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脱氢酶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型辅酶脱氢酶1α亚复合物4,结直肠肿瘤,侵袭,转移
脱氢酶复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士明,丁涛,雷良玉,胡琳,冒灵[1](2019)在《Ⅰ型辅酶脱氢酶1α亚复合物4过表达对人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Ⅰ型辅酶脱氢酶1α亚复合物4(NDUFA4)在人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和机制尚未阐明。文中旨在探讨NDUFA4过表达对人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将p-NDUFA4重组质粒(p-NDUFA4组)和空载对照质粒(对照组)体外分别瞬时转入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利用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NDUFA4的表达;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MP2、MMP9、CXCR4等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wist、Snail、E-cadherin等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p-NDUFA4组NDUFA4-mRNA、NDUFA4蛋白相对表达量[(1.94±0.08)%、(1.07±0.12)%]较对照组[(0.96±0.15)%、(0.6±0.05)%]明显上调(P<0.05)。p-NDUFA4组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细胞迁移率[(54.36±4.08)%、(1.85±0.10)%]较对照组[(29.51±3.17)%、(0.99±0.12)%]明显升高(P<0.01)。p-NDUFA4组肿瘤细胞转移相关因子MMP2、MMP9、CXCR4、间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及转录相关因子Snail、Twist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着上调,上皮标记分子E-cadherin mRNA明显下调(P<0.01)。结论过表达NDUFA4能明显促进人结直肠癌细胞EMT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陆相朋,张婧韬,梁瑞星,牛冬鹤,卢婷婷[2](2019)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陷Leigh综合征2例临床及PDHA1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DHA1基因突变所致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α亚单位缺陷Leig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因发育落后就诊,磁共振扫描提示Leigh综合征,并经生化代谢及基因检测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于1岁1个月、4个月就诊,发育落后,肌张力障碍,肌力低下;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损害;血清丙酮酸、乳酸明显增高,血氨基酸及酯酰肉碱谱无异常。基因分析发现2例患儿X染色体PDHA1基因分别存在c.615C>G、c.605A>G错义突变,均为未报道的新突变,证实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α亚单位缺陷所致Leigh综合征。结论 PDHA1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于不明原因的发育落后儿童,应注意线粒体病的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本文来源于《临床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马明明,李晓东,李刚,庞咪,付俊[3](2018)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1例临床和影像特点及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deficiency disease,PHD)是一种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的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引起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Hc)活性下降,导致丙酮酸代谢障碍,造成机体能量生成不足和乳酸堆积,进而出现神经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郎继荣,韩凝[4](2018)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Hc)是糖有氧氧化的限速酶,其不可逆的催化由糖酵解反应生成的丙酮酸为乙酰Co A,后乙酰Co A参与到叁羧酸循环中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PDHc缺乏症是一种较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造成丙酮酸代谢障碍,导致乳酸堆积和能量生成障碍,临床常表现为乳酸酸中毒,神经发育迟滞,肌张力低下等,由于其发病率低,国内(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胡平雄[5](2015)在《巨大芽孢杆菌丙氨酸脱氢酶的复合物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氨酸脱氢酶(alanine dehydrogenase, Ald, EC 1.4.1.1)是一种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Ⅰ, NAD+)为辅酶的氨基酸脱氢酶,它能可逆催化丙氨酸氧化脱氨生成丙酮酸、氨及NADH。丙氨酸脱氢酶在生物体内不仅能调节酮酸和氨基酸的稳态平衡,还参与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且其催化反应的产物丙酮酸在制药、食品以及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用途。本研究主要介绍丙氨酸脱氢酶的表达、纯化、结晶及酶空间结构等方面。以来源于巨大芽孢杆菌中的丙氨酸脱氢酶为研究对象,把目的基因成功地构建到载体pET-28a(+)上,获得了pET-28a-ald重组质粒,且其能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成功的表达。将重组蛋白进行Ni2+柱亲和层析的初步分离及纯化和Resource Q柱的进一步纯化,得到较纯的重组蛋白,为下一步蛋白质结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蛋白质结晶条件Crystal Screen Ⅰ& Ⅱ, Index Ⅰ& Ⅱ和PEG/Ion Ⅰ& Ⅱ对单晶和复合物共晶的结晶条件进行初步筛选,以初筛条件中晶体生长较好的条件为基础进行条件优化,最终获得高质量的块状或四方体的单晶和复合物共晶。用X射线衍射法对晶体数据进行收集,得到了单晶衍射率为2.97A,二元共晶衍射率为2.88A和叁元共晶衍射率为2.67 A。 Ald单晶和二元共晶所属的空间群均为R32,叁元共晶所属的空间群为P2。通过SFCHECK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我们发现单晶和二元共晶的晶体结构中每个不对称单位中含有1个蛋白质分子。Ald单晶和二元共晶的晶体结构已经解析完毕,Ald叁元共晶的晶体结构正在解析当中。为了更深入了解丙氨酸脱氢酶的催化机理,本研究还进行了Ald四元共晶的结晶实验,但没有得到衍射率较好的晶体,需要进一步优化。本研究得到的Ald单晶和复合物共晶的蛋白质叁维结构对合理利用酶蛋白参与生物活性小分子的工业生产,或以酶蛋白为靶标,开发合适的抑菌剂和治疗药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任小利[6](2015)在《人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抑制剂的筛选及复合物晶体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糖皮质激素、微生物代谢产物、抗代谢物和烷化剂等药物,但许多免疫抑制剂都因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从而限制其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开发高效、低毒、靶向性的小分子抑制剂是当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难点和热点。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是嘧啶从头合成的一个关键酶,通过抑制DHODH来抑制嘧啶合成,可使DNA和RNA合成受阻,阻碍淋巴细胞分化增殖,从而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达到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目前临床上以人二氢乳清酸脱氢酶(hDHODH)为药物治疗靶标的代表药物是来氟米特,但长期服用来氟米特会产生头痛、恶心和皮疹等副作用,因此,我们希望以hDHODH为靶标开发出副作用少、高效且结构新颖的hDHODH抑制剂用于自身免疫性疫病治疗的侯选药物。本论文首先通过虚拟筛选得到hDHODH的先导抑制剂b1,其针对hDHODH酶水平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值)为0.365μM;进而培养化合物b1与hDHODH的复合物晶体,获得其复合物晶体结构(PDB ID为4LS0);基于该先导化合物b1与hDHODH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对其亲水部分和疏水部分分别进行结构改造,经过几轮的优化,我们设计合成了25个先导化合物的衍生物;对所有化合物进行酶水平的活性评价,最终我们得到两个纳摩尔级的抑制剂,分别是化合物b13和b24。其中,化合物b13的IC50值为32 nM,化合物b24的IC50值为43 nM,其酶水平抑制活性较先导化合物提高了10余倍,证明我们的改造思路是合理的;随后我们选择化合物b13和b21做了复合物晶体结构研究,其PDB ID分别为4LS1和4LS2。在我们解析的叁个复合物晶体结构中,每个抑制剂与酶的结合均有水分子参与介导相互作用,通过形成氢键网络,水分子成为抑制剂与氨基酸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从而增强抑制剂与酶的结合能力。上述结果说明水分子参与的介导作用在抑制剂与酶的结合中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在以后hDHODH的抑制剂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考虑水分子介导的相互作用,从而设计出更优的抑制剂。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先导化合物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指导抑制剂的结构优化和改造,改造后的化合物b13和b24较先导化合物b1的酶水平抑制活性提高了10余倍;通过分析本论文中解析的叁个复合物晶体结构,阐明了水分子介导的氢键网络相互作用在药物设计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5-04-15)
徐琳琳[7](2014)在《X线照射对NADH脱氢酶活性和mtDNA复合物Ⅰ基因序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不同剂量X线照射对人食管鳞癌Ec9706细胞NADH脱氢酶活性的影响。2.分析6GyX线照射对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复合物Ⅰ(NDl、ND2、ND3、ND4、ND4L、ND5)6种基因序列的影响。方法1.将人食管鳞癌细胞株EC9706进行体外培养,分别用2Gy、4Gy、6Gy、8Gy五个剂量照射。照射之后提取线粒体并测定线粒体酶活性,选取最佳剂量组。2.用6GyX线照射Ec9706细胞后,提取mtDNA,利用PCR技术扩增,纯化PCR产物,并将PCR产物回收,纯化。3.对mtDNA的NDl、ND2、ND3、ND4、ND4L、ND56种基因进行基因测序。4.并用DNA序列分析软件对NDl、ND2、ND3、ND4、ND4L、ND5的变异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据统计结果分析:经2Gy、4Gy、6Gy、8Gy不同剂量照射后,各组之间NADH脱氢酶活性有显着性差异(P<0.05),6Gy组NADH脱氢酶活性显着低于其它四组(P<0.01)。2.经6Gy X线照射后,mtDNA的NDl、ND2、ND3、ND4、ND4L、ND56种基因序列没有变化。结论1.经2Gy、4Gy、6Gy、8Gy X线照射后,Ec9706细胞NADH脱氢酶活性都低于未照射组,从2Gy到6Gy,随着剂量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在6Gy剂量时降到最低,当剂量逐渐增大到8Gy,酶活性虽然低于对照组,但不再继续降低。进一步证实了照射可以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2.6GyX线照射对Ec9706细胞mtDNA复合物Ⅰ(NDl、ND2、ND3、ND4、ND4L、ND5)6种基因序列没有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徐琳琳,刘宗文,张艳,张平[8](2014)在《不同剂量X线照射EC9706细胞对NADH脱氢酶活性和6Gy照射对mtDNA复合物Ⅰ基因序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剂量X线照射食管鳞癌Ec9706细胞对NADH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以及6GyX线照射对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复合物Ⅰ基因序列的影响。方法①通过2、4、6、8Gy剂量X线照射食管鳞癌Ec9706细胞,48 h后收集被照射细胞,提取线粒体,测试酶活性。②6Gy剂量X线照射Ec9706细胞后,提取mtDNA,经PCR扩增后,纯化PCR产物,测Ec9706细胞mtDNA复合物Ⅰ基因序列,并进行对比。结果①据统计结果分析:2、4、6、8Gy剂量照射食管鳞癌Ec9706细胞后,各组之间酶活性有显着性差异(P<0.05),6Gy组酶活性显着低于其它四组(P<0.01)。②6GyX线照射前后Ec9706细胞mtDNA复合物Ⅰ基因序列没有变化。结论①经2Gy、4Gy、6Gy、8Gy X线照射后,Ec9706细胞NADH脱氢酶活性都低于未照射组,从2Gy到6Gy,随着剂量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在6Gy剂量时降到最低;当剂量逐渐增大到8Gy,酶活性虽然低于对照组,但不再继续降低。②6GyX线照射对Ec9706细胞mtDNA复合物Ⅰ基因序列没有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高名利[9](2012)在《玉米肽葛花异黄酮及其复合物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解酒剂的研究均以解酒毒、疏肝胆、清湿热、化痰结、行积滞等中医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增强肝脏解毒和体内酶的催化反应及利尿作用加速体内乙醇的分解和排泄,或阻止消化道对乙醇的吸收以减缓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降低乙醇对肝脏的损害,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加脑及冠状血管流量,缓解中毒症状。本研究通过玉米肽,葛花异黄酮和葛根异黄酮分别对乙醇脱氢酶活性影响的研究,选出玉米肽与葛花异黄酮进行复配并研究其对体内外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为玉米肽与异黄酮应用于解酒领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确定碱性蛋白酶水解玉米蛋白粉获得玉米肽的最佳水解条件:温度为56℃,pH为9.1,时间为2h,此条件下玉米蛋白粉的水解度为21.82%。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了葛花异黄酮的最佳提取提取条件:提取温度为86℃,乙醇浓度为75%,提取时间为2h,固液比为1:21(g/mL)。此条件下葛花异黄酮得率为9.750mg/g。3.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葛根异黄酮的最佳微波—超声提取条件:微波时间为6min,微波功率为400W,固液比为1:20(g/mL),超声时间为40min。以最佳试验条件进行试验,得到葛根异黄酮得率为11.123mg/g。4.采用瓦勒霍赫(Vallee&Hoch)法研究玉米肽、葛花异黄酮、葛根异黄酮在离体条件下对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影响,发现玉米肽,葛花异黄酮和葛根异黄酮都对乙醇脱氢酶起激活作用,但葛根异黄酮对乙醇脱氢酶的激活作用明显弱于玉米肽和葛花异黄酮。选择玉米肽与葛花异黄酮进行复配,研究其复配物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当玉米肽与葛花异黄酮配比为1:0.25时复合物对乙醇脱氢酶的激活率为74.45%,接近于玉米肽对乙醇脱氢酶激活率(76.52%),比葛花异黄酮对乙醇脱氢酶激活率高27.36%。该试验表明玉米肽和葛花异黄酮对离体条件下的乙醇脱氢酶的激活协同作用不明显。动物(昆明种小鼠)试验表明玉米肽,葛花异黄酮及其复合物具有明显的防醉和醒酒功效。防醉和醒酒的可能机制为提高小鼠乙醇脱氢酶的活性。采用瓦勒霍赫法测定小鼠肝乙醇脱氢酶活性发现玉米肽对乙醇脱氢酶的激活作用最明显,复合物次之,说明玉米肽与葛花异黄酮对小鼠体内的乙醇脱氢酶的激活协同作用不明显,但在防醉方面有突出表现,效果明显。5.当玉米肽与葛花异黄酮配比为1:0.25时,玉米肽-葛花异黄酮复合物对2,2-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77.83%,接近于玉米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78.43%),比葛花异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63.62%)高14.21%。即在玉米肽与葛花异黄酮配比为1:0.25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对ADH激活作用越强。(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张德才[10](2010)在《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迄今为止,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早在1931年,Otto Warburg就发现肿瘤细胞中糖酵解增强,有氧氧化减弱。近年来,能量代谢紊乱在肿瘤发生与演进中的作用及机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研究发现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是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抑瘤基因,对研究糖酵解增强的触发因素提供了重要线索,并首次将线粒体酶功能紊乱同肿瘤形成联系起来。研究表明,由于SDH的失活,线粒体内积聚的琥珀酸渗漏到胞浆中,进而抑制了脯氨酰羟化酶。脯氨酰羟化酶的抑制导致了肿瘤细胞对某些凋亡信号产生抵抗和/或激活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从而促进了肿瘤生成与发展。国内外至今尚未见SDH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和演进中所起作用的相关文献。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SDH复合物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DH的表达与HIF-1α以及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病人预后的关系,为下一步研究SDH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336个点阵的结直肠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DH四个亚基(SDHA、SDHB、SDHC、SDHD)蛋白表达,并进一步分析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组织临床病理特征及病人预后的关系。同时抽提了叁株结肠癌细胞以及不同分化阶段结直肠癌组织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DHB与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1)SDHB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较正常结直肠粘膜的表达明显下调,而SDHA、SDHC、SDHD在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粘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SDHB在结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相关,在低分化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较中、高分化明显减弱。Western blot检测亦发现SDHB在低分化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减弱。(2)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不同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组织和结直肠正常粘膜不表达活化的HIF-1α;此外在常氧状态下培养的SW480、SW620及HT-29叁株结肠癌细胞中,只有HT-29细胞株表达SDHB蛋白,而叁株细胞均未表达有活性的HIF-1α;通过氯化钴诱导HT-29细胞化学缺氧后,Western blot检测到有活性的HIF-1α蛋白表达。(3)年龄、Dukes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远处转移这四项临床病理参数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而现有数据尚不能证明SDHB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1)本实验首次研究了SDH四个亚基在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SDHA、SDHC与SDHD在结直肠正常粘膜和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正常粘膜与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SDHB在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且SDHB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程度相关,在低分化癌组织中表达较中、高分化癌组织明显减弱。现有数据尚不能证明SDHB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2)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年龄、Dukes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远处转移。(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0-05-01)
脱氢酶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PDHA1基因突变所致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α亚单位缺陷Leig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例因发育落后就诊,磁共振扫描提示Leigh综合征,并经生化代谢及基因检测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于1岁1个月、4个月就诊,发育落后,肌张力障碍,肌力低下;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损害;血清丙酮酸、乳酸明显增高,血氨基酸及酯酰肉碱谱无异常。基因分析发现2例患儿X染色体PDHA1基因分别存在c.615C>G、c.605A>G错义突变,均为未报道的新突变,证实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1α亚单位缺陷所致Leigh综合征。结论 PDHA1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于不明原因的发育落后儿童,应注意线粒体病的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氢酶复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士明,丁涛,雷良玉,胡琳,冒灵.Ⅰ型辅酶脱氢酶1α亚复合物4过表达对人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
[2].陆相朋,张婧韬,梁瑞星,牛冬鹤,卢婷婷.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陷Leigh综合征2例临床及PDHA1基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9
[3].马明明,李晓东,李刚,庞咪,付俊.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1例临床和影像特点及基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8
[4].郎继荣,韩凝.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
[5].胡平雄.巨大芽孢杆菌丙氨酸脱氢酶的复合物结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
[6].任小利.人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抑制剂的筛选及复合物晶体结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7].徐琳琳.X线照射对NADH脱氢酶活性和mtDNA复合物Ⅰ基因序列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4
[8].徐琳琳,刘宗文,张艳,张平.不同剂量X线照射EC9706细胞对NADH脱氢酶活性和6Gy照射对mtDNA复合物Ⅰ基因序列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4
[9].高名利.玉米肽葛花异黄酮及其复合物对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2
[10].张德才.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0
标签:型辅酶脱氢酶1α亚复合物4; 结直肠肿瘤; 侵袭;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