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女性主义的先锋——赛珍珠女性主义特征研究

赛珍珠:女性主义的先锋——赛珍珠女性主义特征研究

韩静[1]2003年在《赛珍珠:女性主义的先锋》文中研究指明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颇有争议的小说家之一。在中国,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她进行解读,构成了我国“赛珍珠研究”的独特风景线。 本篇论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论述女性主义特征在赛珍珠的主要作品(例如《东风·西风》、《群芳亭》、《大地》)中的体现。在这些作品中,赛珍珠表现了对女性特别是中国女性的关注。除了在作品中展现了女性主义观点,赛珍珠还积极地参与争取民权和妇女权利的活动。这些社会活动无不体现了赛珍珠的女性主义特点。 论文的第一章通过分析赛珍珠塑造的主要女性人物和男性人物,论述女性主义特点在其作品中的体现;第二章则围绕赛珍珠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经历,阐述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自己的女性主义主张;第叁章则分析了赛珍珠女性观的成因。结论部分首先考察从凯特·肖邦1899年发表的《觉醒》至1973年赛珍珠的逝世期间女性主义在美国以及全球发展的状况。虽然女性主义的发展路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当今世界女性文学的发展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笔者认为,在这个大环境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赛珍珠必能结出硕果!

韩静[2]2009年在《女性主义的先锋——赛珍珠女性主义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女性主义特征在赛珍珠的作品及其个人生活中的表现,而且阐明这些女性主义特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达到了趋于完美的境界。通过分析赛珍珠女性观的成因,笔者由此阐明事实上赛珍珠的女性主义观点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家相一致,不管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家排斥她与否,赛珍珠客观上理应被看作是女性主义的先锋。

龙丹[3]2014年在《重述他者与自我—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与民国妇女的跨文化镜像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在民国时期的中国与中国文化亲密接触,她们以各自的中国体验为素材产生了大量的中国叙事,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到民国妇女的身上。本论文以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亭》、论文集《论男女》,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小说《大地的女儿》、非小说《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战歌》,以及项美丽的小说《太阳的脚步》为研究对象,聚焦她们在作品中建构的中国妇女和白人女性形象。女性跨文化书写如何再现东方女性他者与白人女性自我?美国白人女性的价值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流动、转化、衍生?女性书写主体如何与她们的书写对象认同?女性跨文化书写具有何种特殊的诗学特征?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保罗·吉洛伊的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和史书美的女性跨文化认同理论为起点,参考雅格·拉康和斯拉沃热·齐泽克的相关理论,建构了一个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阐释框架来解读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对民国妇女的书写与认同,并且参考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对诗性语言的定义,探讨女性跨文化书写的诗学特征。拉康、齐泽克和吉洛伊都论述到自我如何在与他者的对象关系中形成,在自我与他者的认同向度上叁人着重点不同: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自我的形成是对他者的想象性认同,是自我的他者化;斯拉沃热·齐泽克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欲望是由意识形态框架建立的,因此他者是自我的投射;而吉洛伊的“双重意识”则表征了主体被分裂为两个矛盾的自我,相互以另一个世界的标准衡量自我,他者是另一个自我。现代美国白人女性僭越时间、空间、民族国家的界限,与中国妇女相遇、对话、协商、认同。跨文化的白人女性主体在与中国妇女的对象关系中确立自我,因与他者的认同向度不同而产生叁种不同的跨文化镜像认同样态:自我他者化、他者自我化和双重自我。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及其作品共同呈现了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特征:她们以现代美国女性的意识形态为屏障认同和书写中国妇女,同时吸收中国妇女的美德,以她们为镜巩固或重构现代女性自我。赛珍珠的自由一女性主义思想,史沫特莱的左翼政治理想和项美丽的现代先锋派女性主张是她们认识和认同中国妇女时无法超越的文化视域。女性书写主体试图寻求最适合表达女性跨文化认同的文学形式,其跨文化书写具有独特的诗学特征,在文类上叙事与非叙事融合,在叙事声音上有作者隐退、叙事易装和双声叙事等特征,对应不同模式的跨文化镜像认同。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绪论梳理了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跨文化书写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建构了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的批评模式,介绍论文的整体框架和主要观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在太平洋的彼岸——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跨文化女性体验”追溯现代美国女性主体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的中国体验,尤其是赛珍珠与中国农村妇女、史沫特莱与革命女战士、项美丽与“小脚”太太的相遇和对话。第二章“自由—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妇女——赛珍珠跨文化书写中的自我他者化”以《大地》中的阿兰、《论男女》中的美国“火药型”妇女和《群芳亭》中的吴太太为研究对象,比较她们对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的理解,分析赛珍珠内化吸收中国妇女美德,重构自由-女性主义自我。赛珍珠跨文化书写融合小说与非小说的叙事特征,借用中国小说的叙事手法书写他者。第叁章“左翼政治框架中的中国妇女——史沫特莱跨文化书写中的他者自我化”以《大地的女儿》中的玛丽·罗泽士、《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战歌》中的革命女性为研究对象,比较她们对性别与阶级、民族的关系的理解,探讨史沫特莱书写中国妇女时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建构理想的女革命者形象。史沫特莱跨文化书写混淆虚构与现实的疆界,采用叙事易装的手法借他者的声音表达自我的意识形态理想。第四章“现代先锋派女性眼中的中国妇女——项美丽跨文化书写中的双重自我”以《太阳的脚步》中的中国旧式女子美凤和美国现代女性多萝西为研究对象,探讨多萝西和作者项美丽如何把美凤认同为自我的传统替身,在两个自我之间的协商、选择、认同。项美丽跨文化书写打破了小说与自传的差异,在小说中采用叙事双声的手法象征双重自我的对话和协商。结论揭示叁位美国女作家的中国体验和书写所体现的女性跨文化镜像认同对当代跨文化女性主义理论的意义。

邱晓娟[4]2011年在《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的女性主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赛珍珠(1892-1973)是历史上首位以中国题材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为一名杰出的作家,无论在其小说抑或非小说中,赛珍珠都始终关注并思考着妇女的命运和地位问题。她用笔书写男权大厦里的怨恨与反抗,力争为那些无声的中国女性赋予某种声音。同时,她也是首位把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全文七十回本翻译成英语的西方人。这部前后耗时五年完成的译作一经出版,在西方世界受到普遍欢迎。但是其译本在中国却饱受批评,她的个性化翻译策略成为众矢之的。而有关探究赛珍珠《水浒传》翻译是否深受其女性主义思想影响的问题,却鲜有学者触及。鉴于此,本文借助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理论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系统地分析了赛珍珠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文学作品以及社会活动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分析过程中,以赛珍珠译本为主,沙博理译本作为参照,对比法和文本分析法将贯穿全文,深入地探究赛珍珠《水浒传》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希望能对其特殊的翻译行为作出解释。全文内容分六章展开。第一章为引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内容、意义、方法以及全文的框架。第二章研究综述主要解决研究基础的问题,内容包括:(1)女性主义概述。指出女性主义的一般概念,叁次女性主义运动高潮,以及其中出现的流派、人物及作品;女性主义的主要关注点,即父权制与性别;以及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其中对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梳理,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女性主义角度强调翻译主体;强调翻译是政治行为以及努力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该论述由四部分构成:①强调作者与译者地位的平等。首先揭示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性别比喻以及原文至上论和作者中心论的观点。其次强调作者与译者的平等对话关系。②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忠实。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提倡通过女性主义的“写作方案”来实现忠实,强调翻译是一项译者积极参与的写作活动。③重写是女性主义凸显女性主体的手段。在翻译实践中,女性主义译者通过有意识的选材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打破传统译论中“译者隐身”的观点,进而彰显译者主体地位。④赛珍珠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及相关研究综述。第叁章重点梳理赛珍珠之所以堪称“女性主义先锋”的前因后果。首先阐述赛珍珠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来源于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早期社会经历以及婚姻家庭境况。其次,通过深入的文本调查揭示赛珍珠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她同情妇女的命运、地位;希冀妇女自由选择婚恋;主张妇女受教育以及追求妇女身心的解放。再次,赛珍珠的女性主义社会实践,诸如“欢迎之家”和“赛珍珠基金会”的创建无不反映着赛珍珠是争取平等权利的积极倡导者。第四章重点揭示赛氏在其《水浒传》译本中所运用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作为一个双语人和女性主义先锋,赛珍珠视翻译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女性这一群体争取话语权,争取来自社会平等目光的一个机会。在她的译文中,她采用省略、增补以及干预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来消除原文文本中的性别歧视,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融入译作中。第五章则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以文本调查为主,辅以史料依据,揭示了赛珍珠在《水浒传》的英译过程中,对小说女性人物的褒扬。赛珍珠提倡对女性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咒骂语及女性称呼语的英译上;提倡男女平等体现在社会标记语以及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上;提倡女性敢于追求真爱在有关女色或眷恋男女关系时的措辞以及惯用语翻译上表现出来。作为译者,她通过语言表述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改变她们的社会形象,实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第六章为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发现和本研究的启示,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后续研究设想。赛珍珠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实践者,充分展示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她的女性主义意识直接影响了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语言的选择。赛氏译本揭示了根植于原文中的丰富内涵,运用个性化的翻译策略消除了原文所暗含的性别歧视,使失声和边缘化的女性得以重视。身为译者的赛珍珠,本着尊重与理解的态度向译语受众介绍异域的女性主义文化,唤起译语受众对受压迫女性的关注与关怀。赛珍珠是一位真正为女性写作、为女性言说的充满母性的女性。

李恒田[5]2006年在《全球化语境下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末中国小说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对民族传统的回归,从全球化的视角观察,我们发现这些选择与小说家文化自主意识的增强、世界文化的多元主义追求关系密切。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都在努力走向世界,但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在向西方趋同中追求文学的世界性,而20世纪末,中国小说却在回归民族传统中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本文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世纪末中国小说同归古代小说传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些表现与全球化语境的关系如何,在具体作家作品中有哪些体现;20世纪末中国小说回归传统的具体历史语境是什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小说回归民族传统的全球意义,对全球文化的和谐发展、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前言部分介绍论题提出的全球化背景、文化多元主义思想,以及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化和中国小说研究的特殊意义:同时介绍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的症候分析,主要从小说观念、具体艺术技巧和小说文体意识等叁个方面展开分析。本文首先从小说观念上考察世纪末小说,作家如何处理生活和作品的关系是小说观念中最基本的问题,中国一直有现实主义文学传统,20世纪末小说创作重现了不同程度的“视点下沉”、返回平民等现实主义倾向,这些变化是艺术的蜕变,还是民族文化自主意识下的自觉追求。在艺术技巧方面,20世纪末中国小说在叙事聚焦、人物关系设置、故事情节构思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中国传统特色,这些现象和作家的文化自主意识有直接联系。小说文体意识方面,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中,作家群体的多元化、小说家个体意识的觉醒、创作风格多样化现象也非常明显,这些现象和世纪末中国文化环境有关,同中国小说文体传统一脉相承。通过对20世纪末中国小说症候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在艺术源流上,他们表现出向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回归的倾向。 第二部分选取世纪末获得全球性文学奖的叁位作家余华、莫言和韩少功,对他们小说中的症候作个案体分析。细读余华小说《活着》和《许叁观卖血记》等小说,比较余华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转型前后艺术技巧的异同,分析余华小说和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关系,从而探讨余华小说在叙事情感立场和小说丰题选择等小说观念方面表现出的平民性追求:细读莫言的《丰乳肥臀》等小说,分析莫言小说民间特色写作及其具体叙事技巧和中国古代小说民间性传统的关系:梳理韩少功小说创作中由文化“寻根”到小说艺术“寻根”的文学创作探索历程,分析小说《马桥词典》的古代笔记小说文体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马桥词典》文体的叙事优势,探讨韩少功小说“寻根”中表现出的自由的文体意识源流。我们发现,这叁位作家小说获得全球影响是与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视分不开的,余华获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他转型以后的小

朱骅[6]2010年在《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文中指出美国新教在华传教运动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学界从传教史和文化交流史角度对这一运动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占传教士主体的女传教士的微观研究却很不足,屈指可数的研究仅局限于美国“妇女研究”领域。女传教士研究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是差会正式记录的匮乏,这是女传教士在传教界遭受性别歧视的历史结果。由此,本课题从新历史主义的文本观,探索女传教士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即从女传教士的跨国书写切入相关的主题研究。在这一目的指引下,本课题选择了赛珍珠和何巴特这两位着述颇丰的女传教士作家,以她们的跨国写作为蓝本,力图揭示身处中美两种文化交汇的边疆带上的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边疆意识”。本课题在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视域下展开研究,综合使用女性主义批评、东方主义批评和揭示中产阶级女性与帝国共谋关系的“天定齐家”理论,以此建立研究的基本学理框架。在文本解读方法上借鉴赛义德提出并证明行之有效的权威分析法,即“策略性定位”和“策略性建构”,尽可能全面展示女传教士在协调国家身份、宗教文化身份、种族身份和性别身份过程中产生的“边疆意识”。全文以女传教士的性别身份为中心,以性别身份与其它叁个强势身份的协调与对抗为脉络,展开下述七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章探讨“天定齐家”与“天定使命”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历史语境。首先,分析“天定使命”话语内含的宗教激情与扩张主义指向,由此揭示新教来华传教的政治与宗教本质;其次,介绍特纳“边疆学说”的文化内涵;第叁,探讨将女性束缚于居家空间的“纯正女性风范”话语和将女性送往海外的“天定使命”话语之间的逻辑矛盾,指出正是“家”与“国”概念在帝国主义思维中的可互换性,促成女传教士以“帝国的齐家者”身份奔赴海外,履行帝国进程中女性的“天定齐家”职责,同时又不挑战故国父权制的社会结构。第二章探讨美国在华传教边疆的女性空间。首先讨论“纯正女性风范”内含的虔诚、贞洁、温顺和齐家这几个主要参数在殖民语境中的变化,并以传记《流亡者》为蓝本,展示女传教士在华“帝国齐家”的文化策略;接着分析女传教士“双性同体”殖民身份的产生过程,仍然以凯丽的心路历程,分析不同女传教士对自然性属被帝国主义“异化”的态度;最后结合具体文本指出女传教士的“边疆意识”有助于她们形成文化相对主义观念。第叁章集中于何巴特特殊的跨界经历以及相关书写,探讨美国在华帝国事业的另一支——商业边疆,以及其中的两性空间分野,揭示个体拓疆者和国家意志之间欲拒还迎的复杂关系。首先揭示为商界“齐家”的“公司伴妻”们不得不附和帝国话语以证明自身在华“齐家”的合理性;接着分析美国商界男性在拓疆主体公司化后,个人主义边疆精神的凋零;最后分析男女两性在海外边疆中打破性别空间分野的可能性。第四章重点讨论女传教士与国家意志共谋的思想表现之一“恩扶主义”。首先,结合美国新教在华传教史,讨论赛珍珠和何巴特的跨国文本所不断倡导的,以基督教社会福音主义拯救中国的改良主义思想;其次,讨论二人设想的,以具有美国民主思想的留美学生走向群众,间接拯救中国的思想,最后讨论“恩扶主义”思想面对中国革命兴起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形态困境。第五章主要讨论国家身份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分析赛珍珠和何巴特如何以或隐喻或直白的方式,通过文本的审美建构,将中国边疆化为美国的海外领土。首先分析了《大地》的“西部边疆”隐喻和赛珍珠思想中内化的杰斐逊主义边疆观;,继而分析何巴特的《满洲札记》如何通过不断与美国的拓殖史互文,直白地将中国看成等待美国征服的边疆;最后,讨论中国被边疆化而产生的唯美主义暴虐和帝国主义的怀旧。第六章主要讨论女性身份在获取他者知识方面的优势,以及这种优势对中国形象书写的影响。首先展示赛珍珠如何使用民族志写作手法重写中国形象,继而梳理赛珍珠为解构既有的华人刻板形象所做的学术努力,如中国小说译介和述评,最后补充指出像何巴特那样困守于“文化飞地”的美国女性,在创新“他者”形象方面的知识局限。第七章主要以赛珍珠为案例,研究女传教士回国后的身份定位。首先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展示赛珍珠如何利用白人种族身份的优势,以及公共言说空间华人知识分子的结构性空缺,确立自己的中国通权威身份,打破两性空间的藩篱;在此基础上,通过赛珍珠的非叙事类写作和社会活动,如建立“东西协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主持《亚洲》杂志的区域研究等,力图简要地勾勒出赛珍珠为种族平等、两性平等和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最后,归纳指出赛珍珠代言中国所无法摆脱的东方主义视域局限。以上七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显示,来华新教女传教士的“边疆”,既是地理实体,也是心理隐喻,她们的“边疆意识”产生于性别身份和强势的国家身份、宗教文化身份、种族身份间不断协调的过程,每一个女传教士都在性别与其它叁种身份形成的张力场中为自己定位,努力在成就感与异化感之间寻求平衡。

王燕[7]2012年在《《大地》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文学史上,赛珍珠是20世纪中美文坛上颇具有争议的女性作家。她一生创作了许多反映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为题材的小说作品。1938年,她藉着系列小说《大地叁部曲》一举成名,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及是美国第一个获此奖的女性作家。本文尝试以生态女性主义为视角,揭示作品文本中赛珍珠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作品中的女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和男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期更好的重新解读小说。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作者生平及《大地》的故事梗概。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文学界对《大地》的主要评价。旨在说明选择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大地》的原因和该研究的意义。第叁章论文的理论框架部分。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运动和女权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部分。自它问世以来,学者们针对它的不同方面各持意见。它的基本思想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核对自然界主宰之间的联系。生态女性主义者的目的是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建立一个男性和女性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关系。在《大地》中自然和女性以及男性之间的关系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思想相吻合。第四章借助对赛珍珠《大地》中的实例,本文将从叁个方面探讨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首先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化了的自然和自然化了的女性的分析,表现了自然和女性之间的象征关系。在父权制社会中自然和女性的他者地位也加强了他们彼此之间的这种联系。其次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相比,在《大地》中赛珍珠敏锐地觉察到了男性与自然之间复杂联系,及主人公王龙一生中和大地之间分分合合的关系。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大地不只是他者的地位,在物质和精神上王龙都依靠着大地。同时还有在婚姻中王龙对阿兰压迫和依赖关系。尽管赛珍珠揭露和控诉父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压迫命运,她也对理想的男性、女性和自然关系进行了的探索。《大地》中男性、女性和自然之间的依附关系就体现了赛珍珠是一个以女性原则和生态原则为基础的统一多样性思想。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大地》作品的分析总结得出,虽然赛珍珠受时代的限制,但是作为一个父权制社会下生态女性主义的先锋,她对男性、女性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给予极大的关注。男性、女性和自然之间的依附关系体现了赛珍珠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同时也是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在当今弱势群体受歧视和自然生态受破坏的时代背景下,赛珍珠所倡导的男性,女性和自然之间的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她为父权制社会树立了理想的生态女性主义典范。通过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大地》这样一部经典作品,有利于对赛珍珠和她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朱春发[8]2016年在《何处是家园—浦爱德、赛珍珠、弗利兹的中国童年及其身份书写》文中认为在20世纪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的兴起,身份认同问题已成为西方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人文社科领域引起极大关注。其中,由于在不同文化或种族群间迁徙而产生的身份问题,以及相关的文学书写,是文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与诸多关注从第叁世界移居到第一世界的作家及书写的研究不同,本论文主要侧重探讨具有第叁世界童年经历的西方族裔作家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其相关的文学创作。在运用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本论文从身份认同问题入手,通过对浦爱德、赛珍珠、弗利兹这叁位在中国度过童年的美国作家的相关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其复杂的身份认同特征,以及这种身份与特有的童年经历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她们及背后所代表的美国来华传教士子女以及更为广泛的"第叁文化孩子"群体的一些内在身份特征,同时,也阐释了在包括自传、传记、小说等不同形式的文学文本中身份认同的一些表征和建构方式。浦爱德、赛珍珠和弗利兹这叁位自幼生长在中国、后来又回到美国生活的传教士女儿,跟其他拥有类似成长经历的第叁文化孩子一样,身份认同发生了滑移或混杂,因此也必然面临一系列认同危机,作出身份追寻和建构的努力。作为作家,这一切在她们撰写的文学文本中都有所体现。浦爱德的《汉家女儿》、《殷老太太》以及《在中国的童年》分别通过对他人生平的传记书写以及对自己的中国童年的自传书写,表达了她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夹杂在其中的还有混杂身份所带来的一些困惑和矛盾。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赛珍珠,写于创作初期的《东风·西风》、巅峰期的《分家》、以及晚期的《我的几个世界》,都蕴含了丰富的身份认同信息:《东风·西风》充分展现了赛珍珠早期身份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矛盾性;《大地》叁部曲之一的《分家》突出了赛珍珠作为一名异乡客的各种心理;自传《我的几个世界》,则建构了一个"世界公民"的身份形象,从而超越了困扰第叁文化孩子群体的"家园"、"民族"等狭隘概念,获得了身份的一种转变。儿童文学作家弗利兹在自传《思乡》中,通过对自己中国童年经历的叙述,描述了一种创伤性童年记忆,在《向西的木屋》一书中,她又通过对一段家族历史的追溯,试图赋予自己童年经历一种意义,从而给自己的身份困惑和童年经历一个交代。而《还乡》一书主要是描述了自己晚年回归中国的一段经历,作者试图抹去童年时被贴上的"小洋鬼子"的标签,证明自己是"中国友人",从而达到自己身份的另一种回归。论文在对上述文本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指出对这些具有第叁文化孩子成长经历背景的作家的关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些被历史掩盖、和边缘化的群体,聆听一些沉默的声音,同时,也有助于去解开文学书写中的某种谜团,从而深化对具有这类背景的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丰富文学领域的身份认同研究。

黄秋香, 胡东平[9]2014年在《女性主义翻译的伦理解读——以赛珍珠译《水浒传》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翻译伦理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其内涵亦不断深化。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观察了各种翻译伦理的归纳与描述后,在翻译身体学基础上,通过改造含有vert-词根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翻译伦理,其核心思想又与女性主义翻译的精髓不谋而合。以赛珍珠译《水浒传》中叁位女性形象的相关素材为例,发现颠覆的伦理和多样化的伦理既是女性主义翻译家从事翻译活动时所遵循的规范,亦是她们所采用的方法。

王新春[10]2002年在《赛珍珠的《大地》与汤婷婷的《女勇士》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赛珍珠的作品《大地》与汤婷婷的作品《女勇士》的比较研究,论述了两位作家及作品在几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她们的创作都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两位作家都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她们都具有女权主义的思想;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分析了两位作家的写作手法,论述了两部作品的成功因素及存在的个别不足之处,对两位作家及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论述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并得出结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与艺术传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赛珍珠:女性主义的先锋[D]. 韩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女性主义的先锋——赛珍珠女性主义特征研究[J]. 韩静. 名作欣赏. 2009

[3]. 重述他者与自我—赛珍珠、史沫特莱和项美丽与民国妇女的跨文化镜像认同研究[D]. 龙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4].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的女性主义研究[D]. 邱晓娟.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5]. 全球化语境下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D]. 李恒田.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6]. 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 朱骅. 复旦大学. 2010

[7]. 《大地》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 王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8]. 何处是家园—浦爱德、赛珍珠、弗利兹的中国童年及其身份书写[D]. 朱春发. 浙江大学. 2016

[9]. 女性主义翻译的伦理解读——以赛珍珠译《水浒传》为例[J]. 黄秋香, 胡东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

[10]. 赛珍珠的《大地》与汤婷婷的《女勇士》的比较研究[D]. 王新春. 黑龙江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赛珍珠:女性主义的先锋——赛珍珠女性主义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