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质粒论文_蔡丽希,陈小萍,刘黎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解质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质粒,基因,生物,水平,荧光,蛋白,除虫菊。

降解质粒论文文献综述

蔡丽希,陈小萍,刘黎星[1](2018)在《红树林沉积物中芘降解菌群及其代谢质粒转化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富集驯化培养,从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筛选出以多环芳烃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降解菌群YL。该菌群21 d内对50 mg/L芘的降解率可达92.09%。同时采用改良方法提取芘降解菌群YL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并通过驯化的方法得到一组以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质粒转化菌群,21 d的芘降解率为85.69%。而受体菌大肠杆菌的芘降解率只有2.01%。由此可以认定该质粒转化菌群具有不俗的芘降解能力,其质粒上携带降解芘的基因。(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孙娇[2](2017)在《一株红球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二恶英降解质粒的接合转移、稳定性及降解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嗯英(Dioxin)是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PCDFs)两类物质的合称,为强致癌、致突变性物质,可严重干扰有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对人类及各类生物均存在严重的健康威胁,是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化合物中之一。环境中绝大部分二恶英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体之中,性质十分稳定,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对其去除难度较大。微生物由于具备在各类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性、底物利用谱的多样性及对不同环境条件的良好适应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降解利用有机污染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微生物降解是治理二恶英污染的一类有效方法。本课题组前期分离到一株二苯并呋喃(DF)降解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通过研究发现p52中存在两个参与二恶英起始双羟化的双加氧酶基因簇dfdA1A2A3A4及dbfA1A2,且分别位于转移性质粒pDF01(170kb)和pDF02(242kb)上。目前国内外对DF微生物降解进行较为广泛的研究,对于其降解途径和机理都有比较详尽的了解,但是关于DF降解性质粒的接合转移性目前仍缺乏充分的实验证据,尤其是关于革兰氏阳性菌缺乏报道。本研究以红球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接合实验探讨了二恶英降解质粒pDF01、pDF02接合转移的受体菌范围以及接合转移频率,利用Southern杂交对质粒转移结果进行确认,利用连续传代培养和降解实验测试质粒在新宿主菌中的遗传稳定性和质粒降解基因的表达性能,并研究了质粒pDF01、pDF02在供体菌p52强化活性污泥系统中降解DF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质粒pDF01和pDF02具备在同属和属间接合转移的能力,可向受体菌—紫红红球菌(Rhodococcusrhodochrous)、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大地两面神菌(Terrabacter tumescens)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成功转移,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作受体菌时质粒pDF01和pDF02接合转移频率最高,达到3.5×10-4(接合子/受体菌)。对铜绿假单胞菌接合子质粒进行Southern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进一步确认了质粒pDF01、pDF02的存在。二恶英降解质粒pDF01、pDF02在接合子宿主菌中的遗传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pDF01、pDF02在铜绿假单胞菌接合子中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无选择压力的情况下连续传代培养,可以稳定遗传40代。铜绿假单胞菌菌原受体菌本身不具备降解利用二苯并呋喃的能力,而获得质粒pDF01、pDF02后的接合子可对DF高效利用,说明降解基因在新宿主菌中能够成功表达。接种供体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和活性污泥菌群于DF降解体系中,与只投加菌株p52的降解系统相比,前者显着提高了对DF的降解速率,且在投加了菌株p52的活性污泥细菌降解体系中,分离到能够相对稳定遗传并降解利用DF的节杆菌(Arthrobacter sp.)接合子,进一步分析降解基因在该接合子中的表达状况,发现节杆菌接合子的降解能力与红球菌供体菌株p52相当。另外,对质粒pDF01和pDF02的全基因序列分析揭示了质粒的接合转移性、稳定性和降解功能的遗传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了以降解质粒pDF01、pDF02接合转移为基础的利用生物修复手段去除二恶英类污染物的潜力,可为菌株Rhodococcus sp.strain p52用于环境中二恶英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4-01)

孙娇,杨海燕,李力[3](2017)在《一株红球菌(Rhodococcus sp.)二恶英降解质粒的稳定性与接合转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一株红球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中的二恶英降解质粒pDF01(170 kb)和pDF02(242 kb)的稳定性和接合转移特性。【方法】在无选择压力的条件下对菌株p52进行连续传代培养,考察质粒pDF01、pDF02的丢失;以菌株p52为供体菌,以不同种属的菌株作受体菌,通过平板接合实验探讨质粒pDF01、pDF02接合转移的受体菌范围以及接合转移频率,利用菌落杂交、Southern杂交对质粒转移结果进行确认,利用降解实验测试转移质粒降解基因的表达。【结果】质粒pDF01和pDF02在红球菌p52中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LB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少于47次时pDF02可保持,连续传代少于65次时pDF01可保持。质粒pDF01和pDF02具备在同属和属间接合转移的能力,可向受体菌——紫红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大地两面神菌(Terrabacter tumescens)和节杆菌(Arthrobacter sp.)转移,其中以节杆菌作受体菌时质粒pDF01和pDF02接合转移频率最高,达到3.5×10~(-6)(接合子/受体菌);对节杆菌接合子质粒进行Southern杂交进一步确认了质粒pDF01、pDF02的存在。另外获得质粒pDF01、pDF02后的节杆菌接合子可以对二苯并呋喃高效利用,且降解能力与红球菌供体菌株p52相当。【结论】红球菌菌株p52可通过降解质粒转移强化生物修复过程,在去除环境中二恶英污染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7年07期)

陈熙[4](2016)在《有机磷农药降解质粒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土壤微生物间的基因交流是提高生物适应环境和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土壤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遗传信息基础。随着遗传工程微生物向土壤环境中的释放呈日益增长的趋势,这些微生物及其携带的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或修复治理污染的遗传基因在环境中的安全及归宿引起了科学工作者及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革兰氏阳性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革兰氏阴性细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及多种典型土壤矿物为材料,综合应用等温吸附与解吸、等温滴定量热和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测定了DNA与细胞-矿物复合物作用过程吸附量、亲和力、热力学参数及基团变化,以揭示其与土壤组分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有机磷农药降解质粒为对象,结合荧光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研究了游离态及固定态胞外DNA在环境中的存留时间,及向土着微生物进行水平转移的可能性。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揭示了DNA在土壤细菌-矿物复合物上的吸附行为及作用机制。选取鲑鱼精DNA、两种常见的土壤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恶臭假单胞菌),以及叁种典型土壤矿物(高岭石、蒙脱石和针铁矿)为实验材料。表明所有细菌-矿物复合物对DNA的吸附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DNA在枯草芽孢杆菌-矿物复合物上的吸附量相比其在两种单一组分上的等比例吸附值之和有所提高,表明细菌与矿物的吸附能增加该体系对DNA的吸附量。DNA与枯草芽孢杆菌-矿物复合物结合时的焓变主要来自细菌与DNA分子,其主要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及氢键。DNA与恶臭假单胞菌-矿物复合物相互作用的情况则受到矿物类型的影响,其与恶臭假单胞菌-高岭石复合物进行吸附时主要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及氢键;而与恶臭假单胞菌-蒙脱石/-针铁矿的作用力则应归结于脱水作用及水分子重排引起的熵增。(2)成功构建携带双重标记的有机磷农药降解质粒,发现游离及固定态质粒的转化效率受质粒类型、矿物种类及宿主类别等多因素影响。以有机磷高效降解质粒pB17、广宿主载体pBHR1及抗重金属细菌恶臭假单胞菌X4的小质粒为材料,对其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mr双重标记,得到重组质粒pRB17、pXr及pBr。并对叁种游离态质粒及与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吸附后的固定态质粒进行了实验室水平的转化实验。结果表明,以广宿主载体为基础所构建的降解质粒具有向更多种类细菌转移的能力。游离态的DNA较固定态DNA有更高的降解速率。DNA与矿物吸附后进行转化,所获得转化子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游离态pBr转化大肠杆菌DH5α其转化效率可达2.98×105个转化子/μg DNA,而与蒙脱石、高岭石及针铁矿吸附后,转化效率分别下降了2~4个数量级。类似的结果也出现在pXr转化DH5α的过程中,与叁种矿物结合后的转化效率下降了1~3个数量级。表明与DNA亲和力强的矿物降低DNA转化效率的作用更明显。(3)阐明了游离及固定态质粒在土壤环境中的稳定性特征及生物可利用性。结果表明DNA在进入土壤的最初阶段降解迅速,3~7天后降解曲线逐渐平缓。游离态DNA较固定态DNA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更快,经DNA回收转化大肠杆菌后,其转化效率的下降也更为显着。DNA被不同类型矿物吸附后其降解效率也存在差异。与高岭石和针铁矿相比,吸附于蒙脱石表面的DNA分子降解速率更慢,在第3天时残留量仍保持在50%以上,而且第15天仍能成功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表明蒙脱石对DNA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使其能免受核酸酶的降解,具有更长时间的生物可利用活性。(4)比较了多种检测环境中小概率水平基因转移事件的实验手段,提出抗生素富集联用流式细胞分选术能有效分离土壤中的罕见目标细胞。证实了胞外DNA具有向土着微生物进行转移的能力。选择游离态及蒙脱石固定态质粒pBr及pXr作为土壤转化实验DNA供体,武汉市两处地点的棕红壤作为受体细菌来源,土样样品设置堆肥或有机磷农药处理组。利用荧光显微镜、标记基因PCR扩增及流式细胞术直接对土壤中的转化子进行检测,检测限均低于2×10-6,未能检测到阳性转化子的存在。通过抗生素富集及流式细胞多轮分选技术对样品进行筛选可有效将检测限提高至10-11量级。所分得菌株均为来源于菜园土和添加农药处理实验组的pBr质粒转化子,属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广宿主载体的使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及农药施用对土壤菌群的选择性压力或为转化效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刘娜,徐汉卿,崔健,茆灿泉,许雷[5](2014)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酯酶EstA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和诱导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前期克隆得到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基因estA(GenBank:DQ906143)为出发基因,构建表达系统,获得可溶性融合蛋白,并通过优化诱导表达条件,获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相关应用参数。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Mal-c2X-estA并转化至宿主菌BL21(DE3),获得酯酶estA基因诱导表达系统;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以α-乙酸萘酯为底物的酶活性检测及Western blot方法,确认外源蛋白EstA在大肠杆菌宿主菌中成功表达并具有酯酶活性。重组基因工程菌可溶性原核表达诱导条件的优化试验表明,其最佳诱导表达条件是:Ca2+浓度1.0mmol/L、诱导初始OD600值0.7、诱导剂IPTG浓度0.1mmol/L、诱导初始pH值7、诱导温度26℃、诱导时间17.5h,优化后的酯酶活性(92.03U/mg)较优化前(44.64U/mg)提高了1倍多。(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刘春,李曼,杨景亮,王悦,李敏源[6](2013)在《降解-示踪质粒的构建及性能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强化中采用报告基因技术对降解质粒进行标记,可实现对基因工程菌和降解基因的原位监测。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阿特拉津脱氯水解酶基因(atzA)重组,构建降解-示踪功能质粒,实现对阿特拉津降解质粒的示踪标记,并对转化获得的基因工程菌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阿特拉津降解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将gfp和atzA基因克隆至质粒载体pUC18所获得的重组质粒,经检测含有atzA基因,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并可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携带重组质粒的基因工程菌具有阿特拉津降解活性;且在活性污泥中产生绿色荧光现象,可通过原位观察进行监测。(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3年06期)

李曼[7](2013)在《降解—示踪功能质粒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阿特拉津脱氯水解酶基因(atzA)重组,构建降解-示踪功能质粒,并对转化获得的基因工程菌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阿特拉津降解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基因水平迁移实验,考察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与活性污泥土着菌之间的迁移能力及影响因素;以含重组质粒的基因工程菌为生物强化菌株,运行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考察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进水COD浓度对阿特拉津降解效率及常规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检测生物膜中菌群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将gfp和atzA基因克隆至质粒载体pUC18所获得的重组质粒,经检测含有atzA基因,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并可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携带重组质粒的基因工程菌具有阿特拉津降解活性,且可在活性污泥中产生绿色荧光现象。基因水平迁移实验中,相同条件下的滤膜杂交的迁移频率高于液相杂交,且延长细胞接触时间可提高质粒迁移频率;液相杂交实验中,提高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接触时间和接触频率有利于提高质粒迁移频率;质粒迁移频率因受体细胞和质粒载体性质影响,重组质粒的迁移能力高于质粒pACYC184;经检测,分离纯化后的迁移结合子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绿色荧光性及阿特拉津降解特性。膜曝气生物反应器中,提高进水COD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浓度有利于提高基因工程菌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随着反应器运行时间的增加,基因工程菌逐渐包埋于生物膜内侧生长,生物膜微生物菌群逐渐多样化。(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张群[8](2012)在《土壤中毒死蜱降解质粒pDOC的转移及其促成的生物强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毒死蜱作为一种广谱、低毒、低残留、低抗药性和高效的有机磷杀虫剂,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同时其在环境中的污染不容忽视。生物修复是治理毒死蜱污染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本实验室分离到一株以毒死蜱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DSP,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sporus),并确定了其降解功能位于质粒pDOC。本文通过投加质粒pDOC到土壤进行生物修复,探索质粒pDOC在土壤中的转移机制及其在毒死蜱降解中的作用,以建立一种以质粒转移为基础的农药微生物降解生物强化新途径,从本质上提高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能力,克服生物强化中面临的接种菌存活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菌株Bacillus latersporus DSP、E. coli DH5a (pZP201-gfp)及E. coli HB101(pRK2013)的抗性交叉差异行为进行叁亲杂交构建荧光毒死蜱降解菌Bacillus latersporus DSP (pDOC-gfp)。通过荧光、降解功能及降解性质粒pDOC-gfp检测证明Bacillus latersporus DSP (pDOC-gfp)构建成功。(2)以杭州华家池桑树田土壤为材料,采用标记质粒pDOC-gfp投加到毒死蜱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并从修复30d后的土壤中分离得到4个发荧光且对毒死蜱有降解能力的单菌,分别命名为ZQ1、ZQ2、ZQ3和ZQ4。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证明这4个菌株属于不同种的细菌,由此说明质粒pDOC-gfp在土壤中向土着微生物发生转移。(3)利用标记菌株Bacillus latersporus DSP (pDOC-gfp)研究了质粒pDOC强化十壤中毒死蜱降解作用的持久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药频率的增加,降解菌对毒死蜱的生物强化效果长期有效;接种降解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不具破坏性。(4)利用标记菌株Bacillus latersporus DSP (pDOC-gfp)采用土柱淋滤的方法研究质粒pDOC在饱和流/非饱和流毒死蜱污染土壤中垂直迁移情况及其对毒死蜱降解。研究发现,质粒pDOC在土壤中可以向下发生迁移;同时质粒供体菌的迁移与质粒转移进入土着菌可以强化土壤中毒死蜱的降解作用。(5)研究质粒pDOC强化毒死蜱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接种质粒供体菌明显促进了毒死蜱生物降解率,E. coli JM109(pDOC-gfp)是本实验条件中长期修复毒死蜱污染土壤的最佳选择;不同条件下E. coli JM109(pDOC-gfp)对毒死蜱的降解作用顺序为:10mg kg-1≈1mg kg-1>50mg kg-1>100mg kg-130℃>40℃>20℃、60%WHC (田间最大持水量)>40%WHC>80%HZ soil(杭州土壤)>JX soil (嘉兴土壤)>XS soil (萧山土壤)>JH soil(金华土壤)。(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4-18)

林燕,姚晶,李佳,蒋琳,李正[9](2011)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对质粒DNA降解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VP对闭合环状双链质粒DNA pBR322的降解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非光催化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小的PVP(PVP8000)可引起质粒DNA构象的改变,并且这种效应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PVP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相关;另外,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甲酰胺,PVP 8 000的DNA剪切效应可被显着抑制,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PVP的表面性质以及DNA构象的稳定性是影响DNA降解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高春明[10](2011)在《DDT降解质粒pDOD及其对土壤中残留DDTs降解的生物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DDT作为一种高效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在我国曾大量用于农田害虫防治与公共卫生方面,是一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gts, POPs)。虽然我国自1983年开始逐步禁用,但因其化学结构稳定,不易降解,国内很多地区仍有不同程度的DDT残留检出,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本文调查分析了浙江省某地DDT残留状况及其来源,在确定DDT降解菌Sphingobacterium sp. DDT-6降解功能位于质粒pDOD的基础上,通过gfp标记获得质粒pDOD-gfp,研究了pDOD在土壤中的转移及其对DDT降解的促进作用、质粒pDOD供体菌在DDT污染土壤中的生物强化作用,建立了一种基于质粒转移的土壤DDT降解生物强化技术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浙江省某地进行了DDT残留调查,61个取样点土壤样品中DDT的检出率为100%,p,p'-DDT、p,p'-DDE、o,p'-DDT、p,p'-DDD残留量的平均值占DDT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56.1%、34.4%、6.88%和2.41%。采用样品土壤中o,p'-DDT与p,p'-DDT比值Rs判断DDT污染的来源,结果显示该调查地区的残留DDT主要源于DDT禁用前的长期大量使用。(2)DDT降解细菌Sphingobacterium sp. DDT-6经质粒消除后失去降解能力,质粒消除的Sphingobacterium sp. DDT-6-经质粒回复后重新获得降解能力,由Sphingobacterium sp. DDT-6提取质粒并转入E. coli TGⅠ获得的转化子具有对DDT的降解力,证明DDT降解细菌Sphingobacterium sp. DDT-6降解功能位于质粒pDOD,其大小约为20kb。(3) Sphingobacterium sp. DDT-6、E. coli DH5α(pZP201-gfp)及E. coliHB101(pRK2013)叁亲杂交经抗性检测、荧光标记、质粒检测和降解功能试验筛选获得Sphingobacterium sp. DDT-6 (pDOD-gfp),提取标记质粒pDOD-gfp转化E. coli TGⅠ和Klebsiella sp. TZ获得质粒供体菌E. coli TGⅠ(pDOD-gfp)和Klebsiella sp. TZ (pDOD-gfp),以Sphingobacterium sp. DDT-6 (pDOD-gfp)、E. coli TGⅠ(pDOD-gfp)、Klebsiella sp. TZ (pDOD-gfp)和质粒pDOD-gfp接种土壤可显着提高土壤中DDT的降解和降解菌数量。从接种pDOD-gfp处理120d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具荧光特性、含pDOD的DDT降解菌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 sp.)ZYG2,说明pDOD-gfp接种土壤后降解质粒转入土壤细菌、增加土壤中DDT降解菌数量,从而提高DDT降解速率。(4)以E. coli TG I (pDOD-gfp)为质粒供体菌研究了温度、湿度和土壤性质对其强化DDT降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0℃、30℃、40℃培养条件下120d的DDT降解率分别为63.2%、70.0%、61.6%;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60%、80%的培养条件下120d DDT的降解率分别为60.7%、65.3%、54.4%;120d华家池潮土、萧山海涂土、嘉兴青紫泥和金华红壤培养DDT的降解率分别为65.0%、63.5%、61.6%、60.1%。30℃、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的华家池潮土培养是E. coli TG I (pDOD-gfp)为质粒供体菌强化对DDT降解的适合条件。(5)以Sphingobacterium sp. DDT-6、Sphingobacterium sp. DDT-6 (pDOD-gfp)、E.coli TG I (pDOD-gfp)为质粒供体菌制备降解功能菌剂,于浙江省某地进行DDT污染土壤修复试验,210d后对照处理土壤中DDT的降解率为16.2%, Sphingobacterium sp. DDT-6 Sphingobacterium sp. DDT-6 (pDOD-gfp)、E. coli TG I (pDOD-gfp)处理土壤中DDT的降解速率大幅提高,降解率分别为46.5%、52.0%和50.7%。同期运用PCR-TGGE研究了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主成分分析的数据显示,对照处理与喷施质粒供体菌Sphingobacterium sp. DDT-6、Sphingobacterium sp. DDT-6 (pDOD-gfp)、E. coli TG I (pDOD-gfp)处理土壤样品在成分分析坐标系上的坐标聚于一簇,说明质粒供体菌的喷施未明显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180d至210dSphingobacterium sp. DDT-6(pDOD-gfp)处理土壤样品TGGE电泳图显示3条条带比其他处理略亮,说明某些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上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6-01)

降解质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嗯英(Dioxin)是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PCDFs)两类物质的合称,为强致癌、致突变性物质,可严重干扰有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对人类及各类生物均存在严重的健康威胁,是迄今为止毒性最大的化合物中之一。环境中绝大部分二恶英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体之中,性质十分稳定,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对其去除难度较大。微生物由于具备在各类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性、底物利用谱的多样性及对不同环境条件的良好适应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降解利用有机污染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微生物降解是治理二恶英污染的一类有效方法。本课题组前期分离到一株二苯并呋喃(DF)降解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通过研究发现p52中存在两个参与二恶英起始双羟化的双加氧酶基因簇dfdA1A2A3A4及dbfA1A2,且分别位于转移性质粒pDF01(170kb)和pDF02(242kb)上。目前国内外对DF微生物降解进行较为广泛的研究,对于其降解途径和机理都有比较详尽的了解,但是关于DF降解性质粒的接合转移性目前仍缺乏充分的实验证据,尤其是关于革兰氏阳性菌缺乏报道。本研究以红球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接合实验探讨了二恶英降解质粒pDF01、pDF02接合转移的受体菌范围以及接合转移频率,利用Southern杂交对质粒转移结果进行确认,利用连续传代培养和降解实验测试质粒在新宿主菌中的遗传稳定性和质粒降解基因的表达性能,并研究了质粒pDF01、pDF02在供体菌p52强化活性污泥系统中降解DF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质粒pDF01和pDF02具备在同属和属间接合转移的能力,可向受体菌—紫红红球菌(Rhodococcusrhodochrous)、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大地两面神菌(Terrabacter tumescens)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成功转移,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作受体菌时质粒pDF01和pDF02接合转移频率最高,达到3.5×10-4(接合子/受体菌)。对铜绿假单胞菌接合子质粒进行Southern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进一步确认了质粒pDF01、pDF02的存在。二恶英降解质粒pDF01、pDF02在接合子宿主菌中的遗传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pDF01、pDF02在铜绿假单胞菌接合子中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无选择压力的情况下连续传代培养,可以稳定遗传40代。铜绿假单胞菌菌原受体菌本身不具备降解利用二苯并呋喃的能力,而获得质粒pDF01、pDF02后的接合子可对DF高效利用,说明降解基因在新宿主菌中能够成功表达。接种供体菌Rhodococcus sp.strain p52和活性污泥菌群于DF降解体系中,与只投加菌株p52的降解系统相比,前者显着提高了对DF的降解速率,且在投加了菌株p52的活性污泥细菌降解体系中,分离到能够相对稳定遗传并降解利用DF的节杆菌(Arthrobacter sp.)接合子,进一步分析降解基因在该接合子中的表达状况,发现节杆菌接合子的降解能力与红球菌供体菌株p52相当。另外,对质粒pDF01和pDF02的全基因序列分析揭示了质粒的接合转移性、稳定性和降解功能的遗传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了以降解质粒pDF01、pDF02接合转移为基础的利用生物修复手段去除二恶英类污染物的潜力,可为菌株Rhodococcus sp.strain p52用于环境中二恶英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提供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解质粒论文参考文献

[1].蔡丽希,陈小萍,刘黎星.红树林沉积物中芘降解菌群及其代谢质粒转化菌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8

[2].孙娇.一株红球菌(Rhodococcussp.strainp52)二恶英降解质粒的接合转移、稳定性及降解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孙娇,杨海燕,李力.一株红球菌(Rhodococcussp.)二恶英降解质粒的稳定性与接合转移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7

[4].陈熙.有机磷农药降解质粒在土壤中的转化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5].刘娜,徐汉卿,崔健,茆灿泉,许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酯酶EstA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和诱导条件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4

[6].刘春,李曼,杨景亮,王悦,李敏源.降解-示踪质粒的构建及性能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

[7].李曼.降解—示踪功能质粒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

[8].张群.土壤中毒死蜱降解质粒pDOC的转移及其促成的生物强化作用[D].浙江大学.2012

[9].林燕,姚晶,李佳,蒋琳,李正.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对质粒DNA降解效应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0].高春明.DDT降解质粒pDOD及其对土壤中残留DDTs降解的生物强化[D].浙江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定点突变原理一4WetsemBlot检测F一box蛋白对KLFZ蛋白...一5ewstemBlot检测Fbw7不同亚型对KLFS蛋...一6eWtsemBlot检测Fbw7不同亚型对KLFZ蛋...重组降解质粒与原降解质粒降解质粒pADP-1的物理图

标签:;  ;  ;  ;  ;  ;  ;  

降解质粒论文_蔡丽希,陈小萍,刘黎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