语境下女性译者群体翻译主题的选择,探寻其与男性译者及主题选择的异同,揭示时代话语、女性话语双重追求的两难,厘定文化启蒙、思想救国五四话语的共建,植入多元女性形象、走出男权传统藩篱性别话语的构建。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的崛起和翻译实践,已超越了译介本身,她们是国家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中国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杨俊[2](2019)在《为救亡“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论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新文化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悲剧性失败以后,随着传统信仰体系的崩溃,需要一种新的学说,为人们提供精神归宿。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新知识分子,为万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所召唤,发动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运动,建构了一整套具有时序差异、体现出"先进"与"落后"区别的"中西文明"对比模式,号召拥护造就了"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的"德赛两先生",以"救中国"。这些"实在是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由于契合了时代主题和人心所向,在当时的确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赵文兰[3](2019)在《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的叙事文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外国作家作品和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译介。受其影响,五四女作家们在其小说创作中,抛弃了中国传统小说单一的文体样式,而采用多元化的小说文体形式,传达不同的文化指向,表现不同的观感和体验。其中,自传体呈示了其个体生命体验和心路历程,童话寓言体隐喻性地表达了其对美和爱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批判,书信日记体和独白体则戏剧性呈现了人物内心隐秘世界,建构起作者虚构的自我权威。五四女作家对多种小说文体形式的选择,旨在揭示小说的主题内涵、传递作家的创作思想。而她们与五四男性作家在人物叙事者性别选择上的差异,则体现出其不同的社会性别观,暗示出其对文学话语权的争夺。(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李欧梵[4](2019)在《漫谈晚清和“五四”时期的西学与国际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现在都说"后见之明",指的不仅是"后学"或"后设理论"的方法,而且可以用本雅明的话来表达,就是一种思想上的"照明"(illumination),也就是从当下这个着眼点重新探视那个历史的危险时刻。一九一九可以视为一个"危险时刻的爆发点",一个关键时刻,一个历史节点,得以照明的就是新文化运动,而这个"新文化"却是从晚清开始逐渐形成的,到了一个历史的关节点就"爆发"了。"五四"这个时刻和晚清是互相呼应的,二者更可以和现在互相辩证。(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6期)
谭一笑[5](2019)在《论五四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唯物史观的宣传,主要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及实践传播五种途径使当时一大批知识青年受到影响和熏陶,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迅速蔓延。(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11期)
李国辉,蒋承勇[6](2019)在《走出“肤浅”与“贫乏”:五四时期象征主义诗学论着辨正》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对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介绍和研究,主要以李璜、刘延陵、田汉、君彦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论着对传播象征主义文学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从客观的研究价值来看,又失之粗疏,这些论着虽然以研究着作的形式出现,但通过文本的渊源学考察,可以发现这些着作大多没有学术上的原创性和严谨性,是国外已有文学史的编译。因为对法国象征主义诗学本身并不熟悉,这些论着有不少缺陷和过失,比如论述不可靠、重点内容有遗漏、内容零碎等。尽管五四时期的文学研究有许多不足,但是用它来对照今天的研究,可以看出象征主义诗学的研究仍有待成熟。(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贾川琳[7](2019)在《“五四”时期鲁迅文学观与爱国主义思想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的关系,从发生学意义上来看,其实是思想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合流,在民族危亡时刻,先驱们试图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促成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型。经由器物、政治制度,以及复辟闹剧,都无法改变政局,因此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思想文化层面。虽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不是最先发出反叛传统叫喊的人,但他发出的呐喊却是最响亮、最清醒、最激越的。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当鲁迅以中国新文化(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赖纪卿[8](2019)在《五四时期反帝爱国斗争的组织动员——以救国十人团活动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在早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救国十人团组织,它迅速地与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相结合,并成为学生的行动单位,随后发展为群众的自发组织。虽然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带有不可避免的空想性和非现实性;但它对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五四运动及其后的群众运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王冠群[9](2019)在《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数字人文考证——以《新青年》杂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五四运动的研究始终备受学界关注,其中有关先进知识分子缘何选择马克思主义更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五四时期新青年群体思想的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借助NVivo12分析软件,采用数字定量和人文定性分析方法,以《新青年》全文数据库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所涉文献中关键词的选取、统计分析、价值评判、寓意解读,从国家救亡图存道路的抉择、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国内社会思潮的竞逐叁个维度,可以探求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原因。(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相涛[10](2019)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发逻辑的主体维度——从个体觉醒到群体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它发端于近代以来中国追寻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背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挽救民族危亡中寻求未来出路过程中,通过借鉴、对比、分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本译介及进步社团的组织传播,加速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向周围群体的衍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发过程经历了从民族危亡之下的个体觉醒,到选择马克思主义逐步建立信仰后的群体认同历史进程。(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五四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辛亥革命悲剧性失败以后,随着传统信仰体系的崩溃,需要一种新的学说,为人们提供精神归宿。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新知识分子,为万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所召唤,发动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运动,建构了一整套具有时序差异、体现出"先进"与"落后"区别的"中西文明"对比模式,号召拥护造就了"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的"德赛两先生",以"救中国"。这些"实在是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由于契合了时代主题和人心所向,在当时的确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四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赵启红.五四时期中国女性译者群体的双重追求——民族大义的青年捍卫者和女性话语构建的引路人[J].中国青年研究.2019
[2].杨俊.为救亡“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论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新文化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19
[3].赵文兰.论五四时期女作家小说的叙事文体[J].江汉论坛.2019
[4].李欧梵.漫谈晚清和“五四”时期的西学与国际视野[J].东吴学术.2019
[5].谭一笑.论五四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的考察[J].学理论.2019
[6].李国辉,蒋承勇.走出“肤浅”与“贫乏”:五四时期象征主义诗学论着辨正[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贾川琳.“五四”时期鲁迅文学观与爱国主义思想的融合[J].上海鲁迅研究.2019
[8].赖纪卿.五四时期反帝爱国斗争的组织动员——以救国十人团活动为中心[J].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19
[9].王冠群.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数字人文考证——以《新青年》杂志为例[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
[10].刘相涛.“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发逻辑的主体维度——从个体觉醒到群体认同[J].广西社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