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形变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断层流动形变,不等间隔数据,处理
形变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陆明勇,吴培稚,李勤勇,刘天海,马世龙[1](2019)在《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处理软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具有特殊性,其数据处理均为用户自己编制软件进行处理,缺少涵盖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日常处理方法软件。为此,本文基于Windows系统、使用C#语言、MySQL数据库开发研制日常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处理软件,不仅可以存储管理监测场地监测数据,而且具有多种数据包括不等间隔数据预处理、数据处理以及图像与辅助信息编辑输出等功能。该软件将进一步推动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6期)
[2](2019)在《CH/T 6006―2018《时间序列InSAR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处理规范》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制定背景地表形变最典型的表现是地面沉降,它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地表形变监测的传统技术手段是水准测量、GNSS测量等地面方法,虽然能取得较高精度,但存在空间采样稀疏、成本高等不足。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影像覆盖范围内的地表形变信息,是开展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的最有效手段。时间序列InSAR技术是(本文来源于《测绘标准化》期刊2019年02期)
刘亚杰[3](2019)在《形变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研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变属于自然界中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桥梁的倒塌、建筑物的倾斜、地表的隆起或下陷和大坝的崩塌等都属于形变的范畴。但是建筑物的倾斜和倒塌并非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通过微小形变的日积月累,进而产生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在工程施工、监测和运营阶段,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等各个环节,形变监测的作用日益显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有的形变测量和数据处理系统存在性价比较低的缺点,并且大部分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工程所研发的,普适性较差。互联网、通信技术和现代测绘仪器的发展为研究和开发形变监测数据采集软件和数据处理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技术和手段。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现有形变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更加符合我国测量规范的数据采集软件和处理系统。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研究智能全站仪的通讯接口和通讯协议,开发方便携带的基于移动端的数据采集软件。通过串行通讯接口控制智能全站仪进行测量,在减轻外业测量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提高测量速度。(2)探讨数据处理中的粗差处理方法。针对形变测量中常用的极坐标法进行理论及精度分析。分别采用多重实时差分技术和最小二乘Helmert坐标转换方法,对在设站点稳定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3)设计形变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的整体框架,基于VS2013平台和C#编程语言实现了各功能。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形变测量工程的要求,并结合我国现有测量标准,使本文开发的系统更具有本土化的特征,有效的扩展了其普适性,更加符合内业人员数据处理习惯,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结果可靠性。(4)建立测试场地,对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测试,结合应县木塔安全监测工程,对本文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用性和适用性等方面的工程检验。工程应用表明本系统能够满足形变监测的要求,实现了形变监测的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黄帆,李维涛,侯阳飞,吴廷,王解先[4](2019)在《激光点云的隧道数据处理及形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隧道的变形监测多是通过经纬仪、水准仪以及全站仪对隧道断面进行观测完成,无法准确、有效地反映隧道整体变形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叁维激光扫描点云的数据处理及形变分析方法,首先进行隧道断面椭圆拟合,然后利用拟合得到的椭圆参数进行断面长、短半轴形变分析,同时对隧道管片进行拟合以求得观片接头处变形,进而对隧道整体变形进行分析。实验表明,对实测的两期数据截取12个位置相同的断面,利用文中算法进行断面椭圆拟合和形变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期数据拟合所得长、短半轴之差绝对值均小于3mm,且各断面整体形变参考点90%的变形小于3mm,结果充分证明本文介绍的数据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势明显,对地铁施工和运行阶段的隧道变形监测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胡滨涛,宋练鹏,吕昭弟[5](2018)在《形变时效处理对Cu-0.5Cr-2Ni合金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中频熔炼—铁模铸造—热轧—固溶处理—冷轧—时效处理工艺制备了Cu-0.5Cr-2Ni合金板材。采用拉伸力学性能测试、电导率测试、金相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不同时效处理对该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0.5Cr-2Ni合金在固溶处理为930℃×1 h、冷变形量为60%、时效状态为450℃×4 h的条件下综合性能最好。该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电导率分别达到438 MPa、398 MPa、12.4%、45.5%IACS。(本文来源于《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田亚强,王安东,郑小平,魏英立,宋进英[6](2018)在《高温形变对Q&P处理低碳钢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碳Si-Mn钢为研究对象,采用DI&Q&PB(两相区形变+奥氏体化+贝氏体区淬火配分)与I&Q&PB(两相区保温+奥氏体化+贝氏体区淬火配分)热处理工艺进行对比试验,研究预先高温形变热处理对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提高作用。结果表明:降温过程中,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成批次、沿横向和纵向不断生成,残留奥氏体位于贝氏体板条间和晶界处,呈薄膜状、块状分布。EBSD和纳米压痕测试表明,一定压应力作用下,纳米压痕周围部分小块状残留奥氏体被保留,试验钢显微硬度位于1.20~1.39 GPa之间。预先高温形变热处理后贝氏体板条细化,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由10.41%增加到12.47%,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由1.41%提高到1.56%。力学性能方面,相较于I&Q&PB工艺,DI&Q&PB工艺处理后试验用钢抗拉强度由1226 MPa提高到1260 MPa,断后伸长率由17.6%提高到22.0%,强塑积可达27 720 MPa·%。(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6期)
刘洋,杨理践,郑福印[7](2018)在《基于激光影像的管道几何形变图像处理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管道几何形变已成为管道安全运行的主要问题,在管道几何形变检测过程中,提出了基于激光检测技术的管道几何形变检测技术方法。该检测技术研究分析了几何形变检测理论和激光成像理论,为了实现对新建管道形变图像检测,本文采用基于最小二乘的径向差值法,利用MATLAB软件对形变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从图像边缘轮廓提取、形变差值比较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管道图像形变信息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检测精度。(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8年12期)
黄鑫[8](2018)在《喷砂处理对铝合金薄壁框架件形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合金薄壁框架件铣削加工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形,通过喷砂/喷丸表面强化既可以提高薄壁件的机械性能,也可以改变铣削加工后构件表面应力分布,这对构件的变形控制和形状稳定性都有积极作用。论文通过对铝合金薄壁框架件进行喷砂处理,并通过变形测试、X-ray表面应力测试、金相实验、表面粗糙度测试、显微硬度测试及SEM表面形貌测试实验,对喷砂构件的变形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主要喷砂工艺参数对材料表面特性的影响,以及这些参数的作用机理和评价方法,包括喷砂粒度、空气压力和表面覆盖率等,对材料表面应力、粗造度、硬度的影响。分析认为对薄壁件材料表面应力的改变,能够有助于对薄壁件的加工形变产生积极的影响。2.喷砂表面强化改变了内应力分布状况,使构件发生变形,但这种变形在自然时效后出现了回弹。实验发现在确保喷砂件预期变形的前提下,喷砂件尺寸稳定性与表层材料的塑性变形程度及其应力分布均匀性有着直接关联。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喷砂强度和表面覆盖率,可以提高材料表面冷作硬化效果,提升材料的抗变形能力,有利于构件尺寸稳定。3.在喷砂表面强化过程下,随着覆盖率的提高,表面粗糙度趋于稳定,表面强化层内显微硬度增加,压应力强度较喷砂前明显提高,表层变形均匀性得到改善。实验数据表明:喷砂表面覆盖率300%~400%后材料表面完整性性能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任磊[9](2018)在《基于BDS/GPS双系统组合的形变监测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直接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长期高精度监测,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结构和环境机理下的地质灾害形变规律及演化特征,从而实现对灾害情况的预报、评估和应急处置已经成为当前必要而又迫切的科学和技术难题。BDS/GPS双系统组合定位技术可实时获取形变体的叁维位置信息,是当前形变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因此对该方法在各种形变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实验,针对双系统组合定位和监测序列平滑滤波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得到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有利于指导实际应用的结论。具体如下:(1)在GPS单系统定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BDS/GPS时空基准统一的相关技术以及组合定位过程中常用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为BDS/GPS组合相对定位应用于形变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用大量实验证实BDS/GPS双系统组合定位能大幅度提高可见卫星数量,改善卫星空间几何分布结构,增强观测冗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单一系统的依赖性,在恶劣环境下仍然可以得到较高精度的监测结果。(2)探讨了BDS/GPS双系统组合定位技术在小区域、缓形变地质灾害监测领域的适用性问题,通过对某地质灾害监测区域实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初步得到如下结论:对于短基线双频相对定位,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在E、N方向优于2mm,U方向优于5mm,和GPS系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BDS/GPS双系统组合定位的精度在各方向均优于GPS、BDS单系统。其定位精度在水平方向优于2mm,高程方向优于3mm。(3)为满足GNSS组合形变监测的实时性,对于小区域形变监测(单基线长度不大于10km),可以用广播星历来代替事后精密星历进行计算,其精度和精密星历解算精度保持同一水平。BDS/GPS双系统组合定位可以及时响应灾害体的形变程度,其监测序列结果能够较准确的与真实形变序列相吻合,证实了BDS/GPS双系统组合定位在形变监测领域的实时性与高效性。(4)针对缓形变监测序列的平滑滤波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选取滤波窗口的抗差移动平均算法,该方法对缓形变监测序列进行平滑滤波时,其滤波后序列较原始均值化序列在精度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抗粗差能力,可自适应确定滤波窗口,且不会过度平滑掉序列原有的实际突变信号,在提高双系统组合监测序列精度的基础上,也保证了滤波后序列与原始序列的形变趋势一致,为提高BDS/GPS双系统组合监测序列的精度提供了理论保障。(5)将抗差移动平均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进行组合,提出一种新的组合预报模型用以提高监测序列预报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的拟合数据结果更接近于实测数据。抗差移动平均法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形变特征和形变趋势,弥补了时间序列在进行差分时所带来的线性化误差。因此,利用抗差移动平均法和时间序列组合模型可以有效的处理BDS/GPS双系统组合形变监测序列,消除粗差和趋势项误差影响,获得更高的拟合与预测精度。并将组合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灰色模型这叁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叁种模型各自的建模特点,进一步证明组合模型在进行监测序列建模与预报时的高精度和可靠性,为形变监测数据处理与建模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6)
吴迪[10](2018)在《TOPS图像差分干涉处理及其在京津冀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上世纪50年代发展的新一代主动式微波成像遥感系统,它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地对地面进行重复性观测,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地表观测技术中。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fferentia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DInSAR)测量技术即是利用SAR系统以相近角度对同一地区拍摄的两景图像提供的相位差值来提取大范围、高精度的连续地表形变场,成为了地表形变监测应用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测量技术之一。2014年4月,欧空局成功发射了新一代的搭载SAR系统的遥感卫星Sentinel-1,并免费向社会提供密集的全球SAR观测影像。Sentinel-1具有多种观测模式,其中观测陆地的默认模式为干涉宽幅(Interferometric Wide Swath,IW)模式。传感器在IW模式下采用了先进的递进扫描式对地观测模式(Terrain Observation with Progressive Scans,TOPS),可获取在距离向上具有3个子条带的影像。相比传统的条带(Strip)扫描方式,TOPS模式在有效提高SAR图像覆盖范围的同时,缩短了SAR卫星的重访周期。因此在DInSAR数据处理中,使用TOPS模式下拍摄的数据相比Strip模式更容易获取大面积的相干性较高的干涉信息。但是,传统的Strip模式下获取数据的DInSAR处理方案无法直接应用到TOPS模式数据下。TOPS模式给DInSAR数据处理带来了以下两个主要难点:1)TOPS数据的最小单元是一个Burst,要获取宽幅影像首先需要进行影像拼接;2)存在较大方位向形变的“非静态场景”,如地震同震形变,给图像配准操作带来较大困难。造成第二个处理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在TOPS模式下,多普勒中心频率在观测过程中是一直变化的,一个微小的方位向配准误差便会在Burst间引入较大的方位向相位跳变,因此对图像配准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采用配准精度较高的ESD算法,但该方法通常只能在方位向没有形变或形变很小的“静态场景”下使用,不能适用于“非静态场景”,这是由于传统的几何配准法可能无法完全补偿相位模糊项,导致Burst间的差分干涉相位不能被直接用于ESD算法中。本文通过深入研究TOPS观测模式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TOPS数据的DInSAR处理难点,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比传统Strip数据DInSAR处理流程,基于TOPS模式的工作原理,详细分析该模式获取数据的DInSAR处理难点。(2)设计一个较为通用的针对“非静态场景”的TOPS数据DInSAR处理方案。该方案分为5个模块,分别是DEM预处理模块、预配准模块、像素偏移量配准模块、SD配准模块和ESD配准模块。本文采用了2016年4月14日日本熊本地震的Sentinel-1同震InSAR图像对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获取的同震形变场中不包含明显的相位跳变,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3)将TOPS数据应用到多基线DInSAR地表形变监测中。本文使用了54景拍摄于京津冀地区的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了该地区大面积的连续地表形变场。(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形变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制定背景地表形变最典型的表现是地面沉降,它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地表形变监测的传统技术手段是水准测量、GNSS测量等地面方法,虽然能取得较高精度,但存在空间采样稀疏、成本高等不足。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影像覆盖范围内的地表形变信息,是开展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的最有效手段。时间序列InSAR技术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变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陆明勇,吴培稚,李勤勇,刘天海,马世龙.跨断层流动形变数据处理软件构建[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CH/T6006―2018《时间序列InSAR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处理规范》概述[J].测绘标准化.2019
[3].刘亚杰.形变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研发与应用[D].北京建筑大学.2019
[4].黄帆,李维涛,侯阳飞,吴廷,王解先.激光点云的隧道数据处理及形变分析[J].测绘科学.2019
[5].胡滨涛,宋练鹏,吕昭弟.形变时效处理对Cu-0.5Cr-2Ni合金性能的影响[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8
[6].田亚强,王安东,郑小平,魏英立,宋进英.高温形变对Q&P处理低碳钢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8
[7].刘洋,杨理践,郑福印.基于激光影像的管道几何形变图像处理算法[J].电子世界.2018
[8].黄鑫.喷砂处理对铝合金薄壁框架件形变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9].任磊.基于BDS/GPS双系统组合的形变监测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8
[10].吴迪.TOPS图像差分干涉处理及其在京津冀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