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甘蔗,乳酸菌,麦芽,苦瓜,酵母菌,蓝莓,甲基。
混合汁论文文献综述
郭靖,陈婷婷,苗洋[1](2019)在《混合汁与清汁中淀粉含量的变化对成品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利用淀粉对稀碘液有显色反应,观察炼糖工段淀粉含量的变化。实验表明:在板框过滤过程中能除去76%~99%的淀粉,剩余一部分淀粉在清汁中受热浓缩,在煮糖结晶过程中留在晶粒中,而成品糖淀粉在30mg/kg~40mg/kg之间。(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9年29期)
张宏志,马艳弘,刘小莉,李亚辉,郜海燕[2](2019)在《复合乳酸菌发酵蓝莓黑莓混合汁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鲜榨并经灭菌的蓝莓黑莓混合果汁为原料,接入3种不同的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肠膜明串珠杆菌)进行发酵,研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pH、总酸、总糖、还原糖、总酚、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乳酸菌在混合果汁中生长良好,24 h时活菌数最高,为1.23×10~8 cfu/mL;发酵过程中,pH值不断降低,由最初的5.50降低到3.75,总酸含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初始含量0.15 g/100 mL上升到2.15 g/100 mL;还原糖呈先短暂上升然后下降趋势,发酵至6 h为最高值2.63 g/L,总糖被微生物利用消耗,质量浓度不断下降,42 h后趋于0 g/L;总酚含量从2.32 mg/mL升高到3.26 mg/mL,发酵前后增加了40.52%;DPPH·、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比未发酵前分别提升了18.17%、30.67%和34.55%。发酵混合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酒酵母和黑曲霉等几种微生物的抑菌作用显着,抑菌效果随发酵时间而逐渐提高。因此,利用复合乳酸菌发酵来提升蓝莓黑莓混合汁品质和开发功能性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陈平,秦会敏,秦健南,陈建斌,黄爽[3](2019)在《混合汁箱液位控制仪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控制器使用高速低功耗32位微型处理器和高精度双通道模数转换芯片,通过精密计算和智能趋势预测等算法,通过变频器平稳调节电机,避免电机频繁启停,并通过485通讯接口与远程控制室联络,以稳定流量和智能自动化操作为目的,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能降耗,减少人手操作,提升智能化控制水平。(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王福佳,谢彩锋,马英群,程芳,杭方学[4](2018)在《甘蔗混合汁无硫澄清工艺的澄清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无硫澄清工艺的清汁、糖浆与白砂糖理化指标,并通过T检验分析这些物料理化指标与亚硫酸法的差异显着性。同时分析无硫澄清工艺过程Ca_3(PO_4)_2、CaCO_3及单宁钙协同CaCO_3等沉淀物微观结构及吸附蔗汁胶体、色素效果,探讨无硫澄清的除杂脱色原理。结果表明,无硫澄清工艺清汁和糖浆在纯度、色值、还原糖含量等指标T检验p值均大于0.05,而清汁浊度、糖浆电导灰分及浊度的p值小于0.05,表明无硫澄清工艺与亚硫酸法工艺清汁、糖浆在纯度、色值、还原糖含量等关键指标无显着差异,在清汁浊度、糖浆浊度与电导灰分存在显着性差异;所煮制白砂糖不含SO_2,色值为46 IU,浊度21 MAU,水分0.07%,电导灰分0.024%,色值与浊度明显优于亚硫酸法(色值62 IU,浊度38 MAU,表明无硫澄清工艺完全可以满足一级白砂糖生产的工艺要求,且在色值与混浊度更具有优势。从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可知,纯水体系生成的CaCO_3、Ca_3(PO_4)_2和单宁钙沉淀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晶体间存在许多空隙,且在蔗汁体系生成CaCO_3、Ca_3(PO_4)_2及单宁钙沉淀晶体间绝大多数空隙已全部或大部分被填充,特别单宁钙,空隙数量已显着减少,甚至观察不到,表明上述沉淀物生成时会同步吸附混合汁的胶体、色素等形成共沉淀,从而将它们除去,胶体去除率与脱色率达到46.17%和50.61%,优于亚硫酸法,这可由清汁、糖浆及白砂糖紫外全波扫描图证实。(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21期)
彭长生,张平军,高俊永,黄向阳[5](2018)在《基于两级磷浮技术澄清甘蔗混合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影响甘蔗混合汁清净效果的因素及其范围,由L_9(3~4)安排正交实验得实验范围内最佳工艺条件为:一次上浮磷酸量600 mg/kg、一次上浮糖汁pH 8.2、二次上浮磷酸量500 mg/kg和二次上浮糖汁pH 8.2,此条件下实验所得清汁色值为986 IU、浑浊度为10 MAU、钙盐含量为0.253%;由方差分析可知,试验范围内各因素糖汁脱色率的顺序为:二次上浮磷酸量>一次上浮磷酸量>二次上浮糖汁pH>一次上浮糖汁pH,其中一次上浮磷酸量和二次上浮磷酸量对糖汁脱色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甘蔗糖业》期刊2018年03期)
王国梅,何桂源[6](2018)在《低温气浮耦合臭氧饱充技术澄清甘蔗混合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低温气浮和臭氧饱充耦合技术,研究了一种甘蔗混合汁绿色清净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析了臭氧饱充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澄清糖汁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饱充量是最为显着的影响因素。实验条件下,较好的澄清条件为:臭氧饱充量0.1%(m臭氧/m蔗汁),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为60℃,为混合汁绿色澄清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本文来源于《甘蔗糖业》期刊2018年01期)
谢彩锋,马英群,丁慧敏,杭方学,陆海勤[7](2016)在《一种甘蔗混合汁无硫二步澄清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灰、磷酸、单宁和Ca(HCO_3)_2作为澄清剂对甘蔗混合汁进行二步澄清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第二步澄清最佳工艺参数。二步澄清最适工艺参数反应pH 8.6,单宁用量为150 mg/L,1.66%的Ca(HCO_3)_2溶液用量为10 mL/100 mL蔗汁。无硫二步澄清工艺的澄清效果与亚硫酸法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满足了白砂糖生产的工艺要求,可解决了我国白砂糖含SO_2问题,对提高了我国食糖食用安全性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6年07期)
许晓梅,陶兴无,刘仁禄,娄亚军[8](2016)在《苦瓜麦芽混合汁饮料的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酵母菌和乳酸菌两步发酵法制备苦瓜麦芽混合汁饮料,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确定了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苦瓜麦芽混合汁中接种4%(m L/m L)的啤酒酵母,于28℃发酵12 h,灭菌后再接种3%(m L/m L)保加利亚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混合乳酸菌,36℃发酵23 h,所得发酵液的口感柔和,香气饱满,感官评分为86.50。(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12期)
许晓梅[9](2016)在《苦瓜麦芽混合汁饮料的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开发出一款苦瓜麦芽混合汁饮料为目的,进行了乳酸菌及酵母菌、乳酸菌两步法发酵苦瓜麦芽混合汁的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乳酸菌发酵混合汁研究:从7株乳酸菌菌株中,筛选优良菌株作为发酵菌种,对Pr5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与分子学鉴定;研究A与Pr5的在不同配比的苦瓜麦芽混合汁中生长和产酸情况,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混合乳酸菌在苦瓜麦芽混合汁中的最佳生长条件。结果表明:(1)A(保加利亚乳杆菌)、Pr5菌株的发酵性能及风味均优于其它乳酸菌菌株,经鉴定Pr5为植物乳杆菌。(2)植物乳杆菌及保加利亚乳杆菌均能在麦芽汁中较好地生长产酸,在苦瓜汁中生长、产酸都受到极大的抑制;植物乳杆菌及保加利亚乳杆菌在1:9-3:7的苦瓜麦芽混合汁中均能较好地生长产酸,而在1:9的苦瓜麦芽混合汁中产酸最高,分别达到了105.430T、87.560T。(3)混合菌种发酵菌体生长和产酸兼具单一菌种发酵的优势,同时混合菌种发酵较单一菌种发酵能产生更多的有机酸种类,从而赋予发酵液更丰富的风味物质。混合乳酸菌在苦瓜麦芽混合汁中生长的最佳工艺条件最终确定为:发酵温度为37℃,混合乳酸菌接种量为3%,发酵液初始p H为5.5。2.酵母菌和乳酸菌两步法发酵苦瓜麦芽混合汁的研究:探讨酵母菌、乳酸菌发酵苦瓜麦芽混合汁的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优化混合汁饮料的发酵工艺条件,初步探索不同条件下,发酵液总酯含量及酸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酵母菌单独发酵对发酵液的苦涩味并没有明显改善,但可以部分去除发酵液的青草气味;乳酸菌单独发酵能去除部分发酵液中的苦味和青草气味。而先用酵母菌发酵,再用乳酸菌进行二次发酵,比单用酵母菌或乳酸菌的效果要好得多。(2)苦瓜麦芽混合汁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在2.5 Bx苦瓜汁与12 Bx麦芽汁的混合汁(苦瓜汁与麦芽汁体积比为10:90)中,接入4%的啤酒酵母种子液,于28℃发酵12 h,灭菌冷却后,接入3%的乳酸菌种子液(A:Pr5=2:1),36℃发酵23 h,所得到的发酵液的口感柔和,香气饱满。(3)灭菌后的发酵液冷藏1周后,香味明显增强,呈现类似于山楂的酸甜香味,总酯含量也达到最高,为39.79g/L。(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6-06-01)
何惠欢,任勤,谢志荣,刘继栋,陆登俊[10](2016)在《N,O-羧甲基壳聚糖澄清甘蔗混合汁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N,O-羧甲基壳聚糖对甘蔗混合汁进行澄清处理,考察了磷酸用量、羧甲基壳聚糖用量、二次加热温度、絮凝剂PAM用量等因素对澄清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澄清工艺,在磷酸用量(以P2O5总含量计)350 mg/kg蔗汁、羧甲基壳聚糖用量500 mg/kg蔗汁、二次加热温度75℃、絮凝剂PAM用量3 mg/kg蔗汁条件下,纯度差和脱色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76%和65.72%。结果表明,N,O-羧甲基壳聚糖对甘蔗混合汁具有良好的澄清效果,为探索蔗汁清净新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6年03期)
混合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鲜榨并经灭菌的蓝莓黑莓混合果汁为原料,接入3种不同的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肠膜明串珠杆菌)进行发酵,研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pH、总酸、总糖、还原糖、总酚、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乳酸菌在混合果汁中生长良好,24 h时活菌数最高,为1.23×10~8 cfu/mL;发酵过程中,pH值不断降低,由最初的5.50降低到3.75,总酸含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初始含量0.15 g/100 mL上升到2.15 g/100 mL;还原糖呈先短暂上升然后下降趋势,发酵至6 h为最高值2.63 g/L,总糖被微生物利用消耗,质量浓度不断下降,42 h后趋于0 g/L;总酚含量从2.32 mg/mL升高到3.26 mg/mL,发酵前后增加了40.52%;DPPH·、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比未发酵前分别提升了18.17%、30.67%和34.55%。发酵混合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酒酵母和黑曲霉等几种微生物的抑菌作用显着,抑菌效果随发酵时间而逐渐提高。因此,利用复合乳酸菌发酵来提升蓝莓黑莓混合汁品质和开发功能性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汁论文参考文献
[1].郭靖,陈婷婷,苗洋.混合汁与清汁中淀粉含量的变化对成品糖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2019
[2].张宏志,马艳弘,刘小莉,李亚辉,郜海燕.复合乳酸菌发酵蓝莓黑莓混合汁过程中的品质变化[J].现代食品科技.2019
[3].陈平,秦会敏,秦健南,陈建斌,黄爽.混合汁箱液位控制仪的研制[J].轻工科技.2019
[4].王福佳,谢彩锋,马英群,程芳,杭方学.甘蔗混合汁无硫澄清工艺的澄清效果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
[5].彭长生,张平军,高俊永,黄向阳.基于两级磷浮技术澄清甘蔗混合汁的初步研究[J].甘蔗糖业.2018
[6].王国梅,何桂源.低温气浮耦合臭氧饱充技术澄清甘蔗混合汁初探[J].甘蔗糖业.2018
[7].谢彩锋,马英群,丁慧敏,杭方学,陆海勤.一种甘蔗混合汁无硫二步澄清工艺优化研究[J].食品工业.2016
[8].许晓梅,陶兴无,刘仁禄,娄亚军.苦瓜麦芽混合汁饮料的发酵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
[9].许晓梅.苦瓜麦芽混合汁饮料的发酵工艺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6
[10].何惠欢,任勤,谢志荣,刘继栋,陆登俊.N,O-羧甲基壳聚糖澄清甘蔗混合汁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