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含油盆地论文_郭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近海含油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近海,盆地,中国,构造运动,油气,成因,晚期。

中国近海含油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郭颖[1](2010)在《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这些油气主要集中在近海数个含油气盆地中。盆地的地质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对油气藏的生成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很好的了解这些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对我们进行近海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了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0年15期)

龚再升[2](2004)在《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中新世末 (大约 5 .2Ma)至今是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裂后热沉降最活跃的时期 ,并伴随着裂后构造再活动 .这一期构造运动 ,即本文所定义的新构造运动 ,调整和控制了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最终成藏和油气田的定型分布 .阐述了新构造运动的概念、识别依据、成因机制以及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 .在中国近海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包括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系之间及层系内部的不整合、中新世和第四纪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非常发育的晚期断裂活动及活跃的天然地震等 .不同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发育机制不同 ,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亦不同 .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莺歌海盆地和东海盆地西湖坳陷为例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和影响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晚期成藏 ,莺歌海盆地底辟活动控制了天然气晚期成藏 ,东海西湖坳陷新构造运动部分破坏了油气藏(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04年05期)

龚再升[3](2004)在《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和油气成藏》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构造运动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近代板块运动或地球深处壳幔物质交替、位移 ,以及陆架陆坡转折带沉积体的滑塌陷落、盆地快速沉降等因素诱发地壳区域应力场改变 ,在某些应力集中而失去平衡的区域 ,产生地体形变 ,或形成断裂。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 :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系之间存在着不整合 ;中新统和第四系的沉降、沉积中心偏移 ;晚期断裂极其发育 ;天然地震比较活跃 ;具有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各种晚期构造圈闭。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调整和控制了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成藏和油气田的分布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晚期成藏 ;莺歌海盆地底辟活动控制天然气晚期成藏 ;珠江口盆地新构造运动控制珠二坳陷北坡天然成藏 ;东海西湖坳陷新构造运动部分破坏了油气藏(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4年02期)

朱伟林[4](2002)在《中国近海含油盆地古湖泊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相结合,从古湖泊学角度探讨中国近海第叁纪含油盆地的形成、演化、生烃母质聚集和保存条件、生烃潜力等一系列密切相关的问题。首次全面地研究了中国近海盆地早第叁纪古湖泊形成的构造背景、主要盆地的湖盆发育及湖泊演化:区分出中国近海存在的两类早第叁纪古湖泊,分析了湖相沉积中的泥页岩、微体化石及沉积有机质特征;根据浮游藻类和无定形有机质含量指标确定了有利于生烃母质聚集和保存的湖泊发育时期,指出了中国近海湖相富烃源岩在各主要盆地内的分布;最后探索性地将古湖泊学和地球化学结合,研究区域性烃源岩有机相,力图找出富烃源岩在含油盆地内横向上的分布规律。中国地形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原来略为西倾的大陆变为强烈东倾,发生了地形倒转。处在过渡阶段的早第叁纪,裂谷作用造成了中国东部众多的深水湖盆,形成了大型湖泊群,包括渤海湾和南海北部陆架两大湖泊群。早第叁纪南北两大湖泊群经历了不同演化过程,渤海湾为多旋回发育湖盆,南海北部陆架为单旋回发育湖盆。以渤海湾古湖为代表的亚热带咸水湖属内流湖,以珠江口古湖为代表的热带淡水湖属外流湖。这两类古湖在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淡水湖型沉积中钙质化石罕见,浮游藻类一般以淡水绿藻(如盘星藻、葡萄藻)为主;咸水湖型沉积中钙质化石如介形虫、腹足类等比较常见;浮游藻类种类较多,以发育沟鞭藻为特征。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淡水湖的钙质化石壳体内δ~(13)C值偏负,δ~(13)C与δ~(18)O的变化并无相关关系;而咸水湖的碳酸盐岩或钙质壳体中δ~(13)C偏正,δ~(13)C与δ~(18)O的变化具相关性。富藻沉积层是中国近海盆地早第叁纪古湖发育成熟期高生产力的直接证据。无论是矿化度很低的淡水湖或是矿化度较高的咸水湖都可以形成富藻沉积层。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和渤海海区早第叁纪古湖高生产力期都在始新世到早渐新世。这一时期中国东部气候相对暖湿,古湖较富营养,浮游植物繁盛,乃至勃发,从而大量产出富氢有机质,为湖相富油源沉积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以浮游植物为主的有机质物源条件下,只要湖底保存条件有利,即可形成无定形有机质组合。珠江口盆地的文昌组,北部湾盆地的流二段至涠洲组,渤海海区的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中、下部都含较丰富的无定形有机质。湖相沉积物中无定形有机质含量高反映了当时湖底缺氧条件的存在。浮游藻类相对丰度和无定形有机质含量高值可作为富油源条件的替代性标志。珠江口盆地东部的惠州和陆丰凹陷、恩平凹陷、西江凹陷,西部的文昌C凹陷,北部湾盆地的涠西南、乌石、迈陈凹陷,渤海的渤中凹陷、辽东湾南部、黄河口凹陷、沙南凹陷都显示了富油源条件的存在。将古湖泊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结合,运用有机相分析方法研究烃源岩,使烃源岩评价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跨越。在渤中凹陷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结果表明,渤中凹陷沙叁段和东下段均为有效的烃源岩,而东下段烃源岩显得更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2-09-01)

中国近海含油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中新世末 (大约 5 .2Ma)至今是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裂后热沉降最活跃的时期 ,并伴随着裂后构造再活动 .这一期构造运动 ,即本文所定义的新构造运动 ,调整和控制了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最终成藏和油气田的定型分布 .阐述了新构造运动的概念、识别依据、成因机制以及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 .在中国近海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包括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系之间及层系内部的不整合、中新世和第四纪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非常发育的晚期断裂活动及活跃的天然地震等 .不同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发育机制不同 ,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亦不同 .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莺歌海盆地和东海盆地西湖坳陷为例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和影响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晚期成藏 ,莺歌海盆地底辟活动控制了天然气晚期成藏 ,东海西湖坳陷新构造运动部分破坏了油气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近海含油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郭颖.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综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

[2].龚再升.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J].地球科学.2004

[3].龚再升.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和油气成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

[4].朱伟林.中国近海含油盆地古湖泊学研究[D].同济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一5钙质纹层泥岩粘土矿物纹层中的黄铁矿...一18北部湾盆地流沙港期湖泊发育示意图一10渤海湾盆地海域内沙叁期湖泊发育示...一n渤海湾盆地海域内沙一期湖泊发育示意...一13渤海湾盆地海域内晚东营期湖泊发育...一巧珠江口盆地中晚始新世古湖泊发育示...

标签:;  ;  ;  ;  ;  ;  ;  

中国近海含油盆地论文_郭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