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遗传多样性研究

中国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遗传多样性研究

郭洁[1]2016年在《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克服》文中指出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已逐步发展成为水稻(Oryza sativa L.)超高产育种的一条重要途径。籼稻(indica)和粳稻(japonica)是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其杂种F1表现出强大的杂种优势,但是,普遍存在的杂种不育现象严重阻碍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本研究分析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座Sa和S5的等位基因变异,利用功能标记筛选出不同基因型的品种,为杂交育种提供更多的种质来源。并通过聚合育种培育出华粳籼74广亲和系和不同粳稻背景的粳型亲籼系,克服了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杂种不育基因座S5的功能标记对来源各国及全国各地的144个品种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发掘出74个基因型为S5-i/S5-i的品种,62个基因型为S5-j/S5-j的品种,以及8个基因型为S5-n/S5-n的品种,为杂交育种提供了更多的种质来源。从华粳籼74单片段代换系文库中筛选出9个携带S5位点的单片段代换系,存在3种等位基因类型,其中携带S5-n等位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与携带S5-i等位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以及携带S5-j等位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杂交都能产生正常育性的后代,但携带S5-i等位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与携带S5-j等位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杂交的杂种F1由于携带S-j的配子败育而表现为半不育。2、利用杂种不育基因座Sa的功能标记分析供体亲本以及单片段代换系的基因型,发掘出14个携带SaM+SaF+(Sa-i)等位基因的品种,包括12个籼稻品种和2个粳稻品种,6个携带SaM-SaF-(Sa-j)等位基因的粳稻品种,6个单片段代换系全部携带Sa-i等位基因,没有携带Sa-n等位基因的材料。此外这些材料在Sa位点存在3种单倍型,其中H1为S-j等位基因,而H2和H3可能分别是具有不同分化度的S-i等位基因。3、F1花粉不育基因聚合系TISL-Dbc-Gde具有粳稻遗传背景及粳稻表型特征,是个粳型品系,并且与籼稻测交能产生具有正常花粉育性的杂种F1,但其小穗育性表现为半不育。随后将F1花粉不育基因聚合系TISL-Dbc-Gde分别与供体亲本中基因型为S5-n或S5-i的粳稻材料组配杂交,最终获得了8个粳型亲籼系。其中ICJL-T-W6、ICJL-T-W19、ICJL-T-W21、ICJL-T-W22、ICJL-T-W23、ICJL-T-W24和ICJL-T-W27这7个粳型亲籼系在花粉不育基因座Sb、Sc、Sd和Se携带S-i等位基因,在胚囊不育基因座S5携带S-n等位基因。粳型亲籼系ICJL-T-W7,在花粉不育基因座Sb、Sc、Sd和Se以及胚囊不育基因座S5都携带S-i等位基因。这8个粳型亲籼系具有粳稻的遗传背景,表现出对粳稻测验种不亲和,但对籼稻测验种具有亲和性,与籼稻测验种杂交产生的后代无论是花粉育性还是小穗育性都是正常的,有效地克服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4、以华粳籼74单片段代换系文库作为平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聚合携带Sc-n的单片段代换系(Sc-11,Sc-22和Sc-27)和携带S5-n的单片段代换系(S5-21,S5-23和S5-27),获得了9个华粳籼74广亲和系,该材料在5个杂种不育基因座S5、Sb、Sc、Sd和Se都携带S-n基因。与华粳籼74相比,华粳籼74广亲和系对籼稻和粳稻测验种具有更高的亲和性,与测验种杂交产生的后代无论是花粉育性还是小穗育性都是基本正常的,有效地克服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本研究表明了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主要受花粉不育基因座Sb、Sc、Sd和Se以及胚囊不育基因座S5控制。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通过聚合育种,将这4个花粉不育基因座的S-i等位基因和胚囊不育基因座S5的S5-n或S5-i等位基因聚合到粳稻品种中,获得了8个不同粳稻背景的粳型亲籼系,它们对籼稻高度亲和,有效地克服了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同时将2个不育基因座的S-n等位基因聚合到华粳籼74中,获得了9个在5个杂种不育基因座都携带S-n等位基因的华粳籼74广亲和系,它们对籼稻和粳稻都具有亲和性,同样有效地克服了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从而实现了籼粳亚种间强大的杂种优势的利用。

佚名[2]2009年在《Efficient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InDel molecular method:Its implication in rice breeding and evolutionary research》文中指出中国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遗传多样性研究

崔书建[3]2015年在《水稻对稻瘟菌侵染胁迫应答机制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广泛的适应性和高产性能使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社会意义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粮食危机愈演愈烈和人口总数不断增长的历史背景下,全世界对水稻生产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据预测,到2050年,水稻产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才能基本满足不断增长人口需求。水稻病害是造成稻谷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水稻叁大病害之一的稻瘟病每年给水稻造成11-30%的产量损失。尽管化学防治对水稻病害效果显着,但由于施用时期局限、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对稻米品质的关注提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学药剂的使用。与之相反,抗病水稻品种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却是多年来被证明为防治病害最经济、最有效和最安全的解决途径。本论文研究内容涉及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定量蛋白值组学等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体外标记技术(iTRAQ)结合高通量的质谱鉴定平台(LC-MS/MS),对水稻响应稻瘟菌侵染胁迫时,不同时间段叶片样本蛋白质表达进行研究;(2)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响应稻瘟菌侵染胁迫时叶片样本蛋白质表达进行定量研究;(3)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结合实验验证,旨在找到稻瘟菌侵染水稻时,水稻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而从分子水平阐明抗病性机制,为培育优质、抗病的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推动水稻抗稻瘟菌的分子机制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结果是:1)在水稻对稻瘟菌侵染不同时间胁迫应答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我们提取谷梅2号在稻瘟菌(Guy11)侵染0小时、24小时、48小时后的叶片蛋白,进行定量、酶解及标记处理,再根据肽段特征,将复杂肽段进行SCX柱的初级分离,最后通过LC-MS/MS高通量质谱鉴定平台(ABSECXTripleTOFTM4600)进行图谱采集。通过ProteinPilot4.5软件(ABSCIEX,FosterCity)针对280,528条Oryzasativa蛋白序列进行搜索。数据采集时,对每个组分进行两次技术重复,即共采集20个组分,每10个组分采集图谱经过软件整合到一个文件中,每个文件分别针对Oryzasativa库进行比对搜索,两次结果表为Repeat 1 和 Repeat2。结果显示,Repeat 1 在 FDR 为 1.0%时,共鉴定到 33,373 Spectral,15,835条肽,1,604 个蛋白。Repeat2 在 FDR 为 1.0%时,共鉴定到 33,004 Spectral,15,800条肽,1,581个蛋白。取2个及2个以上肽段支持的蛋白作为分析的结果。结果表明,Repeat1共有1,234个蛋白,Repeat2共有1,210个蛋白。根据上述得到的结果,将两次实验得到的蛋白进行分类,分为上调和下调,将ratio值大于1.2的标为上调,小于0.8的标为下调,去除只有一次鉴定到的且趋势不一致的蛋白,剩余蛋白分为五组:在稻瘟菌侵染24小时和48小时后,蛋白表达量在两个时间段都上调的一组共121个蛋白;稻瘟菌侵染24小时和48小时后,蛋白表达量有一时间段上调的一组共26个蛋白;稻瘟菌侵染24小时和48小时后,蛋白表达量有一时间段下调的一组共34个蛋白;稻瘟菌侵染24小时和48小时后,蛋白表达量有一时间段上调且另一时间段下调的一组共43个蛋白;稻瘟菌侵染24小时和48小时后,蛋白表达量两个时间段都下调的一组共148个蛋白。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O分类和KEGG-pathway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共在79个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较多的为光合作用途径;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泌蛋白分析,发现其中61个蛋白具有信号肽,可能为分泌蛋白。进行GO enrichment分析时,发现在TCA循环、NADP代谢过程、异构酶活性等15个分类中有富集;我们还将这些蛋白进行网络互作分析,通过string在线分析发现,有314个功能被String数据库收录,分析显示,这314个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有两类蛋白发生聚类现象,对这些蛋白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类蛋白分别为:一类为光合相关蛋白,另一类为核糖体相关蛋白。这两类蛋白在水稻中起着重要功能,光合相关蛋白参与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核糖体蛋白与转录调控有关。提示在稻瘟菌侵染水稻时,这两类蛋白发生了变化,参与了水稻拮抗稻瘟菌的过程。在水稻受稻瘟菌侵染不同时间段表达差异的蛋白中,发现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显着上升。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编码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mRNA水平也显着上升。胰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的蛋白质,该蛋白能与蛋白酶的活性部位和变构部位结合,抑制酶的催化活性或阻止酶原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因此它具有防止体内不必要的蛋白降解,调节蛋白代谢及调节各种蛋白酶生理活性的功能。很多植物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还具有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及某些昆虫体内蛋白酶的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自然防御体。有趣的是我们在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时,发现一个putative dioscorin的蛋白,dioscorin为山药储藏蛋白。有研究表明,该蛋白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在我们鉴定的结果中也显示该蛋白在水稻遭受稻瘟菌侵染时,表达量显着提升,与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趋势是一致的。研究还表明,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蛋白,如Rubisco的大亚基、Rubisco subunit binding-protein alpha subunit等,在水稻遭受稻瘟菌侵染时表达量急剧下降,而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如 ATP synthase CF1 beta subunit,ATP synthase CF1 alpha chain,则在水稻遭受稻瘟菌侵染时表达量上调。2)在不同抗性水稻对稻瘟菌侵染胁迫应答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我们对提取的稻瘟菌(Guy11)侵染24小时的抗稻瘟菌水稻(谷梅2号)和不抗稻瘟菌水稻(黑谷)的叶片蛋白进行定量、酶解及标记处理,再根据肽段特征,将复杂肽段进行SCX柱的初级分离,最后通过LC-MS/MS高通量质谱鉴定平台(ABSECXTripleTOFTM4600)进行图谱采集。通过 ProteinPilot4.5 软件(ABSCIEX,FosterCity)针对 Oryzasativa 蛋白序列进行搜索。在FDR为1.0%时,取2个及2个以上肽段支持的蛋白进行分析。两次重复分别鉴定到1,196和1,180个蛋白。将ratio值大于1.2的标为上调,小于0.8的标为下调,去除只有一次鉴定到的且趋势不一致的蛋白,在抗性水稻种得到上调表达的蛋白220个,下调表达的蛋白240个。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O分类和KEGG-pathway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共在81个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较多的为糖异生/糖酵解途径。进一步将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泌蛋白分析,发现其中68个蛋白具有信号肽,可能为分泌蛋白。进行GO enrichment分析时,发现在光合作用、羧酸代谢过程,叶绿体组成等11个分类中有富集;我们还将这些蛋白进行网络互作分析,通过string在线分析发现,有385个功能被String数据库收录,这385个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有两类蛋白发生聚类现象,对这些蛋白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类蛋白分别为:一类为能量代谢相关蛋白,另一类为核糖体相关蛋白。这与前面GO enrichment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不同抗性的水稻在能量代谢和转录合成存在差异,深入研究这些差异功能,为阐明水稻抗稻瘟菌的分子机制做出贡献。在研究内容1)中我们发现,抗稻瘟菌谷梅2号在遭受稻瘟菌侵染时,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显着提升,在质谱分析结果和定量PCR结果一致。在不同抗性水稻对稻瘟菌侵染胁迫应答机制研究中,我们发现抗稻瘟菌株水稻在遭遇稻瘟菌侵染时,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量比不抗稻瘟菌株(黑谷)显着提升,这一结果与Peng等在番茄叶片遭受致病疫霉时结果是一致的。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稻瘟菌在侵染水稻时,可能需要大量水解蛋白以提供能量,水稻为了拮抗稻瘟菌的侵入,高表达胰蛋白酶抑制剂,从而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而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dioscorin(山药储藏蛋白)也急剧提升,从而达到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最终达到拮抗稻瘟菌的侵染。光合代谢相关的蛋白 Rubisco activase large isoform precursor 和 Rubisco subunit binding-protein alpha subunit表达在抗稻瘟菌株中比感染株中显着下调,且两个蛋白在抗稻瘟菌株中比感染株中显着下调;由此,我们推测,稻瘟菌侵染水稻,抗稻瘟菌株水稻通过下调表达 Rubisco activase large isoform precursor 和 Rubisco subunit binding-protein alpha subunit,从而降低抗稻瘟菌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拮抗稻瘟菌的侵入。能量代谢相关蛋白 ATP synthase CF1 beta subunit,ATP synthase CF1 alpha chain 在不同抗性水稻遭遇稻瘟菌侵染下,ATP synthase CFI beta subunit有限上调,而ATP synthase CF1 alpha chain基本没有变化。

陈焕杰[4]2013年在《山茶种质资源核心库构建》文中提出山茶原产我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名贵花卉,在花卉生产中举足轻重。我国拥有丰富山茶种质资源,为山茶特有资源和优良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充足的基础条件,但给资源保存带来大困难及高成本,造成资源大量流失,另外也限制资源的深入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构建核心种质库正是解决现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本研究对山茶品系中红山茶品系进行原始资源数据的调查与赋值处理,采用聚类与抽样方法的不同组合分别构建核心种质库,并通过符合性与有效性指标的运算分析,鉴定和评价构建核心种质库不同的策略和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遵循本研究要求,筛选及选定46个分类性状指标(涵盖到花、叶、芽等山茶主要观赏部位),并建立了1075个红山茶品系品种的种质资源数据库总表。统计数据显现出较高的异质性,说明山茶本身具显着的变异性。2、采用规范化与标准化处理方式,对建立的种质资源数据库进行赋值处理。建立1075个红山茶品系品种对应的种质资源数据赋值表。3、运用不同遗传距离(马氏、欧氏)、抽样方法(完全随机、多次聚类随机、多次聚类差异度)和聚类方法(最短距离、中心距离、最长距离、重心法、不加权平均法、加权算术平均法以及离差法)的组合,分别构建15个核心种质库。表明最短距离与重心法搭配的组合方案,更适合遗传差异较小的品系聚合构建。4、数据结果表明,马氏遗传距离较优于欧氏;多次聚类差异度取样法较优于其他两种方法;最短距离和重心法最为理想,其次是中心距离法。研究发现,运用马氏遗传距离、多次聚类差异度、最短距离或重心法构建核心种质库效果最为理想。表明对于遗传距离范围固定且异质度大的基础数据,采用多次聚类差异度取样效果最佳;而若为遗传距离情况未知或范围均一度大的基础数据,则需重点考虑多次聚类优先取样进行构建处理。构建核心种质库需考虑到基础数据特征与处理、构建策略方案、评价鉴定指标选定叁者之间的统一搭配。

林建荣, 宋昕蔚, 吴明国, 程式华[5]2016年在《籼粳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培育》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生育期偏长、结实率偏低、制种产量较低等问题,开展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实践。【方法】通过籼粳渐渗杂交,选育花时早、柱头外露高的粳型保持系,进一步转育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通过籼粳渐渗杂交、广亲和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籼粳成分定向选择等技术手段,选育穗型大、茎秆粗壮、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的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并比较与普通粳稻恢复系在主要农艺性状、程氏指数、广亲和特性、广亲和基因、恢复谱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粳不籼恢"和"籼不粳恢"2种配组方式,比较两者的光温反应类型表现与异交结实率差异。利用粳型不育系春江16A、籼型不育系五丰A与CH58、C84、C927等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选育"粳不籼恢"或"籼不粳恢"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结果】在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创制方面,转育出早花时粳型不育系春江16A以及春江99A、春江23A等早花时、高柱头外露率粳型不育系,制种产量明显提高;在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创新方面,选育出CH58、C84、C927等穗型大、茎秆粗壮、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的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晚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较强的感光特性,中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感温特性,早籼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光温反应类型则表现不一。无论是"粳不籼恢"还是"籼不粳恢"配组,父母本的花时差小、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则有利于提高制种的异交结实率。采用"粳不籼恢"和"籼不粳恢"的配组方式,利用粳型不育系春江16A、籼型不育系五丰A与C84等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选育出春优84、五优84等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并通过品种审定,表现出穗型大、杂种优势强、增产潜力大、抗倒性强、结实率高、后期耐寒性好等优点。【结论】通过籼粳渐渗杂交,成功转育出花时早、柱头外露率高的高异交率粳型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携带有S5-n,恢复谱广,明显不同于普通粳稻恢复系。中粳不育系/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杂种一代表现为感温特性,有利于缩短全生育期。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父母本的花时差小,有利于提高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制种的异交结实率;选育出春优84等籼粳超级杂交稻组合。

杜永吉[6]2007年在《兰引3号结缕草抗寒性的研究》文中认为兰引3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 Lanyin No 3)是一种适宜长江以南种植,植株低矮、抗性强、成坪快、返青早、质地好、观赏性好、管理成本低、结种量大、种子发芽率高的优良结缕草,在我国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但有关兰引3号结缕草的研究除了坪用性与适应性、种子生产、种子处理、栽培管理措施有少量的报道外,有关兰引3号结缕草在抗性、遗传特性及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试验以青岛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 Qingdao)和交大1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 Jiaoda No1)为对照,选取了能够较好的反映植株抗寒性的指标,包括EL、WSS、Fpro、MDA与SP含量、SOD和CAT活性、Chl,测定了实验室人工冷害和冻害处理后兰引3号、青岛、交大1号叁个品种结缕草叶片、茎、根茎的生理生化变化,并跟踪测定了田间自然降温过程中叁个品种结缕草叶片、茎、根茎的生理生化变化,根据指标变化趋势,对结缕草叁个品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叁个品种结缕草的抗寒生理生化适应机制,分析了降温过程中品种之间及不同温度之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了不同温度之间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揭示了叁个品种结缕草的抗寒特性,采用加权法对叁个品种结缕草的抗寒力进行综合评价,排出了抗寒力强弱的先后顺序:人工低温(包括冷害和冻害)条件下结缕草叁个品种的抗寒性最强的为兰引3号;自然降温条件下结缕草叁个品种的抗寒性最强的也是兰引3号。不同条件下青和交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不同,但兰的抗寒性总是最强。不同植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不一定通过同种途径来适应逆境,即使是同一种植物,适应方式也不尽相同。人工低温条件和自然降温条件结缕草叁个品种的生理生化变化差异很大,相同低温胁迫条件相同指标不同品种相关性不同,相同低温胁迫条件相同指标相同品种不同部位相关性不同。在自然降温的过程中,可以将植株EL、WSS、Fpro、MDA、SP作为抗寒性强弱的指标,根据EL、WSS、Fpro、MDA、SP含量的变化趋势来判别抗寒性的强弱,EL、MDA低且变化平缓的品种抗寒性强,WSS、Fpro、SP和Chl含量高且变化平缓的品种抗寒性强。

徐杰[7]2007年在《结缕草坪用质量评价和SSR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缕草作为一种暖季型草坪草,凭借其优良的特性,在我国南方过渡带地区及热带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限制其推广的因素,主要是绿期短和成坪速度慢。本研究以选育绿期长和建坪速度快的优质结缕草新品系为目标,通过对四个选育材料的苗期活力和种子直播建坪的坪用质量进行评价,并对四个材料和四个材料间的3组F1代杂交材料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温室苗期活力测试中,经过NaOH浸泡处理和去除颖苞处理的结缕草种子,与对照(未作任何处理)相比,最终出苗率(FEP)显着提高;平均出苗时间(MET)和50%的出苗时间(E50)则显着缩短。NaOH浸泡处理和去除颖苞处理均能有效的打破结缕草种子休眠,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推荐采用NaOH处理。2. H1结缕草植株在苗期的垂直高度、叶片数目和分蘖数都是四组结缕草材料中最高的,表现出最强的种苗活力。H1是一个人工选育的具有较强种苗活力的优异结缕草新材料。3.在北京地区结缕草直播建坪试验中,各组结缕草的密度和盖度在播种60天之内增长速度最快,此后增幅放缓,这是温度和种群内部自我调控的结果。建议在北京地区结缕草直播建坪最好在春末夏初进行播种,这给结缕草充分生长以抵御冬季低温胁迫提供了所需土壤温度的最长时间。4.人工选育的H1结缕草的坪用质量在各测定时期都是最高的,这归因于较高的密度、较好质地、较强的抗寒能力,以及旺盛的种苗活力。H2和Y2的坪用质量较Y1的高。此外,通过形态指标的观测,H1展现出叶片短、植株低矮的特点;H2表现出极强的扩张能力。5.在国内首次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结缕草和这4个结缕草的产生的3个F1代共7个群体的105份单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26对引物中挑选出10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构建了结缕草的指纹图谱,分析表明:7个群体结缕草的SSR标记显示了很高的多态性。6. 10对引物共检测到7个结缕草群体的53个多态位点,平均每对引物5.3个,相当于分析了53个有差异的性状,10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在0.61~0.82,平均值是0.75,表明10对引物具有较强的检测结缕草群体间遗传变异的能力,较为全面的反映了结缕草的遗传信息。7.结缕草的遗传变异多存在于群体内部,群体间变异占总变异的19.62%,说明大部分的变异(80.38%)存在于群体内部。8.结缕草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303~0.1906,H1与Y1的遗传距离最大(0.1906),H1、H2的遗传距离最小(0.0303),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生境相似及地理距离相近的群体具有优先聚类的趋势;叁组杂交由于都有H1参与(父本或母本)表现出亲缘关系较近能较好的聚在一起,进一步证明SSR分子标记的可靠性。同时从SSR分子标记得出的遗传距离得出一点启示,H1与Y1的亲缘关系较远,下一阶段对结缕草新品种的培育,可以选择这两个材料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以期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结缕草单株。9.本试验中,PCR扩增的退火温度采取梯度式递减65~55℃(每一循环降低1℃)其扩增产物的的效果较固定的退火温度要好,此外在电泳中采用变性胶的效果比采用非变性胶扩增出来的杂带少。

向小娇[8]2016年在《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品种抗瘟性改良》文中研究表明稻瘟病是危害水稻产量的重要生物胁迫之一。本研究一方面利用1219份种质资源在稻瘟病重病区进行不同时期的自然诱发鉴定和病情调查,筛选稻瘟病抗性材料,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检测材料中的抗性位点。另一方面,利用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9、Pigm和pi21的供体材料改良京作1号的稻瘟病抗性,以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Pi33、Pi1和香味基因fgr的供体材料改良宁粳43号的稻瘟病抗性和香味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1219份生育期较一致的种质资源在湖北恩施的重病区进行田间自然诱发和稻瘟病抗性评价,筛选出34份田间表现和稻瘟病抗性都较好的材料。通过对抗病材料进行30个稻瘟病菌籼稻小种的接种鉴定分析,证实其中17份材料的苗期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抗谱较广,可作为抗源材料。17份材料中,EJ0537、EJ0616和EJ0666的农艺性状也表现较好,具较大利用价值。2.利用6,350,347个SNP和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稻瘟病表型数据进行GWAS研究,阀值设为P<10-8。苗瘟和叶瘟关联的位点较少,而穗瘟关联位点较多,其中芭蕉病圃中籼稻群体的稻瘟病发病率数据的关联位点达1345个。所有检测到的关联位点附近搜索到69个已报道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和36个参与稻瘟病害应答调控的基因和一些新的候选R基因。GWAS初步定位结果还需要验证。3.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京作1号背景不同抗瘟性基因及其组合的改良系。采用15个籼稻小种和15个粳稻小种接种评价京作1号抗性改良系的苗期稻瘟病抗性,发现Pi9抗性改良系的抗性频率达100%,Pigm抗性改良系平均为90%,均极显着高于轮回亲本的抗性频率,且农艺性状与京作1号基本一致。pi21抗性改良系的抗性水平与京作1号没有明显差异,单株产量极显着低于京作1号。与轮回亲本相比,Pi9+pi21聚合系的抗性频率极显着提高,达到93.33%,但单株产量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证实了Pi9和Pigm都具有较大的育种利用价值,而基因pi21的应用需谨慎。4.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宁粳43号背景不同抗瘟性基因及其组合的改良系。采用15个籼稻小种和15个粳稻小种接种评价宁粳43号抗性改良系的苗期稻瘟病抗性,发现Pigm抗性改良系的抗性频率为80%,Pi33抗性改良系抗性频率为60%,均极显着高于轮回亲本的抗性频率。Pi33+Pigm聚合系的抗性频率为76.7%,介于两个单基因改良系的抗性频率之间。结果表明Pigm比Pi33抗谱更广,两者聚合可能存在负效应。香味基因的改良效果及其与稻瘟病抗性基因的聚合效应有待验证。5.Pigm在两个遗传背景下抗性频率均提高约40%,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可能不受遗传背景影响,可广泛用于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

桂君梅, 王林友, 范小娟, 祁永斌, 张礼霞[9]2016年在《基于InDel分子标记的籼粳杂交稻与粳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已成为可能。利用InDel分子标记及其成熟的技术,准确地分析品种的籼粳基因型频率、籼粳属性、品种类型与竞争优势水平,对籼粳杂交稻的育种与品种类别的甄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征集浙江省多家育种单位培育的24个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选用18对InDel分子标记引物,检测水稻样品在InDel位点上的粳型基因频率,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采用Nei的方法求算参试品种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调查或考察全生育期、株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等10项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小区籽粒产量及产量的竞争优势。测定InDel遗传距离与籼粳杂交组合和粳粳杂交组合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8对InDel引物可扩增获得每个材料的籼稻特异带、粳稻特异带和籼粳杂合带型,经计算粳型基因频率,所有参试材料准确地判别出籼粳属性,并归为6类,其中12个为籼粳杂交组合,另外13个为粳粳杂交组合。经InDel标记的聚类分析,验证了上述判别的正确性。PCA分析把所有品种归入3个不重迭的区域,即籼稻区、典型粳稻与粳稻区、偏粳型与中间型区。籼粳杂交稻品种的2年小区籽粒产量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产12.47%和14.89%,表现十分明显的产量竞争优势。对比2类组合的10项农艺性状,籼粳杂交稻组的每穗总粒数2年分别比粳粳杂交稻品种增加32.0%和37.1%,每穗实粒数2年分别增加26.8%与34.4%,说明大穗是籼粳杂交稻增产的主要贡献因子。分析参试组合与嘉优2号的遗传距离(GD)及其各性状的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结果粳粳杂交稻组合未发现有相关性,籼粳杂交稻表现为穗长和千粒重极显着呈正相关,着粒密度呈现为显着负相关。【结论】InDel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有效地测定各种类型品种的粳型基因频率,并判别参试品种的籼粳属性,甄别品种的类型。籼粳杂交稻籽粒产量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其主要贡献因子是较大的每穗粒数。

王旭[10]2017年在《金银花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金银花乙醇浸提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等对金银花乙醇冷浸提取物依次萃取,得到各级萃取部位。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MCI Gel CHP-20、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的分析进行鉴定结构。采用过氧化氢(H2O2)致A549细胞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和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两种方法对金银花提取物的各级萃取部位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对所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简单的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本研究分离鉴定出2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肌肉肌醇(1)、8-十七醇(2)、1-十叁醇(3)、β-谷甾醇(4)、苯甲酸(5)、5-羟基-7,3',4'-叁甲氧基黄酮(6)、5,7,4'-羟基-3'-甲氧基黄酮(7)、Nortirucallane A(8)、异鼠李素(9)、Tetrapedic acid B(10)、苜蓿素(11)、8,16-二羟基棕榈酸(12)、大风子素-D(13)、6,7,10-叁羟基-8-十八烯酸(14)、5'-甲氧基大风子素-D(15)、β-胡萝卜苷(16)、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17)、咖啡酸甲酯(18)、咖啡酸(19)、芹菜素(20)、木犀草素(21)、Ochnaflavone(22)、山奈酚(23)、槲皮素(24)。过氧化氢(H202)致A549细胞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实验得出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部位有:金银花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位、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正丁醇萃取部位,其中石油醚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治愈率均在50%以上。直接TLC-生物自显影法结果显示:除药渣水提物外,其他各部位均有抗氧化活性,与A549细胞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实验结果一致。直接TLC-生物自显影法结果显示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有:苯甲酸(5)、5-羟基-7,3',4'-叁甲氧基黄酮(6)、5,7,4'-羟基-3'-甲氧基黄酮(7)、异鼠李素(9)、苜蓿素(11)、大风子素-D(13)、6,7,10-叁羟基-8-十八烯酸(14)、5'-甲氧基大风子素-D(15)、木犀草素-7-O-β-半乳糖苷(17)、咖啡酸甲酯(18)、咖啡酸(19)、芹菜素(20)、木犀草素(21)、Ochnaflavone(22)、山奈酚(23)、槲皮素(24)。结论:化合物8为新的甘遂烷型降叁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3、5、9、10、12、14、15均为首次从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1].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克服[D]. 郭洁. 华南农业大学. 2016

[2]. Efficient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InDel molecular method:Its implication in rice breeding and evolutionary research[J]. 佚名.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9

[3]. 水稻对稻瘟菌侵染胁迫应答机制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崔书建. 扬州大学. 2015

[4]. 山茶种质资源核心库构建[D]. 陈焕杰. 浙江农林大学. 2013

[5]. 籼粳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培育[J]. 林建荣, 宋昕蔚, 吴明国, 程式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6]. 兰引3号结缕草抗寒性的研究[D]. 杜永吉. 石河子大学. 2007

[7]. 结缕草坪用质量评价和SSR遗传多态性研究[D]. 徐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07

[8]. 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品种抗瘟性改良[D]. 向小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9]. 基于InDel分子标记的籼粳杂交稻与粳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比较研究[J]. 桂君梅, 王林友, 范小娟, 祁永斌, 张礼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10]. 金银花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研究[D]. 王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中国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Steud.)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