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压测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影响血压测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一、影响测量血压因素的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1](2021)在《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患者忠诚是指患者对某一特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情感偏爱及重复购买行为。培育忠诚的患者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以及促进患者健康结局的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开展对于提高居民就医公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患者,与患者建立一种持久、牢固的关系,建立患者对机构的忠诚,从而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现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分析个体(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和信任)、组织机构(机构的举办主体、机构辖区每万服务人口的业务用房面积、药品种类、人力资源配置、培训情况、患者参与的服务提供、服务质量、)以及政策环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三方面因素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影响;以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为理论框架,构建内部刺激(患者健康素养)、组织机构刺激(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政策环境刺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以及情感有机体(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影响患者忠诚中的作用路径;探讨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从而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患者忠诚培育机制,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综合考虑吉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分布等因素,在吉林省选取4个市州;第二阶段:每个市州中随机选取2个区/县级市/县;第三阶段:每个区/县级市/县由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根据基层卫生机构门诊量立意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乡镇卫生院,全省共计选取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第四阶段:由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调查员于2019年8月到9月在抽中的每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询问,并由调查员进行电子问卷填写。定量研究的调查对象为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在所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1225名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机构调查的内容:机构举办主体、业务用房面积、辖区服务人口数、药品种类、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数;接受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人数、家庭医生签约总人口数以及家庭医生团队数量;②患者问卷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患者感知参与、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患者忠诚、社会支持、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以及是否签约家庭医生等信息。本研究使用IBM SPSS24.0及Amos21.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单因素t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定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8月,选取22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和27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中的录音和笔录资料手工转为文字形式,以Word文档进行保存,然后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总体评分为3.30±0.96分(得分范围为1-5分),其中口碑宣传意愿评分为3.45±1.08分,高于推荐意愿(3.38±1.08)、再诊意愿(3.33±1.12)及首诊意愿(3.06±1.14)。(2)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已婚患者(3.33±0.97)的忠诚得分高于未婚/离婚/丧偶患者(3.19±0.89)(P<0.0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患者(3.49±0.93)的忠诚得分高于健康状况好(3.24±0.98)的患者和健康状况一般(3.18±0.94)的患者(P<0.05)。患者健康素养(B=0.681)、感知价值(B=0.695)、满意度(B=0.840)以及信任(B=0.499)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3)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举办主体为公立医院的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3.42±0.92)的忠诚得分高于在举办主体为政府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8)(P<0.05)。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多(≥240)机构就诊患者(3.42±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少(<240)机构就诊患者(3.25±0.96)(P<0.05)。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22±0.94)(P<0.05)。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50±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5)(P<0.001)。患者感知参与(B=0.086)和感知服务质量(B=0.734)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4)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47±0.99)的忠诚得分高于未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04±0.86)(P<0.001)。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23±0.94)(P<0.05)。患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B=0.027,P<0.001)。(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2409(95%CI=[0.1776,0.3071])/0.2990(95%CI=[0.2315,0.3702])/0.1798(95%CI=[0.1187,0.2430])。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健康素养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信任→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42,P<0.05)和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178,P<0.05)。(6)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323(95%CI=[0.0226,0.0430])/0.0369(95%CI=[0.0270,0.0479])/0.0301(95%CI=[0.0202,0.040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参与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30,P<0.001)。(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 0.5066(95%CI=[0.3331,0.6838])/0.2557(95%CI=[0.1548,0.3688]);患者满意度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6352(95%CI=[0.4778,0.8062])。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服务质量通过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间接影响。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245,P<0.05)。(8)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061(95%CI=[0.0040,0.0085])/0.0074(95%CI=[0.0051,0.0099])/0.0037(95%CI=[0.0021,0.005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15,P<0.05)和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03,P<0.05)。(9)高忠诚得分患者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卫生服务来源(OR=10.693)、去年一年来该机构就诊次数≥13次(OR=5.725)、在该机构持续就诊时间>1年(OR=1.818)、接受过预约服务(OR=2.997)、接受过随访服务(OR=2.900)、接受过转诊服务(OR=6.209)、接受过上门诊疗服务(OR=5.207)、接受过健康教育服务(OR=1.762)、接受过康复护理服务(OR=10.114)、接受过优先就诊服务(OR=17.372)、接受过用药长处方服务(OR=13.987)以及接受过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服务(OR=3.133)的比例高于低忠诚得分患者(P<0.05)。(10)定性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行为意向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患者的固有就医观念),组织机构因素(医生的年龄、医生的数量、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医疗卫生费用、药品供给、医疗技术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薄弱)以及政策环境因素(同伴支持、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患者和医疗卫生人员希望从政府加大财政支持,提高服务的宣传力度和服务态度,完善体检项目,建设专科特色科室,增加药品供给、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医疗团队建设、改善设施配置短板,强化医防结合工作以及基层与上级医院的纵向合作等多方面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行为意向。结论:(1)患者忠诚可以促进其对基层卫生服务的利用,并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医疗机构来源,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的忠诚得分尚处于中等水平。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状况,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2)随着患者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患者的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驱动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及信任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价值的感知以及对服务的满意程度。(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药品种类、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以及全科医生的数量会影响患者对机构的忠诚情况,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完善药品配置、加强护理以及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患者的忠诚。此外,随着患者感知参与以及感知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改善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参与行为以及就诊体验,通过普及“医患共同决策”服务模式、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参与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具有一定的影响,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应通过宣传激励引导政策提高居民的签约积极性和服务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医患互动服务体系。(5)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具有积极正向的预测作用,提高患者家属和医疗卫生人员对就诊患者的支持度以及加强同伴情感互助支持可以强化患者对机构的忠诚。(6)本研究通过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以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方法探讨了患者忠诚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以及患者忠诚对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为患者忠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和实证基础。也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了解患者就诊过程的认知心理和购买服务的内在驱动因素,培育忠诚患者策略、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安家成[2](2021)在《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总体养老需求。而当下老年人养老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机构养老模式也逐渐引起国家重视,伴随着各项有关政策出台及行业规范的颁布,将推动我国养老机构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但在盲目追求养老机构建设“量”产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忽略了老年人对其内部空间“质”的需求。而养老机构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通过对青岛市建成养老机构空间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设计层面问题,其空间设计缺乏合理性导致了养老机构内部空间人文关怀缺失。此类问题解决需依靠空间设计层面有效方法地指引,但这正是目前养老机构室内空间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首先根据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和行动轨迹将养老机构内部进一步划分为床位起居、居室休息、交通联系和公共活动空间,按照空间的不同将其存在问题细化,并提炼出相应空间元素。文章以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为研究主体,从宏观方向的空间设计层面和微观方向的空间细节把握两方面入手提出具体优化设计对策,为验证文中所提出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选取了作为设计重点的床位起居空间私密性优化设计模式,并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情绪测量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测量老年人生理、心理指标的情绪研究方法,通过综合比对分析心率、血压等客观生理指标以及正负性情绪量表、老年人负性情绪量表、分值量表等主观情绪量表的最终测得数据,对所选取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量化测评和检验,进而用以揭示养老机构室内空间选取设计模式变化对老年人情绪健康的影响机制。最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了床位起居空间私密性优化设计方法有效可行,在后续研究中可利用本实验原理不断完善该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闭环测评系统,进而建立切实有效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体系,以期为我国未来养老机构乃至养老服务体系的成功建设提供一定助力。

徐雅楠[3](2021)在《基于生理心理评价的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等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至2019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监测达标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声环境质量逐年提升。但我国城市噪声投诉仍居年度环境问题第二位,仅次于大气环境污染,居民对声环境需求仍未满足。为进一步提升建筑声环境品质,最新标准政策中补充了健康舒适评价内容。由于声环境评价管理体系是以A计权等效声压级限值进行控制管理,无法反映各类噪声源频域特性的影响,且尚无基于生理和心理的噪声影响等级评价研究反映生活量噪声影响程度。为探讨生活量级下各类噪声对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影响程度,改善居住区声环境质量,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噪声影响等级为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管理措施和噪声防治优先级提供建议和依据。本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实验室条件下的生理心理应激实验测评和模拟分析。本研究利用线上问卷对全国城市居民展开调查,问卷包括五大类30小类典型噪声源类型,引入噪声烦恼度总值作为噪声评价量,综合评价各类噪声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四类实验噪声源类型,分别为汽车行驶声、楼板踩踏声、施工噪声和室外谈话声。并确定了实验高低敏感性分组阈值68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噪声源刺激下生理和心理指标应激反应展开研究,观测指标包含心率变异性、血压和烦恼度,基于与静息状态指标对比,通过聚类分析法构建五等级的噪声-生理和心理噪声影响等级,并对等级中指标评价规律、各类噪声等级结果及高低敏感性差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对低声压级噪声有较为敏感的评价能力;噪声-血压影响等级普遍遵循影响等级随声压级的升高而升高的规律,有较好的适用性;噪声-烦恼度影响等级随声压级增强而升高;高敏感组的收缩压、心率、LF/HF和烦恼度评价指标结果均高于低敏感组。利用Sound PLAN软件与实测数据对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应用展开研究,对不同高度和昼夜间等级差异进行对比探讨,并对声环境管理提出治理优先级建议。因汽车行驶声的等级划分较其他三类噪声较为细致,顾对天津市典型住区声环境进行等级应用。结果表明昼间需着重从心理感受进行噪声治理,而夜间噪声对生理的影响需得到更多关注。本研究基于典型噪声源构建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探究各噪声评价指标规律,并为城市居住环境噪声防治与管理优先级提供参考依据。

周怡[4](2021)在《绵阳市乡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层面最重要的养老设施。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多项关于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学术界也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促进了日间照料中心的快速发展并在缓解养老压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从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地表现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务和老人需求之间的不对等。本研究设计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供给调查问卷》、《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满意度及未提供服务需求度调查问卷》、《社区日间照料需求度调查问卷》三套问卷。基于调研数据,研究日间照料中心的现实问题,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老年人使用满意度;并从老人的基本属性出发,研究老人对于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需求,以增加服务供给与老人需求的契合度。(1)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评价正在接受日间照料服务老人的使用满意度,结果显示总体满意度及各项一级指标评价值均高于3.5分,即满意。二级指标中,除了健身为中立以外,其余的午休、就餐、协助如厕、协助服药、测量体温、阅读、书画、看电视、棋牌、游戏、按摩等11个二级指标均为满意,其中棋牌的满意度最高。(2)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使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发现满意度主要受照料者和失能程度的影响。总的来看,自我养老能力越弱的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越简单,同时也更容易感到满意;相反,养老能力越强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越高,不容易感到满意。此外,日间照料中心的空间环境舒适度、安全度以及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客观因素也影响老年人的使用满意度。(3)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分析模型,研究未接受日间照料服务的老年人是否愿意参与日间照料。结果显示老年人接受日间照料意愿主要受经济来源、照料者和日间照料了解程度的影响。有持续稳定收入、无主干家庭照料、对日间照料了解程度高的老人选择意愿更强。(4)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计算未接受日间照料服务老人的需求度指数,发现健康相关的项目需求较高。最需要的是老年营养教育、保健养生教育、常见疾病预防教育、测量血压、测量血糖、测量体温6个项目,其次为康复教育、法律咨询、安全教育3个项目,再次为老年餐食、午间休息、看电视、棋牌、健身等基础活动,其他项目的需求度很小。(5)采用相关分析及最优尺度回归模型,研究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发现其服务需求主要受年龄、经济来源、照料者、失能程度及孤独程度的影响。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孤独程度严重的老人更需要午休餐食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反之对精神娱乐服务和教育咨询服务需求较高。无主干家庭照料的老人既需要午休餐食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又需要心理慰藉服务。有持续稳定收入的老人更需要教育咨询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

彭龙[5](2021)在《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共分为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三部分,在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和肠道菌群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临床研究部分则对MetS并发症发病规律、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了探寻,在动物实验研究部分探讨了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在Pubmed和Cnki上检索收集近十年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了 MetS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肠道菌群与MetS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将中医学对MetS的认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二、临床研究目的:探讨MetS并发症的发病规律和潜在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符合MetS诊断标准的患者,整理并统计分析MetS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HbA1c、中医证型并发症发病情况。结果:共收集MetS患者606例,男性259人,女性347人,男女比1:1.3,年龄区间20-94岁,50-69岁人群占比最高(57.9%)。肥胖(BMI>25kg/m2)占比与年龄呈负相关,血糖控制不佳(HbA1c>8%)、血脂控制不佳占比在80岁以下人群与年龄呈负相关,高血压占比与年龄呈正相关,肝郁脾虚证在所有人群中均占比最高,且与年龄呈负相关,脾肾两虚证MetS患者CKD发病率较高。各MetS并发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颈动脉硬化症(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77.9%)>下肢动脉硬化症(low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LEASD)(73.4%)>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7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33.0%)>脑卒中(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28.4%)>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8.6%)。各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分别为:并发CAS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40岁,并发LEASD的危险因素为男性、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MAFLD的危险因素为BMI≥25kg/m2、TG>1.7mmol/L,并发CH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60岁,并发CVA的危险因素为女性、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并发CKD的危险因素为罹患高血压、年龄≥ 80岁、空腹C肽>4.4ng/mL。结论:50-69岁是MetS的高发年龄段,年轻MetS患者普遍血糖、血脂、体重普遍控制不佳。肝郁脾虚是MetS的主要病机,并且更常见于发病初期。MetS并发症中,CAS、LEASD、MAFLD发病率最高,CHD、CVA次之,CKD最低。年龄和高血压是CAS、LEASD、CHD、CVA、CKD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年龄≥40岁是CAS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是CHD、LEASD的危险因素,年龄≥80岁是CVA、CKD的危险因素。性别是LEASD和CVA的特殊危险因素,男性更易患LEASD,女性更易患CVA,空腹C肽>4.4ng/mL是CKD的特殊危险因素,肥胖、甘油三脂升高是MAFLD的危险因素。三、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的机制及柴芪汤对该机制的调控作用。方法: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MetS模型,8周建模成功后,予药物干预。实验第16周末测量体重、脂肪重量、血压后处死取材,检测血糖、血脂,检测血清中LPS、IL-6、TNF-α含量,检测脂肪组织中NF-κB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以及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并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粪便中菌群基因。结果: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显着增加,且血清LPS、IL-6、TNF-α含量升高,脂肪组织中NF-κB p65、TLR4、MyD88蛋白及基因表达增加,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明显;而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逆转上述指标变化及病理改变,且柴芪汤强于限制热量摄入。模型组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中药组、饮食干预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功能发生改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升高,G-菌比例升高,Blautia、Turicibacter和螺菌科下的OTU504、OTU552、OTU485相对丰度升高,乳杆菌、瘤胃菌科和Clostridiaceae1科下的OTU276相对丰度降低,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活跃,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肠道致病菌相对比例增加;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可有效逆转上述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功能的改变,且柴芪汤提高瘤胃菌科丰度的作用显着强于正常饮食和限制热量摄入。结论: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均能有效改善MetS大鼠体重、血压、血脂、血糖,并且柴芪汤减重和降压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肠道菌中G-菌相对丰度增加,LPS释放增多,通过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途径引起代谢性内毒素血症,这可能是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引起MetS发病的主要机制。同时肠道菌群物种组成改变,肠道菌群的异常凋亡与迁移以及宿主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的下降和肠道致病菌比例增加,可能是MetS发病的潜在机制。柴芪汤和限制热量摄入治疗MetS,主要通过降低肠道菌群中G-菌相对丰度和抑制LPS释放,进而抑制LPS-TLR4-MyD88-NF-κB信号传导通路,减轻代谢性内毒素血症来实现,且柴芪汤效果优于限制热量摄入。同时二者还能够通过逆转MetS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变化,减少细菌的异常凋亡与迁移,增强宿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能力,降低肠道内致病菌相对比例等机制改善MetS的代谢障碍,并且瘤胃菌科的丰度增加可能是柴芪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潜在机制。

木日扎提·买买提[6](2021)在《新疆某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实施现况及生命质量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新疆阿克苏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慢性病管理实施现况,分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及生命质量影响因素,探讨影响慢性病管理患者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基层卫生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患者影响因素的干预,改善其生命质量水平及健康管理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三个县(乌什、拜城、温宿)进行抽样,对采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2017版)管理的新疆基层高血压、糖尿病2028(1088、940)名患者进行欧洲五维健康EQ-5D-5L量表生命质量的评价。EQ-5D-5L采用英国测算时间权衡法(TTO)效用值换算表来评分,EQ-VAS评分采用X±S的方式来描述,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EQ-5D量表评分为因变量,以各因素为自变量,为各自变量进行赋值,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的高血压患者有效样本量为1088人,其中58.8%为男性,41.1%为女性,不同性别患者的EQ-5D生命质量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维吾尔族占比86%,汉族占比12%,其他民族占比2%。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为648(59.6%)人,生命质量低于高血压患者(t=5.275,P<0.001)。54.4%的人病程在近5年,病程更长的患者生命质量较低。加强锻炼与没有重视锻炼的;血压水平得到控制与未控制的;以及高血压的不同级别的患者的生命质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13条细目管理规范和管理不规范的患者进行五维度生命质量评分,发现管理规范患者在行动能力、自我照顾、日常活动、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等四个维度EQ-5D评分高于管理不规范患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患者有效样本量为940人,其中50.8%为男性,49.2%为女性,不同性别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维吾尔族占比90%,汉族占比9%,其他民族占比1%。年龄段高者EQ-5D评分低于年龄段低患者,有统计学意义异(t=249.35,P<0.001)。BMI(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值超标者(大于24)占57.69%。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为532(56.8%)人,生命质量低于糖尿病患者。加强锻炼与没有重视锻炼的;血糖水平得到控制(持续6个月血糖水平稳定)与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的EQ-5D、EQ-VAS生命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理规范患者在行动能力、日常活动、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等四个维度EQ-5D评分高于管理不规范患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行动能力、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等三个维度EQ-VAS评分高于管理不规范患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加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的同时应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应该加强对慢病建档管理患者的及时随访以及对生命质量的评价,做好健康评估。在开展慢性病干预工作时,应积极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及情绪的疏导,改善其生物学指标。对不同血压级别和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对预后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转诊,从而加强慢性病管理工作。

王孝琪[7](2020)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病人监护仪使用现状,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进行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探讨HFMEA在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共分为三部分。1.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参考专家意见,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和观察记录表,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对青岛市某三甲医院ICU开展为期1个月的病人监护仪使用现状调查,得出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各重点环节得分,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以及病人监护仪使用中存在的病人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线资料。2.根据HFMEA工作程序,确定工作主题,组建跨学科项目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HFMEA相关知识培训,确定病人监护仪使用流程,通过决策树分析筛选出需改进的高风险失效模式,运用三角测量法分析高风险失效模式的潜在失效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3.将基于HFMEA制定的改进措施运用于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实施改进措施4个月后比较改进前后ICU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相关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风险评分,评价HFMEA管理模式在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对17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重点实践环节总得分为(72.39±6.93),得分率为72.39%。各重点环节得分率最高的是监护仪设置(84.42%),最低的是持续使用监护仪(57.25%)利用自制观察表对监护仪使用的13个关键点进行观察发现:规范率最高的是正确安放心电极贴(95.07%)和正确连接氧饱和传感器(90.41%),规范率最低的是正确清洁局部皮肤或指甲和定时更换氧饱和传感器位置,分别为51.96%和52.48%。2.通过风险矩阵评估和决策树分析共筛选出未正确清洁局部皮肤或指甲、使用前未检查巡检维护标签、心电极贴安放位置错误、心电极连接错误、心电极接触不良等16项需改进失效模式,经过小组讨论和床旁观察和焦点访谈后分析失效原因,制定如下改进措施:加强病人安全文化培训和病人监护仪使用的针对性培训;制作并应用使用监护仪病人交接班清单;与医学工程科合作每月进行病人监护仪维修维护和培训;在病人监护仪旁悬挂使用流程和心电极贴安放位置示意图等标识,起到提醒警示作用;将病人监护仪使用情况列入科室质控项目。3.通过应用HFMEA进行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实施改进措施后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规范率提高:清洁局部皮肤或指甲规范率由51.96%上升至81.25%,使用前检查巡检维护标签规范率由55.90%上升至91.84%,血压计袖带安放规范率由84.25%上升至92.57%,系统时间、监护对象设置规范率由84.51%上升至95.17%,观察、记录监护指标规范率由71.79%上升至83.52%,处理监护仪报警规范率由58.46%上升至81.94%,定时更换电极贴规范率由50.96%上升至90.71%,定时松解血压袖带规范率由58.68%上升至77.87%,定时更换氧饱和传感器位置规范率由52.48%上升至67.52%,清洁消毒规范率由71.91%上升至87.80%;粘贴电极片处皮肤红肿瘙痒发生率由36.10%下降至14.21%,粘贴电极片处皮肤破损发生率由7.32%下降至2.03%,佩戴血压袖带肢体皮肤潮红发生率由52.68%下降至39.09%,监护仪报警引起失眠发生率由43.41%下降至2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改进措施后,除未清洁监护仪外,其它高风险失效模式评分均小于8,且改进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病人监护仪使用过程存在风险,使用规范性有待提高,需进行使用风险管理。2.HFMEA有助于筛选病人监护仪使用流程中的高风险环节,制定有效的针对性改进措施。3.实施基于HFMEA的改进措施后可以提高ICU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降低病人监护仪使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防范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HFMEA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值得在其他医疗设备使用风险防范中推广。

林晓飞[8](2020)在《地铁乘客火灾应激反应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韩国大邱地铁火灾,将地铁火灾疏散研究推向了研究热点,一直持续到2015年,相关研究成果达到顶峰。目前,无论是从历年地铁火灾事故统计数据、地铁运营管理者对地铁火灾的风险认知,还是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数量,地铁火灾仍然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地铁乘客,作为地铁火灾的最关键承灾体,其安全疏散问题也一直被研究,前人研究的重点是疏散过程中的疏散特性、疏散路径选择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调查问卷和模拟仿真。本论文将采用试验法和数值模拟法研究地铁乘客面对地铁火灾时应激反应,并比较不同干预方式的影响效果,以提高地铁安全管理水平,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准确的参数和有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以地铁火灾事故致因分析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地铁乘客火灾应激反应,并提出了应激干预方式:(1)以火灾三要素和事故四要素为基础,用事故树分析地铁火灾事故原因,结果表明,火源是地铁造成火灾事故的关键,电线电缆电气设备故障引发的电火花是火源的主要原因;用人、机、环境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地铁火灾燕尾突变模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点火源的大小和形式如何,只要有火源,地铁系统就有可能发生火灾;除了火灾损坏外,地铁火灾往往会造成二次伤害,符合地铁火灾事故特征。(2)采用模糊德尔菲法和三角模糊数法筛选地铁乘客火灾应激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得到12个最终变量,分别是:性别、年龄、有毒气体浓度、烟气浓度、火场温度、二次伤害概率、拥挤度、针对问题的应对、灭火救援设施完好率、引导力、应急能力、火灾疏散知识;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12个变量,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重要性不同的等级,其中最重要的是性别、年龄、有毒气体浓度、烟气浓度、火场温度和拥挤度。(3)以地铁火灾应激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分析结果为基础,根据应激的CPT理论,构建由应激源、应激中介调节因素、应激反应三要素构成的地铁火灾应激反应模型;应激源为地铁火灾,应激中介调节因素为地铁火灾应激反应中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应对结果有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三个方面。(4)以心率和血压作为应激生理反应的指标,创新性地设计VR地铁火灾诱发范式,测量生理反应指标,结果表明志愿者应激反应的心率指标和收缩压指标正常,属于积极应激反应;舒张压指标的最大值超出正常范围,需要引起关注。用尖点突变理论,分析地铁乘客生理应激反应,认为其符合尖点突变的特征,当血压P和心率R的取值落在曲线83+272=0上时,乘客状态S将发生突变。(5)设计地铁火灾焦虑状态量表,用焦虑水平衡量应激心理反应,用地铁火灾情绪片段诱发应激。结果表明:数据质量高,乘客对地铁火灾的焦虑水平较高。男性和女性的焦虑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的常模,总体水平位于抑郁症组常模。而且,女性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性的焦虑水平。(6)以地铁火灾应激反应模型为基础,构建Vensim疏散模型和Pathfinder疏散模型,并与进行实地模拟疏散。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均可以控制性别比例、年龄比例、舒适距离(拥挤度)、引导力的作用程度(疏散行为)四个变量。如果可控制因素在合理范围,均能在6分钟内成功疏散3000人,Vensim疏散时间大于pathfinder和实地模拟疏散时间。(7)设计地铁火灾逃生PPT培训、VR体验和现场演练三种方式进行预防性干预,分别对不同干预方式下焦虑水平量表的得分进行分析,并对干预方式和性别作为影响干预效果的显着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从干预效果的持久性而言,现场演练对男性的影响时间更久,VR体验对女性的影响更大;从干预效果的程度而言,VR体验比PPT培训和现场演练更有效。

邱建华[9](2020)在《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认为目的:以上饶师范学院大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比较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传统体育课程等三种干预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同影响,弄清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实验结果:(1)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各实验组SCL-90量表测试各因子得分实验后较实验前均有所减少,其中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拓展课程,传统课程不明显。(2)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除对照组男生的BMI(P=0.063>0.05)和腿围(P=0.465>0.05)、对照组女生腿围(P=0.904>0.05)外,其余各组学生在各项身体形态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在BMI、腰围、臀围三个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在腿围指标上,传统体育教学+体育拓展训练组学生测试结果下降,体育拓展训练学生测试结果提高,传统体育教学组变化较为平缓;因此就改善学生身体形态而言,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比较明显,但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3)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机能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肺活量、台阶测试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上升;安静心率、安静血压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但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效果最明显。(4)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上升;50米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结论: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体质健康影响效果一般,明显弱于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干预效果;体育拓展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身体机能改善效果明显;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相结合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提升显着;传统体育课程与拓展课程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扩大宣传,提高师生对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认识;建立机制,实现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研究,达到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李淑玲[10](2020)在《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组实务研究 ——以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能力提升小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开始下滑,开始出现不同类型或程度的疾病,尤其是老年常见慢性病的困扰。而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脑血管类的慢性病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生率非常高,其死亡率高且不断攀升。加之,我国医疗资源又供不应求,社区高血压管理服务工作和高血压防控工作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又由于高血压慢性病的特殊性,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日常卫生保健通常需要长期在家中进行,患者和患者家庭成为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承担者和实施场所,但患者本身及家庭照顾者重视度与能力的不足等原因导致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自我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介入老年人高血压慢性病的自我管理势在必行。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外介入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相关研究较多,当前国内对高血压慢性病的研究集中在医学领域,小组工作介入相关研究极少,有着较大的探索研究空间。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佛山南海区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自我管理现状和需求,秉承社会工作的理念,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为高血压慢性病研究对象提供会工作服务,对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和情绪认知管理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的并对整个小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从而为更好地满足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解决思路和参考。本次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教育有着显着的优势,科学回应需求,学习效果显着;建立相互支持系统,实现助人自助;整合社区资源,多方联动介入;显着提升参与者的自信心和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本次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组的开展是一个实务探索的过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继续探索与研究。

二、影响测量血压因素的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测量血压因素的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患者忠诚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患者忠诚的概念
        1.2.2 患者忠诚的测量维度
        1.2.3 患者忠诚的作用
        1.2.4 患者忠诚的现状研究
        1.2.5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生态学理论
        2.1.2 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理论
        2.1.3 价值共创理论
        2.1.4 期望失验理论
        2.1.5 社会交换理论
        2.1.6 计划行为理论
    2.2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2.1 理论框架
        2.2.2 研究假设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样本量计算
        3.2.3 调查方法
        3.2.4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3.2.6 质量控制
    3.3 深入访谈法
        3.3.1 访谈对象
        3.3.2 访谈资料收集
        3.3.3 访谈资料分析
        3.3.4 质量控制
第4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现状及影响因素
    4.1 预调研
        4.1.1 预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2 患者忠诚测量条款的优化
    4.2 正式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3 患者忠诚的现状
        4.3.1 患者忠诚的信效度检验
        4.3.2 患者忠诚得分情况
    4.4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2 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3 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4.4.4 患者忠诚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
    5.1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5.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5.6 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本章小结
第6章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1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
    6.2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人口社会学特征对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2.2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6.2.3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定性研究结果
    7.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7.2 主题分析框架
    7.3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行为意向
    7.4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7.5 提高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行为意向的建议
    本章小结
第8章 讨论
    8.1 患者忠诚状况及影响因素
    8.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8.6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患者忠诚提升路径中的调节作用
    8.7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第9章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患者忠诚的对策建议
    9.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
    9.2 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
    9.3 完善药品配置和药物使用目录,减少药品供应限制
    9.4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的数量,优化医护配比
    9.5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数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9.6 提高患者健康素养,转变不合理的就医观念
    9.7 提高患者参与程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9.8 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提高患者感知服务质量
    9.9 重视患者感知价值,维持长期患者忠诚
    9.10 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9.11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患者信任
    9.12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稳定的长期互动服务体系
    9.13 建立多方支持环境,扩大患者社会支持网络
第10章 结论与创新点
    10.1 结论
    10.2 创新性
    10.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养老机构空间设计研究综述
        1.3.2 VR场景构建研究综述
        1.3.3 用户知觉体验情绪测量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养老机构现状及其空间环境调研
    2.1 国内部分城市养老机构现状
        2.1.1 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
        2.1.2 上海市养老机构现状
        2.1.3 青岛市养老机构现状
    2.2 调研对象选取
        2.2.1 调研对象概要及其空间环境现状
        2.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2.2.3 调研结果总结
    2.3 划定研究空间范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养老机构室内空间现存问题探析
    3.1 居室空间内部问题
        3.1.1 床位起居空间缺乏个人私密性
        3.1.2 居室休息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
    3.2 建筑空间内部问题
        3.2.1 交通联系空间格局形式刻板化
        3.2.2 公共活动空间设施利用率低下
    3.3 室内空间问题成因
        3.3.1 空间设计层面问题成因
        3.3.2 空间边界设计元素提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4.1 居室空间优化设计对策
        4.1.1 床位起居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1.2 居室休息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2 建筑空间优化设计对策
        4.2.1 交通联系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2.2 公共活动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3 室内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对策
        4.3.1 居室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建议
        4.3.2 建筑空间细节优化设计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设计策略有效性验证
    5.1 实验理论基础
        5.1.1 VR技术结合建筑设计概述
        5.1.2 VR与建筑空间交互设计理念
        5.1.3 情绪诱发条件及场景设计原则
    5.2 实验场景建立
        5.2.1 实验场景构建依据
        5.2.2 关键设计模式选取
        5.2.3 对照实验场景建立
    5.3 实验目的及技术条件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技术条件
    5.4 实验时间地点及对象选取
    5.5 情绪测量实验方法
        5.5.1 客观生理指标测量
        5.5.2 主观情绪量表测试
    5.6 实验实施流程
        5.6.1 准备阶段
        5.6.2 前测阶段
        5.6.3 实验阶段
    5.7 量化测评数据分析
        5.7.1 客观生理指标测量数据分析
        5.7.2 主观情绪量表测量数据分析
        5.7.3 综合对比分析
    5.8 量化测评研究结论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养老机构居室空间场景模型构建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实验知情同意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3)基于生理心理评价的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等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居住声环境质量现状
        1.1.2 噪声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影响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噪声对生理和心理影响相关研究
        1.2.2 城市环境噪声影响相关研究
        1.2.3 噪声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典型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现状调查
    2.1 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主观问卷调查
        2.1.1 问卷设计
        2.1.2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2 城市居住环境噪声源影响程度对比分析
    2.3 典型噪声源筛选
    2.4 居民噪声敏感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噪声源-生理、心理影响实验
    3.1 噪声生理、心理影响作用机理
        3.1.1 噪声对非听觉的一般应激机制
        3.1.2 噪声的生理急性反应机制
        3.1.3 噪声的生理慢性反应机制
        3.1.4 噪声的心理反应因素
    3.2 实验评价观测指标
        3.2.1 生理评价观测指标
        3.2.2 心理评价问卷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因素及水平
        3.3.2 实验对象
        3.3.3 实验噪声源信号处理
        3.3.4 实验设备
        3.3.5 实验平台搭建
        3.3.6 实验流程及控制
    3.4 数据采集及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噪声-生理、心理影响规律分析及影响等级探讨
    4.1 数据分析原理
    4.2 噪声-生理影响规律分析
        4.2.1 血压观测指标初步分组
        4.2.2 心率变异性观测指标初步分组
    4.3 噪声-生理影响等级划分
        4.3.1 血压和心率变异性观测指标分组汇总
        4.3.2 噪声分组等级分析
        4.3.3 噪声影响等级分析
    4.4 噪声-心理影响规律分析
    4.5 噪声-心理影响等级划分
    4.6 典型噪声源影响等级分析及指标规律探讨
    4.7 高低敏感组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应用研究
    5.1 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适用性探讨
    5.2 应用案例选取及其噪声现状分析
        5.2.1 案例选取
        5.2.2 汽车行驶声现状实测
        5.2.3 基于实测的案例全域噪声现状模拟
    5.3 基于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的汽车行驶声噪声影响分析
        5.3.1 各指标昼间噪声影响等级分析
        5.3.2 各指标夜间噪声影响等级分析
        5.3.3 噪声影响等级应用探讨
    5.4 基于噪声影响等级的城市噪声管理策略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问卷)
附录 B(数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绵阳市乡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镇地区养老形势严峻
        1.1.2 社区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1.1.3 日间照料服务供需不平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发展历程研究
        2.1.2 服务模式研究
        2.1.3 服务内容研究
        2.1.4 服务人员及设施规模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发展历程研究
        2.2.2 经验借鉴与建设、运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2.2.3 建筑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2.2.4 养老需求研究
    2.3 理论基础
        2.3.1 原居安老理论
        2.3.2 期望差异理论
        2.3.3 需求层次理论
3 绵阳市乡镇日间照料中心现状及满意度研究
    3.1 建设现状分析
        3.1.1 现状调查
        3.1.2 服务供给情况
    3.2 使用满意度评价
        3.2.1 满意度调查
        3.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2.3 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3.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3.3 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3.3.1 老年人基本属性情况
        3.3.2 基本属性对模糊评价结果的影响
    3.4 未提供服务需求度评价
        3.4.1 未提供服务需求度分析
        3.4.2 分乡镇未提供服务需求度分析
        3.4.3 未提供服务需求度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绵阳市乡镇日间照料服务需求研究
    4.1 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调查
        4.1.1 老年人基本属性分析
        4.1.2 日间照料选择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2 日间照料服务内容需求度分析
        4.2.1 服务内容需求度
        4.2.2 日托老人和乡镇老人需求对比分析
        4.2.3 分乡镇需求度分析
    4.3 服务内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绵阳市乡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优化对策
    5.1 加大宣传力度
    5.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5.3 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5.4 扩大资金来源,促进多方参与
    5.5 加强组织管理,提升需求层次
    5.6 设施类型重划分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1.1 结论
        6.1.2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5)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代谢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综述三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性
存在问题及对策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疆某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实施现况及生命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质量控制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存在的问题
对策建议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我国的慢性病管理及生命质量评价现况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现状调查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样本量计算
        2 问卷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3 护士使用病人监护仪重点环节得分情况
        3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性
        4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讨论
        1 病人监护仪报警设置得分较高,系统设置重视不足
        2 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率低,有待改进
        3 病人监护仪使用不规范所致不良事件频发,威胁病人安全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HFMEA的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改进策略研究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HFMEA小组成员一般资料
        2 监护仪使用流程
        3 风险评估
    讨论
        1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高风险失效模式筛选
        2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中高风险失效模式潜在原因分析
        3 风险评估过程中应避免光环效应
        4 基于HFMEA可以制定有针对性改进措施
    小结
第三部分 HFMEA在 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改进措施的实施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干预前后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性
        2 干预前后监护仪使用相关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3 干预前后高风险失效模式评分
    讨论
        1 HFMEA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前瞻性风险管理工具
        2 基于HFMEA制定的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病人监护仪使用规范性
        3 基于HFMEA的改进策略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4 基于HFMEA的改进策略有助于降低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8)地铁乘客火灾应激反应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地铁事故统计分析
        1.1.2 地铁风险调查分析
        1.1.3 地铁火灾文献趋势分析
        1.1.4 研究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铁火灾事故
        1.2.2 应激反应
        1.2.3 疏散行为
    1.3 研究内容和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理论与方法基础
    2.1 基础理论
        2.1.1 突变理论
        2.1.2 应激反应理论
        2.1.3 行为学理论
    2.2 基本方法
        2.2.1 实验方法
        2.2.2 软件模拟
        2.2.3 调查研究
        2.2.4 数学建模
    2.3 本章小结
3 地铁火灾应激源分析
    3.1 地铁火灾特性和危害性
    3.2 地铁火灾事故模型
        3.2.1 地铁火灾原因
        3.2.2 事故模型构建
        3.2.3 事故模型分析
    3.3 火灾应激源要素分析
        3.3.1 应激源问卷设计
        3.3.2 应激源要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地铁火灾应激反应变量研究
    4.1 调节变量
    4.2 中介变量
    4.3 变量分析
        4.3.1 变量初定
        4.3.2 变量甄选
        4.3.3 变量结构模型
    4.4 基于变量的应激反应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乘客火灾应激生理心理反应研究
    5.1 VR诱发地铁火灾应激试验
        5.1.1 试验设备
        5.1.2 试验过程
    5.2 应激生理反应分析
        5.2.1 统计分析
        5.2.2 定性拟合分析
    5.3 应激心理反应分析
        5.3.1 一般资料
        5.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3.3 统计分析
        5.3.4 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乘客火灾应激疏散行为研究
    6.1 火灾疏散行为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6.1.2 系统框图和因果关系图
        6.1.3 状态变量、速率与流图
        6.1.4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6.2 火灾疏散行为的PATHFINDER模拟研究
        6.2.1 模拟环境
        6.2.2 运行结果分析
    6.3 现场疏散模拟试验
        6.3.1 疏散过程设计
        6.3.2 疏散结果分析
    6.4 疏散结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乘客火灾应激干预体系研究
    7.1 地铁火灾监测预警机制建设
        7.1.1 预警原理
        7.1.2 预警模型
        7.1.3 预警准则
    7.2 地铁火灾干预机制研究
        7.2.1 干预模式
        7.2.2 干预机制
    7.3 地铁火灾干预方式试验
        7.3.1 设计方案
        7.3.2 PPT培训组结果
        7.3.3 VR体验组结果
        7.3.4 现场演练组结果
        7.3.5 不同干预方式对比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地铁风险项目调查问卷
附录 B 地铁火灾应激源调查问卷
附录 C 影响地铁乘客火灾应激的变量专家问卷
附录 D 地铁火灾应激反应志愿者招募信
附录 E 地铁火灾应激试验知情书
附录 F 地铁乘客火灾应激反应网络问卷
附录 G 地铁乘客火灾状态焦虑问卷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相关研究
        2.1.1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现状
    2.2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
        2.2.1 体质概念界定
        2.2.2 健康概念界定
        2.2.3 体质与健康的相关性
        2.2.4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2.2.5 大学生体质促进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测量法
        3.2.6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4.1.1 实验前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4.1.2 实验中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4.1.3 实验后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4.2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4.2.1 对学生BMI指数的影响分析
        4.2.2 对学生身体围度的影响分析(腰围、臀围、腿围)
    4.3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分析
        4.3.1 肺活量变化情况分析
        4.3.2 台阶试验变化情况分析
        4.3.3 安静心率变化情况分析
        4.3.4 安静血压变化情况分析
    4.4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4.4.1 对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分析
        4.4.2 对学生5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4.4.3 对学生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成绩的影响分析
        4.4.4 对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影响分析
        4.4.5 对学生1000米跑成绩和80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A 教学进度表
附件B 访谈提纲
附件C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附件D 部分测试数据统计结果
附件E 实验过程部分照片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组实务研究 ——以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能力提升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老龄化背景下常见慢性病的病发与死亡率极高
        2、医疗资源短缺迫切要求慢性病患者强化自我管理
    (二)研究意义
        1、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促进社会工作在老年慢性病自我管理领域的发展
        3、将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在小组工作中实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老年高血压等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相关研究
        2、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
        1、对象与目标
        2、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慢性病
        2、高血压
        3、自我管理
    (二)理论基础
        1、社会学习理论
        2、小组动力学理论
三、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与提升需求
    (一)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本情况
        1、社区概况
        2、老年高血压患者概况
    (二)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1、疾病医学自我管理意识薄弱
        2、日常生活自我管理动力不足
        3、社会支持与情绪认知管理欠佳
    (三)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需求
        1、疾病医学管理层面:提升疾病医学管理能力
        2、疾病日常生活管理层面:提高日常生活自我管理能力
        3、疾病情绪认知管理层面:提升缓解负面情绪能力
四、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组的实务过程
    (一)小组设计
        1、小组基本信息
        2、小组目标的设定
    (二)组员招募与遴选
        1、组员招募
        2、组员遴选
    (三)实施过程
        1、形成期:建立信任,营造氛围
        2、转折期:掌握技能,逐步赋权
        3、成熟期:技能升级,组员主导
        4、结束期:分享收获,保持进步
    (四)成效评价
        1、高血压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2、高血压疾病医学管理能力提升显着
        3、高血压日常生活管理能力有一定提高
        4、疾病情绪认知管理主要体现在自信心增强
        5、服务满意度高
    (五)不足与反思
        1、小组成员的同质性不高
        2、小组内容难度与组员能力匹配度欠佳
        3、小组成员的激励不够及时
五、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能力提升小组成效的对策
    (一)强调专业性,提高小组成效
        1、精准把握需求,针对介入
        2、搭建互助系统,实现互相支持
        3、整合社区资源,多方联动介入
    (二)注重艺术性,提高参与度与积极性
        1、巧用生动语言,提高老年人主动参与意愿
        2、注重小组互动,提高组员投入度
        3、强调正强化,激发组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准确把握小组工作阶段性特征
        1、小组筹备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小组形成期:协助小组成员建立良好关系
        3、小组转折期:激发小组凝聚力,促进学习
        4、小组成熟期:加强互动,实现小组目标
        5、小组结束期:进一步巩固小组成效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学术期刊文献
    (二)学术着作
    (三)学位论文
附件一 H社区老年人高血压自我管理需求调查问卷
附件二 高血压自我管理前测后测问卷
附件三 小组活动过程记录表
附件四 参加者意见反馈表
附件五 访谈提纲
致谢
附件

四、影响测量血压因素的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D]. 张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VR环境情绪测量的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安家成.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生理心理评价的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等级研究[D]. 徐雅楠.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8)
  • [4]绵阳市乡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评价及优化研究[D]. 周怡.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5]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回顾性研究及柴芪汤调控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机制研究[D]. 彭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新疆某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实施现况及生命质量评价[D]. 木日扎提·买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7]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ICU病人监护仪使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 王孝琪. 青岛大学, 2020(01)
  • [8]地铁乘客火灾应激反应及干预研究[D]. 林晓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9]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D]. 邱建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10]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组实务研究 ——以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能力提升小组为例[D]. 李淑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影响血压测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