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核型,泥鳅,家鼠,豚鼠,荷兰,探针。
染色体带论文文献综述
贾光风,李雅娟,钱聪,高敏[1](2011)在《大鳞副泥鳅(2n♀)×泥鳅(4n♂)杂种后代染色体带型及FISH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二倍体大鳞副泥鳅♀×四倍体泥鳅♂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进行Ag-NORs、CMA3/DA/DAPI及FISH等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对照组泥鳅×泥鳅(2n×2n)杂交后代的间期核和中期分裂相中最高银染点数为2个,杂交组2n×4n杂种后代的间期核和中期分裂相中最高银染点数为3个;②在对照组2n×2n杂交后代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中,2条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的端部区域显示有明亮的CMA3阳性部位,杂交组2n×4n杂种后代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中3条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的端部区域显示明亮的CMA3阳性部位;③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可以将核糖体5.8S+28S rDNA清楚地定位在杂交后代中期染色体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的端部区域。在对照组2n×2n中期染色体上可以检测到二簇杂交信号,而在杂交组后代中期染色体上可以检测到叁簇杂交信号。通过Ag-NORs、CMA3/DA/DAPI荧光显带及核糖体5.8S+28S rDNA的FISH定位在杂交后代得到的NORs位点相吻合,位点数目为3个。该结果为杂种后代提供了直接的叁倍体细胞遗传学证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王妍妍,柳学周,徐永江,刘新富[2](2011)在《条斑星鲽染色体带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条斑星鲽染色体C-带、Ag-NORs带及G-带的研究。结果发现,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C-带,有4对染色体整体呈阳性深染,分别为3、13、20、22号染色体;3对具居间C-带,分别为1、4、8号染色体;9号染色体整体显示阴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54.91%。银染分裂相中Ag-NORs出现的数目以两个的频率最高,达87.5%,与此相一致,在间期核中通过银染表现出两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的频率也最高,故确定条斑星鲽染色体具有1对Ag-NORs,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为端部Ag-NOR。Ag-NORs的数目为1~3个,以出现两个Ag-NOR的频率最高,达87.5%,与此相同的是,在间期核中,通过银染表现出两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的频率也最高。G-带研究显示,条斑星鲽有37条深染带,22条浅染带。(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1年04期)
赵斌[3](2009)在《正常染色体带型的动画设计与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显带染色体及其识别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难度不大,但是教学内容杂乱,而且几乎所有的教材插图由于小难以显示清楚。采用边讲边画给学生讲解,既浪费时间,而且难以准确,教学效果差。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利用Flash8.0软件制作正常人1号染色体带型模式图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显带染色体的分区、分带的具体情况及其编号定位,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09年14期)
马恩波,郭亚平[4](2001)在《四种斑腿蝗科昆虫染色体带型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染色体C带及银染核仁组成区定位分析方法对斑腿蝗科 4种昆虫 ,即小蹦蝗属 2种 :峨眉小蹦蝗Pedopodismaemeiensis和秦岭小蹦蝗P .tsinlingensis;无翅蝗属 2种 :小无翅蝗Zubovskiaparvula和柯氏无翅蝗Z .koeppen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4种蝗虫染色体数目 ( 2n♂ =2 1,XO)一致 ,染色体分组型式相近。从染色体带型特征来看 ,属内具有共性 ,构成标志性带纹特点 ,例如 ,小蹦蝗属M8染色体上具有端带 ;无翅蝗属X染色体具有特殊带纹。银染核仁组成区定位在两属各有特点 ,小蹦蝗属位于第 8号染色体端部区域 ;无翅蝗属位于X染色体端部区域。除上述属内共性之外 ,各物种C带带纹又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峨眉小蹦蝗带型极为特殊。文中还对上述4种蝗虫带型结构特征及其进化意义作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聂刘旺,汪鸣,郭超文[5](2000)在《虎斑颈槽蛇染色体带型及核型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心肌培养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用BSG法和银染技术分析了虎斑颈槽蛇的核型,G带和AgNOR_S。结果表明:虎斑颈槽蛇核型为2n=8M+6T+ZW+24m,NF=49,性染色体为ZW型;C带显色可观察到着丝粒C带、端粒C带和插入型C带;NOR_S位于NO.5长臂末端,未见异态。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本文还对叁个不同地理分布虎斑颈槽蛇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出该物种核型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8辑)——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专辑》期刊2000-06-30)
华蕾,聂刘旺,张锡然,郭超文,单祥年[6](1997)在《中华鳖的染色体带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鳖的染色体带型研究华蕾1聂刘旺2张锡然1郭超文2单祥年1(1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210097;2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芜湖241000)有关龟鳖类的染色体组型研究国内外已开展了不少工作(Car等,1986;郭超文等,1995),是爬行动物中...(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1997年S1期)
张承廷,黄晓尤,赵金山,魏光,刘友清[7](1996)在《豚鼠染色体带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内常见的叁色短毛豚鼠染色体进行显带处理,作了G带、C带和银染核型分析。经胰酶—吉姆萨G显带,表明豚鼠早中期单倍体共有201条带,每一条染色体均有数量不等的、明暗相间的带;各个染色体着丝点区域均显出深浅不同的C带,每两条同源染色体着丝点C带的染色强度相同,而不同染色体上,结构异染色质的数量是不等的,豚鼠的Ag-NORs(银染核仁组织者)一般有4对,分别位于1、2、10和15号染色体的端部。(本文来源于《上海实验动物科学》期刊1996年Z1期)
刘万兆,杨大同[8](1994)在《臭蛙群叁种蛙类核型及染色体带型的比较(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比较了3种臭蛙,即云南臭蛙(R. andersonii)、无指盘臭蛙(R.grahami)和滇南臭蛙(R.tiennanensis)的核型、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g-NORs)。结果表明,3种臭蛙的核型均为2n=26(NF=52),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与蛙科大多数种类的核型相似,但是染色体形态和次缢痕的位置和数目有差异。其中,云南臭蛙和无指盘臭蛙的核型相似程度比较大,与其他已报道的臭蛙类的核型相差不大,而滇南臭蛙的核型比较特殊,与其他臭蛙类的核型存在显着差异。 C-带技术显示的结果表明,3种臭蛙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有比较显着的C-带,而居间区C-带和端点C-带却存在明显的差异。3种中,滇南臭蛙的C-带带型比较特殊。有趣的是在研究中还发现,云南臭蛙的早中期细胞(染色体很长)染色体上发现了很多结构异染色质区,除着丝点C-带外,几乎所有的染色体上都有居间区或端点C-带,而在晚中期细胞中所观察到的C-带数目却较少,除着丝点外,只在少数染色体上发现了C-带。 云南臭蛙和无指盘臭蛙的Ag-NORs位于第10对染色体的长臂上,与该染色体上的次缢痕位置相对应,而滇南臭蛙的Ag-NORs位于第6对染色体的长臂上。 综上所述,云南臭蛙与无指盘臭蛙的核型及带型较相似,与其他臭蛙相比也有不少共同之处,而滇南臭蛙的核型和带(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1994年S1期)
张锡然,朱红阳,陈宜峰[9](1993)在《长春地区褐家鼠染色体带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我国东北长春地区褐家鼠的核型、带型(G—带、C—带和Ag—NO—Rs)特点,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褐家鼠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核型和带型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为分析我国家鼠属动物的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3年04期)
王桂宏[10](1993)在《染色体区带特异性绘图:应用微切割染色体带的PCR产物建立探针池进行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一文中研究指出染色体绘图是一种新技术,它应用微切割染色体区带的PCR产物建立探针池进行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GISS),并且把染色的原位杂交和染色体的原位抑制杂交结合起来。它将对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和进展起重大作用。微切割染色体的标本来自健康供血者(46,XX、46,XY)。病例1核型为46,XY/47,XY+mar,EBV转化淋巴细胞;病例2和病例3核型分别为46,-XY,+t(X;Y)(p21.3;p11.2)和5倍X染色体。材料分别来自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含人类2号染(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期刊1993年01期)
染色体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展了条斑星鲽染色体C-带、Ag-NORs带及G-带的研究。结果发现,条斑星鲽染色体显示较为复杂的C-带,有4对染色体整体呈阳性深染,分别为3、13、20、22号染色体;3对具居间C-带,分别为1、4、8号染色体;9号染色体整体显示阴性,其余有大小不一的着丝粒C-带。计算其异染色质含量为54.91%。银染分裂相中Ag-NORs出现的数目以两个的频率最高,达87.5%,与此相一致,在间期核中通过银染表现出两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的频率也最高,故确定条斑星鲽染色体具有1对Ag-NORs,位于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为端部Ag-NOR。Ag-NORs的数目为1~3个,以出现两个Ag-NOR的频率最高,达87.5%,与此相同的是,在间期核中,通过银染表现出两个核仁的间期核数目的频率也最高。G-带研究显示,条斑星鲽有37条深染带,22条浅染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带论文参考文献
[1].贾光风,李雅娟,钱聪,高敏.大鳞副泥鳅(2n♀)×泥鳅(4n♂)杂种后代染色体带型及FISH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
[2].王妍妍,柳学周,徐永江,刘新富.条斑星鲽染色体带型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1
[3].赵斌.正常染色体带型的动画设计与教学[J].中国当代医药.2009
[4].马恩波,郭亚平.四种斑腿蝗科昆虫染色体带型的比较[J].昆虫学报.2001
[5].聂刘旺,汪鸣,郭超文.虎斑颈槽蛇染色体带型及核型多样性的研究[C].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8辑)——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专辑.2000
[6].华蕾,聂刘旺,张锡然,郭超文,单祥年.中华鳖的染色体带型研究[J].遗传.1997
[7].张承廷,黄晓尤,赵金山,魏光,刘友清.豚鼠染色体带型分析[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6
[8].刘万兆,杨大同.臭蛙群叁种蛙类核型及染色体带型的比较(英文)[J].动物学研究.1994
[9].张锡然,朱红阳,陈宜峰.长春地区褐家鼠染色体带型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10].王桂宏.染色体区带特异性绘图:应用微切割染色体带的PCR产物建立探针池进行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