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碰撞诱导解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诱导,质谱,西林,离子,线性,蛋白质,胞嘧啶。
碰撞诱导解离论文文献综述
楚士颖[1](2019)在《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的碰撞诱导解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结构解析与串联质谱分析都离不开解离技术,在涉及物质结构分析的蛋白质组学以及生物化学等领域中,通过阱内离子解离技术得到的碎片离子信息推断前体离子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分析对质谱提出的新需求,研究人员陆续开发了一系列阱内离子解离技术,但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低质量截止效应(LMCO);(2)碎片种类不够丰富;(3)解离效率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开发了一台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在质量分析器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整机的设计,重点进行了前后预四极-四极杆质量分析器的仿真和机械设计,在搭建完整个仪器平台后,对整机性能指标进行测试,仪器的质量扫描范围为0-2000 amu,分辨率达到单位分辨,线性回归方程中的相关系数R~2=0.9995。为了提高解离效率,利用平台四极杆和离子阱轴向组合的特点,针对仪器参数对新型离子解离技术进行仿真,通过对解离前和解离时两个状态下母离子运动轨迹的仿真,验证解离技术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平台,设计了新型碰撞诱导解离技术的实验。通过射频电压和腔内气体压力等质谱参数对不同样品解离效率的影响,总结出新型碰撞诱导解离技术的规律及特点,并与常规碰撞诱导解离效率进行比较,得到较好结果。最后将新型碰撞诱导解离技术与常规碰撞诱导解离技术结合,扩展仪器功能并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吴镛峰,霍妲雨佳,祖莉莉[2](2018)在《电喷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研究抗菌肽GW10的气相碰撞诱导解离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电喷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对抗菌肽GW10在低能碰撞诱导解离(CID)条件下的解离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不同解离能时碎片离子的种类及丰度确定肽的断裂位点,从而对其在生物液相环境中的降解进行推测。通过研究表明,不同质子化抗菌肽GW10的共同断裂位点为R3-P4,其他位点因质子化不同而稍有不同。(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王悦,田志新[3](2017)在《完整N-糖肽高能碰撞诱导解离通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基化修饰是蛋白质中最常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哺乳动物中超过50%的蛋白可能发生糖基化修饰[1];基于液-质联用的糖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糖蛋白分析的最新发展的分析手段之一[2-4]。对完整糖肽的分析理论上可以同时获得糖基化位点及其拓扑结构的完整信息。本文利用ThermoQ Exactive轨道阱质谱仪,以标准糖蛋白Ovalbumin(OVA)的trypsin酶解N-糖肽为模型,对完整N-糖肽的高能碰撞诱导解离(Higher-energy Collisional Dissociation, HCD)的解离通道进行了全面研究;获得了不同归一化碰撞能量(Normalized collision energy, NCE)下的解离特征:(1)低能量下糖苷键优先解离,二级谱中观测到氧鎓离子(m/z 168, 204, 366)及含有完整肽段的糖链碎片离子;(2)高能量下肽段开始解离,二级谱中观测到b/y离子的信号。结合基于同位素轮廓指纹比对的蛋白质数据库搜索引擎ProteinGoggle[5]与N-多糖数据库搜索引擎GlySeeker[6]的数据解析,我们发现阶梯NCEs 28, 32和36的组合能给出最全面、最可信的N-糖肽的鉴定(图1);共鉴定到22条OVA完整N-糖肽。(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期刊2017-12-09)
楚士颖,江游,黄泽建,邱春玲,田地[4](2017)在《新型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仪阱内碰撞诱导解离操作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碰撞诱导解离(CID)是对离子阱中特定质荷比的母离子施加一个与其共振频率相同的正弦波,使其与阱内气体分子相撞,从而导致离子解离的过程,也是通过碎片离子推断母离子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被广泛用于串级质谱分析(MSn)中[1,2]。近年来,离子阱内的新型解离方法开发是质谱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3,4]。本研究基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仪器平台,提出了一种新型阱内解离操作方法。该平台仪器原理如图1所示,叁段四极杆和单段双曲线性离子阱轴向组合,本方法将四极杆射频高压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到离子阱射频电源输出上,实现了阱内离子解离,其实现过程为:(1)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将样品离子化;(2)离子阱捕获目标离子,将离子移动到合适的q点;(3)四极杆射频电压升高并持续几十毫秒,对阱内离子进行解离;(4)扫描离子阱射频电压获得碎片离子质谱图(图1a)。应用本方法对缩宫素[M+2H]~(2+)、缩宫素[M+H]~+、利血平[M+H]~+的解离效率分别为:33%、63%、55%,应用传统CID操作方法对它们的解离效率分别为:23%、49%、50%(图1b)。实验结果说明,本方法无需额外施加波形只需调节四极杆射频电压幅度即可实现阱内碰撞诱导解离,效率较传统方法有所提高,为该仪器平台提供了一种新的碰撞诱导解离操作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1:新仪器新技术》期刊2017-12-09)
刘新玮,周晓煜,欧阳证[5](2017)在《选择性离子传输与表面碰撞诱导解离》一文中研究指出质谱已迈入生命科学领域,成为分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的一种重要表征手段。以自顶向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为代表的质谱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方法建立在离子激发、解离方法之上,发展出电子转移裂解(ETD)、碰撞诱导解离(CID)、表面碰撞诱导解离(SID)、红外多光子解离(IRMPD)、紫外光解离(UVPD)等多种方法。在这些技术中,SID具有快速、高效等特点,对蛋白及其复合物的非共价键结构解析有独特的优势[1]。本文报道一种可以实现SID功能的装置研制以及应用,在两个串联线性离子阱[2]间放置一种环状的SID装置,完成了对该SID装置的设计和安装(图1a, b),SID电极结构根据COMSOL仿真结果进行了优化(图1c, d)[3]。仿真了不同状态的离子质荷比在100-1000Da、动能在40-100eV、入射角在0-45°的各种条件,通过调整施加在电极上的电压可以控制离子的运动轨迹,使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与碰撞表面发生碰撞,碰撞后的离子可以100%的通过SID装置并被囚禁在线性离子阱2中。图1e为叁种多肽混合物样品离子囚禁在线性离子阱1中,通过轴向选择性传输将质荷比为524的离子传输到线性离子阱2中做串级质谱分析的谱图;图1f为利血平离子经过SID装置后,产生的离子囚禁在线性离子阱2中做质量分析得到的质谱图。(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1:新仪器新技术》期刊2017-12-09)
王曌[6](2016)在《第一部分:碰撞诱导解离和高能碰撞解离方式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比较,第二部分: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IgA肾病的尿液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比较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 CID)和高能碰撞解离(high energy collision dissociation, HCD)两种离子裂解方式在蛋白质组学分析方面的差异。研究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和细胞裂解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碰撞诱导解离(CID)和高能碰撞解离(HCD)两种离子裂解方式对样品进行分析,比较所鉴定到的多肽和蛋白数目,确定两种离子裂解方式在蛋白质组学分析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在简单样品牛血清白蛋白中,HCD碎裂方式所得的谱图匹配率和多肽Mascot得分较高,表明其质谱图质量较高。在复杂样品细胞裂解物中,CID碎裂方式鉴定到的谱图数、多肽数和蛋白数目较多,表明该方式灵敏度较高;HCD碎裂方式所得质谱图匹配率较高、Mascot得分较高,表明其质谱图质量较好。研究结论:这两种方式均可用于大规模蛋白质组学分析,CID方式可以提供更高的灵敏度,HCD方式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质谱谱图。研究目的:研究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IgA肾病患者的尿液差异表达蛋白。研究方法:提取维吾尔族IgA肾病组、维吾尔族健康对照组、汉族IgA肾病组以及汉族健康对照组尿液蛋白质,iTRAQ定量标记后进行2DLC-MS/MS分析。利用scaffold软件对MS/MS肽段进行分析,在Swissprot数据库中搜寻蛋白并定量。差异表达蛋白界值fold change≥2且P<0.05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表达。研究结果:总共鉴定出842种蛋白。维吾尔族IgA肾病与维吾尔族健康对照比较,224个蛋白质有显着差异表达(168个蛋白上调,56个蛋白下调);汉族IgA肾病与汉族健康对照比较,96个蛋白质有显着差异表达(74个蛋白上调,22个蛋白下调)。在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中,维吾尔族与汉族共同鉴定到的蛋白共有45个。维吾尔族和汉族IgA肾病组均有免疫系统的激活,并且存在脂肪酸代谢异常,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显着增多,而结合蛋白和细胞内相关蛋白显着减少。维吾尔族IgA肾病差异蛋白集中于细胞存活和细胞活力,凝血系统、补体系统的激活;而汉族IgA肾病差异蛋白多为细胞迁移和细胞运动功能、催化活性和多细胞有机体过程相关蛋白。并用Western Blot方法对ADIPOQ、SERPINC1、ICAM-1、TGFBR1和TIMP-1五个蛋白进行了验证。研究结论:尿液中差异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反映IgA肾病状态下的病理生理变化,为明确IgA肾病的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无创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6-05-01)
王曌,孙伟[7](2016)在《碰撞诱导解离和高能碰撞解离方式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CID)和高能碰撞解离(high energy collision dissociation,HCD)两种离子裂解模式在蛋白质组学分析方面的差异,分别应用这两种模式对牛血清白蛋白和细胞裂解物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所鉴定到的多肽和蛋白数目,发现在牛血清白蛋白中,HCD碎裂方法所得的谱图匹配率和多肽Mascot得分均较高,表明其质谱图质量较好。在复杂样品细胞裂解物分析中,CID碎裂方法鉴定到的谱图数、多肽数和蛋白数目均较多,表明该模式的灵敏度较高;HCD碎裂方法所得的谱图匹配率和Mascot得分均较高,表明其质谱图质量较好。因此,这两种模式均可用于大规模蛋白质组学分析,CID模式可提供更高的灵敏度,而HCD模式则可获得更高质量的质谱谱图。(本文来源于《质谱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陈华鹏,张淑琴,董俊国,翁端,程平[8](2015)在《质子化胞嘧啶碰撞诱导解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较高的去簇电压(DP)下,使用叁重四极杆质谱仪通过电喷雾胞苷的甲醇-水溶液产生了质子化的胞嘧啶[C+H]+。[C+H]+的碰撞诱导解离过程共有4个相互竞争的解离通道,分别为脱去NH3分子(-17u)形成相对强度较高的碎片离子m/z95;脱去异氢氰酸HNCO(-43u)和H2O(-18u)分别形成m/z69和m/z94;脱去C2NH3(-41u)产生相对强度较低的碎片离子m/z71,随后对这些碎片离子进行了结构确定。通过量化计算对该过程进行了模拟:首先,对9种质子化胞嘧啶的异构体进行了优化,并给出了它们之间异构化过程的势能面曲线;其次,基于质子化胞嘧啶的初始结构对这4个解离通道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和推导。模拟结果表明,丢失NH3、HNCO、H2O和C2NH3这4个解离通道的势垒分别为292.2、355.0、586.6和838.6kJ/mol,此结果与质子化胞嘧啶碰撞诱导解离过程中产生的离子m/z95、69、94和71的丰度大小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质谱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鑫[9](2014)在《电喷雾质谱研究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碰撞诱导解离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应用电喷雾电离源结合叁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针对含β-内酰胺环抗生素即青霉素类药物分子进行研究,并结合理论计算详细分析了该类药物分子结构特征和碰撞诱导解离路径。在本文最后一章,介绍了自行设计的低温氧化装置,并针对二甲醚样品展开定量分析。第一章绪论内容,集中介绍了质谱仪器的历史、发展和应用前景,就质谱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做了简明扼要介绍。作为衡量质谱仪器的参数如分辨本领、质量分析范围、灵敏度等做了一一论述。重点分析了几类电离源方式的优劣,针对本课题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特征,着重阐述了电喷雾电离源、单四极质量分析器、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和离子检测器。在第二章实验装置和理论计算方法中,主要介绍了本实验核心装置ABSCIEX公司生产的Q-star pulsar I质谱仪,就其运行模式、使用方法、离子运动路径以及相关的气路系统、电路系统和真空设备均做了充分描述。然后分析了本课题组自制的电喷雾电离源构造和特征,就本研究内容所涉及到的量子化学理论计算PM3方法做了详细说明,后续理论分析内容都是基于此方法并获得计算结果。第叁章是本文核心环节,针对两种青霉素类药物分子: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的碰撞诱导解离路径展开分析和讨论。电喷雾电离作为一种软电离方式,广泛应用于极性化合物、难挥发化合物和热不稳定性化合物,故使用其研究药物分子。针对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的分子特性,首先获得了母体的准分子离子峰的信号,然后比较了不同碰撞能量下质谱图的变化,分析其母体随碰撞能量变化趋势。接着分析相应的碎片离子的解离路径,并比较分析物间的异同。再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可知,β-内酰胺环明显具有环开裂倾向,与β-内酰胺环相连接的噻唑烷环也容易发生脱裂现象。通过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总结出此类药物分子的裂解过程,为人体内药物分子代谢和环境中药物分子的降解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是介绍自行设计的低温氧化装置,氧化、热解和预混火焰燃烧是研究燃烧动力学模型的几类方式,故研究低温氧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氧化过程与温度关联十分敏感,在长链酯以及带有长支链的芳烃都存在明显负温度区域。利用流动管所具有的装置结构简单、容易设定反应的滞留时间、气体流动过程稳定且压力设定方便等特点,本章详细介绍了设计流动管低温氧化装置的过程:从设备材料的选择、滞留时间计算、流动管尺寸设定到外部装置的组配和气路系统直到真空系统的设计。最后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设备测试了二甲醚样品低温氧化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5-01)
刘光宪,管珊红,王辉,冯健雄[10](2013)在《碰撞诱导裂解-电子转移解离(CID-ETD)质谱对糖基化多肽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碰撞诱导裂解-电子转移解离液相串联质谱(LC LTQ-ESI CID/ETD MS-MS)分析胃蛋白酶酶解后的糖基化卵清蛋白肽。结果表明:碰撞诱导裂解一级质谱(CID MS)可以对糖基化多肽进行初步识别和鉴定;碰撞诱导裂解二级质谱(CID MS-MS)可以作为通过裂解多肽链实现部分糖基化肽位点的定位分析,但峰值较小,杂峰较多,形成了部分中性丢失的新峰。电子转移解离二级质谱(ETD MS-MS)比较适合于氨基酸序列长度为中等,带2个电荷的糖基化修饰肽段的裂解,对于较大分子质量的糖基化修饰肽的ETD(电子转移解离)裂解片段较少,判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发展碰撞诱导裂解中性丢失叁级质谱(CID-NL-MS3)技术对分子质量较大糖基化肽的糖基定位及定性分析。(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17期)
碰撞诱导解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电喷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对抗菌肽GW10在低能碰撞诱导解离(CID)条件下的解离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不同解离能时碎片离子的种类及丰度确定肽的断裂位点,从而对其在生物液相环境中的降解进行推测。通过研究表明,不同质子化抗菌肽GW10的共同断裂位点为R3-P4,其他位点因质子化不同而稍有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碰撞诱导解离论文参考文献
[1].楚士颖.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的碰撞诱导解离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吴镛峰,霍妲雨佳,祖莉莉.电喷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研究抗菌肽GW10的气相碰撞诱导解离过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3].王悦,田志新.完整N-糖肽高能碰撞诱导解离通道的研究[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2017
[4].楚士颖,江游,黄泽建,邱春玲,田地.新型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仪阱内碰撞诱导解离操作方法[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1:新仪器新技术.2017
[5].刘新玮,周晓煜,欧阳证.选择性离子传输与表面碰撞诱导解离[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1:新仪器新技术.2017
[6].王曌.第一部分:碰撞诱导解离和高能碰撞解离方式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比较,第二部分: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IgA肾病的尿液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7].王曌,孙伟.碰撞诱导解离和高能碰撞解离方式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比较[J].质谱学报.2016
[8].陈华鹏,张淑琴,董俊国,翁端,程平.质子化胞嘧啶碰撞诱导解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J].质谱学报.2015
[9].李鑫.电喷雾质谱研究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碰撞诱导解离机理[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10].刘光宪,管珊红,王辉,冯健雄.碰撞诱导裂解-电子转移解离(CID-ETD)质谱对糖基化多肽的分析[J].食品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