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1]2003年在《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往的构词法研究从两种角度研究词素之间的关系,一是句法结构角度,一是语义关系角度。两种角度看似针锋相对,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点,即其观察与分析的视角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因而对词素间复杂曲折的语义关系难以详尽描写和解释。鉴于此,本文从语义的深层出发,在认知的背景上挖掘复合词词素间语义关系曲折复杂的根源,力图描写和解释复合词构成的一系列语义过程,找到其间的语义规律,也即是说,从纯语义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构词法问题。 全文分七章,第一章是以往研究的概况和本文研究的源起,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和方法依据,第叁章是对复合词语义的深层所作的述谓结构分析,第四章论述复合词语义框架的复杂化情况,第五、六章论述各语义框架的构词压模情况,第七章是对语义构词法的一个全文总结,并对汉语复合词与短语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把复合词看作词汇与句法间的一个界面,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复合词语义构词机制,为沟通词汇研究和句法研究作出一点尝试和思考。 我们认为,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在语义的底层是一致的,两者均出自同一认知场景,其语义结构可归结为同样的认知框架,两者表层形式的不同是由于从语义的深层映射到形式的表层时,所受到的制约有不同。本着这一观点,本文的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作了以下突破: (一)理论上,主要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本文的立论依据,如格语法理论,框架理论,图形/背景理论,目的物/参照物理论等,并运用了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来作为本文的实验支持,主要有知识结构的网络模型理论; (二)方法上,运用了述谓结构分析方法来描述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运用了形式化方法来表示构词的语义框架,运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对一个相对封闭的语料作了量化统计,在定量的基础上寻找规律。 综上所述,本文的立论依据和论证过程均有创新之处,但由于本文的切入角度、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比起以往的构词法研究来说都是新的,研究对象是数量庞大、理据不明、规律隐蔽的词,加之作者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局限,本文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之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复合词的理据已难以考求,这势必影响到本文语义结构分析的客观真实性;本文用目前尚不十分成熟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语义问题,其结论还需得到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验证。
尹铂淳[2]2015年在《汉语复合词语义和语法的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复合词的语义研究主要考究的对象为语义演变机制,意义建构;语法研究主要考究的对象为数、构词法、词类、"超常"搭配和语法化。对汉语复合词语义和语法的研究,传统套路存在一定的缺陷,认知语言学恰能弥补这一缺陷。
李智[3]2013年在《汉语复合词构词研究角度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复合词以其类型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异质性,对研究构词法的角度和方法提出多样化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基本研究单位的确定"、"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的学科范畴归属"、"汉语复合词构词法所蕴含的民族思维模式"叁个问题进行层层分析,离析不同观点的异同,从而在理论上阐释汉语复合词构词法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苏宝荣[4]2008年在《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结合 理性思维与具象思维兼容——关于汉语复合词结构认知与研究的思考》文中指出事物有其自身生成的途径与规律。人类的认知是理性思维与具象思维兼容的,语言的表达功能是语义关系与语法结构有机结合的。按照其本源认识事物,就可以思路清晰;反过来,就可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汉语复合词结构的研究应当坚持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结合、理性思维与具象思维兼容的原则。目前仅仅停留于对汉语复合词语法结构的分析是很不够的,而排斥语法分析的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纯语义"分析恐怕也难行得通。
颜红菊[5]2007年在《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双音节复合词为研究对象,研究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基本思路是从语素义和语素义之间的关系、语素义和词义之间的关系两个层面上探讨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并力图对复合词的语法结构作出语义上的解释。理论上,主要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向心结构理论、独立性象似动因等理论作为本文的立论依据。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复合词结构研究的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角度。第二章理论前提。本章为全文的理论基础,从词义的定义、词义的结构、词义的认知解释几方面给出词义的界定,阐述与本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和具体理论。第叁章复合词语义结构的基本框架。运用语义成分分析理论和向心结构理论,分析复合词语义结构。基本结论是,复合词的语素义是经过提取的符号化的语义成分,复合词语素义的提取遵守向心性原则,复合词语义结构的基本框架是:一个特征语素义+一个义类语素义→一个词义。第四章复合词语义结构分析。在第叁章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复合词的语法结构,具体分析复合词的语义结构。第五章复合词语义结构的独立性象似原则和复合结构成词的语义条件。复合词语义结构具有向心性,本章从独立性象似的角度,探讨复合词语义结构向心性的认知动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独立性象似动因对复合结构词汇化的制约。第六章余论。总结全文基本观点,并指出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基于对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的全面考察,本文形成并强调两个基本观点:一、复合词语义结构的基本框架是:一个特征语素义+一个义类语素义→一个词义。语素义在复合词中的功能是表示词义,复合词语义结构的基本框架能够体现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语素义如何表示词义。从语义成分分析理论出发,词义由语义成分构成,复合词语素义通过显示词义的语义成分来表示词义,复合词语素义是经过提取的符号化的语义成分。复合词语素义的提取遵守向心性原则,提取一个或零个义类语素义,不提取两个义类语素义。复合词语义结构具有向心性。义类语素义表示与词义一致的语义类属,是核心语义成分,相应的语素是中心语素;特征语素义表示类属的属性,是附加语义成分,相应的语素是附加语素。二、复合词语素义提取的向心性原则是词法独立性原则的体现。词法独立性象似是复合词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向心性相对应的认知动因。复合词具有词法独立性象似,从这个角度我们不仅能对复合词的结构形式作出认知解释,也能解释复合结构和复合词语义语法上的差异。复合结构实现词汇化,从语义结构的角度看,是从“语义类+语义类”的复合短语实现为“语义特征+语义类”的复合词;从认知的角度看,是实现词法独立性,从“实体+实体”的组合,实现为“实体特征+实体”的组合。以往对复合词语义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语素之间的关系,不太重视语素与词之间的关系,对词义的研究也注重词义的分析和描写,不注重词义如何通过语素义来表示。我们建立的复合词语义框架,力图沟通语素义和词义之间的关系,从语义上解释复合词的构成成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从语义上解释复合词的生成机制,并希望能进一步为复合词结构形式提供语义动因的解释。
龙琳[6]2011年在《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述评》文中提出本文从语法和语义角度,对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中的主要观点做了简要梳理,并作出评价。认为在明确了构词法与句法的本质区别后,构词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辉煌成就,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李仕春[7]2017年在《认知语言学视域内的汉语复合词构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先后运用多种语言学理论,分别以"字"、"词"、"语素(词素)"为单位探讨汉语复合词的构成,这说明随着时间的进展,人们对复合词构成的认识不断深入。然而,已有研究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缺陷,不能真正反映汉语复合词的构成。以义素作为单位探讨复合词构成是针对已有缺陷提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清楚细致地描写出复合词构成单位的语义成分在组成复合词词义后的种种变化,最终能据此建立真正基于人类认知的汉语构词法体系。
李晓平[8]2009年在《汉语复合词语义构成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文中指出汉语的语言组织结构跟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很久以来,汉语研究者一方面强调汉语缺少形态、组词成句重意合等特点,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用西方形式语言学的思路和术语来研究汉语。总体来看,汉语本体的研究仍旧没有跳出这个建立在重形式的印欧语言基础上的“形式语法”迷宫。汉语跟印欧语的本质区别在其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差异集中在各自的音义结合单位上。音义结合的基本单位——这一任何语言大厦赖以建立的核心单位,在印欧语是“词”,在汉语是“字”。汉语的研究可以以字为分水岭,一边是以字组词,连词成句,另一边是音形义如何结合在一起,通过“字”完成了所有语言构造最核心的一步:让意义和形式结合在某一个有声有形的载体上。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字)的复合词的构成是“以字组词”的第一步,这一结构中所体现的“法则”在汉语语法中有奠基性的作用,更大的语言单位正是以此为“范式”逐级建立起来的。第二语言的学习说到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其语汇(或称词汇)的学习。汉语水平的衡量与其说是词汇量,还不如说是识字量。对外汉语教学中,“字”是任何时候都无法绕开的学习对象。如何利用字来学习词或更大的语言单位,是我们始终应该思考的问题。字义在组词中的引申或直接运用是本文关注的焦点。通过考察《汉语水平词汇大纲》中组词最多的52个字和它们各自的“词族”共1741个双音结构的语义构成,本文提出在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表和练习设计中充分利用字义的构想。以核心字构词、同语素词扩展为基本思路,我们或许可以从教材的总体设计上尝试一种新的路子,解决目前字词教学两张皮的问题。
甘小明[9]2011年在《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分析及其词汇学价值——以《现代汉语词典》S字母下双音节复合词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语义构词的结构分类是以复合词内部语义的述谓结构分析为根本依据的,所有理据可析的复合词,无论其形式结构是否与句法结构类似都无一例外的具有语义结构。从语义构词法的角度进行述谓结构分析可以还原出词语的历史形式,对于正确理解词义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对其词形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习惯表达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陈练军[10]2016年在《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述评》文中认为从复合词的判定标准、内部构成、断代描写与比较、历史演变的理论探讨四个角度梳理了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当前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中的不足,并着重介绍了构式语法理论在词法研究中的新进展,提出了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 朱彦.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 汉语复合词语义和语法的认知研究[J]. 尹铂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
[3]. 汉语复合词构词研究角度回顾与反思[J]. 李智.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13
[4]. 语义分析与语法分析结合 理性思维与具象思维兼容——关于汉语复合词结构认知与研究的思考[J]. 苏宝荣. 语文研究. 2008
[5]. 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 颜红菊.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6]. 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述评[J]. 龙琳. 励耘学刊(语言卷). 2011
[7]. 认知语言学视域内的汉语复合词构成研究[J]. 李仕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8]. 汉语复合词语义构成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 李晓平. 北京语言大学. 2009
[9]. 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分析及其词汇学价值——以《现代汉语词典》S字母下双音节复合词为例[J]. 甘小明. 柳州师专学报. 2011
[10]. 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述评[J]. 陈练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