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寰枢椎不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螺钉,脊柱,固定器,关节,不稳,不稳定性,后路。
寰枢椎不稳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杨益民,李曙明,任志伟,王民[1](2019)在《数字化骨科理念辅助椎弓根置钉在寰枢椎不稳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置钉技术用于寰枢椎不稳椎弓根置钉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寰枢椎不稳病例,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个体化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模拟置钉,获取最佳置钉点、置钉角度等个体化置钉数据,并于术中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通过CT扫描评价置钉准确性,测量术前、术后患者寰齿间隙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颈延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固定效果、稳定性、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3例患者均采用3D打印辅助置钉技术进行内固定治疗,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复位及内固定效果满意。共置入椎弓根螺钉31枚,其中29枚完全在椎弓根内,置钉准确率为93.5%。寰枢椎较术前明显复位,术后寰齿间隙、颈延角和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上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均较高。(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6期)
谢梦琦,孟令志,郭明明,王亚楠,郭龙生[2](2019)在《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4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A组),另32例采用单纯Goel技术治疗(B组)。术后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内固定失败率、骨融合率、寰齿前间距(A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12个月,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显着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无内固定失败病例。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A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与单纯Goel技术相当,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还可减少自体骨植骨量,增加植骨面积,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补充技术。(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陈凯,陈绪国,胡勇,袁振山,董伟鑫[3](2019)在《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寰枢椎不稳症患者32例,均采用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螺钉在CT横断面和矢状面的位置,记录术前和术后3个月颈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随访观察临床疗效、骨折复位、稳定性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共置入螺钉128枚螺钉。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最佳安全钉道和实际钉道的进针点、钉道方向的偏差较小。术后均无脊髓损伤、硬膜破裂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随访12~32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3个月枕颈部疼痛缓解,颈部活动范围基本接近伤前水平;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断端达到骨性融合;随访期间颈椎序列良好,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寰枢关节失稳。结论个性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减少神经血管等严重并发症。(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史玉林,王炳武,刘伟强,于明东,张晓霞[4](2018)在《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椎弓根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临床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有一定难度。目前,辅助寰枢椎椎弓根钉置钉的方法众多,但大多存在设计、操作使用繁琐复杂等问题。目的:总结分析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椎弓根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8至2017年12月使用术前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治疗的14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26~67岁,平均(47.3±13.8)岁。陈旧性骨折5例,齿状突畸形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术前将患者的寰枢椎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生成叁维模型,数字化设计椎弓根螺钉的最佳钉道并生成相应文件,测量记录进钉点的位置及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数据。通过3D打印机打印实物模型。在实物模型上模拟置钉。术中根据术前设计完成螺钉通道,攻丝后置入螺钉。术后行CT扫描比较手术前后内倾角、头倾角变化,并进行螺钉位置分级,评价螺钉准确性。随访确定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0~200 min,平均(146±34)min;术中出血量150~300 ml,平均(213±45)ml;透视5~11次,平均(7.4±1.5)次;术后拔管前引流总量90~200ml,平均(140±34)ml。共置入56枚螺钉。螺钉准确性:0级占94.6%(53/56),Ⅰ级占5.4%(3/56),Ⅱ、Ⅲ级为0。手术前后螺钉内倾角和头倾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36个月,平均(18.6±8.1)个月。无椎动脉、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出现。至末次随访均植骨融合,VAS评分从术前(3.9±1.1)分(3~6分)降至(0.9±0.6)分(0~2分),9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 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结论:通过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寰枢椎不稳治疗,方法简便,可充分了解局部情况,指导手术,提高置钉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侯海涛,王亚楠,付松,邵诗泽,黄相鹏[5](2018)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23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8月,本科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23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新鲜齿状突骨折7例,陈旧齿状突骨折5例,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3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颅底凹陷症1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9~61岁,平均35.6岁。结果:手术时间为123~201min,平均157min;术中出血量为189~762mL,平均355mL.术中无椎动脉出血、脊髓损伤,静脉窦出血4例,给予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未发生血肿压迫、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23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0~51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过程中,无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发生,位置良好,23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5.1个月。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8.01±2.11)分提高到(13.96±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能有效重建脊椎序列,改善临床症状,允许患者早期下地,固定可靠,风险相对较小,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寰枢椎不稳较好的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颜钊[6](2018)在《同侧半寰椎后弓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同侧半寰椎后弓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治疗的寰枢不稳患者13例,这些患者难以实施常用寰椎椎弓根螺钉,采用同侧半寰椎后弓螺钉行后路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后疼痛情况,术前、术后疼痛比较采用VAS评分标准,术后的植骨融合情况、手术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1)13例患者术后颈部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区暴露充分,能够直视寰椎后弓的形状,判断螺钉的走行方向,手术难度降低。(3)手术时间135-180min,平均168min。(4)手术出血量100-150ml,平均出血量为135ml。(5)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不愈合情况,无红肿、流脓,伤口无渗血、渗液。(6)术后随访3个月,发现患者疼痛较前明显好转,X片未见螺钉松动、断裂,钉道周围未见间隙;随访6个月,发现螺钉位置良好,未见螺钉松动、断裂,钉道周围未见间隙,钉道周围已逐渐融合;术后随访12个月,发现13例患者螺钉位置良好,未见断钉断棒,钉道周围未见间隙,提示愈合过程未受影响。结论:(1)同侧半寰椎后弓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效果较好,体现在:①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②手术操作相对简单;③手术时间相对较短;④手术的出血量相对较少;⑤伤口感染率低;⑥术后随访发现,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发生,愈合过程良好。(2)远期疗效有待通过扩大样本量、实施长期随访研究来进一步确认。(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8-05-21)
张国旺[7](2018)在《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叁维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上颈椎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2、在已建立模型上研究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结构性植骨技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3、探讨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加结构性植骨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伴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将一名健康志愿者的CT资料通过建模软件重建为颈椎叁维几何模型、对图像信息进行参数设置,建立上颈椎模型。与文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对正常模型图像进行编辑,建立Jefferson骨折有限元模型。2、在所建立的寰椎Jefferson骨折模型中模拟加载3种不同的内固定手术方式:双侧寰枢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双侧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单侧寰枢椎弓根螺钉固定加结构性植骨技术,模拟并得出3组模型在颈椎屈伸、侧屈和旋转过程中的参数,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3、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22例不稳定寰椎骨折伴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结构性植骨进行手术治疗(A组),并与同期收治的另外22例采用双侧椎弓根钉加结构性植骨治疗(B组)相比较,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椎弓根螺钉置入成功率、术后寰枢椎稳定性及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比较两组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建立了完整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通过与相关文献报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2、通过比较各个节段的活动,和植入物的最大应力等指标得出,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技术在前屈后伸活动度中有明显优势,病变节段很好的控制活动度,相邻节段基本不影响活动度。而在侧弯和旋转活动度中,单侧置钉与双侧置钉的方法各有优势。3、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4~48个月,平均28.4个月。A组手术时间(123.35±18.21)min,术中出血量(218.45±80.16)ml,住院时间(7.05±1.02)d,住院费用(4.57±0.88)万元,椎弓根螺钉置入成功率100%,寰枢椎稳定性得到即刻恢复,未出现术后并发症。B组手术时间(173.35±12.44)min,术中出血量(318.16±61.67)ml,住院时间(7.22±0.82)d,住院费用(6.73±0.17)万元,椎弓根螺钉置入成功率100%,寰枢椎稳定性得到即刻恢复,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VAS及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技术可以起到固定骨折、维持稳定的作用,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是钉棒固定系统方法的一种补充。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技术与双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髂骨块植骨融合技术的临床疗效相近,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对于伴有一侧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而不适合置钉的不稳定寰椎骨折,单边固定亦可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陈俊宇[8](2018)在《O-arm红外导航与徒手法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中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O-arm红外导航辅助置钉与徒手法置钉治疗的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中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方法:选取自2016年01月-2018年02月于我院接受O-arm红外导航辅助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29例,将其作为导航组;另选取自2010年0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骨科在非导航辅助下行徒手椎弓根螺钉术治疗的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21例,将其作为徒手组;两组患者术后常规行颈椎CT检查来评估置入螺钉的情况;我们采用Neo等的方法,将螺钉位置分为4个等级:0级,螺钉全部位于椎弓根内部,未穿出椎弓根的皮质;1级,椎弓根螺钉有穿破皮质,但<2mm;2级,椎弓根螺钉穿破皮质≥2mm,但<4mm;3级,椎弓根螺钉穿破皮质≥4mm。观察记录两组置入螺钉的等级情况,并将两者的置入螺钉的精确性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并未出现明显的与置入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导航组中29例患者分别置入25枚C1椎弓根螺钉、51枚C2椎弓根螺钉,共计76枚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出现0级螺钉69枚(90.8%),1级螺钉7枚(9.2%),没有置入2级、3级螺钉;而徒手组21例患者中共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61枚,包括22枚C1螺钉和39枚C2螺钉,其中有0级螺钉48枚(78.7%),1级螺钉8枚(13.1%),2级螺钉3枚(4.9%)以及3级螺钉2枚(3.3%);导航组和徒手组在置入螺钉精确性的分级上与置入0级螺钉的精确性上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46)。结论:与传统的徒手法置钉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相比,使用O-arm红外导航辅助置钉可有助于提升置入的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胡勇,陈绪国,袁振山,董伟鑫,赖欧杰[9](2018)在《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 10.0软件叁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化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2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并椎板螺钉固定。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4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6枚,枢椎椎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寰枢椎不稳提供更合理的置钉方式。(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栗启迪,刘涛,高延征,代志鹏,陈光[10](2018)在《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病人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为23~65岁、平均(51.3±8.4)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通过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人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3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7~35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呼吸困难1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渗液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症状后均好转。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及寰枢椎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时,寰枢椎间植骨均获得较满意的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36例病人JOA评分、SAC及NDI分别为(14.36±1.69)分、(14.58±1.86)mm、19.24±7.57,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9例非外伤病人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活动度相比术前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可有效复位、牢靠固定,且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疗效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骨科》期刊2018年02期)
寰枢椎不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4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A组),另32例采用单纯Goel技术治疗(B组)。术后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内固定失败率、骨融合率、寰齿前间距(A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12个月,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显着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无内固定失败病例。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A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与单纯Goel技术相当,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还可减少自体骨植骨量,增加植骨面积,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补充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寰枢椎不稳论文参考文献
[1].王莹,杨益民,李曙明,任志伟,王民.数字化骨科理念辅助椎弓根置钉在寰枢椎不稳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2].谢梦琦,孟令志,郭明明,王亚楠,郭龙生.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J].脊柱外科杂志.2019
[3].陈凯,陈绪国,胡勇,袁振山,董伟鑫.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疗效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9
[4].史玉林,王炳武,刘伟强,于明东,张晓霞.3D打印及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椎弓根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8
[5].侯海涛,王亚楠,付松,邵诗泽,黄相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23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8
[6].颜钊.同侧半寰椎后弓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D].吉首大学.2018
[7].张国旺.单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叁维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8].陈俊宇.O-arm红外导航与徒手法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中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比较[D].苏州大学.2018
[9].胡勇,陈绪国,袁振山,董伟鑫,赖欧杰.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J].脊柱外科杂志.2018
[10].栗启迪,刘涛,高延征,代志鹏,陈光.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疗效分析[J].骨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