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气充注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气,包裹,流体,准噶尔盆地,气田,大北,盆地。
油气充注史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良,刘可禹,桂丽黎[1](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和冰点温度测定、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合单井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度史模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油气充注历史。结果表明:研究区次生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3大类、7个亚类,烃类和CO_2包裹体发育序列为黄色荧光烃包裹体→蓝色荧光烃包裹体→CO_2气包裹体→甲烷气包裹体;上古生界烃源岩在盆地南部最早进入生烃阶段,演化程度也最高,从南向北,烃源岩进入生烃的时间依次变晚,演化程度也逐渐降低;上古生界储集层主要经历两期油气充注,中晚叁迭世,盆地中南部开始进入生油阶段,原油在中侏罗世早期充注到陕360和苏325地区,形成发蓝色荧光和少量黄色荧光的液态烃包裹体,未能形成工业性油藏,早白垩世中期,大量天然气生成,由南向北充注到伊陕斜坡北部,且持续到早白垩世晚期构造抬升之前,形成多个大规模工业性气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孙可欣,李贤庆,魏强,梁万乐,李剑[2](2018)在《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研究库车坳陷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多种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储层古流体特征、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恢复了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发育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6~4Ma的凝析油充注,该期充注被蓝白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记录下来,QGF波长峰值也显示凝析油的特征,QGF指数分布在1.7~24之间,表明凝析油在大北古构造内形成有效充注,聚集形成古油层,库车中期凝析油沿穿盐断裂大量散失;第二期为3Ma至今的天然气充注,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充注,QGF-E谱图显示烃类流体整体偏轻,轻质的烃类流体充注与晚期的油气快速充注是该地区含油包裹体丰度偏低的原因。库车组沉积晚期以来天然气持续充注、优良储盖组合与构造演化的时空配置使该时期成为大北气田的主要成藏期,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麻伟娇,王然,王峰,李秀丽[3](2016)在《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恢复莫索湾凸起侏罗系油气充注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凸起,在白垩纪处于构造背斜的高部位,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然而目前很少证据证明莫索湾凸起曾经聚集古油藏。选取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盆参2井区典型探井莫深1井,通过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对下侏罗统叁工河组24个岩屑样品进行精细对比和分析,结合录井资料、构造发育、生排烃史和油气成藏期次,恢复了盆参2井区油气藏复杂的充注过程。结果表明,叁工河组二段在白垩纪存在古油藏,油水界面深度为4 456 m,古近纪末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油藏泄漏,油水界面深度上升至4 412 m,而在新近纪,侏罗系烃源岩再次充注油气,导致现今油水界面深度为4 440 m,低于古近纪油水界面,同时还使没有古油藏的叁工河组一段砂体聚集了油气。研究结果为莫索湾凸起叁工河组油藏成藏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6年05期)
吴海,赵孟军,卓勤功,鲁雪松[4](2015)在《库车坳陷北部单斜带油气充注史及成藏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部单斜带是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研究程度最低的构造带。基于流体包裹体、定量颗粒荧光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技术对北部单斜带的油气充注史进行详细的研究,并结合生储盖和圈闭条件对其成藏潜力进行了评价。根据其常规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储层的岩心样品对比分析表明,孔隙型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单相黄色荧光油包裹体,储层QGF指数都大于6,QGF-E强度都大于20pc,油气充注显示出明显的继承性特点;裂缝型储层中包裹体主要为蓝白色荧光固液气叁相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储层QGF指数、QGF-E强度和R1都显示出异常值,与孔隙型储层原油物性具有较大差异,认为储层早期(65Ma左右)经历一期油充注,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层强烈褶皱产生大量裂缝,沟通了其他储层或源岩,使得晚期(10Ma左右)生成的轻质油沿裂缝网络发生一期充注,之后又经历一期(3Ma左右)气洗。研究区生储盖条件匹配良好。烃源岩演化达到主要生油阶段,部分地区的叁迭系甚至达到生气阶段。储层物性致密,裂缝控制"甜点"发育,致密油气的勘探具有广阔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齐雯,潘建国,王国栋,曲永强,谭开俊[5](2015)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百口泉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储层岩相学观察和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百口泉组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再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和单井埋藏史恢复了研究区油气充注史。结果表明研究区百口泉组储层经历3期油气充注、2期成藏:以黑色无荧光固体沥青为代表的第Ⅰ期油气充注发生于晚叁迭世前,受保存条件限制,早期充注的油气蚀变为固体沥青,并被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第Ⅱ期油气充注发生于早侏罗世,以发黄色荧光的烃类为代表,该期原油充注强度大、范围广,玛东、玛北、玛西和玛南等斜坡区均可见;第Ⅲ期油气充注则发生于早白垩世,以发蓝色荧光的高熟油为代表,同样形成大面积油藏。(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S1期)
吴楠,蔡忠贤,杨海军,王振奇,刘显凤[6](2013)在《塔河-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史的综合厘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轮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海相油气富集区,但在多源多期生烃、多幕多类型油气藏调整、改造背景下,对于该区奥陶系储层烃类充注史的准确厘定尚存争议.基于烃源岩生烃史、奥陶系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形成时间、奥陶系油气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流体性质的综合分析,认为寒武系烃源岩发生于加里东晚期的油气充注过程已遭破坏,而奥陶系主力烃源岩发生于石炭系沉积初期的油气充注事件形成了轮南低凸起现今黑油资源的主体,且由于封盖条件较差,油气在发生充注的同时遭受氧化降解形成广泛分布的重质稠油,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定年结果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结论.同时,基于喜马拉雅期气洗相分馏作用的定量化研究结果,证实了喜马拉雅期捕获的第二期烃类包裹体并非源自奥陶系烃源岩晚期高成熟度原油的二次充注,而是经强烈气洗相分馏改造后饱含大量轻质馏分的天然气遭捕获的结果.因此,塔河-轮南地区大型油气田的形成受控于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石炭系沉积初期是现今奥陶系油藏的形成期,而喜马拉雅期过量干气侵入所诱发的相分馏改造导致了现今奥陶系内部多种类型油气藏共存的复式油气聚集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3年09期)
张元春,邹华耀,李平平,匡大庆,谷晓丹[7](2010)在《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滩)相天然气藏是川东北地区近期勘探的热点。采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技术和测温技术,结合IES(Integrated Exploration Systems)软件模拟的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对该区油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集层大致经历了晚叁迭世和晚叁迭世-早白垩世2期原油充注。烃源岩生烃高峰与原油充注时间的高度匹配是元坝气田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0年03期)
黄强[8](2009)在《川西坳陷中部须二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在油气充注史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坳陷中部须家河组二段(T3x2)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主要为盐水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可划分为叁种类型,分别代表了油气充注的叁个阶段:低成熟-成熟生油气充注阶段、成熟-高熟生油气充注阶段和高成熟-过成熟生气充注阶段。(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09年02期)
刘超英,闫相宾,徐旭辉,周庆凡,秦伟军[9](2008)在《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惠民凹陷南斜坡油气充注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及色谱-质谱分析法对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南斜坡油气充注史进行研究,表明充注史差异是造成该区油气富集程度不同的原因之一。分析发现钱官屯地区油气为明化镇中期充注,而曲堤油田曲10井上下储层的油气包裹体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包裹体成分存在差异,是两期充注的结果造成,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包裹体测试方法的适用条件。(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08年04期)
姜建群,宋力波,董慧娟[10](2008)在《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出的主充注期略晚于后者的分析结果.结合生烃史模拟资料认为:伊利石K-Ar定年结果可能更精确,但其样品挑选难度大,且只能用于砂岩油藏成藏史分析.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用于碎屑岩和非碎屑岩油藏成藏史的分析.大民屯凹陷下第叁系和太古界潜山油藏主充注时期为沙一二—东营早期,其中北部安福屯洼陷成藏期(沙一二期)略早于南部荣胜堡洼陷(东营早期).(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油气充注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多种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储层古流体特征、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恢复了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发育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6~4Ma的凝析油充注,该期充注被蓝白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记录下来,QGF波长峰值也显示凝析油的特征,QGF指数分布在1.7~24之间,表明凝析油在大北古构造内形成有效充注,聚集形成古油层,库车中期凝析油沿穿盐断裂大量散失;第二期为3Ma至今的天然气充注,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充注,QGF-E谱图显示烃类流体整体偏轻,轻质的烃类流体充注与晚期的油气快速充注是该地区含油包裹体丰度偏低的原因。库车组沉积晚期以来天然气持续充注、优良储盖组合与构造演化的时空配置使该时期成为大北气田的主要成藏期,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气充注史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良,刘可禹,桂丽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孙可欣,李贤庆,魏强,梁万乐,李剑.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研究库车坳陷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3].麻伟娇,王然,王峰,李秀丽.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恢复莫索湾凸起侏罗系油气充注史[J].新疆石油地质.2016
[4].吴海,赵孟军,卓勤功,鲁雪松.库车坳陷北部单斜带油气充注史及成藏潜力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
[5].齐雯,潘建国,王国栋,曲永强,谭开俊.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百口泉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
[6].吴楠,蔡忠贤,杨海军,王振奇,刘显凤.塔河-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史的综合厘定[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
[7].张元春,邹华耀,李平平,匡大庆,谷晓丹.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J].新疆石油地质.2010
[8].黄强.川西坳陷中部须二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在油气充注史研究中的应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9
[9].刘超英,闫相宾,徐旭辉,周庆凡,秦伟军.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惠民凹陷南斜坡油气充注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
[10].姜建群,宋力波,董慧娟.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