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劳动者,合法权益,当事人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旨涵[1](2018)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缺陷及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近几年的劳动争议处理的实践来看,现行体制尤其是仲裁前置原则的适用对发挥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的作用,减轻人民法院的压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通过仲裁程序得到了解决,没有进入诉讼程序。"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在处理劳动争议时一方面要分清是非,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强调是非,关键是引导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仲裁比诉讼更合适。"[1]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体制在运行中(本文来源于《重庆行政(公共论坛)》期刊2018年01期)
蔡德仿[2](2015)在《东盟国家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进程已然启动,作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东盟不少国家与我国的劳务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大,各种劳动纠纷亦不可避免。了解、综合分析东盟各国劳资争议处理法律制度诸如劳资争议处理机制的内容、处理程序、机构、处理方式等意义重大,有利于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推进未来10年中国—东盟合作框架的落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3](2014)在《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法》确立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协商、调解、一裁两审"。这一体制对于合法、公正地解决劳动争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处理周期长的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处理案件的法定一般期限为2个月。人民法院一审的法定一般期限为6个月、二审法定一般期限为3个月。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以此通过恶意诉讼拖延时间,加大劳动者维权成本。使(本文来源于《兵团工运》期刊2014年09期)
付桂荣[4](2013)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也导致我国劳动争议事件的数量较多,特别是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以及整个社会法律体制趋于完善,劳动纠纷事件的处理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我国劳动争议问题也日益突出,寻求有效的体系或者制度来更好地处理劳动纠纷,成为目前我国处理劳动争议问题的关键环节。(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中旬刊)》期刊2013年06期)
郑翔,许芳[5](2013)在《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裁审”关系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核心,劳动争议处理的主要方式有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由于仲裁与诉讼具有法律强制性,因而被广泛用来解决劳动争议。但是,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实行的"一裁二审"模式未能理顺仲裁和诉讼的关系,导致劳动争议出现了仲裁程序虚化、司法资源浪费和当事人诉累等问题,为此,学界提出了诸多替代现行模式的构想。本文认为导致前述问题的原因不是制度上出现问题,而是裁审衔接上存在问题,应通过对现行模式的完善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将劳动争议分类处理,强化各自程序;加强仲裁机构的改革,落实"叁方原则";统一证据规则,建立卷宗移送制度。(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3年10期)
王治国[6](2012)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实践中,我国实行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双方可向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或不愿调解的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按民事案件进行处理,实行二审终审。先裁后审的劳(本文来源于《江苏经济报》期刊2012-10-31)
闫磊[7](2012)在《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深刻变革,劳动关系日渐复杂,劳动纠纷愈益突出。虽然我国有劳动法及其附属法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但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及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现状并对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进行了思考。(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2年01期)
刘彩琼[8](2011)在《试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不足与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递升且处理难度日趋加剧、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尽完善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劳动争议案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也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在认识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从对我国现行体制存在缺陷的分析入手,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现实情况的劳动争议处理新体制——双轨制模式,并提议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新体制的作用得以发挥。(本文来源于《南昌高专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惠微[9](2011)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的劳动仲裁在我国实际运行中遭遇困境,难以适应当前劳动关系市场化、多元化、复杂化的需求。以劳动仲裁迅速、高效、低成本的柔性特征解决大部分劳动争议的立法初衷未能实现,劳动仲裁也丧失了其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应有的核心地位。《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在对我国现行的劳动纠纷处理机制上进行秉承,还总结当前劳动关系和若干年后劳资纠纷的发展趋势的新动向,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新的法律规定,并且依照《劳动法》基本原则,借鉴现行劳动纠纷处理制度的实践经验,总结种种不足,进一步完善劳动纠纷处理制度,尽最大努力将劳动纠纷案件解决于基层,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赋予了工会更广阔的履职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劳动者提供了公正高效的法律救济的途径。本文在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进行分析,肯定《劳动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分析我国劳动仲裁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完善建议。对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1-06-01)
王敏[10](2010)在《当前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机制问题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由体制和机制构成。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架构基本维持"一裁两审"的模式,而机制则随着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处理变化需要日趋多元。2008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施行后不久,(本文来源于《中国工运》期刊2010年04期)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进程已然启动,作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东盟不少国家与我国的劳务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大,各种劳动纠纷亦不可避免。了解、综合分析东盟各国劳资争议处理法律制度诸如劳资争议处理机制的内容、处理程序、机构、处理方式等意义重大,有利于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推进未来10年中国—东盟合作框架的落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张旨涵.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缺陷及完善[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
[2].蔡德仿.东盟国家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
[3]..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兵团工运.2014
[4].付桂荣.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探索[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
[5].郑翔,许芳.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裁审”关系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
[6].王治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N].江苏经济报.2012
[7].闫磊.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2
[8].刘彩琼.试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不足与完善[J].南昌高专学报.2011
[9].惠微.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探索[D].西北大学.2011
[10].王敏.当前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机制问题思考[J].中国工运.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