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乡土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乡土,小说,乡土文学,新世纪,悲剧,哈代,农民。
乡土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王干[1](2019)在《乡土地域小说的多维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域为圆心,以乡土为经,以历史的流变为纬,是这些年乡土地域小说的基本框架。在上个世纪50年代,较为有影响的有梁斌的《红旗谱》和欧阳山的《叁家巷》等长篇小说,最为经典的则是陈忠实的《白鹿原》。湖北作家陈敬黎的长篇小说《汀泗桥》则是向他们的致敬之作,这部小(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11-18)
房广莹[2](2019)在《新世纪小说的乡土书写与家国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小说中的乡土书写渗透着对大写的"人"的追求及其背后深重的家国情怀。这一倾向的出现有赖于新世纪逐渐形成的"重述历史"潮流,也体现作家通过极力强化国家与民族叙事,对当下走向疲软的个人化写作予以纠偏的努力。从具体的写作策略看,史诗化的创作追求、底层知识分子的启蒙热望和对基层行政的想象,成为新世纪乡土书写的主要叙事机制;当然塑造的道德人物也存在着某种虚空的符号化之嫌。(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刘文祥[3](2019)在《被释放的疾病: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的疾病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乡土小说而言,有关疾病讨论虽然比较早,但疾病叙事一直未构成较大的声势。早期乡土小说中疾病为"问题"所遮蔽,疾病叙事更多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不太清晰的"患病"叙事。1990年代至本世纪前几年中,疾病叙事开始在乡土小说中大规模出现,疾病不再被压制,而是被释放出来,呈现为清晰的命名和结构。在疾病叙事中,大量的癌症意象替换了早先的肺病意象,这隐喻着乡土精神维度的日渐消失。乡土书写日渐逼近最后的、残缺的本体,并在喧闹的葬礼中被终结。表面上看,疾病侵蚀的是主人公的身体,深层上则是隐喻了当代乡土社会的内在痼疾。疾病书写是乡土尴尬的处境催生的,当乡土越来越从一种绝对价值体变为一种相对主义的价值复合体的时候,持续的焦虑弥漫在书写者的心头,疾病也成为解释乡土的最恰当方式。从疾病角度看待乡土,并不意味着作家获得了某种新的启发,相反,其却会掩盖乡土社会本身的某些结构性问题以及可能的革新元素。(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黎巧利[4](2019)在《哈代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悲剧意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读哈代与沈从文的作品,如同在历经书中描写的主人公那被悲剧命运笼罩的一生,而通过主人公不同的悲剧命运,两位作者又表达着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隐忧,以及对于故乡的热爱。边城的理想世界干净纯粹、充满诗意,威塞克斯也贴近自然,舒展人性,书中以湘西与威塞克斯的残酷世界悲剧宿命的无可奈何以及悲剧意蕴的生命美学,寄托着作者对于故乡的热爱,对于自然之美的歌颂。显示出作品在现代语境中的最根本意蕴——回归家园的意识和回归自然的理想。(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刘凯然[5](2019)在《鲁迅和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丑”与“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和沈从文都是中国近现代着名文学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两位作家都想要凭借手中的笔来实现救国梦想,但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不同,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本文以鲁迅与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鲁迅和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丑"与"美"对比,以期对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以及创作目的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20期)
廖斌[6](2019)在《迷思与坚守: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农民的“宗教信仰”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文学"神性乡土"抒写中,乡村宗教作为弥散性存在,建构了农民文化心理,呈现信仰与实用、传统与现代、中西交融的现代体验格局;农民对乡村宗教、民间信仰既有无意识的普泛继承,也有转型时代功能性、价值性信仰兼具,还有对乡土文化小传统的自觉坚守,呈现了隐秘的农民精神史。"邪教"在乡村长驱直入映证了乡村失魂落魄、精神荒芜。温饱之后,乡村精神文化的重建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李嘉欣[7](2019)在《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病苦叙事及其审美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鲁迅开创了乡土小说后,王鲁彦、许杰、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等作家延续了鲁迅的乡土书写,共同支撑着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他们身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土气息泥滋味"印记,在现代文明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带着"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情感,叙写着故乡人的苦难生活和病态思想。乡土小说中展现的苦难生活是表象,作者真正的意图是指向病态的精神层面,揭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本文来源于《叁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金秀[8](2019)在《论高中语文乡土小说的女性命运与作家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农业经济大国,"乡土"是中国社会的永恒话题,因此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对乡土小说的研究较多,有就整体内容、情怀以及技巧的研究,也有就某一时期某一作者的某一乡土小说作品的单独或对比研究,但是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乡土小说研究则较少。本文以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为基点,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的分析,探究作家在作品中寄托的对家国社会的殷切希望。(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9年30期)
廖斌[9](2019)在《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中农民代际更替与乡土意识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大致抒写叁代农民从热恋到别恋再到失恋的乡土意识嬗变。农一代爱土恋乡,固守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不离土不离乡;农二代具有原乡意识,在现代化感召下,主动或被动进城开启别样人生,呈现离土不离乡的特质;农叁代、四代多在城市出生成长、读书打工、立业安家,鲜少乡村历史记忆,没有身份认同危机,他们与现代性耦合并进,离土又离乡。乡村日益空心化、散沙化值得关注,乡村振兴亟待推进。(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韩颖琦,张琴[10](2019)在《朱山坡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山坡在小说中运用独特的叙事技巧描写了乡村家庭伦理生活,展现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文化崩陷,由点及面地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乡土世界社会面貌,颇具先锋文学色彩。其运用诗性技巧建构的乡土小说内蕴深广,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乡土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世纪小说中的乡土书写渗透着对大写的"人"的追求及其背后深重的家国情怀。这一倾向的出现有赖于新世纪逐渐形成的"重述历史"潮流,也体现作家通过极力强化国家与民族叙事,对当下走向疲软的个人化写作予以纠偏的努力。从具体的写作策略看,史诗化的创作追求、底层知识分子的启蒙热望和对基层行政的想象,成为新世纪乡土书写的主要叙事机制;当然塑造的道德人物也存在着某种虚空的符号化之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土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王干.乡土地域小说的多维拓展[N].文艺报.2019
[2].房广莹.新世纪小说的乡土书写与家国情怀[J].江汉论坛.2019
[3].刘文祥.被释放的疾病: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中的疾病书写[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黎巧利.哈代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悲剧意识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9
[5].刘凯然.鲁迅和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丑”与“美”对比[J].汉字文化.2019
[6].廖斌.迷思与坚守: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农民的“宗教信仰”书写[J].社会科学动态.2019
[7].李嘉欣.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病苦叙事及其审美性[J].叁明学院学报.2019
[8].张金秀.论高中语文乡土小说的女性命运与作家情怀[J].课外语文.2019
[9].廖斌.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中农民代际更替与乡土意识的嬗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10].韩颖琦,张琴.朱山坡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