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白[1]2002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30份在位内膜、34份异位病灶(腹膜内异症29份、腺肌样结节5份)中VEGF的表达。以17例正常盆腔妇女的17份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参照Fromowitz综合计分法,得出阳性细胞百分率及计分,无阳性细胞为0分,阳性细胞百分率1%-25%为1分,阳性细胞介于26%-49%之间者为2分,阳性细胞>50%为3分:根据多数细胞的着色强度计算强度得分,无着色为0分,浅棕褐色为1分,棕褐色为2分,深棕褐色为3分。阳性率和强度计分相加后的结果:0-1分为(-),2分为(+),3-4分为(++),5-6分为(+++)。据此结果进行数据统计,比较VEGF表达有无差别。结果:无论在位与异位内膜,VEGF蛋白主要存在于腺上皮细胞胞浆中,可在整个月经周期中检测到,同时也分散存在于周围间质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内异症组在位内膜分泌期VEGF表达显着增高(P<0.05),异位内膜VEGF表达显着增高(P<0.01)。腹膜内异症与腺肌样结节之间VEGF表达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分泌期VEGF的表达,可能与内异症的组织发生有关;异位内膜VEGF表达,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病有关;不同类型异位灶在血管化程度上无差别。
罗全慧[2]2017年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常见妇科疾病,它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具有侵袭性生长、转移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具有痛经、性交不适、慢性盆腔痛、不规则出血和不孕这些主要症状,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不仅影响了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包括经血逆流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等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病的发病机制。近年来关于免疫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作用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关注。相关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液及腹腔微环境中各类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异常提高了子宫内膜细胞的侵袭、黏附能力,降低了对异位内膜免疫监视、识别及清除的能力,进而促进内膜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维持异位病灶的生长,并引起盆腔局部免疫-炎症反应。传统观点认为维生素D具有调控钙、磷代谢和骨稳定等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还参与到了宿主防御、炎症、免疫调节、修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许多研究显示,维生素D是一种新的免疫调节激素,主要功能为调节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及胸腺细胞的增殖分化。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能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表明女性生殖系统中也存在有维生素D受体及维生素D代谢的酶类,是维生素D合成的另一肾外场所,维生素D还参与了调节人卵巢细胞上类固醇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的产生,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的过程以及子宫内膜上相关基因的表达。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的摄入可以调节炎症和免疫因素,并且维生素D的缺乏甚至可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发生。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研究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用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排除手术禁忌明确手术指征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50例为ems组。其中出现痛经的患者有20例。所有患者根据内异症asrm分期评分表进行分期,其中i期及ii期患者18例,iii期及iv期患者32例。选取同期排除手术禁忌明确手术指征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卵巢其他良性肿瘤的患者40例为非ems组。其中浆液性囊腺瘤10例,卵巢单纯性囊肿14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16例。所有患者于术前一天(非月经期)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8ml,其中3ml血样采用标准化的偶氮砷Ⅲ法测定血清钙离子的水平;5ml血样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血清25-(oh)d2及25-(oh)d3的水平,并得出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ms组25-(oh)d2(0.96±0.86ng/ml)、25-(oh)d3(10.52±4.53ng/ml)及维生素d(11.48±5.16ng/ml)水平均低于非ems组25-(oh)d2(1.02±0.87ng/ml)、25-(oh)d3(13.75±7.75ng/ml)及维生素d(14.77±8.73ng/ml),其中两组患者血清25-(oh)d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两组血清25-(oh)d3及维生素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2)。ems组血清ca2+(2.02±0.15mmol/l)虽低于非ems组血清ca2+(2.03±0.23mmol/l)水平,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ems患者中i~ii期患者血清25-(oh)d2(0.95±1.21ng/ml)、25-(oh)d3(10.17±2.81ng/ml)及维生素d(11.12±3.66ng/ml)水平高于Ⅲ~Ⅳ期患者血清25-(oh)d2(0.83±0.39ng/ml)、25-(oh)d3(7.46±3.67ng/ml)及维生素d(8.29±4.20ng/ml),其中两组患者血清25-(oh)d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两组血清25-(oh)d3及维生素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2)Ⅰ~Ⅱ期患者血清ca2+水平(2.03±0.22mmol/l)虽高于Ⅲ~Ⅳ期组血清ca2+水平(2.01±0.13(mmol/l),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3.ems组内痛经患者的血清ca2+(1.99±0.23mmol/l)、血清25-(oh)d2(0.82±0.27ng/ml)、25-(OH)D3(10.72±5.15ng/ml)及维生素D(11.54±3.03ng/ml)水平与无痛经患者血清Ca2+(2.05±0.18mmol/L)、25-(OH)D2(1.05±0.68ng/ml)、25-(OH)D3(10.39±3.66ng/ml)及维生素D(11.14±3.01ng/m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1,P=0.15,P=0.79,P=0.91)。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并且随着疾病的严重程度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随之降低,表明维生素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病情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作用。2.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能会成为评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辅助指标。3.补充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有可能成为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病情进展以及复发的重要方法。
范蕊[3]2012年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I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iosis,EMs)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该病一般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发病率为10-15%。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妇科良性疾病,但异位内膜增殖能力很强,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的能力,表现出类似肿瘤的生长特性,常引起患者的盆腔疼痛、性交疼和不孕,被形象地称为“良性癌”、妇女盆腔的“沙尘暴”。关于内异症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学说,但没有一个学说可以解释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血管形成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新生血管的生成和调控研究成为EMS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研究的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可直接而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于内异症内膜细胞的转移和种植十分重要。目前,研究EMs患者体内的VEGF水平多集中在腹腔液、在位内膜以及异位内膜中,在血清中的报道却较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 IGF-I)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抗细胞凋亡、诱导新生血管及淋巴管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与IGF-1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有显着性,说明局部IGF-1基因表达与内膜异位种植相关。IGF-I在内异症血清中的研究较少,且结果不关于VEGF和IGF-I在内异症患者血清中的联合检测国内外目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以探讨VEGF和IGF-I在EMs发生、发展中的关系,以期对EMs的临床诊断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材料与方法1实验分组1.1病例组:随机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经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40例,年龄20-46岁,平均30.7岁,按美国生育协会在1985年修订的(r-AFS)分期,Ⅰ-Ⅱ期19例,Ⅲ-Ⅳ期21例。1.2对照组:取同期因卵巢囊肿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成熟畸胎瘤和浆液性囊腺瘤的良性囊肿的患者40例,年龄19-55岁,平均35.4岁。1.3纳入标准:所有实验者半年内均排除内分泌科疾病、未合并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及乳腺增生等其他激素依赖性疾病,均未服用激素类药物。2.实验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采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I的水平,应用Excel2000对VEGF和IGF-I的表达水平建立数据库,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I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Ⅲ-Ⅳ期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I的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3.内异症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I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08,P<0.05)。4.联合测定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I的水平,在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5%)。结论1VEGF和IGF-I在内异症患者血清中的高水平,提示两者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2VEGF和IGF-I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3.联合测定血清中VEGF和IGF-I的水平有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范文生[4]2006年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血管生成及增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相关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以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EMs)与子宫肌腺症(adenomyosis,简称Am)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的表达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腹腔液VEGF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1、对2004年4月至10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腹腔镜手术和经阴全子宫切除的病例中,分5组各取20例,包括EMs组、Am组在位、异位内膜以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因不孕或其它良性妇科疾病而手术),以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分别研究VEGF、bFGF不同月经周期的表达及其与Ki-67的关系。取得结果的VEGF组47例,包含EMs在位内膜16例、异位内膜5例,Am在位内膜15例、异位内膜12例,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6例;bFGF组44例,EMs在位内膜14例,Am在位内膜组织16例、异位内膜14例,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4例。 2、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术中留取腹腔液,分别取得EMs组40例,其中Ⅰ-Ⅱ期13例、Ⅲ-Ⅳ期27例、对照组20例,以ELISA法研究不同分期的EMs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腹腔液中VEGF的含量变化,探讨腹腔液VEGF对
丁辉[5]2013年在《VEGF、TNF-α和IL-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发展和民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VEGF、TNF-α和IL-6在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血清中及腹腔液中的含量及与疾病发展和民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妇科2012年10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经腹腔镜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按1995年美国生育协会修正分期法(R-AFS)对患者进行分期。并选同期在本院住院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双抗体夹心法来检测血清及腹腔液中的VEGF、TNF-α、IL-6的含量,使用统计软件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之间含量的差别、叁种因子与疾病发展的相关性、民族与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含量上的差别、以及分析各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民族以及细胞因子的含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与否之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血清及腹腔液中VEGF、TNF-α、IL-6的含量明显高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P<0.05);血清及腹腔液中VEGF、TNF-α、IL-6的含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R-AFS疾病分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血清及腹腔液中VEGF、TNF-α、IL-6的含量之间相互相关,且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民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及腹腔液中TNF-α、IL-6的含量低于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民族通过影响血清TNF-α含量而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危险度(P<0.05)。结论:VEGF、TNF-α、IL-6在内异组患者的血清及腹腔液中高表达,可合并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参考指标,并提示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VEGF、TNF-α、IL-6可以在少数民族中低表达;血清及腹腔液中VEGF、TNF-α. IL-6与R-AFS分期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可联合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及疾病严重程度判断的辅助指标;血清中VEGF、TNF-α、IL-6与腹腔液中VEGF、TNF-α、IL-6因子之间存在着多种关联;血清中TNF-α含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存在影响,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朱虹[6]2007年在《MMP-9、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探讨MMP-9、VEGF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标本40例为研究组(盆腔外特殊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25例,其中同期在位内膜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MMP-9、VEGF在盆腔外异位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研究MMP-9、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1、MMP-9阳性表达分布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胞浆。a、盆腔外异位病灶中MMP-9表达与卵巢异位内膜相比,表达增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差异有极显着性(P<0.005);b、卵巢异位内膜MMP-9表达高于同期在位内膜(P<0.05),且明显高于正常内膜(P<0.005);c、在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中增生期与分泌期MMP-9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2、VEGF阳性表达主要见于子宫内膜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的胞浆。a、盆腔外异位病灶中VEGF表达高于卵巢异位内膜(P<0.05),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差异有极显着性(P<0.005);b、卵巢异位内膜VEGF表达与同期在位内膜相比,表达增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且明显高于正常内膜(P<0.005);c、在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VEGF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中增生期与分泌期VEGF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3、MMP-9、VEGF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4、子宫内膜异位症中MMP-9、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1、子宫内膜异位症中MMP-9、VEGF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可能在血管生成、局部侵袭及远处转移中有协同作用。2、MMP-9、VEGF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3、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中存在MMP-9、VEGF的高表达,可能导致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血管生成,利于种植及生长;MMP-9、VEGF过度表达,提示更易发生远处部位的种植转移。
佚名[7]2001年在《中华妇产科杂志第36卷(2001年)论文主题索引》文中指出(以下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A阿米巴病 阿米巴性下生殖道炎一例 (王世友 ,王秀欣 ,王蒙 ) (8) :5 0 2 5 0 2癌 卵巢上皮性癌脑转移一例 (黄啸 ,蔡树模 ,顾雅佳 ) (5 ) :2 70 2 70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化学药物治
邱萍[8]2013年在《血管生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相关性探讨》文中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其他部位。最常见于盆腔腹膜,也见于卵巢(被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阴道直肠隔和输尿管,罕见于膀胱、心包膜和胸膜。其虽为良性病变,但可发展为不典型增生,甚至发生恶变,恶变的类型多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或透明细胞癌,浸润转移能力都很强。近年来研究认为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是内异症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促血管生成素(Ang-2)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近年来对其在血管生成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已日益重视。已证实上述因子是调控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的关键性因子,但其是否同时参与内异症的血管生成调控过程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对不同组织部位标本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2(Ang-2)进行检测,分析两者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且分析了VEGF与Ang-2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标本收集:收集靖江市人民医院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间,因“卵巢囊肿”住院行经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其中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取其异位囊肿、在位内膜和腹腔液为研究对象,称为病例组。另30例经病理证实非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取其在位内膜组织及腹腔液样本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分别对两组腹腔液中的VEGF进行测定;免疫组化方法对组织标本中的Ang-2、VEGF、MVD(标记为阳性血管的微血管密度)的表达进行检测。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资料性质采用不同统计方法: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Mann-Whitney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P<0.05为统计学显着性意义标准。结果:(1) VEGF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腹腔液中的表达存在显着性差异。病例组患者腹腔液中的VEGF相对于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同时,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的加重,疾病评分的提高,腹腔液中的VEGF也明显增加(P<0.05)。(2) VEGF在组织中的表达,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在间质细胞中也有分散分布;Ang-2在子宫内膜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病例组在位内膜组织有较高的VEGF、Ang-2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也明显增加(P<0.05)。VEGF、Ang-2在病例组内膜异位症囊肿内壁中的表达显着增高,相对于在位内膜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对照组内膜也有明显差异性(P<0.05)。(3) MVD在病例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表达分别为(21.24±3.35)、(15.62±2.16)、(10.35±1.47),叁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4)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发现:Ang-2与VEGF在病例组、对照组中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58(P<0.05)、0.912(P<0.01)、0.231(P>0.05);Ang-2与MVD在病例组、对照组中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2(P<0.01)、0.657(P<0.05)、0.357(P>0.05);VEGF与MVD在病例组、对照组中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61(P<0.05)、0.851(P<0.01)、0.529(P<0.05)。结论:l、 VEGF、Ang-2蛋白在EMs患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及腹腔液中表达增高,表明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及血管形成中有重要作用。2、VEGF蛋白在EMs患者中表达增高,表明其作为一种强效的血管生长因子,促进异位内膜血管增生,为其提供营养与支持,促进EMs发生发展。3.异位内膜中MVD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过程中有明显的血管生成,使种植成功成为可能。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组织中,Ang-2和VEGF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表明两者可能共同作用,为子宫内膜的异位迁移及进一步的生长提供条件。可能为EMs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及判断预后的一种新指标。
安成海[9]2014年在《CD68和VE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CD68及VEGF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AM标本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CD68及VEGF表达。结果:1.CD68阳性表达在子宫腺肌病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中各为31.03±6.07%、21.45±4.64%和10.80±1.62%,各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VEGF-在AM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对照组子宫内膜中分别为68.25±7.10%、56.95±6.73%、42.00±2.26%,各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CD68与VEGF在AM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可能与巨噬细胞CD68上调有关,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存在VEGF的高表达,可能导致血管生成,有利于种植及生长,两者协同作用可能促进AM的发生和发展。
付先芸[10]2013年在《蒲灵化瘀止痛方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病灶血管生成的雌激素效应靶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为靶点,探讨在AM小鼠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及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不同空间部位,疾病的主导机制,蒲灵化瘀止痛方治疗AM的作用机制,不同治疗剂量的横向对照,以及与现有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纵向比较。方法:对8周龄ICR雌鼠施行雄鼠垂体宫腔内移植手术,术后分别饲养3月及6月,形成AM小鼠模型3月组及6月组。选择导师行气化瘀法临床验方(蒲灵化瘀止痛方)为实验药物,分为蒲灵化瘀止痛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同时将丹莪妇康煎膏作为中药对照组、孕叁烯酮组为西药对照组、未造模同期小鼠为正常组。各组分别给药3月。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p450、COX-2、ERa)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ENS、CD31、MMP-2、TIMP)在各模型组、各用药组随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及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不同空间部位的变化。结果:1.P450在位内膜:在位内膜p450在形成AM模型后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6月组显着高于3月组及正常组(P<0.01)。经治疗后,各组p450值均显着下降,造模6月后的模型组治疗后下降显着显着高于3月模型组治疗后。孕叁烯酮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治疗组(P<0.05),中药的剂量对p450的影响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异位内膜:模型组异位内膜p450值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均显着下降,各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在疾病不同时间段(3月、6月),异位内膜P450始终显着高于在位内膜(P<0.01)。2.ERa在位内膜:形成AM模型后3月,在位内膜ERa稍低于正常组,形成模型后6月,ERa显着高于3月模型组(P<0.05)。3月模型组治疗前后ERa值无明显变化,6月模型组治疗后有显着下降(P<0.01)。与6月模型组比较,除蒲方中低剂量治疗组外,各治疗组均显着下降(P<0.05)异位内膜:形成AM模型后6月,异位内膜ERa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3月模型组治疗前后ERa值无明显变化。与6月模型组比较,各组治疗后下降显着(P<0.01),高剂量组下降显着优于中、低剂量组。3.COX-2在位内膜:形成AM模型后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6月组高于3月组及正常组(P<0.01)。3月模型组治疗前后COX-2值无明显变化,与6月模型组比较,各组治疗后均显着下降,中药的高剂量组对COX-2的影响显着优于中、低剂量组(P<0.01)、(P=0.054)。异位内膜:异位内膜COX-2值6月组显着高于3月组(P<0.01)。异位内膜3月模型组治疗前后COX-2值无明显变化,与6月模型组比较,各组治疗后均显着下降,中药的高剂量组对COX-2的影响显着优于中、低剂量组(P<0.01)、(P=0.054)。4.CD31在位内膜:形成模型后,各时间段在位内膜CD31与正常组比较均显着下降(P<0.05),CD313月模型组治疗后显着升高(P<0.01),6月模型组与3月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高剂量组显着高于其他各治疗组。异位内膜:各组治疗后均显着下降(P<0.0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异位内膜CD31均显着高于同期在位内膜。5.VEGF在位内膜:与正常组比较,在位内膜VEGF在形成模型后显着上调,因子的显着变化均发生于形成模型后3月组,6月组与3月组比较,无显着差异。VEGF在各治疗组后均呈显着下降趋势(P<0.01),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异位内膜:异位内膜显着下调(P<0.01)。因子的显着变化均发生于形成模型后3月组,6月组与3月组比较,无显着差异。3月组模型治疗后优于6月组治疗后。高剂量组显着优于低剂量组(P<0.05)。6.MMP-2及TIMP在位内膜:与正常组比较,形成AM模型后在位内膜MMP-2均显着升高(P<0.05)。在位内膜MMP-2、MMP-2/TIMP,3月模型组治疗前后显着下降(P<0.05),显着优于6月模型组治疗后。与6月模型组比较,治疗后各组均显着下降,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异位内膜:形成AM模型后6月,异位内膜MMP-2显着高于3月组异位内膜值(P<0.05)。与6月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显着下降(P<0.01),各组间无显着差异;MMP-2/TIMP蒲方高剂量组组及孕叁烯酮组均显着下降(P<0.01),高剂量组显着优于低剂量组(P<0.05)。形成模型后,在位内膜MMP-2值上调显着高于同期异位内膜(P<0.01)。模型后3月MMP-2/TIMP比值在位内膜显着高于异位内膜(P<0.01)。结论:1.本实验研究认为,雌激素效应因子异常、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异常及其相互作用,促成了AM的发生和发展,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主导机制有所不同。疾病早期,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为疾病的主导方面:在位内膜发生的微血管密度下降,局部发生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快速反应因子COX-2的急剧增高,触发COX-—PGE2—P450ar om正反馈环路,导致p450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升高。P450的增高,使局部雌激素水平增高,早期因主要通过膜受体机制,在位内膜核受体ERa并未增高。疾病中晚期,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成为疾病的主导方面:雌激素可通过雌激素受体调节机体的多种信号途径,上调VEGF,导致异常血管增生。在位内膜及异位ERa均显着增高,雌激素主要通过核受体机制产生效应。2.蒲灵化瘀止痛方可多靶点治疗AM,其治疗靶点可因疾病的发展阶段而不同。病程早期的中药治疗主要以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为靶点,改善早期在位内膜的缺血缺氧状况,直接截断由此触发的雌激素生成的正反馈链。疾病的后阶段,血管相关因子已不再是疾病的主要环节,雌激素效应的变化主导了疾病的发展,此时,中药治疗靶点主要是在位及异位内膜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通过雌激素效应的变化影响血管生成因子的变化。3.蒲灵化瘀止痛方剂量对在位内膜的CD31、VEGF、COX-2、MMP-2、MMP-2/TIMMP的影响正相关,而对雌激素效应其他因子,如P450、ERa,无显着相关性。因此,可在疾病早期运用大剂量行气活血类中药,有效改善在位内膜微循环,阻断疾病的早期触发机制;在疾病的中晚期,可以持续中低剂量使用行气活血类药物,改善雌激素效应异常,在保证治疗疗效的同时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药物毒副作用,降低费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孕叁烯酮不仅有效降低了异位内膜局部雌激素及ERa水平,同时也显着降低了在位内膜的雌激素及ERa水平。与西药治疗相比,中药治疗可以避免在位内膜雌激素水平的下调。
参考文献: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的研究[D]. 周白. 安徽医科大学. 2002
[2]. 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的研究[D]. 罗全慧. 大连医科大学. 2017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VEGF和IGF-I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D]. 范蕊. 郑州大学. 2012
[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血管生成及增殖的相关性研究[D]. 范文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6
[5]. VEGF、TNF-α和IL-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发展和民族的相关性研究[D]. 丁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13
[6]. MMP-9、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D]. 朱虹. 南昌大学. 2007
[7]. 中华妇产科杂志第36卷(2001年)论文主题索引[J]. 佚名.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
[8]. 血管生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相关性探讨[D]. 邱萍. 苏州大学. 2013
[9]. CD68和VE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 安成海. 延边大学. 2014
[10]. 蒲灵化瘀止痛方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病灶血管生成的雌激素效应靶点的研究[D]. 付先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标签:妇产科学论文; 子宫内膜异位症论文; 血管生成论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论文; 卵巢功能检查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妇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