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质,能力,环境,评价,铜川,矿山,矿区。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谢海澜,夏雨波,孟庆华,赵长荣,马震[1](2019)在《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中关于地面沉降的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地质部分)》中承载状态评价指标与社会经济建设关联性差的问题,以地面沉降为研究对象,将高铁线路坡度变化作为地面沉降承载状态评价的指标,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不均匀地面沉降对现有运行高铁线路坡度的影响分析,评估了地面沉降对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的影响,建立起地面沉降与高铁安全运行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地质环境承载状态评价指标与社会经济建设相关联,增强承载状态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同时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思路借鉴。(本文来源于《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小磊,柳炳利,陈国东[2](2018)在《四川省彭山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问题,以四川省彭山区为例,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构建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迭置分析、单因素评价和指标权重法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易损性和地质灾害风险性的评价结果,形成了县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技术流程。结果表明彭山区地质环境的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均较好。研究成果可对成渝经济区内其他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起到示范作用。(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18年03期)
李亚民,杨楠,李瑞敏,付小林,孟晖[3](2018)在《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限制性与安全性角度出发,构建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系统中人口与GDP这2个指标相结合,引入系统协调度概念,构建了空间协调度与整体协调度定量化表达模型,并首次提出利用地质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结果来表达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方法。该研究成果能够在空间布局上有效呈现出承载本底与承载对象间的承载状态。同时,该研究思路可用于其他有关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中,亦可支撑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红线划定等领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8年02期)
廖岚钧,李先发[4](2017)在《马钢“功勋采场”将建成大型尾矿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经过5年的艰辛努力,马钢南山矿凹山采场地质环境治理于日前顺利完成。由此,这座开采近百年、素有马钢“粮仓”之称的“功勋采场”即将成为一座大型尾矿库,继续为马钢新矿山建设服务。在利用采场作为尾矿库尚无成功范例和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南山矿成功地(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7-04-01)
李旭[5](2016)在《铜川矿区米动条件下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级评价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对确保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及实践表明,采前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减轻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建立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级评价标准,开展采动条件下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级评价,能为矿区合理规划及环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影响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各介质条件、因素指标及各指标对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趋势;依据地质环境抗扰动能力和采动对受保护对象的破坏程度,把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为强、较强、较弱、弱四个级别。通过多模型单因素数值模拟实验,确定了量化因素指标的分级阀值,通过总结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定性指标的分级阀值,提出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级评价标准表;通过铜川矿区采煤沉陷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各项因素指标和采煤沉陷的关联度,得出了影响采煤沉陷的主要因素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铜川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核心指标体系的权重,建立了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等级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论文以建立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下石节煤矿和王石凹煤矿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分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下石节煤矿地质环境承载能力为较强级,王石凹煤矿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属于较弱级,评价结果与事实基本相符,说明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煤矿区开采前的合理规划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6-06-30)
海霞[6](2009)在《地质保障:沿海开发探路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是地球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宝库,海洋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海洋也将是未来人类生存所需的食品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基地和生活发展空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属于海洋大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制定合理的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期刊2009-10-20)
唐利君[7](2009)在《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量化评价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资源不合理的开采破坏了煤矿区地质环境原有平衡状态,导致地质环境灾害频繁发生。然而,并不是开采就会引发地质环境灾害,只有当开采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或者说开采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地质环境灾害才会发生。因此,科学合理的对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做出评价成为地质环境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对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标准和方法,设计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量化评价模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详细阐述了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即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下,煤矿区可以承受的采矿工程对地质环境产生的扰动强度最大值,或煤矿区可承受的最大开采强度。(2)建立了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叁层指标体系,目标层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其准则层包括地质环境抗扰动能力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两类。前者下属的指标层包括构造介质、构造形态、构造界面、构造应力及水文地质等五个方面,后者主要考虑地表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对开采扰动的承受能力差异。(3)根据建筑物、水体、土体的破坏等级制定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标准,并将其分为四级:强、较强、弱、很弱。(4)提出了综合指数法和可拓评价法,并根据可拓评价法应用VB编制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可拓评价模块,完善了已有的开采沉陷动态预计系统,应用综合指数法和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可拓评价模块对东坡井田和硫磺沟矿区进行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结果为东坡井田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弱,硫磺沟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强,评价结果与矿区实际情况吻合。(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09-05-14)
雷通文[8](2005)在《影响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煤炭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最小化为目标,结合陕西境内主要煤矿区的地质条件和开采实际,通过理论及力学分析、计算机数值试验、相似材料模拟等手段,结合以往研究成果,从地质的角度探索了煤层覆岩的综合硬度、关键层位置、地下水以及构造界面、构造应力对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控制机理,进一步完善了“构造控灾”理论体系。坚硬覆岩具有较强的抗扰动能力,在同样强度的开采扰动下,采煤沉陷相对较弱;松散层在覆岩中所占比例愈大,覆岩的综合硬度愈小,同时煤层顶板岩层受到的重力愈大,因而采煤沉陷愈容易发生;关键层对于提高覆岩抗扰动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层愈厚、硬度愈大、层数愈多,则覆岩综合硬度愈大、强度愈高、抗扰动能力愈强,尤其在一定的开采强度下,位于覆岩上部的关键层,对采煤沉陷有明显遏制作用。地下水对覆岩有软化、增重和应力效应,因而能降低岩石的力学强度,改变覆岩中的应力分布状态,对开采沉陷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开采沉陷对地下水系统具有改造作用,如果潜水下的隔水层未遭到破坏,而在采动覆岩中形成弯曲下沉带,则开采沉陷一般不会造成浅层水资源流失,但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地下水变为地表水,原来的耕地变为水域。如果潜水下的隔水层遭到破坏,导水裂隙带与上覆含水层沟通时,则含水层中的水会沿采动裂隙流向采空区,不仅导致水资源流失,而且易引发井下水害。由于构造界面是存在于煤层覆岩中的软弱面或“缺陷”,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降低了岩层的强度,容易引起应力集中,因而有利于采煤沉陷的发生与发展。小断层与节理发育的似连续介质在受到地下开采活动的扰动后,更容易发生采煤沉陷,有大断层发育的非连续介质,不仅在地表出现开裂或塌陷,而且塌陷盆地呈不对称特征。挤压与拉张是煤矿区常见的两种应力状态,其对采煤沉陷的控制作用不可忽略。在以拉张变形为特色的伸展构造区,采煤沉陷相对比较强烈;而当煤矿区处于挤压构造应力状态时,岩体的力学强度会显着增强,采煤沉陷相对较弱,或表现滞后。(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05-04-25)
夏玉成[9](2003)在《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区的地质环境受自然地质作用控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扰动,其地质环境又具有一定的抗扰动能力。本文提出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并举例介绍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03年01期)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问题,以四川省彭山区为例,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构建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迭置分析、单因素评价和指标权重法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易损性和地质灾害风险性的评价结果,形成了县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技术流程。结果表明彭山区地质环境的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均较好。研究成果可对成渝经济区内其他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谢海澜,夏雨波,孟庆华,赵长荣,马震.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中关于地面沉降的评估研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9
[2].李小磊,柳炳利,陈国东.四川省彭山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8
[3].李亚民,杨楠,李瑞敏,付小林,孟晖.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
[4].廖岚钧,李先发.马钢“功勋采场”将建成大型尾矿库[N].中国矿业报.2017
[5].李旭.铜川矿区米动条件下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分级评价标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
[6].海霞.地质保障:沿海开发探路者[N].中国经济导报.2009
[7].唐利君.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量化评价初步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
[8].雷通文.影响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
[9].夏玉成.煤矿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