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刘若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刘若愚,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华裔汉学家
刘若愚论文文献综述
李洁[1](2019)在《刘若愚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刘若愚(James J. Y. Liu)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美国华裔学者,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和诗学的过程中,刘若愚翻译了李商隐的诗、宋词等中国古典诗歌。他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学术传统和翻译视角,既不同于宇文所安等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汉学家,也有别于许渊冲、汪榕培等国内文学翻译家。从译者身份、原文解读和译本建构叁个层面,探讨刘若愚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促使我们思考中国译者、西方译者、西方华裔译者的不同翻译理路,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思维方式和诗学传统。这对于探索中国诗歌走向世界的多元途径,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闫雅萍[2](2019)在《刘若愚的《文心雕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刘若愚(James J. Y. Liu, 1926—1986)是着名的美国华裔比较文学学者。美国华裔文史学界素有"东夏西刘"之称,"东夏"指夏志清,"西刘"即长期任教于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刘若愚,其在西方汉学界的影响可见一斑。刘若愚生平多用英语写作,共出版英文专着八部,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为中国的文学理论进(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3期)
苏凌滢[3](2019)在《试析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定了刘若愚"以西释中"的批评理论阐发模式在沟通中西诗学方面的独创性与贡献,同时亦指出这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即具有明显的"西化"倾向。通过将其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中国文论研究工作应从本国批评理论自身的基础与传统出发,立足于汉文化之"文"与"言"的特质,方能更有效地传达出民族文化独特的内涵和意义。(本文来源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邹素[4](2019)在《刘若愚国学典籍英译实践与翻译思想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享誉全球的华裔学者,刘若愚毕生将大量国学典籍遗产介绍给西方读者,其独到的译笔风格及翻译思想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前国学典籍的海外英译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9年09期)
朱巧云[5](2019)在《刘若愚实用翻译理论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在西方从事中国古典文论、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叁十多年,有大量的翻译实践,也提出了一些翻译理论。学界对他的翻译实践讨论较多,但对其翻译理论研究不够。本文在梳理、讨论刘若愚翻译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认为他的翻译理论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不仅对中国诗歌、诗论的英文翻译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也丰富了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形成的路向亦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朱巧云[6](2019)在《中国诗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探索——刘若愚境界论的建构路径及其诗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在多年的研究中,将境界一词作为诗歌、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将其作为建构他的诗观、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概念。文章归纳、讨论了刘若愚建构境界论的叁条路径,指出境界论是刘若愚寻找中西诗学共通性的具体实践,是其为达到"一个可能的世界性文学理论"所做的不懈努力,对中国诗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探索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丽萍[7](2019)在《中西会通:刘若愚诗学研究之四种重要诗观的提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享誉海外的语际批评家,刘若愚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学语境之下、游走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他致力于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的建构,创造性地提出了"道学"、"个性"、"技巧"和"妙悟"等四种诗观,建构出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这对中国诗歌理论的海外传播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4期)
王章震[8](2018)在《刘若愚《文心雕龙》研究的文化性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刘若愚致力于以西方文艺理论新概念阐释中国文学及批评,其研究则主要借鉴艾布拉姆斯对于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之间关系的理论,结合中国文论构造环形结构,再以这个环形结构为依据,谈论形而上学理论、决定理论、表现理论、技巧理论、审美理论、实用理论以及各种理论的相互影响和表现。(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颖[9](2018)在《刘若愚与许渊冲翻译策略的选择对比——以李商隐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商隐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个高峰,但其独特的意境渲染和艺术概括性,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文对照了许渊冲和刘若愚两位中国古诗词翻译大家对李商隐四首诗进行的翻译,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探讨了两人对于同一文本进行的不同翻译策略选择,并从两人的人生经历、学术领域和自我评价等方面探究了两人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缘由。(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8年10期)
孙声[10](2018)在《跨文化对话融合的新突破——《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学家作为与中国文化研究紧密关联的群体,既包括纯粹的外国学者,他们被称为研究汉学的非中国人,着名的有费正清、宇文所安、安乐哲、顾彬、高本汉等,分布于世界各地;还包含海外华人,这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与生俱来地同中国有着天然亲密的关系,大多出生在中国并完成全部或部分学业,后进入西方文化体系学习、工作、从事研究,着名的有饶宗颐、杜维明、余英时等。海外华人汉学家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发声,在各自所擅长的领域颇有建树。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汉学家都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但海外华人汉学家的排名总(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刘若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刘若愚(James J. Y. Liu, 1926—1986)是着名的美国华裔比较文学学者。美国华裔文史学界素有"东夏西刘"之称,"东夏"指夏志清,"西刘"即长期任教于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刘若愚,其在西方汉学界的影响可见一斑。刘若愚生平多用英语写作,共出版英文专着八部,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为中国的文学理论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刘若愚论文参考文献
[1].李洁.刘若愚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闫雅萍.刘若愚的《文心雕龙》研究[J].国际汉学.2019
[3].苏凌滢.试析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邹素.刘若愚国学典籍英译实践与翻译思想述论[J].英语广场.2019
[5].朱巧云.刘若愚实用翻译理论论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
[6].朱巧云.中国诗学走向世界的途径探索——刘若愚境界论的建构路径及其诗学意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孙丽萍.中西会通:刘若愚诗学研究之四种重要诗观的提出[J].大众文艺.2019
[8].王章震.刘若愚《文心雕龙》研究的文化性阐释[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8
[9].张颖.刘若愚与许渊冲翻译策略的选择对比——以李商隐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例[J].文化学刊.2018
[10].孙声.跨文化对话融合的新突破——《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