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貌,合金,多相,中值,电导,电化学,太阳能电池。
相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昝日安,郑魁,江凌,郭庆,王炜[1](2019)在《钒钛矿冶炼高炉炉缸黏结物的矿相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X射线衍射仪、叁维光学数码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内某钢铁企业1 750 m~3钒钛矿冶炼高炉炉缸不同部位的黏结物进行矿相分析及微观形貌表征。结果表明,炉缸黏结物中TiO_2由炉缸上部至下部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炉缸下部存在富集现象。高炉炉缸不同位置的黏结物主要矿相和微观形貌均有所不同。钙钛矿在高炉炉缸内从上到下含量呈逐渐递减的趋势,而金属铁和TiC/TiN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炉缸黏结物内高熔点物质主要为TiC/TiN,其次为尖晶石和钙钛矿。(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赵阔,刘建华,于美,李松梅[2](2019)在《铝锂合金厚板中析出相分布及其点蚀行为的厚向不均匀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厚度为95mm2297铝锂合金轧制厚板析出相分布及点蚀行为的厚向不均匀性。通过对析出相的分布及蚀坑尺寸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定量信息及相应的关系。轧制厚板不同厚度层中的析出相分布密度和尺寸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1/4厚度层(QS)>表面层(SS)>1/2厚度层(MS)。经300min恒电位极化后,轧制厚板不同厚度层试样的点蚀数量和蚀坑总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QS>SS>MS,表明厚板含有析出相较多的1/4厚度层具有更高的点蚀敏感性。2297铝锂合金轧制厚板的点蚀行为厚向不均匀性与析出相分布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9期)
郑德,朱乐群,王永林[3](2019)在《脱硫塔强化气液相分布的改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新型塔内件技术以及煤气净化专用填料,对现有AS脱硫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后实际运行结果优良,装置长期稳定运行脱硫效率≮90%,出厂煤气含硫维持在500 mg/m~3以下。(本文来源于《冶金动力》期刊2019年07期)
毕鹏青[4](2019)在《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相分布及光物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一方面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处于紧缺状态。为了解决这些化石能源过度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问题,寻找环境友好型可再生能源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当前主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热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等。相比较太阳能发电,前几种可再生能源在使用上都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地理位置、地势等。太阳能发电则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它不仅限制性条件少,而且具有用之不竭的特点。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有机太阳能电池表现出了较大的竞争力。与传统太阳能电池器件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质量轻、生产成本低、柔性、半透明以及可卷对卷打印生产等优点。当前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主要基于包括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二元体异质结构器件。目前,单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己经突破16%。然而,进一步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是其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性能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包括合成新材料、设计并优化新型器件结构等在内的众多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策略中,叁元策略,即在二元主体系中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第叁组分,被证实为是一种有效且工艺简便的手段。不仅如此,叁元策略亦可实现特定功能性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相对于二元体系,在活性层中引入第叁组分意味着引入了更为复杂的相分布状态和物理机制。理解第叁组分在二元主体系中的相分布状态以及在相应相分布状态下对主体系所带来的微纳形貌和光物理机制的影响,对于利用叁元策略提升太阳能器件性能尤为关键。但目前相关问题研究较少,针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并开展了以下工作:(1)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在P3HT:PC71BM体异质结中引入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p-DTS(FBTTH2)2作为第叁组分。p-DTS(FBTTH2)2的分子能级位于P3HT和PC71BM能级之间,从而叁个组分的能级可以形成能级级联效应;此外,p-DTS(FBTTH2)2可以增强并拓宽主体系P3HT:PC71BM的吸收光谱;不仅如此,P3HT的稳态PL光谱和p-DTS(FBTTH2)2的吸收光谱有很大程度的交迭,这种交迭为能量转移的有效发生提供了可能。经过对微纳形貌以及光学表征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合理推断出第叁组分p-DTS(FBTTH2)2分布于主给体P3HT和主受体PC71BM 的界面。15 wt%p-DTS(FBTTH2)2 的添加,可以使基于 P3HT:PC71BM 的二元太阳能电池器件能量转换效率有效提升24%。性能提升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方面:一是p-DTS(FBTTH2)2对主体系吸收光谱的增强和拓宽;二是p-DTS(FBTTH2)2在P3HT和PC71BM界面处的分布,可以充分发挥电荷转移和能量转移协同机制的作用,从而使器件性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2)基于第一部分的工作,我们将双能量转移效应引入到单一体异质结中,这种双能量转移效应存在于第叁组分PCDTBT(能量给体)和主给体PTB7-Th(能量受体1)以及主受体ITIC(能量受体2)之间。通过微纳形貌以及光学测试表征发现第叁组分PCDTBT均匀分布于主给体PTB7-Th和主受体ITIC中。PCDTBT的这种分布状态,使其与主给体和主受体之间具有有效的界面接触,从而确保了双能量转移效应的发生。此外,PCDTBT的均匀分布状态使主体系的π-π堆积相干长度减小,但它也使π-π堆积的层间距更加紧凑,从而适量的PCDTBT掺入引入并未显着降低电荷传输性能。最终在30 wt%PCDTBT的掺入下,相对于相应二元太阳能电池器件,短路电流由13.89 mA cm-2提升到16.71 mA cm-2,能量转换效率提升了 15%。(3)在第叁部分研究工作中,我们将常规的富勒烯衍生物材料PC71BM作为第叁组分引入到非富勒烯二元体系PBDB-T:ITIC中制作了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我们采用薄膜断层光谱分析法定量研究了 PC71BM在叁元共混薄膜中的分布状态,以及PC71BM对于PBDB-T和ITIC在体异质结中垂直方向的相分布调控作用。通过多种测试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发现适量的PC71BM引入可以使PBDB-T和ITIC分别在体异质结的顶部和底部富集,且自身主要分布在底部区域。不仅如此,添加PC71BM后,在叁元共混薄膜中,PBDB-T和ITIC在顶部和底部区域的结晶性得到一定增强,PC71BM的分布状态和对主体系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分布调控使得电荷输运和收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可以有效抑制电荷复合的发生。最终,相比较于二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叁元器件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都有较大增强,能量转换效率也由原本二元太阳能电池器件的9.6%提升到了叁元太阳能电池器件的11.0%。(4)在第四部分工作中,我们将具有较窄带隙的有机小分子受体材料IEICO-4F作为第叁组分引入到富勒烯体系PTB7-Th:PC71BM和非富勒烯体系PBDB-T:ITIC中制作了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IEICO-4F可以将主体系的吸收光谱拓宽到近红外区域。此外,通过多种测试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推测IEICO-4F主要分布在主给体和主受体中,并与主给体形成“类合金”模型。IEICO-4F在叁元共混薄膜中的这种分布状态可以使其自身以及主给体的结晶性得到增强并为主给体电荷转移提供了更多通道,从而使电荷转移和电荷输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最终,相对于二元太阳能电池器件,添加IEICO-4F的叁元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电流有显着提升,从而获得了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3)
文松青,张涛,张奇超[5](2019)在《成品油上倾管道油水两相流相分布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品油携水沿上倾管道流动会产生复杂的流动型态,准确识别油水两相在上倾管道中的分布特征是深入认识油携水规律的基础。针对实验中采集的上倾管油水两相流图像,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上倾管道油水两相分布特征识别方法:将原始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剔除图像中的无用信息;调整图像的灰度,以提升对比度,凸显图像细节;对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处理,消除图像拍摄过程中的随机噪声;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分割出油水两相边界,识别出相分布特征。该方法可以分割出清晰的油水两相边界,从而识别出管道中油水两相流的相分布特征。研究成果适用于各种工况下油水两相相分布特征识别,为多相流图像处理特别是流型识别提供了指导。(图13,参21)(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19年09期)
彭昕[6](2019)在《含细长颗粒的洗涤冷却室内多相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业气化炉运行中发现,具有一定长径比的细长颗粒会桥接和沉积在洗涤冷却室内构件上,严重时可造成洗涤冷却室内堵渣、液位波动和粗煤气带液等问题,从而影响气化炉的稳定运行。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采用尼龙短纤为模拟物,对含细长颗粒的洗涤冷却室内的气-液-固多相分布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冷态实验研究,以期为含细长颗粒的洗涤冷却室内的流体力学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工程实践指导。(1)采用直接取样法、双探头电导探针法和高速摄像法,对洗涤冷却室内细长颗粒和气体的局部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洗涤冷却室液池下部的液固流动区可分为:气相湍动作用区、回流区和二次流动区。在细长颗粒的阻碍和团聚效应影响下,液固流动区的轴向局部固含率呈现波动分布,径向局部固含率分布则受细长颗粒的横向漂移速度所影响;气相湍动作用区和回流区的径向局部固含率的波动较大,而二次流动区呈现为环状流动,其径向局部固含率在流体和细长颗粒的“壁面效应”影响下,呈现中心高、边壁低的特点。而洗涤冷却室液池上部的气液固混合区则可分为:下降管出口区、破泡板区和泡沫层区。在负浮力和逆压力梯度的作用下,下降管出口区的气体沿下降管外壁向上呈羽流流动;破泡板区的局部气含率的径向分布呈明显的近中心峰分布,与内构件和流动形态等密切相关;泡沫层区主要发生气泡的聚并与破碎、液滴的形成与飞溅。(2)利用截面面积法和体积平均法得到截面平均气含率和床层平均气含率,根据局部气含率和无量纲最大气泡弦长得到局部流型图,分析了表观气速、纤维体积浓度和纤维长径比对床层平均气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修正的Kataoka&Ishii泡状流半经验关联式可对不同纤维体积浓度和纤维长径比下的截面平均气含率进行有效预测。局部气含率和气泡弦长均对局部流型有较大影响:近液池内壁区(区域Ⅰ)的气泡因受壁面剪切力的作用破碎而呈现泡状流动,环空部分的其他区域(区域Ⅱ和区域Ⅲ)则因冠状气泡的出现而变为冠状-泡状流;床层平均气含率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增大,在气泡数量增多和聚并几率增大的耦合作用下,其增幅逐渐变小;低表观气速时,纤维体积浓度增大,床层湍动受抑制,颗粒易附着于气泡之上,床层平均气含率略有升高。高表观气速时,纤维体积浓度增大,液相表观粘度增大,颗粒上的涡脱落增多,床层平均气含率则降低;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增大,纤维悬浮液小尺度的速度脉动受抑制,床层平均气含率逐渐增大;采用漂移流模型,引入拥挤因子和纤维数密度,建立了无纤维颗粒和含纤维颗粒的洗涤冷却室的床层平均气含率模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3)将气泡弦长分布分组和气泡形状估计相结合,进行气泡弦长分布和接触探针的气泡尺寸分布之间的转换,并分析了表观气速、纤维体积浓度和纤维长径比的变化对不同区域的上升、下降和总气泡的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I和区域II的上升气泡尺寸分布为单峰或双峰的宽峰分布,而区域III则主要呈尖锐的单峰分布。下降气泡尺寸分布在叁个区域内均呈尖峰分布,总气泡尺寸分布则与上升气泡的一致。球状小气泡和非球状大气泡的大小以等效直径2 mm为界;表观气速的变化引起液相的湍动程度、流体与壁面间的剪切作用以及液相返混程度的变化,从而使上升、下降和总气泡的气泡尺寸发生改变;纤维浓度的变化通过影响湍流强度受抑制的程度和纤维的“隔离作用”来影响不同区域的不同气泡尺寸的变化;引入纤维数密度用以表征纤维的直径和长度所引起的纤维长径比的变化对不同区域的不同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气泡尺寸的变化主要由纤维-纤维间的作用、纤维-气泡间的作用和流体-壁面-纤维间的作用所决定。(4)通过核函数概率密度估计法得到气泡速度分布,利用解析变换法将接触探针的总气泡尺寸分布转换为床层中的总气泡尺寸分布,并依此计算得到了气液界面面积,分析了不同表观气速、纤维体积浓度和纤维长径比下的上升和下降气泡的速度分布以及界面面积分布。结果表明:上升气泡的平均速度在r/R=0.55处显着降低,在r/R=0.85处则出现最小值,下降气泡平均速度的径向波动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减小;上升气泡速度分布由区域Ⅰ的宽峰分布逐步转变为区域Ⅲ的尖峰分布,下降气泡速度分布在叁个区域均呈现为尖峰分布;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区域Ⅰ和区域Ⅱ中的上升和下降气泡平均速度增大,而在区域Ⅲ中,上升和下降气泡平均速度分别呈减小和波动分布;在不同纤维体积浓度下,上升和下降气泡平均速度由气泡平均直径的变化所决定。但对于下降小气泡而言,所处区域的流体流动和纤维体积浓度同样具有一定影响;在不同纤维长径比下,上升和下降气泡平均速度的变化与纤维密度数成反比,仅在区域Ⅱ处的下降气泡平均速度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在低表观气速(r/g=0.074 m/s)和高表观气速(r/g=0.37 m/s)下,界面面积的径向分布分别呈现中心峰分布和边壁峰分布;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叁个区域的界面面积均呈现增大的趋势;不同纤维体积浓度和纤维长径比下的界面面积主要受总气泡平均Sauter直径变化的影响:引入纤维体积浓度、纤维长径比以及无量纲半径等参数,得到了修正的Besagni&Inzoli界面面积关联式。(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6)
郑光宗[7](2019)在《自吸式文丘里水洗器液相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吸式文丘里水洗器是安全壳过滤排放系统的核心装置,在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时,对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进行过滤,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放射性危害。本文以核电厂严重事故下的安全壳过滤排放为背景,对自吸式文丘里水洗器的液相分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自吸式文丘里水洗器的过滤效率与内部的液相分布是密不可分的,液相分布主要包括液相引射量、液膜流量和雾化液滴尺寸叁个方面。引射量直接决定了进入文丘里水洗器中液相水的多少,是影响文丘里水洗器过滤效率的重要因素;引射水在被雾化后有一部分在扩张段以环状液膜的形式向上流动,这部分份额不可忽略,环状液膜由于相对表面积较小,除杂效率低,不利于文丘里水洗器过滤效率的提高。此外,液滴尺寸还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充分的雾化能够产生大量的小尺寸液滴,为去除放射性物质提供充足的表面积,进而提高过滤效率。本文对自吸式文丘里水洗器的引射特性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工作条件(喉部气速、淹没深度)和6种不同的引射管布置方式下的引射性能差异,其中以中心直管和中心弯管配置在引射量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传统文丘里水洗器使用的壁面开孔式布置方式在引射量上不占优势;研究了自吸式文丘里水洗器的液膜流量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工作条件(喉部气速、淹没深度)下的液膜流量、液膜份额变化规律,实验在不同工况下对直管和弯管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弯管中心配置具有更高的液膜流量和液膜份额,弯管中心配置的液膜份额变化范围是35%-49%,直管中心配置的液膜份额变化范围是26%-40%;通过对文丘里水洗器出口处的液滴进行测量,得到了液滴尺寸分布规律和液滴Sauter平均直径。喉部气速是决定雾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喉部气速越大,雾化越充分。基于实验数据验证了RR分布模型和NT模型在预测液滴尺寸分布和平均直径上的适用性。通过实验得到的引射量、液膜流量和液滴尺寸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深入了解文丘里水洗器的工作性能和雾化机理,也验证了自吸式文丘里水洗器液相分布测量系统的有效性,研究为进一步的自吸式文丘里水洗器结构优化及工程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9-01-08)
陈刚,万佳,贺宁,张鸿名,韩飞[8](2018)在《基于增强相分布均匀性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用于描述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屈服强度的综合强化模型。基于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压缩力学性能检测,对铝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进行研究。为了精确地描述增强相分布均匀性和不同位错强化机制间的协同关系对强化效果的影响,在综合强化模型中引入颗粒分布均匀性因子u和协同系数f_c。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综合强化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可以精确地描述Al_3Ti/2024 Al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理论与实验误差小于1.2%,其预测精度远高于现有综合强化模型的预测精度。该模型也可适用于预测具有不同比例增强相的Al_3Ti/2024 Al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8年12期)
胡宇斌,高先志,罗龙,任长青,巩磊[9](2019)在《准噶尔盆地中4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曲流河-浅水叁角洲砂体微相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以下简称"准中4")中侏罗统头屯河组砂体储层主要沉积于缓坡背景下湖泊-浅水叁角洲-曲流河体系,是重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层系。本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为理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中4区块头屯河组进行层序地层研究,根据识别出的多级旋回界面将中4区块头屯河组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10个短期旋回,并建立层序格架。结合测录井响应、岩心分析、粒度分析、地震切片划分出18种沉积微相并优选物性较好的微相类型;结合测录井响应、地震切片及平均砂岩累积厚度、平均砂岩密度、平均分层系数对砂体发育规模及连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准中4区块头屯河组垂向从头1段到头3段沉积充填呈现滨浅湖-叁角洲前缘向叁角洲平原-泛滥平原过渡,由"大前缘、小平原、网状分流河道"向"大平原、小前缘、枝状分流河道"演化的特点;识别出的成因砂体类型中以边滩砂体(曲流河边滩砂在头屯河组少量发育)、分支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有利于储层发育;自头1段到头3段,垂向砂体连通性逐渐变好,横向砂体连通性逐渐变差;缓坡背景下研究区沉积演化受湖平面变化控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均方根振幅属性提取及最大波峰振幅属性切片共预测出16个有利砂体约108 km~2。(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陆鑫[10](2018)在《熔覆增材IN718合金析出相分布特征及其局域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熔覆增材制造是在传统微熔与铸焊基础上,使用聚焦的热能熔化金属材料并依据零部件叁维模型逐层熔覆制造的过程,包含了“体积增材”和“表面增材”。目前,控制熔覆件内部组织质量和保证力学性能是发展和应用该技术的关键。熔覆体积各区域热历程的不同会产生差异化的微观组织,并具有组织和力学性能不均的本质特征。为分析熔覆增材样件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对送丝式电弧增材制造(Wire and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WAAM)、送粉式激光增材制造(Powder and 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PLAM)两种基础工艺过程展开研究。设计搭建了开源低成本WAAM工艺试验系统,通过基础工艺试验从成形性、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角度评估了其应用潜力。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应用体积能量近似法确定了WAAM和PLAM熔覆工艺的试验参数,制备出多层多道IN718增材样块。结果表明,在熔覆中实施强制冷却能够高效的制造形状复杂且无宏观缺陷的金属薄壁件,总输入能量的合理分配是控制熔覆道是否塌陷的关键。高材料利用率是WAAM工艺比PLAM工艺更为高效的主要原因。在Abaqus软件中使用Python语言编程开发,实现了异形六面体代表性体积单元建模以描述熔覆道之间的搭接特征,通过动态激活热边界条件模拟换热面变化,考虑了熔覆层热边界变化对整体温度场的影响,建立了熔覆增材制造工艺通用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原位测温验证了热模型的准确性。随后对多层多道IN718样块熔覆增材过程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分析,并提取了相关节点的热历程数据,用于微观组织中析出相演变分析与预测的研究。对多层多道IN718样块的非均匀微观组织和宏观拉伸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结果显示组织中层带区域的枝晶尺寸粗细交替变化,并在枝晶间不均匀分布有脆性Laves相和MC型碳化物,有效体积能量密度差异造成了WAAM和PLAM熔覆态组织的差异,熔覆态样块中各区域、各正交方向上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不均性相关。为研究与热相关的微观组织及相析出的分布特征,提取了有限元热模拟结果中相关节点的热历程,并输入基于等温相变动力学的预测模型得到了多层多道IN718样块中主要析出相的分布规律。通过显微硬度测试间接验证了所计算强化相的分布结果,并采用多尺度SEM图像量化统计并估算出纳米级γ’/γ”析出相在较大微米级尺度范围内的平均含量。结果表明,依据细分的热历程曲线和基于等温相变动力学的计算模型可以定量预测熔覆增材过程中的相析出程度。IN718熔覆增材样块中的微观析出相呈空间不均匀分布,在各局部区域处存在含量差异,大多数γ’/γ”相因Nb的偏析而沿着枝晶界不均匀分布,热历程最低持续温度在时效温度区间内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强化相γ’/γ”的析出。为在微米级尺度表征IN718熔覆增材组织的弹塑性力学性能,对熔覆增材样块局部区域实施了纳米压痕测试,并建立了压入问题有限元模型。通过编写融合了粒子群优化算法的Python程序,实现了已知压头载荷–位移曲线自动执行反演优化分析得到压痕微区域塑性力学性能参数的想法,并通过DaoMing解析算法验证了上述方法有效,能成为材料性能表征的备选方法。之后确定了IN718熔覆增材样块上微米级局域的平均塑性力学性能,结果显示WAAM和PLAM样块的局域塑性力学性能不均匀,样块中间横截面局域塑性力学性能参数存在起伏,屈服强度沿高度方向上的波动较为明显,而沿同一层内水平方向上的波动较小。(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12-01)
相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厚度为95mm2297铝锂合金轧制厚板析出相分布及点蚀行为的厚向不均匀性。通过对析出相的分布及蚀坑尺寸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定量信息及相应的关系。轧制厚板不同厚度层中的析出相分布密度和尺寸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1/4厚度层(QS)>表面层(SS)>1/2厚度层(MS)。经300min恒电位极化后,轧制厚板不同厚度层试样的点蚀数量和蚀坑总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QS>SS>MS,表明厚板含有析出相较多的1/4厚度层具有更高的点蚀敏感性。2297铝锂合金轧制厚板的点蚀行为厚向不均匀性与析出相分布紧密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昝日安,郑魁,江凌,郭庆,王炜.钒钛矿冶炼高炉炉缸黏结物的矿相分布规律[J].钢铁研究学报.2019
[2].赵阔,刘建华,于美,李松梅.铝锂合金厚板中析出相分布及其点蚀行为的厚向不均匀性(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3].郑德,朱乐群,王永林.脱硫塔强化气液相分布的改造分析[J].冶金动力.2019
[4].毕鹏青.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相分布及光物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文松青,张涛,张奇超.成品油上倾管道油水两相流相分布识别方法[J].油气储运.2019
[6].彭昕.含细长颗粒的洗涤冷却室内多相分布特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7].郑光宗.自吸式文丘里水洗器液相分布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
[8].陈刚,万佳,贺宁,张鸿名,韩飞.基于增强相分布均匀性的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8
[9].胡宇斌,高先志,罗龙,任长青,巩磊.准噶尔盆地中4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曲流河-浅水叁角洲砂体微相分布特征研究[J].地球学报.2019
[10].陆鑫.熔覆增材IN718合金析出相分布特征及其局域力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