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业,财政,公共财政,效益,政策,德尔,增长方式。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胡方燕[1](2007)在《新时期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央连续几年来的一号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之一是要稳定政府财政对“叁农”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如何沿着政策路线利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作用,是转变财政支农增长方式的出发点,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问题,以公共财政为主线,探讨如何转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这不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作用,对我国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也会产生积极意义。本文在详细综述国内外有关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财政对农业投资作出科学界定,归纳了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相关理论,紧密结合我国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的弊端及其对投资效益产生的影响,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了建国以来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规模以及对东、中、西部投资的差异,剖析了我国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结构,并进一步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财政对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说明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财政对农业投资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还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投资结构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据此,本研究从增长源泉、增长机制和增长途径等方面提出了转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7-06-01)
高雄伟,张立勇,董银果,罗剑朝[2](2006)在《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规模与结构的实证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对农业投资,加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与技术推广、质量标准与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采取积极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区域援助计划,对受灾或贫困地区农业进行大力扶持;结合国家开发战略,实施环保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06年01期)
李嘉晓,秦宏,罗剑朝[3](2005)在《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理论阐析与行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公共财政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的要求,财政支农支出应该用财政对农业投资来代替。在对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基本理论进行阐析后,针对传统经济体制下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种种不规范之处,提出了优化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的对策措施,即必须遵循合理的原则,确定正确的投资目标,制定合理的投资重点领域,切实转变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加强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的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05年03期)
尚娟,吴应华,罗剑朝[4](2005)在《WTO框架下如何加强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分析了WTO对我国“叁农”的影响,提出了在WTO“绿箱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政策建议,即增加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改革投资管理体制、转变投资运行机制、健全投资评估监管体系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05年01期)
李嘉晓,罗剑朝,秦宏[5](2004)在《论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一直没有有效的考核办法,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不利于正确、合理地安排财政对农业投资。因此,迫切需要制订一套评估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的指标体系。在遵循合理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构建的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共3部分18个指标。在指出运用该指标体系的3个关键环节后,给出了运用该指标体系的两种方法:测分评价法和指标比较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4年04期)
聂强[6](2003)在《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是中国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焦点。财政农业支出研究的核心是财政农业政策合意性的判断问题。近年来,国内经济理论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深化了对农业财政规律的认识。但是,上述研究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从而在许多问题上难以进行真正的对话。本文是对近年来文献的梳理与评述。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置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以经济发展中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变迁为理论背景,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以及国民经济基础矛盾角度加以剖析。全文分五个章节。 第一章:导论。该部分简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追踪,然后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经济发展中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历史文献与研究综述。该部分对经济学说史中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梳理,为本文提供了理论背景。本部分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为起点,以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二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为线,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加以梳理。本部分的结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必须重视农业,并保持农业与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动态平衡。 第叁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内涵及特点。本部分回顾了近十年来有关农业财政支出的理论界定,比较归纳之后给出了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定义。它是指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在对各经济参与方利益的权衡下,以财政方式对农业系统的资金注入行为。这种权衡是对国内外、工农间利益均衡的分析。政府反映并执行了这种结果。 第四章:结构变革中的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国际化的视角。本章对结构主义在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的观点进行了剖析,指出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问题应纳入自主型发展道路的经验与约束中分析。从经济发展成绩看,中国经济发展无疑是成功的。中国经济的辉煌,得益于长期以来的自主型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向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前进迈进了重大的一步。但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终受制于人口压力以及在此背景下农业的家庭经营,造成了工农业关系与经济发展的两重约束。因此,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政策,从支撑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角度无疑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经济发展进一步的要求来看,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政策无疑面临着更多的矛盾约束。 第五章:中国国民经济基本矛盾的变迁与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政策。该部分提出,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应着眼于解决国民经济基本矛盾导致的种种约束。农业发展的约束往往是政府财政政策不当的一个证明,也就促进政府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发展面临的约束是国民经济矛盾的表现,受基本矛盾制约。一个较长时期稳定而高效的农业财政政策必须着眼于国民经济基本矛盾的化解。政府财政可以通过投资力度的加大、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高等方式来改变与缓解国民经济基本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不利约束。该部分提出稳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扶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与发展财政投融资制度等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3-06-01)
吴应华[7](2003)在《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运行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保证。同时,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点。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特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支持与保护,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是农业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也是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发展面临新环境的客观要求。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财政对农业投资工作,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也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也不可否认,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波动频繁等众多弊端。分析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提出对策,能为政府实施农业投入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改善农业投入状况,提高农业投入效益。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运行分析与对策研究的。 本文主体部分共五章,另附有两个案例分析。为了对全文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就各部分内容作简要概括。 第一章:导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了本文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二章: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公共支出的理论,包括公共支出的性质,公共支出的意义和公共支出政策的效应: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公共支出政策的效应也决定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规模要适当,既要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排挤私人投资。其次,介绍了财政支农的内容。最后,界定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明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与农业增长的互动关系,确立了公共财政模式下投资的目标,提出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适度规模的观点。 第叁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历史回顾与主要经验。首先将建国50年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划分为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投资的重点。其次,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事业费叁个方面分析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体制的演变。最后,以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益为出发点,对政府财政农业投资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1)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处理好财政支持农业发展与支持其它行业发展的关系;(2)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3)强化预算约束,确保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资金及时到位; (4)努力探索,完善管理,确保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资金高效运作;(5)进行制度创新,保证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体制适应于农业发展要求。 第四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体运行状况分析。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呈现了总量增长、份额相对下降的趋势。以相对量衡量,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表现了波动频繁、波动幅度大、波动趋于减缓的特征。在结构上,事业费增长过快,所占比重大,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和科技等方面的生产性支出不足。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体制弊端主要表现为:(l)投入主体职责缺乏明确的定位; (2)投入管理条块分割;(3)缺乏约束机制与监督机制;(4)宏观调控能力不强。从结构效益、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益叁个方面分析,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比较低下。 第五章:WTO框架下加强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对策建议。本章首先分析了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带来的影响,并用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情况对影响进行了验证。其次,对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措施。再次,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WTO农业协议的要求,确定了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主要是:(l)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农业科研和教育;(3)生态环境保护;(4)扶贫开发。最后,提出了改革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体制的措施,以项目管理为核心,转换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提高支出效益。 所选案例为陕北地区(安塞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四川省巴中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该部分分析了两个项目各自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1.确立了公共财政模式下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目标,提出了适度规模的观点,纠正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资金越多越好的片面认识。 2.采用实证的方法划分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波动周期,指出了波动的特征,分析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的原因。 3.提出以制度建设和加强监督、管理来转换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微观机制的基本思路,分析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宏观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3-06-01)
高晓春[8](2002)在《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的是主题是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问题。在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加入WTO的背景下,选择此研究主题的目的在于从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支出原则出发,按照WTO规则要求,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在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今后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应采取何种增长方式,从而为政府财政更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因其天然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财政必须予以一定的支持,这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但政府财政如何对农业进行支持,则要由一国经济、农业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来决定。本文正是在分析研究了中国目前整体经济、农业发展及财政体制后,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职能,就要从战略上转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要由重投资数量、增长速度及微观管理的“粗放主导型”投资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为重投资质量、投资效益和间接调控的“集约主导型”投资增长方式。 全文共分七部分,为了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就各部分内容作一简要概括。 第一章:导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了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采用的分析方法,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二章: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基础理论。首先阐述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作用、必要性,对本文所研究的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作了内涵界定。之后,论述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相关理论,辨析了“粗放”与“集约”这对概念,提出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由“粗放主导型”增长方式向“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转变。 第叁章:发达国家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经验借鉴。通过对美国、法国、日本叁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变动特征进行考察,并参考WTO《农业协议》下日本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得出如下主要借鉴与启示:1、通过投资立法约束政府对农业投资行为;2、确保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总量持续稳定增加;3、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效益;4、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5、适应WTO《农业协议》要求,转变投资重心。 第四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就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当前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力度减弱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财政对农业投资总量的减少,而是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在战略上一直沿袭着“粗放主导型”的增长方式,投资职能范围缺乏科学规范的界定,各级政府财权事权不统一,财政投资导向功能不强,投资效益不高, 因而造成资金浪费,演化出一种“高投资—一低效益—一更高投资需求”的恶性循环。 第五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选择—一集约主导型增长。本章分 析了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由“粗放主导型”向“集约主导型”转变的必 要性,即转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是中国农业发展阶段、WTO《农业协议》 及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同时提出要实现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转 变,需从投资职能、投资结构、投资方式等叁个方面入手。 第六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在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下的目标、原则和重点。 本章就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采用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所涉及到的几个 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这些方面包括:1、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目标:*) 直接目标:提供农业公共产品,为农业创造良好的营运环境。②间接目标:①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有效供给,支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②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③缩小农业和非农业的差距,减缓农业部门的人口向城市转移:④更 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投资的原则:公共 原则、财政资金导向原则、效益原则和透明原则等。3、投资的重点: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农业科教和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等。4。 投资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包括:增强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导向功能,提高政 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界定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财权和事权及培育农业综合财 源等。 第七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主要是从保障政府 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顺利实现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措施,即完 善农业投资法律体系,设立“国家农业保护基金”,建立健全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 评估和监督体系,优化农业投资的外部环境等。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1)论文以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理论和经济?(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2-05-01)
李嘉晓[9](2002)在《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保证。同时,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点。农业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性决定了政府财政必须对农业予以支持保护,加大投资力度。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农业发展面临新环境的客观要求。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财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大,这就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转变财政职能,更新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观念,由单纯重视的数量的增长,转变为既重视数量的增长,又重视质量的提高,即提高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评估研究的。 本文首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对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进行评估的必要性及优化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的措施,接着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进行评价的两种方法,即测分评价法和指标比较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全文共分五部分,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导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本文后继研究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二章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的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公共财政理论,包括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公共财政的职责,公共财政支出的概念、特点及原则,社会主义市场与公共财政;接着论述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理论,在这一部分廓清了财政对农业投资与财政支农的区别与联系,介绍了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要素构成和功能特征,确立了公共财政框架下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包括: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2.农业科研与农村教育,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4.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5.农业自然灾害救济;最后介绍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理论,在这一部分阐述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涵及叁者之间协调与统一的关系。 第叁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评估的必要性与行为优化。本章首先对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评估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接着分析了传统体制下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行为,指出了存在的叁个问题:1.政府投资的目标范围和权限没有划清,2.政府投资目标的短期化,3,投资增加的被动性和非经济性;最后论述了优化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的措施,即必须遵循合理的原则,确定正确的投资目标,切实转变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 第四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章首先确立了构建的原则:1.完备逻辑原则,2.准确科学性原则,3.可操作实用性原则,4.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然后介绍了构建方法——德尔菲法;最后介绍了构建过程及结果:确定目标一制订征询调查表一选择专家一发函一回收调查表一综合处理,确定结果。运用德尔菲法构建的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叁部分,共有 26个评价指标,其中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10个;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8个;社会效益评价指标8个。 第五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本章首先给出了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具体涵义及相关计算公式,然后强调了运用该指标体系的叁个关键环节:1.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2灵活运用,3.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接着给出了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进行评估的两种方法0分评价法和指标比较法,最后利用指标比较法和该指标体系对吾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讫塔涧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有: 1.廓清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与财政支农的区别与联系,深化了对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内涵的认识。 2.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涵,并阐明了叁者之间协调与统一的关系。 3.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论述了运用该指标体系的两种评价方法,即测分评价法和指标比较法。(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2-05-01)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规模与结构的实证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对农业投资,加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与技术推广、质量标准与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采取积极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区域援助计划,对受灾或贫困地区农业进行大力扶持;结合国家开发战略,实施环保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1].胡方燕.新时期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研究[D].贵州大学.2007
[2].高雄伟,张立勇,董银果,罗剑朝.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
[3].李嘉晓,秦宏,罗剑朝.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理论阐析与行为优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
[4].尚娟,吴应华,罗剑朝.WTO框架下如何加强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J].科技导报.2005
[5].李嘉晓,罗剑朝,秦宏.论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2004
[6].聂强.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理论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7].吴应华.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运行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8].高晓春.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9].李嘉晓.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评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