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财务政策的研究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财务政策的研究

崔益嘉[1]2016年在《管理防御、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研究》文中指出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治理特征突出了企业管理者在决策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自利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引发管理者固守职位并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管理防御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论文基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双重控制并存,企业会计稳健性水平低和权益资本相对较高的现实背景下,研究管理防御、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叁者之间的关系。论文首先从经济人假说、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控制权理论提炼管理防御理论的基础,在整体上为管理防御、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高阶管理理论、行为一致性假说、不完全契约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息风险理论等相关理论,系统提炼出管理防御与会计稳健性理论基础、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理论基础。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提出了管理防御、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论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法、中介效应检验法和结构方程等方法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管理防御程度的变量(包括管理者个人特征、管理者激励特征、管理者所受约束特征)和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规律、管理防御和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规律、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规律、管理防御通过会计稳健性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传导规律。研究发现:(1)管理防御影响会计稳健性,管理防御程度越高,会计稳健性越低。(2)管理防御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管理防御程度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高。(3)会计稳健性影响权益资本成本,会计稳健性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4)在总体样本中和国有样本中,管理防御通过会计稳健性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假设成立。论文的最后提出了取消国有企业高管的行政任命体制,关注管理者股权激励,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健全管理者内部约束机制等建议。论文立足中国特殊制度和背景,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管理防御理论,同时丰富了权益资本成本度量模型理论,拓展了权益资本成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为权益资本成本传导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为上市公司选拔高管、完善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和降低公司融资成本提供了依据。

陈毅浩[2]2017年在《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被认为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从宏观层面看,2000年开始,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走强,其上下游行业景气程度也随之稳步攀升,极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发展过快和市场条件的不成熟也导致了我国房地产不断增长的房价。自2014年开始,国家逐步放开城市限购政策,2015至2016年间更是降息、降准、降税、优化土地供应结构等新政连番出台,2016年各地房地产价格大有井喷之势。随着人口拐点的出现,可以预计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库存和房产企业的资金压力都都成了各级政府需要关注的重点。2016年下半年开始,各地政府密集地出台了各类限购政策以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扬。从微观层面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上演了"宝万"股权争夺之战,这是资本市场上具有教科书意义般的案例,这场战役也揭示了合理的房地产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经营风险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我国房地产行业为研究对象,并构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用数理模型分析房地产公司治理结构对于财务风险的影响作用。最后,本文总结全文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现对于不同章节简要介绍如下:第一部分,通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作为切入点,探讨本文对于研究房地产上市公司研究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意图通过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研究房地产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风险防范具有何种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本文首先分别对国内外的公司治理结构及财务风险相关的基础理论及文献进行梳理。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于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部分领域还催生了新的理论学派;而我国学者多是根据国外学者的先验理论对我国的现实国情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很少有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很少进行公司整体层面进行研究,局限性较大。第二部分分别对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及综合整理,为下文做实证研究选取评价指标做出了理论铺垫。第叁部分,结合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首先采用房地产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及管理层特征作为相关指标,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公司治理结构特征进行比较。随后,根据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现实特征,详细分析扰动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第四部分系本文实证研究部分。该部分首先在前文对于房地产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及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房地产行业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关系的假设,选定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及管理层特征相关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选取贷款利率、土地供应量、企业规模及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根据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大多数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指标与公司财务风险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通过优化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第五部分,在根据前文理论分析、现状研究及实证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提出了建议,以求帮助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有效降低企业风险。本文的创新之处系:研究角度方面的创新,在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及其财务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及分析;研究变量选取方面的创新,在研究两者相关性的时候加入了宏观变量,选取贷款利率与土地供应量作为宏观控制变量,研究房地产企业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

肖作平[3]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结构理论始终是财务学中最具有争议的课题之一。Myers(1984)在《资本结构之谜》一文中说道,“公司如何选择它们的资本结构?我们不知道……。我们对资本结构知之甚少。我们不知道公司如何选择发行债券、股票或混合证券”。 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之迷“更令人困惑”。中国上市公司存在一种特殊的制度环境。比如,股权结构较独特、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健全、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司治理机制有缺陷等。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是否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具有解释能力?制度环境如何通过公司特征因素影响资本结构选择?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是否显着影响资本结构选择?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有待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纵观相关文献,国内学者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 在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者采用简单横截面进行“快照”框架静态回归技术,而资本结构的本质是动态的,因此应该在一个动态框架内进行分析;(2) 没有控制时间特征因素,如利息率和通货膨胀等可观察或不可观察的宏观经济因素;(3)没有控制不可观察的公司特征因素,如管理层的能力,动机和对待风险的态度等;(4)缺乏对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影响资本结构选择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CEO任期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等;(5) 缺乏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制度背景的深入研究。 为此,本文集中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或偏好。首先构建双向效应动态调整模型(Two-way effects dynamic adjustment model),在控制时间特征效应和不可观察的公司特征效应下,首次从动态视角研究公司规模、资产构成、非债务税盾、实际税率、成长机会、资产流动性、产品独特性、财务困境成本和产生内部资源能力等公司特征因素如何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模型研究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CEO任期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导论。论述研究背景及意义、主要内容及框架、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改进和创新以及相关术语的定义。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和证据 第二章资本结构理论综述。着重介绍静态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控制权理论、市场时机理论等资本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为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第叁章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献回顾。对国内外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回顾,评价现有文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并为相关变量的定义提供依据。 第四章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制度背景分析。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制度背景进行分析,以便为解释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提供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背后的制度背景。 第五章中国上市资本结构特征分析。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国家公司资本结构特征进行比较。主要从平均资产负债表、融资结构趋势、融资行为和行业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第六章公司特征因素影响资本结构选择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根据资本结构理论模型,对影响资本结构选择的公司特征因素(包括公司规模、资产构成、非债务税盾、实际税率、成长性、资产流动性、产品独特性和产生内部资源能力等)进行理论分析,构建双向效应动态调整模型,采用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动态视角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 第七章公司治理结构影响资本结构选择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影响资本结构选择进行理论分析,应用因子分析模型,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实证检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 第八章结论与政策性建议。在以上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论文的主要结论,并根据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制定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提供政策性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作者发现:(1)中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在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偏低:在负债到期结构中,流动负债比重偏高,长期负债比重偏低,而且杠杆的账面比率大大高于市场比率;(2)不同门类行业间的资本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行业门类内不同行业大类公司之间的资本结构不存在论文摘要显着差异,受管制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很低,但长期负债率较高;(3)行业特征和宏观经济因素显着影响资本结构选择;(4)调整负债比率的交易成本(调整成本)显着影响资本结构选择,但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调整成本小于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5)财务杠杆随着公司规模、固定资产比率、财务困境成本、实际税率和产品独特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公司未来成长价值、产生内部资源能力、资产流动性、非债务税盾的增?

黄庆华[4]2010年在《股权分置改革、公司财务治理和企业战略转型》文中认为中国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要成长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经历经济演化过程,推动制度变迁。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制度变迁,它对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深远的。2010年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更是为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社会责任施加了约束条件。企业作为微观经济单位,既是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础,又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处于社会经济网络中的企业,如何在外部环境影响企业战略目标转型的情况下,优化公司财务治理是急需解决的新问题。论文选择股权分置改革给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带来的影响为研究课题,一方面有利于客观评价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影响,促使企业选择正确的财务治理结构和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深化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减少中国资本市场在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加强制度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说明了股权分置改革、企业战略和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财务治理的内涵、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和财务治理效率。回顾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叁个阶段,剖析了股改前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机制、效率几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文选择2008年底全流通的7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选择了企业绩效和成长的6个指标,以及公司财务治理相关的16个财务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规模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公司的财务治理效率,发现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论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叁个区域对公司财务治理和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影响下的企业战略转型对公司财务治理的影响。最终,寻找提高财务治理效率的途径。论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财务治理是由企业财务和公司治理交叉融合发展而来的,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理论中财务治理结构是基础和核心,财务治理机制是制度保证,而财务治理效率是最终目标。它们都会受到财务治理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反映在公司治理行为上。(2)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和企业战略的影响遵循如下路径:股权分置改革通过调整股权结构,改变了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内外部环境,内部通过上市公司的融资与风险、并购与重组、股利分配和激励约束等多种财务活动,体现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变化;而外部通过企业战略转型,使企业从追求短期目标转向重视长期目标,最终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3)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过程分为叁个阶段,两个关键点。在股改实施阶段,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股票全流通阶段,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财务治理的促进作用有放缓的趋势。(4)叁时期对比计量模型分析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中持股主体的组成与持股比例都与经济绩效的指标呈正相关,表明改革的推进改变了股权结构,进而促使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优化组合。(5)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利益制衡。在中国特色的国情下,机构投资者的介入,有效制约了内部人的控制权,增加了利益制衡机制的作用。(6)股权分置改革对股东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要高于对公司总体财务治理的影响。在内部财务治理环境中,影响公司财务治理的主要因素有:机构持股、第一大股东持股、债权人治理、高管薪酬和独立董事制度。(7)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战略目标依然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采用的是“粗放型”的成长方式。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企业战略目标正在转型,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治理效率。(8)论文从五个方面提出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途径:1)加速企业战略转型,确立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由“粗放型”成长转变为“集约型”成长;2)选择合适的财务治理主体,国有股有进有退,培育机构投资者,加强股东制衡;3)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财务治理机构的职责,建立完善的分层决策体系,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约束作用;4)加强公司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一个综合薪酬、股权等多种激励方式的动态激励机制;5)创新财务治理机制,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进行动态的财务治理,提高财务治理效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运用叁时期对比计量模型对股权分置改革不同时段财务治理分别进行前后的对比,研究发现不同阶段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不同影响;(2)使用数据包络法对公司财务治理效率进行分析评价,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影响财务治理效率的主要因素;(3)用灰色数学模型论证企业的战略转型,创新财务治理机制,从演化经济学和企业网络理论角度提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

王宇洁[5]2008年在《股权结构、财务政策与公司治理绩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结构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公司治理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国内外学者开始广泛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在治理绩效指标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并且往往忽视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绩效的内在途径。为克服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融合经济学、财务管理学和公司治理等诸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对股权结构、财务政策和公司治理绩效叁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文章首先提出崭新的理论构想,指出股权结构即使对公司治理绩效存在影响,这种影响也不应该是直接的;股权结构必须先影响到公司作出的各种财务政策,才能对治理绩效产生作用。这些起到桥梁作用的财务政策,包括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债务期限决策和流动资金的持有决策等。针对以往研究往往采用单一变量衡量公司业绩的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以“综合得分”这一变量全面归纳了反映公司治理绩效各个方面的16个财务指标。然后以综合得分为被解释变量,以股权结构变量为解释变量,采用最新的中国电子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对有关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影响的多组竞争性理论假说分别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样本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机构持股比例与治理绩效显着正相关;而高管人员持股比例、是否最终为国家所控制与治理绩效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接着,文章又分别考察了股权结构与财务政策、财务政策与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就这两部分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结果发现:样本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和现金持有比例决策是股权集中度影响公司治理绩效的内在机制。最后,根据得到的分析结果,我们给出了一系列值得参考的政策建议,以期提高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

安灵[6]2008年在《中国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与投资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所有权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效率问题一直是公司财务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可谓成果累累、百家争鸣。所有权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不仅代表了各利益相关方对投资收益现金流的分配权,而且还涵盖了以所有权结构为基础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公司治理研究地理范畴的扩展和古典经济学中股东同质性假设的突破,集中型所有权结构下,直接或间接拥有公司控制权的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步成为公司治理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由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动机、形成与分配于公司财务政策的影响,随着公司治理核心问题的转移,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出发,刻画控制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问题,一直是上述领域研究的重要线索,但是相对于控制性股东通过证券回购、资产转移和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内部交易等方式对中小股东直接的利益侵占而言,由控制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而产生的非效率财务决策行为,尤其是非效率投资行为,对公司价值,从而对小股东利益带来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更值得关注。本文将研究的目标定位于我国转型经济宏观背景下,所有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及其投资绩效影响,以探讨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形成与分配对公司投资的影响机理,并进一步从更短的价值链洞悉所有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迷雾。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如下九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在回顾投资理论演进历史的基础上,对两类代理问题下所有权结构于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叁章是制度背景分析。本章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宏观背景,探讨了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的演变、证券市场发展情况、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征以及相关的投资法律环境。第四章是基于所有权结构的控制权结构特征分析。本章引入了海洋博弈模型,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配置和股权制衡机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运用基于海洋博弈的Shapley指数对我国不同终极所有权属性下的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方法和实践基础。第五章是规范研究。利用Myers-Majluf(1984)的分析框架,对垄断型所有权结构和制衡型所有权结构这两种典型的集中型所有权结构下大股东控制的公司投资行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控制权私有收益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分散型所有权结构、制衡型所有权结构和垄断型所有权结构下的公司价值差异进行了比较。第六章是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门槛面板模型,试图通过较为客观控制度区间分类方法,揭示大股东控制度与非效率投资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终极所有权性质、股权制衡对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第七章是经济后果检验。在第六章的研究基础上,运用边际Q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绩效进行了衡量,进一步讨论了大股东控制度、终极所有权性质和股权制衡度对上市公司投资绩效的影响。第八章为政策建议。本章在以上各部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和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第九章为总结和研究展望。在这一部分中,总结了以上各章的研究结论,并对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和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在测量大股东控制度和股权制衡度时,采用了基于海洋博弈的Shapley权利指数,对大股东与小股东区别对待。这将有助于弥补当前国内相关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和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度等重要公司治理特征变量的测度方法上的缺陷。同时,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方法也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突破了基于海洋博弈的Shapley指数的应用瓶颈。②本文的理论研究发现,控制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并不一定带来公司价值的贬损,当控制性股东获取的控制权私有收益足够小时,反而可能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增加。因此,控制权私有收益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这与Leff(1964)关于腐败在经济体系之中的作用的论断“在特定条件下,腐败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有类似之处,为学术界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③现有研究对股权集中度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区间效应的区间分界点和区间数量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色彩,于此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通过门槛面板模型,研究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效率投资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通过终极控制权性质的分类回归比较不同终极控制权下,上述非线性关系的不同表现。这不仅可以避免现有研究中,人为划分股东控制度区间所带来的主观性,而且还有利于缓解Vogt(1994)模型中引入交叉变量所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提高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非线性关系的检验效率。

刘绍娓[7]2015年在《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能够分别在1997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金融危机中力克万难,在世界各国经济低迷中率先复苏,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中国企业的改革和创新。而中国企业改革与创新中,最为关键的是产权改革,最核心的则是所有权结构调整与改革。企业所有权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不仅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本文遵循了“文献评述——理论分析——指标评估——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在对国内外关于所有权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之后,侧重探讨企业所有权结构中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关系及其对企业财务绩效、企业非财务绩效和企业综合绩效的影响;进而,构建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机理模型并分别对企业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从公司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角度设计全面衡量公司综合绩效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于评估抽选的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进而,分别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以抽选的上市公司数据为分析样本,对所有权结构与公司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样本和分行业的实证检验,依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对我国公司优化所有权结构安排、提高公司绩效提供政策建议。首先,在对国内外关于所有权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之后,界定企业所有权、公司绩效相关概念和范围,并将市场化环境差异分类为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完全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体制,同时,将企业绩效分解为以企业生产绩效反映企业财务绩效和以社会总体福利反映企业的非财务绩效,进而分析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市场化经济体制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化经济转型体制叁类不同制度背景下的资源配置特征,之后,通过构建了N个厂商古诺博弈模型并进行求解,研究不同制度环境下,企业国有产权比例大小引致的所有权结构差异对企业财务绩效和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发现在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体制下,企业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涉及生产经营的财务绩效和其涉及履行国家战略、承担社会责任的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分类差异。接着,考虑了企业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两个方面构建了企业综合绩效指标体系,且选取了如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度量以及企业文化、企业福利输出和可持续增长等指标作为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度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数据库中筛选出499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评估,得到了样本年份每个企业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以及综合绩效评估结果,且对所选择的样本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按年度进行排名,再将样本企业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按所属行业进行加权平均,结果表明,样本年份内所选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平均水平都偏低,但如果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国家战略等职能引致的社会福利效应来看,这些行业中的上市公司非财务绩效却在样本年份内总体表现较好。再次,依据所选取的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499家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结合样本上市公司逐年逐个的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评估结果,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比和高管薪酬等因素之后,采用混合OLS、静态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随机面板数据以及差分GMM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分别构建了线性和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对其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的影响程度和显着性,一方面,以公司财务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国有股比例越高并不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绩效;而从长期来看,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越高,公司财务绩效表现越差;另一方面,以公司非财务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体现于短期效应,国有股比例与公司非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短期的“U”型关系。进而,以公司综合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表明,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综合绩效之间都存在着显着的“U”型相关关系。进一步地,本文采用所选取的2003年至2011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499家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以及这些样本公司逐年逐个的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评估结果,按传播与文化业、电煤水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渔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等九个不同行业特征进行分类,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比以及高管薪酬等因素的同时,引入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和股权集中度、所有权制衡度,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构建线性和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分别实证异质性行业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和综合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各行业异质性之后,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从异质性行业上市公司层面研究所有权结构差异对其绩效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的效应不一。最后,依据理论建模与分析、指标体系与评估以及实证模型设计与分析,结合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从动态调整企业所有权结构、不同行业企业所有权结构差异化和依据企业功能目标差异化企业所有权结构叁个方面提出优化企业所有权结构、提高企业绩效的政策建议。

贺妍[8]2016年在《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实现的,即央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决策,最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为投资的现实下,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在考察企业行为和评价政策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学领域,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直接通过利率发挥作用。利率是使资本需求的投资和作为资本供给的储蓄趋于均衡的因素(Keynes,1936)。企业投资对资本使用成本的敏感性及长期弹性是衡量利率传导渠道的主要指标。同时,企业投资行为是公司财务领域的重要组成内容,根据相关投资理论,企业投资不仅取决于投资机会,在不完美市场条件下,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显着地影响着企业投资行为,从而可能使货币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变得复杂,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机制除了传统利率渠道,可能还存在其他影响渠道。以往关于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指标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宏观层面的,较少从微观层面出发进行研究,宏观层面的研究与微观层面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割裂。由于宏观层面数据固有的不足,在货币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方面至今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及效果。本文首先根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融资约束理论、债务治理理论对货币政策作用于企业投资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资本成本效应、流动性效应、债务治理效应叁个渠道构成的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传导机制框架。然后分别实证检验了这叁个渠道的效果。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首先利用新古典投资理论分析框架和误差修正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微观层面上检验了企业投资对资本成本的敏感性,以识别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存在以及影响程度。其次,本文在考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过程中,检验了不同财务特征的企业投资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差别化反应,并结合我国转型时期产权制度及市场化进程这两个制度特征进行分析,以考察制度环境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作用的发挥,从而更深入地剖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化效应在企业层面的原因及制度层面的原因。再次,在考察了货币政策的资本成本效应即利率传导渠道的作用后,本文从投资决策灵活性和非效率投资两个角度构建了投资效率模型,利用面板数据估计方法检验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可概括如下: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对资本使用成本显着负相关,表明货币政策对公司投资的利率传导机制总体有效,资本成本是货币政策影响企业投资的渠道之一。第二,货币政策的影响随着公司投资机会及融资约束特征的异质性而呈现差异化结果。其中,对投资机会少、融资约束程度较轻的公司无显着影响,而对投资机会多、融资约束程度较重的公司影响显着。第叁,在制度环境方面,本文发现,国有公司投资对资本使用成本不敏感,而非国有公司敏感;相比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上市公司投资对资本使用成本的敏感性更大。第四,制度特征与企业特征会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第五,出于对货币政策的资源配置功能的考察目的,本文检验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债务融资对企业的过度投资在总体上并没有发挥治理作用,反而表现出对过度投资的资金支持效应。说明货币政策并未能合理引导企业对获得的融资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但紧缩货币政策对不同特征的企业的投资效率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紧缩货币政策能缓解债务对过度投资的支持作用,从而间接地发挥治理作用。但这种间接治理作用仅对投资机会多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企业有效。本文还发现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有助于企业把握投资机会,提高投资效率,从而也能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本文的经验证据对制定货币政策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政策实施对象的不同特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不同反应,从而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使货币政策能够更加有效地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本文的研究拓展和深化了货币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渠道的清晰的证据,有助于更加系统地考察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和更深刻地理解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异质性效果。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融合了经济学和公司财务学领域关于企业投资的理论,系统而清晰地分析了货币政策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机理,为企业投资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而且,现有关于投资效率的研究大多是在公司治理范围内展开的,很少关注宏观政策带来的影响。本文将投资效率纳入到货币政策影响企业行为的框架中,极大地弥补了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投资数量的不足,为货币政策对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找到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二,与以往大多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不同,本文跳出了已有研究的固有思路,在微观层面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及效果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是对宏观政策对经济影响的链条的延伸。已有文献中虽然有不少关于宏观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但是从投资的视角进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文献很少。目前仅有少量文献(彭方平,2007a;2007b、徐明东和陈学彬,2012、靳庆鲁等,2012)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且结论不一。利用微观数据进行研究可通过发现观察值之间的巨大差异,从而检验出公司之间的异质性带来的后果,不仅能够为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提供更直接的证据,而且能得到更加可靠的结论。第叁,本文从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的异质性效果。企业层面上,本文结合资本市场不完美的现实,考察了投资机会和融资约束这两个投资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企业间的差别带来的不同结果,拓展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同时也是对已有研究(徐明东、陈学彬,2012)在深度上的延伸,丰富了现有关于货币政策对公司投资的传导机制的研究。制度层面上,虽然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制度特征对企业融资或投资的影响,但是很少有对制度特征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研究。本文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特殊制度背景,从产权特征和市场化进程两方面实证检验了制度因素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调节效应,使本文的研究更加切合企业所处的具体情境,且拓展了彭方平等(2007a)对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货币政策异质性效果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在实证模型和检验方法上,本文对Chirinko等(1999)的新古典投资模型进行了拓展,并采用了误差修正动态模型,使实证检验更加真实合理。在检验方法上,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的方法对误差修正动态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充分考虑了该方法在处理回归量中的内生性问题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使估计的结果更加可靠。

马彦薇[9]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与营运资本政策研究》文中认为1932年Berle和Means在《现代企业与私有产权》一书中指出,股权分散化是现代企业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经理人极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控制权而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基于这一论断,之后的学者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研究焦点始终集中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上,研究的重心也主要是美国的上市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公司股权结构的研究成果逐渐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对股东保护程度较弱的国家,其上市公司的股权都高度集中,即使是在通常认为股权相当分散的美国公司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股权集中,由此,公司治理中最基本的代理问题由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大股东有足够的权力控制上市公司,并有强烈的动机和能力通过影响上市公司各方面的决策转移公司资产获取私人收益。一、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是在当前大股东控制与财务政策研究及营运资本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从实证会计的角度将大股东控制与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本文认为,股权集中作为上市公司一个普遍现象,大股东不仅能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政策、股利政策等战略性财务政策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也会利用衡量公司日常财务控制水平的营运资本政策来调节公司的资产存量和结构等,从而达到获取私人收益的目的,即营运资本政策也是大股东转移公司资源的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大股东控制问题和营运资本政策相关研究的总结和思考,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构建了以营运资本投资、融资政策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模型,从而检验大股东控制对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的影响程度。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股东控制研究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对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公司资产、掠夺中小股东的监督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监管机构在继续加大对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等财务政策监管力度的同时,也应关注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政策,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定期不定期审查等方式,防范并制约大股东利用营运资本政策谋取私人利益。?二、研究内容?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研究结论叁大部分:?理论研究部分有以下叁个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指出研究大股东控制与营运资本政策相关性的现实意义;简要概括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列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及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首先,从大股东控制与公司资本结构、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等角度,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股权结构与公司财务政策相关性的研究;其次,在营运资本政策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对营运资本政策产生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等的研究结论;同时,对公司股权集中度与营运资本政策中的现金持有量之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叁部分,大股东控制与营运资本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根据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理论,阐述了大股东控制存在的普遍性、动因、掠夺方式和制约大股东的股权制衡机制等,并简要论述了我国股权结构的特殊性,继而从财务政策选择和财务契约理论角度分析大股东控制对公司财务政策选择的影响,最后,介绍了财务管理中营运资本政策的相关理论。?由此,本文的研究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论线索:由于股权的高度集中,大股东往往会利用其控制权掠夺公司资源,以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获取无法为中小股东所分享的私有收益,而特殊的经济制度背景使得我国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问题更加突出。契约理论认为公司是由各相关主体根据一组契约结合在一起的,而缔约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利益不一致及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必然导致相应的财务冲突,这也就决定了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矛盾冲突与利益关系相协调的过程,普遍存在的强势大股东会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与预期收益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财务政策。相应的,作为反映企业资金管理效率及日常财务控制水平的营运资本政策,也会受到大股东控制的影响。实证研究部分:实证研究是本文的第四部分。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证券财务年报股票研究市场数据库、巨潮资讯网和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公司行业的分类来自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实证研究以2004~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除金融行业、被特别处理和数据缺失的公司以外的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最终得到1128家样本公司的3384个面板数据。本文从营运资本政策、大股东控制和控制变量叁个维度设计研究变量,选取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负债比例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公司的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第一大股东性质、以赫芬德尔指数表示的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自变量,同时选择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等5个控制变量分别建立两个多元回归模型,借助StataSE 10统计软件,对大股东控制与营运资本政策的关系进行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结论:通过第四部分的实证研究和系统的回归分析,本文的第五部分对研究结论进行了小结,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并对如何监督控制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隧道行为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低时,随着其持股比例的增加,上市公司越倾向于持有更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当第一大股东持股超过一定范围时,其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反而将减少流动资产持有量,并较多采用长期负债融资方式。也就是说,第一大股东会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其通过隧道行为获取的收益大于其遭受的损失,第一大股东会选择留存大量流动资产以方便其转移公司资源,并较多地依赖成本较低的流动负债融资方式;当其持股比例超过一定范围后,第一大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趋同,倾向于持有较少的流动资产以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并多采用长期负债来降低财务风险,保证公司安全运营。第二,当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时,上市公司更偏好持有较少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当第一大股东为法人股、流通股等其他股时,公司持有的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比重较高。这一结论与以往大多数研究的结论不同,第一大股东的国有性质并不是导致公司财务政策恶化的原因之一,相反,经过了多年的国企改革及从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国有控股公司受到更多的监管,不断完善的公司治理及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使得国有控股公司中第一大股东通过营运资本转移公司资源的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第叁,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流动资产比例越大,而第二到第十大股东的股权比例对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没有产生显着影响。笔者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股权制衡局面,其他控股股东无法有效地监督和制约第一大股东,甚至会和第一大股东合谋,通过改变公司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来转移公司财产。叁、本文的主要贡献第一,目前现有的关于股权结构和营运资本政策的文献中,研究大股东控制与营运资本政策关系的文献还相对较少。本文专门从大股东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的影响,不仅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一般性理论描述,而且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可以认为本文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相关的研究。?第二,本文选择了2004年~2006年间112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虑到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大股东控制的影响作用,并在描述性统计和实证研究中对此做出相应的分析。?第叁,本文在实证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与以往大部分文献实证研究不同的结论,如第一大股东性质的影响、第二到十大股东股权制衡作用的发挥等,并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这也算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当然,本文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大股东与营运资本政策关系研究的参考文献仅局限于股权结构与现金持有量方面,笔者并未检索到国内外有关大股东控制与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的时间跨度仅限于前后叁年,而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影响却很有可能仍然递延到之后的若干年;大股东控制涉及的指标较多,而本文仅选取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持股性质及第二到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自变量,同时,将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及行业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是否合理还有待检验;研究结果仅证实了第一大股东股权集中度与营运资本政策呈倒U型关系,但并未定量估计其临界值。今后的研究可以继续计算这一倒U型结构的临界值,也可以将营运资本政策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其是否也会影响公司的股权结构。

高毅[10]2010年在《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机理和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又是农业弱国。农业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聚集社会资金,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然而,近年来,农业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多元化经营失败等相关报道屡见不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原因是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低,缺乏对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特点的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建立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本文根据农业上市公司特点及其财务风险的特点,分析了财务风险形成的机理,考察了财务风险的状态,剖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提出了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沿着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形成机理、财务风险状态的考察、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财务风险的预警模型和财务风险的控制而展开,主要研究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农业上市公司是由农业企业发展而来的,它具有农业企业一般的特点,又具有公众公司的特点。因此,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农业企业发展理论、农业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农业企业风险控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等。本研究围绕农业上市公司的特点和和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机理和控制的理论基础。与一般企业一样,农业上市公司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方和代理方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风险的主要根源,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是否相适应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COSO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主要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等八个要素,如何利用这八个要素实现对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需要用农业企业风险控制论的理论框架建立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2、分析了在外部营运环境因素作用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机理。重点分析了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农业产业化政策、财政政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法律环境变动的情况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机理。外部环境(如投融资环境)的变动怎样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的变动,经营绩效的变动如何影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反过来,通过农业上市公司的绩效变动也能诊断其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3、分析了在内部经营管理因素作用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机理。重点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治理效率、战略和组织结构变动的情况下财务风险形成的机理。农业上市公司的战略、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等对财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4、分析了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表现和原因。通过定量的方法,评价和度量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大小、原因和传导途径。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大小揭示了则务风险的大小。本研究度量了农业上市公司融资中的财务风险、投资中的财务风险、营运中的财务风险、股利分配中的财务风险、担保中的财务风险和关联方交易中的财务风险,并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5、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一是利用财务指标,根据因子分析法,计算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绩效分数,并通过综合绩效分数及其排名构建了财务风险的预警模型。利用2004-2008年的数据,在农业行业中通过农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排名和排名波动率来揭示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的大小,这样可以避免行业差异,提高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二是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选取了八个非财务指标,来定性分析和预测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6、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思路和具体措施。对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提出了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基本思路为农业上市公司全面控制财务风险提供框架,主要包括财务风控制的内容、组织机构和职责、运行程序与方法、政府在控制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角色、公司在治理、战略和组织结构方面如何控制财务风险等;具体控制措施是指用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融资、营运、股利分配、关联方交易等财务风险进行预警、评估和控制。二、研究结论通过分析、研究和论证,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实证分析发现,农业上市公司面比非农业上市公司有更严重的财务风险。在投资风险方面,2004-2008年持续经营的49家农业上市公司短期投资减值、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除坏账准备外)占净利润的33.1%,而同期42家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仅占净利润的4.9%,相差28.2个百分点。融资风险方面,2004-2008年,13家农业上市公司提出了再融资的申请,但都没有通过,仅有叁家②通过配股和增发的方式募集17.15亿元,而同期的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大都成功实现了股权再融资或公司债券融资。营运中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销售款不能及时回收。2004-2008年的农业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为31.9亿元,占净利润的33.3%,而同期的食品饮料行业坏账准备为20.0亿元,占净利润的5.5%,比农业上市公司少了27.8个百分点。股利分配中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2005-2009年采用不分配政策的公司占了51%,派息的公司占了样本的32%,而食品饮料子行业的86%以上都实现了股利分配。2、农业企业发展理论、农业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农业企业风险控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形成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基本概念、分析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机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基础。农业上市公司是由农业企业发展而来的,他继承了农业弱质性的特点,仍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公众公司,受到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增加了信息披露和审计等交易成本。农业上市公司具有劳动密集性和土地密集等特征,管理链条长,劳动力素质不高,同时,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导致其在投融资、营运和股利分配等方面面临比一般企业更严重的财务风险。农业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是构建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利用控制论的原理,农业上市公司风险控制理论可以通过财务风险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来控制财务风险。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上市公司不能充分认识其所处的经营环境,二是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本身就是一个委托代理关系链,委托方和代理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是产生财务风险的根源,也是分析财务风险形成机理的基础。资本结构理论对财务风险有重要的影响,合适的资本结构是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3、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机理是财务风险根据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变动而变动。农业上市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如产业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融资政策等,即合规经营,就获得经营所需的资源,把握好市场变动的节奏,增加销量,提升盈利能力,改善财务状况,就能降低财务风险,否则就会增大财务风险。4、在内部经营管理的影响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机理是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战略和组织结构合理性是影响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上市公司在现有主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公司特点的相关多元化战略,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优化组织结构,就能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抓住市场机会,增加市场份额,提升盈利能力,改善财务状况,降低财务风险,反之,就会增加财务风险。在49家农业上市公司中,部分公司为了追逐利润,盲目进入生物工程行业或房地产行业,只考虑机会,不考虑威胁,由于没有在新行业里面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结果导致投资失败,部分企业血本无归,不得不带上ST和PT的帽子。如隆平高科,果断地退出了房地产行业,在核心领域内多元化,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双汇发展专注于肉类产品的加工,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建峰化工果断地从生产农业高污染的行业转向化肥生产行业,业绩得到显着的提升。5、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按一定路径传导,要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识别财务风险,具体要评估融资、投资、营运、担保和关联方交易中的财务风险。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传导路径是风险因素层,到风险传导层,再到风险效应层。风险因素层主要指理财环境等不确定性,风险传导层指影响会计六个要素的增减变动,风险效应层指财务风险导致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降低。具体而言,农业上市公司要关注融资、投资、营运、担保和关联方交易中的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6、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外部原因,主要是政府的支持和监管不到位,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低,管控市场的能力不强,盲目进行多元化;治理效率不高,没有建立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同非农业上市公司比,农业上市公司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导致管理水平比较低,不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出于支持农业发展的目的,给农业上市公司较多的优惠政策,由于没有加强监管,反而影响了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7、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一是利用因子分析原理,计算农业上市公司综合绩效分数,并通过排名和排名波动率来揭示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二是用八个非财务指标,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作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揭示并预测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49家农业上市公司中,绝对排名变化值40以上25家,占样本的51%,意味着这25家农业上市公司2005-2008年平均每年的排名变动位数为10以上,农业上市公司业绩波动剧烈,财务风险较大。从非财务指标来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与农业上市公司所从事农业的子行业,农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类型有较大的关系。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能够较好地识别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8、构建了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包括要根据农业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特点,明确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容、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的机构和职责,明确财务风险控制的运行程序和运行方式,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农业上市公司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9、制定了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防范和控制投资、融资、营运、利润分配、担保和关联方交易中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投资中的财务风险要将传统的投资评价方法和现代投资评价方法相结合,现代投资评价方法主要有实物期权法。防范和控制融资中的财务风险,一是国家在融资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让农业上市公司融资到所需的资金,并加大对资金运用的监管;二是农业上市公司要树立可持续融资理念,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营运中的财务风险的控制是企业要建立效益管理制度和效益管理点制度,确保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要有科学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使股票融资渠道畅通;要建立担保和关联方交易的组织机构和授权批准制度,确保担保和关联方交易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避免引致财务风险。叁、论文可能创新点1、研究发现,经营管理能力低是农业上市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因经营管理能力低,农业上市公司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有效营运等管理活动,从而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差,风险大。尽管农业有弱质性的特点,但双汇发展等农业上市公司却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这些公司有较好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是控制财务风险的关键。2、研究发现,2004年-2008年,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的收投差为负数。即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小于营业总成本的增长率,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收窄,要予以关注。3、以农业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揭示并预测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一是利用财务指标建立的预警模型能客观地根据排名变动和排名波动率来判断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状况,其主要原理是利用2004-2008年农业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绩效分数,根据综合绩效分数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排名并计算排名波动率,根据排名和排名波动率来预测财务风险的大小,进而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该模型还可以利用半年报数据和季度数据,提高财务风险预测的及时性。二是用非财务指标定性分析并预测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例如,若农业上市公司盲目扩张,管控能力跟不上,其结果会造成较大的投资风险。4、提出了适合农业上市公司特点的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政府和公司控制财务风险的重点。具体措施是根据价值流动的各个环节识别财务风险的关键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投融资、营运、股利分配、担保和关联方交易中的财务风险。其中,效益管理制度和效益管理点制度来能有效控制营运中的财务风险,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效益管理的过程就是识别、度量和控制农业上市公司营运中财务风险的过程,进而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绩效、降低财务风险的过程。通过每月的效益分析和效益管理工作可以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和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增收节支,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管理防御、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研究[D]. 崔益嘉.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2].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D]. 陈毅浩.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3].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D]. 肖作平. 厦门大学. 2004

[4]. 股权分置改革、公司财务治理和企业战略转型[D]. 黄庆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5]. 股权结构、财务政策与公司治理绩效[D]. 王宇洁. 浙江大学. 2008

[6]. 中国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与投资行为研究[D]. 安灵. 重庆大学. 2008

[7]. 所有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绍娓. 湖南大学. 2015

[8]. 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贺妍. 苏州大学. 2016

[9].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与营运资本政策研究[D]. 马彦薇.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10].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机理和控制研究[D]. 高毅. 西南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财务政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