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生理条件论文_刘向前

导读:本文包含了培养生理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理,盐度,营养,紫菜,特性,爪哇,稀土元素。

培养生理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刘向前[1](2017)在《不同培养条件对泰国葛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S培养基中不同矿质元素对泰国葛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水平的外源性稀土元素、茉莉酸甲酯和乙酰水杨酸对泰国葛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对泰国葛组织培养的培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并为泰国葛快速繁殖体系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数据参考。方法:(1)根据前期试验所建立的HPLC方法,以正交试验法分析MS培养基中Cu、Mg、Zn、Mn、Ca五个因素对于泰国葛愈伤组织中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2)测定不同水平的稀土元素硝酸镧、硝酸铈、硝酸铈铵以及茉莉酸甲酯和乙酰水杨酸对泰国葛愈伤组织中次生代谢产物葛根素、染料木素、大豆苷、总黄酮的影响。(3)根据生理学实验技术,测定不同因素对泰国葛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SOD、MDA、POD和CAT的影响。结果:(1)葛根素含量的极差结果分别为0.012、0.011、0.013、0.010、0.018;大豆苷的极差结果为0.116、0.071、0.162、0.195、0.199;染料木素的极差分析结果为0.023、0.016、0.013、0.012、0.008;总黄酮的极差分析结果为0.139、0.065、0.174、0.182、0.180。影响泰国葛愈伤组织中葛根素含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Ca>Zn>Cu>Mg>Mn,而培养基最优条件则为A3B1C1D3E1。大豆苷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Ca>Mn>Zn>Cu>Mg,最优的培养基组合则为A1B3C3D4E4。染料木素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Cu>Mg>Zn>Mn>Ca,最优的培养基条件为A1B2C3D1E2。(2)葛根素、染料木素、大豆苷、总黄酮的最优硝酸铈浓度分别为100μmol/L、0.1μmol/L、100μmol/L、100μmol/L,其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159%、132%、120%和112%;最优硝酸镧浓度分别为0.1μmol/L、10μmol/L、10μmol/L、10μmol/L,其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63%、787%、695%和624%;最优硝酸铈铵浓度均为10μmol/L,其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72%、89%、67%和81%。(3)生理生化指标SOD、POD、CAT、MDA的最优硝酸铈浓度分别为100μmol/L、100μmol/L、10μmol/L、100μmol/L,其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136%、707%、182%,MDA含量则降低了70%;最优硝酸镧浓度均为为10μmol/L,其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177%、1062%、201%,MDA含量则降低了78%;最优硝酸铈铵浓度均为10μmol/L,其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169%、332%、251%,MDA含量则降低了55%。(4)葛根素、染料木素、大豆苷、总黄酮的最优茉莉酸甲酯浓度均为100μmol/L,其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81%、909%、375%和418%;最优乙酰水杨酸浓度分别为1μmol/L、0.1μmol/L、100μmol/L、100μmol/L,其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60%、114%、368%和305%。(5)生理生化指标SOD、POD、CAT的最优茉莉酸甲酯浓度分别为100μmol/L、100μmol/L、10μmol/L,其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135%、329%、99%,茉莉酸甲酯可促使MDA含量升高;最优乙酰水杨酸浓度分别为100μmol/L、10μmol/L、10μmol/L、0.1μmol/L,其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分别提高了75%、315%、249%,MDA含量则降低了29%。结论:(1)MS培养基中不同种类和含量的矿质元素对泰国葛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均有一定的影响。(2)适宜浓度的稀土元素、茉莉酸甲酯和乙酰水杨酸对泰国葛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泰国葛愈伤组织中葛根素、染料木素、大豆苷及总黄酮等次生代谢产物的最优培养条件和最主要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故在单项次生代谢产物的培养提取时应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以获得最大的产物含量。(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7-06-03)

贾文庆,王少平,李纪元[2](2015)在《大花红山茶花粉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及其储藏过程的生理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花红山茶花粉为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表观形态,采用离体培养法研究花粉的萌发特性,并就不同贮藏温度与时间对花粉萌发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花红山茶花粉极面观呈正叁角形,沟界极区较宽;花粉粒纹饰为穴状、小沟状雕饰纹;花粉粒平均极轴长为71.05μm;说明大花红山茶在山茶属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分类地位和系统进化地位。(2)大花红山茶花粉萌发的最适宜培养基为:150g·L-1蔗糖+20mg·L-1硼酸+100mg·L-1 KNO3+50mg·L-1MgSO4+300mg·L-1 Ca(NO3)2,花粉萌发率可达68.10%。(3)大花红山茶花粉最佳贮藏条件为-80℃;-80℃下贮藏360d后,萌发率仍可达到39.40%。(4)-20℃、-80℃贮藏条件下,大花红山茶花粉3种保护酶(SOD、POD、CAT)的活性较高,花粉抗氧化、抗衰老的能力较强;且在花粉贮藏过程中,3种酶活性高峰值前后花粉萌发率出现大幅度下降。(5)不同贮藏温度下,3种保护酶的作用不同,常温下,SOD为敏感性保护酶;4℃、-20℃下,POD为敏感性保护酶;-80℃下CAT为敏感性保护酶;3种酶活性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依次为: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韩婷婷,方建光,张继红,蒋增杰,汪文俊[3](2013)在《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充气和光强变化对大型海藻生长的影响,选择了常见的经济海藻龙须菜为实验材料,将静止和充气培养的藻体暴露在50μmol/(m2·s)(低光)、100μmol/(m2·s)(中光)和200μmol/(m2·s)(高光)下,测定其生长、光合作用以及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中光处理的龙须菜相对生长速率最大,光强过低或者过高均会抑制其生长。充气促进低光、中光和高光处理藻体的生长,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提高26.85%、31.82%和40.56%。充气可使低光处理的藻体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合效率分别提高8.14%和4.26%,可使高光处理的藻体呼吸作用速率降低20.70%、Yield升高44.16%。这些结果说明,低光对生长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藻体光合作用受到光限制,而高光对生长的影响是因为藻体呼吸作用增强。充气可以缓解因为光线不足或者高光损伤而对龙须菜生长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许俊宾,陈伟洲,宋志民,姜红霞,朱建一[4](2013)在《不同培养条件对长紫菜叶状体生长及生理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长紫菜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研究了在不同温度、盐度和光照培养条件长紫菜叶状体的生长及生理响应,主要测定藻体的生长、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17~20℃时,长紫菜藻体可以保持较高相对生长速率,当温度高于23℃时,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藻体发红并出现溃烂;长紫菜叶状体在盐度25~35下可以保持较快生长,在低于盐度25的条件下,藻体的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产生显着的变化,并观察到藻体变薄、发白、腐烂现象;在光照为3 000~6 000 lx时,藻体生长速率较为稳定,藻体在光照为9 000 lx条件下的叶绿素a含量低,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以及POD活性都出现显着增高,并观察到发红及溃烂现象。因此,适合长紫菜叶状体生长的温度为17~20℃,盐度为25~35,光照在6 000 lx左右。(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许俊宾,陈伟洲,宋志民,黄中坚[5](2012)在《不同培养条件下长紫菜叶状体生长及生理组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紫菜(Porphyra dentata)是自然紫菜资源的主要种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温度、盐度和光强培养条件下,长紫菜叶状体的生长及生理组分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适合长紫菜生长温度为14~20℃,藻体可以保持较快相对生长速率。当温度高于23℃时,其生长受到抑制,藻体发红并出现溃烂;适合长紫菜生长的盐度范围为25~35,藻体可以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在低于盐度20或高于35条件下,藻体的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丙二醛的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产生显着的变化,并观察到藻体变薄、发白、腐烂现象,说明其耐高盐能力较强;适合长紫菜生长的光强为3000~6000lux,光强为9000lux时藻体的叶绿素a含量低,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都出现极显着增高,并观察到藻体发红并出现溃烂。(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06)

吴沛沛,饶本强,郝宗杰,刘永定,胡春香[6](2012)在《高温培养条件下爪哇伪枝藻的生理特性和超微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生物结皮广泛分布于干旱区环境,高温是影响生物结皮中藻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以生物结皮形成和发育中的重要优势种爪哇伪枝藻(Scytonema javanicum Born et Flah)为材料,研究高温胁迫对伪枝藻生理生化特性和细胞结构的影响。设置了25℃(对照)、35℃、40℃和45℃等不同高温处理,测定了短期(6h)和长期(15d)高温条件下,S.javanicum的光合活性、光合色素、多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S.javanicum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II在35℃下表现出最大值。40℃高温明显抑制藻体叶绿素a合成,35℃处理促进了叶绿素a合成(高于对照值),而40℃处理明显促进了藻体类胡萝卜素合成,高于对照处理和35℃处理。随温度升高,S.javanicum丙二醛、胞内可溶性糖和胞外多糖含量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透射电镜切片显示,40℃高温明显破坏了藻体细胞超微结构,如原生质体出现絮状形态和空泡化,35℃处理则有利于细胞形态结构的保持和稳定。以上结果初步证实了S.javanicum能够较好地耐受适当的高温(35℃)。研究对于了解S.javanicum对高温环境的耐受程度及对高温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并对利用荒漠蓝藻治理荒漠化具有实际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赵家路,杨季芳,陈福生[7](2011)在《极地寡营养细菌AT52(Alteromonas stellipolaris sp.nov.)超微结构、生长生理特性及液态富营养发酵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寡营养细菌是一类能利用低浓度有机营养基质的细菌,通过研究1株分离自南极海洋的极地寡营养细菌AT52,发现富营养条件下AT52菌体细胞周身附肢,附肢长短不一,具鞭毛,菌体出芽生殖,由一层原生质膜包围。寡营养饥饿生存的菌体细胞相对较小,近球形,边缘不平滑,无鞭毛附肢等超微结构,细胞休眠未见出芽生殖过程。实验中采用寡营养环境和富营养环境分别研究AT52菌的生长生理特性。优化得到该菌富营养条件下的最佳培养条件为:1 L南极陈海水中加入蛋白胨5 g,酵母粉1 g,培养温度12℃,液体培养基的pH值为8.0,转速为180 r/min,装液量为500 ml的叁角瓶中装200 ml,通氧量充分。(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徐开杰,史丽丽,刘曙东,奚亚军[8](2011)在《农杆菌共培养条件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郑9023’、‘中13’和‘西农1376’3个小麦品种(系)为主区,再分别以农杆菌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温度以及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副区,对农杆菌浸种处理后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小麦品种(系)与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温度以及AS浓度的互作效应不显着;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MDA含量、白化苗率、卡那霉素抗性苗率则呈上升趋势,而POD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农杆菌对小麦种子及幼苗的伤害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且当共培养时间超过2 d时其伤害作用更为明显;共培养温度为25℃时,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达到或接近最低值,POD活性、MDA含量、白化苗率则达到最大值,此时农杆菌对小麦种子及幼苗不利影响最为明显;加入AS能促进农杆菌对小麦的侵染效果,并以150μmol/L AS的促进作用最强,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也最大;小麦不同品种(系)对农杆菌的反应存在一定基因型差异。依据共培养条件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及卡那霉素抗性苗率综合分析认为,农杆菌浸种法转化小麦时较适宜的条件为:共培养时间应控制在2~3 d、共培养温度22~25℃、AS浓度为150μmol/L。(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苏振刚,王静,周佳,李锡坤,郑林林[9](2011)在《烟草黑胫病菌0号生理小种不同条件下培养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烟草黑胫病菌0号生理小种的若干培养性状,为进一步展开与之相关的研究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用培养基、光照、菌龄、诱导剂和诱导时间等不同因素研究了对烟草黑胫病菌0号生理小种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游动孢子释放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培养基较适于其生长和产生孢子囊,光照限制其生长;在本实验周期内,培养21 d的菌丝较适宜诱导,0.1%KNO3溶液浸泡菌丝有助于孢子囊的产生;经26℃培养72 h后,突降12℃处理0.5 h,结合1%葡萄糖溶液可促使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并延长后者的活动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渠志臻[10](2010)在《蒙古口蘑菌丝体营养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口蘑为我国着名的草原蘑菇圈产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兼药用价值,但由于掠夺性开发及驯化工艺的滞后,导致这一珍稀物种濒于灭绝。本文利用PCR-ITS指纹技术对试验室保藏的几株疑似蒙古口蘑菌株进行了鉴定。选出一株蒙古口蘑菌株,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响应面曲线法对其液体培养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比较液体培养的菌丝体与野生子实体各种成分的差异,以期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本论文主要试验结果和研究结论如下:1、使用PCR-ITS指纹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叁株疑似菌株进行分子鉴定获得一株准确的蒙古口蘑菌株Tr12。2、对菌株Tr12进行培养基初筛,得到基础培养基为PGA,组分为葡萄糖20g/L、蛋白胨5g/L、K2HPO41g/L、KH2PO4 0.5g/L、MgSO4 0.5g/L。同时确定培养最佳温度25℃,液体培养时间13d,初始pH6.5。3、以PGA为基础培养基,经单因素试验得到影响蒙古口蘑菌丝体生长的营养条件主要有:葡萄糖浓度、碳氮比、CaCl2浓度;培养条件主要有: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采用响应面法,得到菌株的最佳摇瓶液体培养工艺为:培养基成分:葡萄糖31.84g/L、蛋白胨20.5g/L、CaCl20.39g/L;液体培养参数:接种量14.51%、装液量100ml、摇床转速88rpm。优化后的生物量干重比未优化前提高了19.9%。4、对液体培养过程进行动力学研究,得到其菌丝体生长方程为: y =13/(1+5.312×e~(-0.97.92x)5、利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子实体和菌丝体(培养条件优化前与培养条件优化后)的营养成分,经对比得到:(1)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技术生产的蒙古口蘑菌丝体在营养成分上与野生子实体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性不大。(2)摇瓶液体培养所用培养基成分及营养含量以及培养条件的改变影响菌丝体的营养成分。(3)经过优化后菌丝体的营养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氨基酸总量增加40.7%;粗蛋白增加13%;总糖增加68.12%;粗脂肪增加136.83%;矿质元素总量增加241.94%;维生素总量(VA+VE+VB1+VB2)增加55.64 %。(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培养生理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大花红山茶花粉为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表观形态,采用离体培养法研究花粉的萌发特性,并就不同贮藏温度与时间对花粉萌发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花红山茶花粉极面观呈正叁角形,沟界极区较宽;花粉粒纹饰为穴状、小沟状雕饰纹;花粉粒平均极轴长为71.05μm;说明大花红山茶在山茶属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分类地位和系统进化地位。(2)大花红山茶花粉萌发的最适宜培养基为:150g·L-1蔗糖+20mg·L-1硼酸+100mg·L-1 KNO3+50mg·L-1MgSO4+300mg·L-1 Ca(NO3)2,花粉萌发率可达68.10%。(3)大花红山茶花粉最佳贮藏条件为-80℃;-80℃下贮藏360d后,萌发率仍可达到39.40%。(4)-20℃、-80℃贮藏条件下,大花红山茶花粉3种保护酶(SOD、POD、CAT)的活性较高,花粉抗氧化、抗衰老的能力较强;且在花粉贮藏过程中,3种酶活性高峰值前后花粉萌发率出现大幅度下降。(5)不同贮藏温度下,3种保护酶的作用不同,常温下,SOD为敏感性保护酶;4℃、-20℃下,POD为敏感性保护酶;-80℃下CAT为敏感性保护酶;3种酶活性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依次为: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培养生理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刘向前.不同培养条件对泰国葛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理生化的影响[D].大理大学.2017

[2].贾文庆,王少平,李纪元.大花红山茶花粉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及其储藏过程的生理动态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5

[3].韩婷婷,方建光,张继红,蒋增杰,汪文俊.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3

[4].许俊宾,陈伟洲,宋志民,姜红霞,朱建一.不同培养条件对长紫菜叶状体生长及生理响应的研究[J].水产学报.2013

[5].许俊宾,陈伟洲,宋志民,黄中坚.不同培养条件下长紫菜叶状体生长及生理组分的研究[C].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6].吴沛沛,饶本强,郝宗杰,刘永定,胡春香.高温培养条件下爪哇伪枝藻的生理特性和超微结构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2012

[7].赵家路,杨季芳,陈福生.极地寡营养细菌AT52(Alteromonasstellipolarissp.nov.)超微结构、生长生理特性及液态富营养发酵培养条件优化[J].极地研究.2011

[8].徐开杰,史丽丽,刘曙东,奚亚军.农杆菌共培养条件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1

[9].苏振刚,王静,周佳,李锡坤,郑林林.烟草黑胫病菌0号生理小种不同条件下培养特性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11

[10].渠志臻.蒙古口蘑菌丝体营养生理特性及培养条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高糖对Müller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对照...NCT-2的菌落形态培养基在高溢流坝上的流动速度矢量图菌株AL-10和AL-24的生理生化特征发酵罐的主要工作部件Fig3-1Mainc...pH值对不同生理小种培养滤液毒性的影响

标签:;  ;  ;  ;  ;  ;  ;  

培养生理条件论文_刘向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