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词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临桂,浙西,五种,词源,物质性,史论,文学。
词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邱美琼,潘雨婷[1](2019)在《日本学者水原渭江的词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学者水原渭江作为日本汉学家之一,致力于对中国文学尤其是词乐的研究,在中国词学研究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词源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归纳;对李煜词的分期、特色及李煜和南唐词人对后世词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对李煜部分词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证和评论,并对南唐二主词历代版本进行了考证和梳理。水原渭江的词学研究,特别注重对词的音乐性的研究,这在词学研究领域,是极富特色与启示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5期)
吴晨骅[2](2019)在《地域碰撞与文学流变——论杜诏词学的梁溪根柢与浙西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不同流派交集的文人,在多样文风碰撞后的选择,尤能反映文学变化的潮流。作为典型代表,康雍时期的无锡词人杜诏,前期受到同邑先辈顾贞观、严绳孙的指导,建立了主情致的词学根基,是梁溪词人群体里的重要作家。他因词而受知于康熙帝,并参与了《历代诗余》和《钦定词谱》两部大型官修词书的编纂。通过与朱彝尊、孙致弥、楼俨等浙派师友的交游,又受官方雅正词学思想的影响,个性恬退的杜诏逐渐转向了尚雅守律的浙西词风。杜诏的词风转变成为一个示范,进而引动更多词人向浙派靠拢,反映了康雍间浙派吸纳其他地域词人而成为主流词派的文学演进过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晓丽,杨雨[3](2019)在《镜与灯:本体论视域下王国维与况周颐求“真”词学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国维与况周颐的词学思想都有共同的词旨"真",对赤子之心的认可、对女性真实情感的肯定、对艳词的青睐都是以"真"为旨归。然两者对"真"的思考从词学审美理想、创作方法以及情景表达的物我关系等角度来比较,有本质的不同。王国维受庄子和叔本华影响,认为词作之"境界"如镜子,是对审美客体理念以及主体心境与生活意志的再现,是以"小我"之真来追求普世"大我"的善;况周颐则认为"词心"乃向外烛照,注重词人主观情志的抒发,强调由内而外的真情流露,以"性灵"统摄"真""善",通过自我对客观世界的烛照来表现"词心",是传统词学的集大成者。(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曲晟畅[4](2019)在《“2019词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暨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31日—8月3日,"2019词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暨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第叁次活动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十六位青年学者与会发表论文。会议邀请王兆鹏、朱惠国、彭国忠等学者担任评议嘉宾。会议主要围绕两个议题展开。其一是"晚近词学的文献整理与理论建构"。陈昌强从王国维的校勘活动入手,探讨对其词论生成与演进的促进及其方法论意义;杨传庆从"词话"界定、底本与体例、辑录与命名等方面考察当下词话文献整理存在的(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9年06期)
宋亚伟[5](2019)在《论叶嘉莹词学理论中的“歌辞之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歌辞之词"是叶嘉莹词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们大多是作者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然后交由歌女去演唱。这种词多写美女与爱情,一般不会抒发作者显意识层面的情志,但其中的优秀之作却容易引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尽管叶嘉莹详尽分析了歌辞之词独特风格的成因,但却没有对"歌辞之词"作出严格的属加种差式的定义,导致这一概念内涵模糊,外延不清。(本文来源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丁楹[6](2019)在《一部大气而有情怀的词学新着——读顾宝林教授《清代晏欧叁家词研究与传承史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顾宝林教授的《清代晏欧叁家词研究与传承史论》,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晏欧词接受史的词学着作。此书有叁大特点:一是大处着手,高屋建瓴。作者的研究态度、研究视野与众不同,书中每一个章节都透露出作者浓厚的文化关怀和深沉的历史思考。二是师出名门,渊源有自。作者转益多位名师大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其独具魅力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式,为宋词接受学的研究总结了新的经验。叁是浓郁的乡邦情怀。作者立足于地方文化,运用宋词接受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对江西词派的重要代表晏欧叁家词在清代的研究与传承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爬梳,为清词学术史的研究拓宽了门径,提供了案例。(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凯[7](2019)在《“词格”、“蕴藉”与“浑成”——论晚清民国词人俞陛云的词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民国词人俞陛云在积极融合浙、常两派词学思想的过程中,受时代风气影响,极力主张以"词格""蕴藉""浑成"评词。这成为他词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词格"评词,推崇词格高的作品,对词作的审美特征格外重视;以"蕴藉"评词,强调词作含蓄蕴藉,与词之本色及常州词派"意内言外"有着深厚渊源;以"浑成"评词,对气高而浑、较少雕琢的唐五代词赞赏有加。俞陛云以这叁种范畴评词,且能有效兼顾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反映出晚近词坛浙、常两派共存与交融的时代潮流。(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高斌[8](2019)在《文学物质性与词学研究——读宇文所安《小词:中国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早期的词》》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关于词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小词:中国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早期的词》,英文版已于年初面世。该书以新的研究视角将文学物质性应用于词学研究之中,为词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作者立足于五代、北宋时期词作的表演性特征,从词集的形成、词作的流传等角度对词作文本进行分析。在书中作者还对大量词作进行了翻译,为国内学者研究古典诗词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王娟[9](2019)在《晚清词坛的词学理论研究——兼论“重、拙、大”的文学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临桂词派在总结千年词史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拙、大"的词学理论。"重"指深沉真挚厚重的思想情感。"拙"指质朴自然。从词的文体学意义去思考,"大"有双重意义:一是大视野、大情怀,二是光"大"词体,肯定词不同于诗的特质,无关乎内容,强调对词体的认识。临桂词派努力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将"大"暗隐于"重、拙"去实现,"大"是其最高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词与主流文化剥离,"重、拙、大"难以实现,只能是临桂词派在19世纪中叶文化转型之际提出的理想化复兴之路。但"重、拙、大"的提出,既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和改革,体现世变中的词人对词的坚守和对词学发展的追寻,也体现出临桂词派对词文体意识的强化。(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昝圣骞[10](2019)在《创变·情境·声律:比较视阈下的梁启勋词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勋是20世纪上半叶学兼中西、识贯古今的学术名家,尤以词学擅名于世,在词史、词艺特别是词体上都有深湛研究,却久为乃兄梁启超大名所掩。梁启勋词史观以"变"为核心理念,认为词史正是不断求新求变的过程;词艺观以意境为核心范畴,通过情、景两端展开,其中情感居于主导地位。这些理念大多源出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大家,又包涵梁启勋本人的独到阐发。而他对词体体制的研究,特别是长短句体制对修辞乃至审美的重要影响,在现代词学史上更具有开拓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词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处于不同流派交集的文人,在多样文风碰撞后的选择,尤能反映文学变化的潮流。作为典型代表,康雍时期的无锡词人杜诏,前期受到同邑先辈顾贞观、严绳孙的指导,建立了主情致的词学根基,是梁溪词人群体里的重要作家。他因词而受知于康熙帝,并参与了《历代诗余》和《钦定词谱》两部大型官修词书的编纂。通过与朱彝尊、孙致弥、楼俨等浙派师友的交游,又受官方雅正词学思想的影响,个性恬退的杜诏逐渐转向了尚雅守律的浙西词风。杜诏的词风转变成为一个示范,进而引动更多词人向浙派靠拢,反映了康雍间浙派吸纳其他地域词人而成为主流词派的文学演进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词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邱美琼,潘雨婷.日本学者水原渭江的词学研究[J].名作欣赏.2019
[2].吴晨骅.地域碰撞与文学流变——论杜诏词学的梁溪根柢与浙西倾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刘晓丽,杨雨.镜与灯:本体论视域下王国维与况周颐求“真”词学观比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曲晟畅.“2019词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暨词学青年学者同人会召开[J].文学遗产.2019
[5].宋亚伟.论叶嘉莹词学理论中的“歌辞之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
[6].丁楹.一部大气而有情怀的词学新着——读顾宝林教授《清代晏欧叁家词研究与传承史论》[J].安康学院学报.2019
[7].王凯.“词格”、“蕴藉”与“浑成”——论晚清民国词人俞陛云的词学观[J].中国韵文学刊.2019
[8].高斌.文学物质性与词学研究——读宇文所安《小词:中国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早期的词》[J].中国韵文学刊.2019
[9].王娟.晚清词坛的词学理论研究——兼论“重、拙、大”的文学史意义[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0].昝圣骞.创变·情境·声律:比较视阈下的梁启勋词学[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