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创造性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创造性,英语写作,概念,图式,表征,现代汉语,商业广告。
创造性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1](2018)在《从英语小说中的隐喻翻译探讨译者创造性——以《红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小说《红字》中的隐喻翻译为例,讨论译者创造性问题,即译者是否创造性地完成译作、超越原作者、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前人的文学翻译理论探讨译者的特殊"使命",认为译者应有超越原作者的意识,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体现自身风格。(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李志云,姜伊敏[2](2016)在《女性主义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与创造性叛逆》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女性主义和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目的性。女性主义译者突破了传统的译作及原作的阶级等级地位,彰显了译者主体性,提高了女性在翻译界的地位并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翻译活动本身的意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创造性叛逆"有着颇深的渊源,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叁个特点。即使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一些看法太过主观,并且具有政治意图,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主义翻译观依然对翻译理论与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谭业升[3](2014)在《译者的双语隐喻表征与创造性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图式-例示"和"动态识解"概念为基础探讨译者的双语隐喻表征系统的构成,并阐发其与翻译中创造性隐喻使用的关系。本文提出,译者以其双语隐喻表征系统的图式-例示级阶为依托,以基于译语文化涉身体验的动态识解,调控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认知上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关系样态,从而也为其多样化的创造性翻译策略提供了自由空间和基本的认知限定。本文的研究或许对未来的隐喻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文学》期刊2014年04期)
陆春艳,刘芬[4](2014)在《创造性隐喻与隐喻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隐喻能力的研究再度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以实证的方法分析研究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创造性隐喻的现状以及所体现的创造性隐喻能力,笔者同时提出英语写作中使用创造性隐喻的策略,为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黄源方[5](2014)在《商业广告中创造性隐喻的多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对某一特定的语篇,即商业广告语篇中的创造性隐喻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揭示商业广告中的创造性隐喻的隐喻创造性从何而来,以及这些创造性隐喻在商业广告中有何功能。所有的语料都来自当下的杂志、报纸、电视、广告牌、互联网等,以确保语料的真实性。商业广告中创造性隐喻的功能包括:间接劝说、赢得品牌好感和信誉、精简文字表达、娱乐、形成新认识、避免法律纠纷、幽默,等等。经过对69条商业广告的研究,作者从四个角度总结出11条获得隐喻创造性的方法。这四个角度分别是:修辞、认知、语用以及其他角度。这11条方法是:(1)把隐喻和另一种修辞相结合;(2)移就;(3)虚实隐喻映射;(4)寻找全新映射;(5)死喻复活;(6)死喻仿拟;(7)创造二级映射;(8)将两种相容的隐喻结合;(9)死喻用于新语境;(10)运用多模态;(11)创造双重意象冲突。在本论文中,作者针对每一条特定的商业广告中的创造性隐喻,分析了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隐喻与修辞结合可以强化隐喻性效果;移就增加了读者的多重体验,本质上是异质属性嫁接;虚实隐喻将情感、思想、价值观等寄托于商品;全新映射需要创造者的经验以及非凡的联想、类比能力;死喻复活和死喻仿拟是凸显死喻的隐喻性;创造二级映射和将两种相容隐喻结合都是基于基础隐喻,但可获得全新的隐喻义;新语境创造新隐喻义;多模态的隐喻义具有开放性;双重意象的冲突是语法搭配异常的结果,而隐喻的创新性恰恰来自于两个冲突意象的调和。(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5-01)
丁梅,王斌[6](2011)在《从情感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角度研究诗人的创造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角度分析了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和萨福的《给所爱》两首爱情诗,试图检验两位诗人在情感的构建过程中使用了与常人所使用的相似的概念化,对情感的理解方式是平常的、约定俗成的;在推敲诗人的认知过程中,发现诗人在隐喻语言方面的创造性是有其认知根源的,是对概念映射的源域中的已知的因素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进行了精妙的发挥。同时,也对比分析了二者语言创造性的异同。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西两位诗人的风格以及我们在理解和表达情感时的语言创造有所启迪。(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12期)
李荣娟[7](2010)在《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儿童创造性隐喻的认知机制,指出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隐喻表达的困难和学生创造隐喻的困难,这与学生的语言词汇能力有关,与汉语认知思维的影响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珏[8](2009)在《试论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价值性与创造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隐喻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做过系统的研究。作为一种修辞格,隐喻被看作一种特殊的说话或写作方式,最常使用于诗歌之中。同时,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常见于认知语言学中,它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辅之具体实例,试阐明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如何应用于英语写作中并体现出其价值性与创造性的。(本文来源于《福建建材》期刊2009年05期)
陆春艳[9](2009)在《创造性隐喻与英语写作中的创造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写作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英文水平的全面体现,由此,对于英语写作的研究也一直是很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另一方面,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写作也是一个较难逾越的障碍。一些学者和英语教师认为背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能够促进语言的输入并由此有益于写作。然而,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背诵这一方式对于英语写作的影响仍存在争议。因而,有一个问题在此就值得深入探讨:既然大多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背诵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那么,英语学习者写作中的创造性是否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本论文的主要关注点即在于:英语学习者的创造性隐喻能力;英语写作中创造性隐喻使用的现状;以及在英语写作中的创造性,而创造性恰恰是目前在社会上得到高度评价的。本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73名来自高职学院二年级英语专业的学生参与了本次实验。他们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自然班。在本次实验中,他们分别被指定为实验班及对照班。整个实验分成四个阶段。首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所有实验对象进行了创造性隐喻能力的测试。随后,笔者在长达14周的周期内在实验班中讲授创造性隐喻在英语写作的使用。同时,在对照班中,实验对象仅接触一些被认为是固定隐喻或死亡隐喻的英语谚语或习语。在第叁阶段,所有实验对象均提交一篇作文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最后,笔者运用托伦斯(Torrance)测试以及经过部分调整的来自卡森(Carson)的CAQ问卷作为测量方法来调查实验对象英语写作中的创造性。经过认真仔细的数据分析,实验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学生的隐喻能力,尤其是创造性隐喻能力较低。并且他们的创造能力大多停留在字义本身而非隐喻性的;2)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正确使用创造性隐喻的能力相对较低,但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它与英语写作的质量有着明显的关联;3)本论文所提议的关于在英语写作中讲授如何正确使用创造性隐喻的策略是可行的并具一定成效;4)在学习如何使用创造性隐喻的过程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创造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本文旨在让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和相关的研究人员对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创造性隐喻使用状况及在写作中的创造性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希望它可以为今后相关的研究和英语写作的教学提供一个初步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9-01)
李绍群[10](2007)在《“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隐喻的创造性及运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名1+(的)+名2"定中结构的隐喻具有创造性,表现在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的东西、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并确立符号与事物之间的现实的联系及跨越时空等的限制等。"名1+(的)+名2"定中结构隐喻的运作机制主要有概念范畴之间的映射和语义泛化。(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07年10期)
创造性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女性主义和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目的性。女性主义译者突破了传统的译作及原作的阶级等级地位,彰显了译者主体性,提高了女性在翻译界的地位并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翻译活动本身的意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创造性叛逆"有着颇深的渊源,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叁个特点。即使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一些看法太过主观,并且具有政治意图,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主义翻译观依然对翻译理论与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造性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陈思.从英语小说中的隐喻翻译探讨译者创造性——以《红字》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
[2].李志云,姜伊敏.女性主义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与创造性叛逆[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谭业升.译者的双语隐喻表征与创造性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14
[4].陆春艳,刘芬.创造性隐喻与隐喻能力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
[5].黄源方.商业广告中创造性隐喻的多维研究[D].苏州大学.2014
[6].丁梅,王斌.从情感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角度研究诗人的创造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
[7].李荣娟.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8].王珏.试论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价值性与创造性[J].福建建材.2009
[9].陆春艳.创造性隐喻与英语写作中的创造性[D].苏州大学.2009
[10].李绍群.“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隐喻的创造性及运作机制[J].学术交流.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