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民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平民,文学,当代文学,周作人,胡适,文学革命,鲁迅。
平民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玮[1](2019)在《平民立场:当代文学研究“第叁维”》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文学研究呈现出“思想凸显”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文学思想的标准?如何把握文学审美和文学政治之间的关系?有关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问题引发诸多关注和争议。针对这些问题,刘志权提出“平民立场”这一概念,并在《第叁维度——平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31)
李钊平[2](2019)在《改革开放进程的全景书写 城市平民生活的文学表达——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转发这一重要指示,鼓励城市青年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由此,全国两千多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投身这场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青年运动。此后近十年间,他们中许多人通过招工、参军、高考或不同途径返回不同城市。上山下乡运动渐成历史,关于这场运动的回顾反思却不绝如缕,文学书写更是蔚为大观。其中,作家梁晓声的作品高扬理想主义精神和人道情怀,聚焦"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充盈浓烈情(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李晓南[3](2019)在《浅析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在精神内涵上,与其"人的文学"观是一以贯之的。具体说来,周作人要求平民文学在文体形式与思想内容上,具有普遍与真挚的特点;同时,为了将平民的生活提高,得到适当的一个地位,他也强调文学应具超越精神,认为文艺作品不能仅为了迎合"平民""思想趣味"而作。(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8期)
艾翔[4](2019)在《1970年代文学平民性隐蔽创作的一个样本——梁斌《翻身记事》的书写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斌创作于1970年代的小说《翻身记事》以独特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显示出在主流小说创作模式框架内的艺术技巧探索,营造了浓郁的时代乡村氛围。小说体现出的"平民性"同带有精英性政治色彩的文艺政策不是简单粗暴的"反抗",而是融合。透过对作家自身的文化资源的分析,可以见出作家对民间社会的强烈体认以及写作技巧和资源对民间元素的倚重。作家借助深切的平民立场,通过回首"十七年"和坚持自我,试图努力弥合"文革"同"十七年"之间的裂隙,其艺术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范家进,金丽娜[5](2019)在《从“平民文学”到“底层文学”的反思与追问》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周作人、胡适、鲁迅等人围绕"平民文学"各自提出了不同见解,周作人倡导"普遍与真挚",胡适主张"田野的文学",鲁迅则指出"平民文学"尚未存在,论争导致"平民文学"这一概念产生了较大的歧义。新世纪出现"底层文学"论争,其中关于概念界定、写作主体、底层经验等的论述,可以在鲁迅、周作人等人"平民文学"的理念中找到潜在关联。从文学的作者、受众和精神品质叁个方面来考察新世纪"底层文学"乃至"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必须有勇气正视这样的现实:真正的"平民时代"尚未到来。(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小东[6](2019)在《俗文学作品中的近代京津地区平民“无讼”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俗文学作品,可见近代京津地区平民的"无讼"观念受精英阶层"息讼"话语的影响,一方面基本认同精英关于诉讼成本高的描述,产生"厌讼"、"惧讼"情绪;另一方面,认为一旦有冤情,应当坚决诉讼洗冤,并对胜诉抱有很大信心。此外,边缘人物常被设计为诉讼故事的主角,使观众从其诉讼的过程中得到消遣。这种多样化表达的"无讼",隐含着某种"好讼"的动机。(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廖宁[7](2018)在《“五四”时期“平民文学”的诉求与差异——以周作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论发展史上,周作人是第一个提出"平民文学"的理论家,随着时间推移,"平民文学"逐渐转向具有政治色彩的"大众文艺"、"工农兵文艺"。重返"五四"新文学发生的现场,可知在追求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新文化阵营由最初共同对抗传统走向了分化,这一分化的原因一向被简单地归结为周作人背离了"平民文学"的初衷。实际上,通过考察新文化阵营对"平民文学"的诉求与差异,审视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思想脉络,可以发现,周作人始终在坚持具有"人的文学"核心思想的"平民文学"。(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吴婉婷[8](2018)在《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民文学"思想是徐嘉瑞文学思想的核心,萌生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热潮中,与多位文学革命先驱的"平民文学"观相互影响。徐嘉瑞倾毕生之力建设"平民文学"思想,具体内涵随时代及其思想转变不断深化,形成了具有徐嘉瑞特色的"平民文学"思想,对该思想的理解需分为早、中、晚叁个不同时期。当然,站在今天文学角度反思,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方面过于强调文学实用性而忽略了其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未给予每个阶段的"平民文学"以清晰的界定。(本文来源于《昭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婉婷[9](2017)在《徐嘉瑞基于“平民文学”思想的文学创作语言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嘉瑞以"平民文学"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重视底层民众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也重视文学对平民大众之影响。基于此,徐嘉瑞的文学创作以文学语言作为媒介,通过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体现其"平民文学"思想。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受到不同历史语境的影响,处于不断深化和拓展的状态,徐嘉瑞对文学语言的使用亦在不同时期进行了调整和变化,使用明白如话的白话、质朴本色的云南方言俗语和通俗易通的大众语进行文学创作。(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吴婉婷[10](2017)在《徐嘉瑞基于“平民文学”思想的“叁线文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徐嘉瑞在文学史书写和研究中,为解决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规律和变革中的动力两方面问题,基于其"平民文学"思想之核心,提出了在当时颇有创见的新文学史观——"叁线文学观",即以创作主体为标准划分文学类型和审视文学发展趋势,核心在于重视"平民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徐嘉瑞通过"叁线文学观"认为"平民文学"是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正统文学发展的基石和养分。徐嘉瑞在民国初期提出"叁线文学观",使"平民文学"成为了颠覆传统、重构意识形态的学术资源。(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7年09期)
平民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转发这一重要指示,鼓励城市青年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由此,全国两千多万知识青年离开父母,投身这场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青年运动。此后近十年间,他们中许多人通过招工、参军、高考或不同途径返回不同城市。上山下乡运动渐成历史,关于这场运动的回顾反思却不绝如缕,文学书写更是蔚为大观。其中,作家梁晓声的作品高扬理想主义精神和人道情怀,聚焦"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充盈浓烈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民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玮.平民立场:当代文学研究“第叁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李钊平.改革开放进程的全景书写城市平民生活的文学表达——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浅论[J].文艺评论.2019
[3].李晓南.浅析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J].青年文学家.2019
[4].艾翔.1970年代文学平民性隐蔽创作的一个样本——梁斌《翻身记事》的书写策略[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
[5].范家进,金丽娜.从“平民文学”到“底层文学”的反思与追问[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李小东.俗文学作品中的近代京津地区平民“无讼”观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廖宁.“五四”时期“平民文学”的诉求与差异——以周作人为中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吴婉婷.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8
[9].吴婉婷.徐嘉瑞基于“平民文学”思想的文学创作语言观[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
[10].吴婉婷.徐嘉瑞基于“平民文学”思想的“叁线文学观”[J].理论月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