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调查研究的新进展

健康长寿调查研究的新进展

一、健康长寿调查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韩小伟[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提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郑钧正[2](2020)在《放射诊疗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效力》文中提出随着核科学与技术崛起而陆续催生的放射学、临床核医学、放射肿瘤学、介入放射学等放射诊疗新学科群,独具电离辐射特色与优势,在诸多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中蓬勃发展,是现代医学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为公众的保健查体与疾病诊治做出了卓着贡献。近几十年来我国放射诊疗的跨越式发展为健康中国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放射诊疗不断开拓创新为全民健康效力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的放射防护,趋利避害,从而更好地造福于民。

石雷[3](2020)在《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高龄化发展趋势增强、患病与失能风险增大,有效分析和了解影响老年人健康生活时长的主要因素,对提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民健康服务保障和提高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健康预期寿命作为综合衡量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群生命长度和质量的综合反映。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聚焦老龄化社会背景,特别是上海老龄化进程日渐严重的现状,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分析,厘清健康预期寿命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情况和理论依据,摸清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发展现状和变化情况,认清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和健康预期寿命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追踪调查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利用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建立老年人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测量与分析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全面比较分析上海与全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水平;三是基于追踪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使用SPSS24分析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整理和筛选出影响因素,然后从不同维度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性别、分年龄对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四是通过对研究问题和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优化和提升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对策建议。论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上海60-65岁年龄组老年人预期寿命为24.72岁,健康预期寿命17.47岁,老年人自评健康和自理健康状态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龄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健康预期寿命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女性健康预期寿命普遍高于同龄男性健康预期寿命,但高龄女性老年人健康损失率大于同期高龄男性。三是男性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占比普遍低于同龄女性,但随年龄增长,健康预期寿命占比和差距逐渐缩小。四是教育程度提高促进健康预期寿命显着提升,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程度提高将显着提升健康预期寿命,教育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健康预期寿命将增加0.212个单位。五是居民经济状况提高可以显着促进健康预期寿命的增加,实证分析发现居民经济状况与健康预期寿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即居民经济状况每增加1个单位,健康预期寿命将提高0.281个单位。六是年龄增长、农村户口、偏劳动密集型职业和过量饮酒均对健康预期寿命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老年人每增加一单位的寿命长度,健康预期寿命则减小0.623单位;男性、文化程度高、已婚、适度锻炼、经济状况良好等是健康预期寿命的保护性因素,例如男性健康预期寿命普遍低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健康预期寿命折损率低于女性。论文贡献主要在:一是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对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全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明确了解到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实际情况;二是通过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性别、分年龄对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分析和了解到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强度,研究结果和结论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改善,健康预期寿命提高有较大的正向作用。论文创新在:一是研究对象更聚焦。以往研究对上海老年人健康水平相关研究较少,健康预期寿命测量和影响因素研究更寥寥无几,本文主体为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测量方法更准确。以往测量健康预期寿命多数采用基于单一时点数据的Sullivan方法,本文采用基于多状态健康生命表的方法测算,由于对数据的要求更高和精确,测量结果更有准确性和代表性。三是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分年龄、分性别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不同条件下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和方向。

许昕[4](2021)在《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人类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虽属发展中国家,但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几乎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2000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做到既“长寿”又“健康”,即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中国政府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不仅来自老年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也来自高龄人口比重的大幅上升。高龄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其身心健康、经济独立性、社会交往更为脆弱,在生活、精神方面更需照料与慰藉,他们的生活现状及满意度理应引起社会的极度关注,特别是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成为我国民生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全面剖析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基础上,基于人口转变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生活质量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运用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年鉴、地理监测数据、环境数据以及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等多元化数据,从多尺度视角出发,先从宏观群体尺度构建指标体系,借助Arc GIS、ENVI、Geo Da等软件平台,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把握其空间分异特征;其次以南京市域为研究案例地,采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概念框架,从微观个体尺度对南京市高龄老人的特殊群体——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多维度、多属性特征的综合评判;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Amos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影响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宏微观因素,以全面考察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成因,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全文研究内容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全文研究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方法、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含第三、四、五、六章节,从宏微观多尺度视角出发,对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其中第三章节概述了现阶段中国高龄老人的结构转变历程、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及区域差异;第四章节从宏观尺度评估了中国高龄老人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第五章节从微观视角出发对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的不同维度、不同属性特征进行综合评判;第六章节从宏微观结合视角分析了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对策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社区层面、个人层面提出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具体措施。第四部分为第八章节,阐述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高龄人口结构表现出女多男少、乡村多城镇少的特征。人口高龄化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快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高速发展期、停滞期。发展速度上,高龄化区域差异日益凸显,由“一”字型格局演变为“点—面”格局,且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存在不一致性。发展程度上,人口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东南向西北扩张态势,且与“胡焕庸线”保持相对一致性。空间分布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人口年龄结构惯性推移等因素影响,高龄化的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地区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2)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总体呈现“东中西梯度地带性”格局,形成以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向中西部渐次递减的空间布局态势,空间热点呈现“团状集聚式”和“带状延伸式”布局模式。构成综合生活质量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5个生活质量要素在空间上虽形态各异,但总体符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形态。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处于生活质量第一梯队。不同要素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值较低,文化生活质量评价值最高。(3)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个体生活质量主要由躯体健康、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和感官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百岁老人心理支持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和感官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婚姻状况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存在显着差异,男性、105岁以上、拥有城镇户口、在婚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更高。(4)宏观尺度,从人口结构、家庭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4个方面选取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10个假设,其中社会保障维度的“人均社会救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维度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家庭规模维度的“平均家庭户规模”5个变量假设成立,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并且各因素叠加后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区域差异的影响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5)微观尺度,依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从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感官能力四个维度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反向验证。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和躯体健康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显着相关,心理支持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不相关。(6)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经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躯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待改善的问题。未来国家及政府要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方面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政策保障。社区要加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此外,高龄老人自身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再教育,积极参与闲暇社会活动,全方位的提高个体生活质量水平。

冯艳[5](2018)在《老年健康行为特征、演变及其健康效应》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中国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60岁以后的余寿中60%~80%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长寿不健康”意味着对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巨大需求。老年是慢性病高发人群。慢性病发病原因不仅限于生物因素,是遗传、生活方式、环境、既往病史、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长期作用会引起疾病发生。健康的预防投入成本远低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成本。部分老年人开始自觉或不自觉通过行为方式来进行辅助的自我健康预防、管理、甚至康复治疗。老年健康行为具有什么特征?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规律如何?哪些因素会促进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机制是怎样?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间存在什么关联?这些问题的解答,关系着老年健康行为的优化,制约着老年健康状况的改进,关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健康行为优化问题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文的重点是老年健康行为的特征和演变。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模型从健康行为指标的外显变量中挖掘出老年健康行为潜变量,对老年健康行为进行了类别划分和特征描述,探讨了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的差异化表现,刻画了十年间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规律,揭示了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影响机制,阐明了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健康效应和约束作用。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在健康中国和人口老龄化的多重时代背景下,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CLHLS(2005~2014)数据和访谈资料做好研究准备,在此基础上界定核心概念、确定研究目标、拟定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选定研究方法、规划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在阐述健康行为改变和健康相关理论内容的同时,结合研究内容安排简要交代了相关理论的应用。第三部分为本文的实证部分,第2~5章。第2章交代实证分析相关准备,说明了数据预处理策略、显变量选取和其他变量设置依据,进行了样本描述统计。第3章揭示老年健康行为特征及差异,将包含风险健康行为和健康促进行为在内的11个具体行为指标作为外显变量,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模型确定老年健康行为潜变量,并进行精准的分类,探讨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与服务、家庭特征、个人特征方面的差异。第4章呈现了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先用增长混合模型勾勒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规律,再结合质性资料梳理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第5章使用交叉滞后自回归模型在给出健康行为的健康效应同时,揭示了健康状况对老年健康行为的约束作用。第四部分全面总结了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对后续研究进行了规划和设想。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有五点研究发现:第一,基于具体健康行为指标显变量组合可以确定老年健康行为潜变量。老年健康行为可以相对精准地划分为消极型、相对消极型、一般型、相对积极型、积极型五个类别。十年间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变化,老年健康行为优化的趋势日渐明朗。第二,老年健康行为在社会保障与服务、家庭特征和个人特征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显着差异。享受社区提供保健服务的老年健康行为更健康;童年患病能够及时治疗的老年人健康行为更良好;养老保障通常会促使老年人倾向较良好的健康行为;享有医疗保障会使老年健康行为呈现“两极分化”(消极型和积极型并存)特征;家庭年收入较高的老年人会倾向更良好的健康行为;受教育年限较长的老年人、有配偶的老年人、职业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健康行为更为良好;老年健康行为具有显着的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第三,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在循环往复中呈现健康化倾向。十年间77.2%的老年健康行为朝着积极方向调整,即矫正型;22.8%的老年健康行为朝着消极方向转变或维持不变,即非矫正型。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行为矫正的难度和参与热情存在明显差别。第四,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受到社会保障与服务、家庭特征和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过去患病得到及时治疗、享有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健康行为矫正的概率较低。社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与老年健康行为矫正存在正向关联。家庭年收入越低、年龄较大、受教育年限较短、60岁前职业层次相对较低、非城市老年人健康行为矫正的可能性较大。健康状况变差是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主要诱因,自觉调整意识觉醒才是促成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真正动力,家庭成员影响是促成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重要因素,工作或经济等其他因素对老年健康行为矫正具有辅助作用。第五,老年健康与健康状况间存在显着关联。老年健康行为对自评健康、自理能力、器具性日常生活功能间存在正向促进效应,与心理健康、认知能力间存在逐期强化的正向关联性。自评健康、认知能力、心理健康对老年健康行为倾向具有正向约束作用。自理能力和器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对老年健康行为倾向的约束力度较弱、约束方向模糊。老年健康行为与慢性病呈负向关联,慢性病对老年健康行为具有负向约束作用,慢性病患病种数越多的老年人越倾向风险性较小健康行为。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第一,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增强老年人健康行为的自我约束力。第二,优化当前医疗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增强医疗保险制度的预防功能,为老年健康行为优化提供制度支撑。第三,增加财政投入,鼓励卫生服务机构、居民委员会和老年人家庭间的通力协作,切实保障老年健康行为优化。同时,从探讨老年健康行为城乡差异、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的群体异质性以及深化老年健康行为优化社会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后续研究规划和设想。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新意。本文将健康行为作为促进老年医疗和养老问题同步解决的切入点,是落实“医养结合”理念的新探索。大多数老年人处于“带病生存”或“长寿不健康”的现实困境,“医养结合”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之一。现有研究关于“医养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和养老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忽略了老年人自身在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养老风险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本文聚焦老年健康行为,呈现十年间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挖掘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源动力,寻求通过老年健康行为优化缓解老年医疗和养老压力的新路径,既是对“医养结合”相关研究的有益拓展,也是缓解老年健康与养老困境的积极探索。第二,分析方法上的新尝试。本文基于“外显变量→潜变量”的思路,借助潜在类别分析模型,跳出了老年健康行为评价的困境,给出了老年健康行为相对精准的分类,有助于老年群体的细分研究。应用四期健康行为潜变量数据,借助类别变量的增长混合模型,兼顾群体异质性和组内个体间发展轨迹的变异,得出了十年间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量化结果。在揭示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同时,应用交叉滞后自回归模型的理念,通过“前测健康行为→后测健康状况”和“前测健康状况→后测健康行为”的三阶段双路径组合策略,对老年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间的关联进行了初步推断,是探究变量间互为因果关系的积极尝试。

王蛟男[6](2018)在《PM2.5暴露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环境空气污染,尤其是大气颗粒物,已被认为是全球健康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尽管空气污染对认知功能的研究日益增加,但获得的证据依然有限。尤其是PM2.5的暴露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尚未得到足够的证据。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为长期暴露于细颗粒物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提供了证据。然而,关于PM25暴露尤其是高PM2.5暴露对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知之甚少。目前大气污染物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研究大部分是建立在横断面调查研究基础上,动态变化数据少。未来的研究需要寻找恰当的统计方法及模型计算个人暴露,增强论证的因果关系。同时,需要大量的纵向队列、随访研究获得动态数据来评估认知功能的变化,加强因果关系论证。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相对滞后于发达国家,更加面临着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因此探讨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风险因素及空气污染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解决我国环境与老龄化等健康问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方法本研究所使用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2008-2011年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的纵向数据。共计9135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参与此项调查。本研究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两部分,在问卷调查中收集了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的潜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生活方式,日常身体活动能力等。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来测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量表评分范围为0-30分,其中24-30分为认知功能正常,0-23分为认知功能受损。采用t检验比较连续性变量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初步探索PM2.5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基于主模型做进一步的分层分析,以探索在不同的年龄组(79岁以下的年轻老人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不同性别、不同行为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间PM2.5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之间的关系。用于分层分析的变量没有进入模型。为了观察模型与结果的稳健性,我们进行了多种敏感性分析。首先,依据另一类认知功能障碍定义,对数据进行重新清理及模型拟合,观察结果是否稳定。统计方法同样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其次,考虑到老年人群的死亡率问题,采用竞争风险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将结局事件分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和竞争事件(死亡)两种,将竞争事件从删失数据中分离出来,观察结果是否稳定。结果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本研究的研究区域覆盖了中国中、重度污染的地区,包括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城市群及成渝城市群等地区。研究期间,所有调查对象PM2.5暴露的范围为8-108μg/m3,平均值为52.22±14.311μg/m3。PM2.5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主模型结果显示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增加的RR值为1.06(1.01-1.1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在调整的协变量中增加或删除一些可能的混杂因素后,PM2.5对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与主分析模型相比,均没有显着的变化;当将年龄作为分类变量进入模型调整后,PM2.5对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与主分析模型相比,没有显着的变化,RR值为1.06(1.01-1.11);当使用另一种认知功能障碍定义重新拟合模型后,PM2.5对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与主分析模型相比,没有显着的变化,RR值为1.07(1.01-1.12);当使用竞争风险模型,以认知功能障碍发病为主要结局,将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之前的死亡作为竞争风险事件后,结果显示考虑了调查对象死亡的竞争影响后,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增加的RR值为1.04(1.01-1.08),也没有显着的变化。显示本研究PM2.5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分析模型稳定性较好。PM2.5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亚组分析:在调整了相关协变量后,结果显示:PM2.5每增加10μg/m3,在女性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为1.02(0.96-1.08),无统计学关联。在男性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为1.11(1.03-1.19)。在年轻老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为1.03(0.95-1.11),无统计学关联。在高龄老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为1.07(1.01-1.13)。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为1.04(0.97-1.11),无统计学关联。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为1.07(1.01-1.16)。在从不吸烟以及过去吸烟现在不吸烟的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分别为1.04(0.98-1.11)和1.04(0.93-1.18),无统计学关联。在现在吸烟的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为1.15(1.03-1.29)。在从不饮酒以及过去饮酒现在不饮酒的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分别为1.04(0.98-1.10)和1.12(0.98-1.28),无统计学关联。在现在饮酒的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为1.10(0.98-1.23)。在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为1.08(1.01-1.15)。在未患高血压的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为1.04(0.97-1.11),无统计学关联。另外,随着收缩压的增加,PM2.5每增加10μg/m3,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RR值也逐步增加,但均无统计学关联。结论本研究是针对全国范围的老年人PM2.5暴露和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首次定量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PM2.(8-108μg/m3)与认知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认知障碍风险增加6%。尤其在男性、低体重者、吸烟者、高龄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这类人群中更为显着。本研究的结果补充了现有的关于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污染增加中国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病风险的依据。

曹永红[7](2018)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与制度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供需失衡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两个维度,探讨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与制度改进。较低的养老金给付水平和薄弱的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仅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基本养老保障需求,更不足以保证农村老年人拥有体面的晚年生活。为此,有效化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供需失衡的矛盾,对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从长期试验性改革到成熟、定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供需视角,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年鉴、社会服务发展和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和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保险精算法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析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历程和供需平衡问题。研究过程中首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而对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两项制度供需现状进行判定,并进一步考察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以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协调发展为导向,实现养老保障制度改进,是破解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困境的最佳选择。基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显着成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短缺、探索、调整和变革及推进四个时期。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可以看作是制度追求高效率之下的帕累托改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项目构成逐步合理,逐步从早期单一的经济保障发展到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并重,解决社会问题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养老服务从最初的补缺型服务逐步扩大到普惠型服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中各个主体的责权关系逐渐合理,强调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框架逐步建立。第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需矛盾突出,待遇给付水平偏低,保障效果不佳,制度处于低效率运转状态。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为切入点,借助保险精算模型和ELES模型测算农村居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和需求替代率,通过测算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巨大供需缺口,当前制度设计和缴费选择下,农村居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过低,与需求替代率之间相差甚远,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需求。城乡养老保险待遇差距明显,农村居民养老金替代率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和养老金实际替代率相差悬殊,制度分割状态下群体利益失衡较大。通过测算发现,缴费年龄、缴费标准和投资收益率等是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农村居民收入、个人偏好、生活和消费习惯等则是养老金需求替代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所以造成当前供需失衡的困境,是因为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合理的制度设计,责任分担机制失衡和基金保值增值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所致。第三,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呈现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的困境。重点从微观视角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剖析城乡社会养老服务的巨大差异,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建设滞后和供给不足的现状,弥补了以往规范分析中缺乏数据支撑的不足,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整体供给水平不高,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供给滞后。同时,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旺盛,需求内容多元,但是整体利用水平不高。家庭养老资源和自身健康水平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预测因子。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发展重经济保障轻服务保障以及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发展思路是当前供需失衡的重要诱因。为应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供需失衡的困境,制度改进成为破解困境的最佳选择。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改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政策建议:第一,加快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转型;第二,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第三,建立精准的需求瞄准机制;第四,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机制;第五,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第六,构建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

张春华,丁贤彬,毛德强,王豫林[8](2016)在《重庆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临终前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医疗负担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重庆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临终前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患病情况及医疗负担,为高龄老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248名参与200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而2011年再次追踪调查时已故老人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重点了解高龄老人临终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癌症、帕金森氏病、痴呆以及关节炎9种常见NCD患病及医疗负担情况,用SPSS 12.0软件进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48名已故高龄老人去世时平均年龄(98.1±7.3)岁,临终前分别有31.9%、14.1%、5.2%的高龄老人患1、2、3种及以上NCD。患NCD老人临终前1年医疗总费用及自付医疗费用分别为无NCD老人的2.0倍和1.7倍,且费用支出分别占家庭总收入的20.0%和15.0%。患NCD种数与医疗费用总支出和自付费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7、0.175,P<0.01),性别及患NCD种数同为高龄老人临终前医疗总费用(t值分别为-3.239、4.576,P<0.01)和自付费(t值分别为-2.162、3.702,P<0.01)的影响因素。结论尽管老人长寿,但过半老人都患有NCD,医疗负担较重,建议加大对NCD预防控制的投入,从源头上遏制NCD高发生,前移NCD防控关口。

努尔斯曼姑丽·吐尔逊[9](2016)在《ACE-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长寿人群中的关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ACE-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长寿老人以及血压的关系。方法:从和田地区选择321名长寿及百岁老人,长寿组又分为(长寿高血压组与长寿对照组),以及此期间同一地区与长寿组无任何血缘关系的92名在61-73岁之间自然死亡的维吾尔族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Sequenom Mass Arry IPLE技术平台(spectrochip11-G384芯片)完成rs1514283等6个位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SNP)检测,使用SAS软件的Logistic程序,评估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得出的各SNP位点与维吾尔族自然长寿人群高血压之间的关联,经Bonferroni校正后,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ACE-2基因rs1514283A/G和rs4646176C/G位点与高血压易感相关,OR均大于1.20。两位点GG纯合基因型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性明显大于AG或CG杂合基因型个体,OR值分别为2.699 vs.1.351和2.903 vs.1.454。rs233575T/C多态性位点为高血压风险性的保护性位点,病例/对照比较,TC杂合基因型和CC纯合基因型个体的OR值均小于0.80,分别为0.643(TC)和0.745(CC)。其余rs2158083、rs879922、rs714205三个位点,杂合或纯合基因型显示不同的危险性。rs2158083T/C,TC杂合型的OR为0.515,相反CC纯合型的OR为1.261。组间比较,(P>0.05),可能与样本数量或样本特殊性有关,有待进一步验证。结论:ACE-2基因rs1514283A/G和rs4646176C/G位点与高血压易感相关。rs233575T/C多态性位点为高血压风险性的保护性位点。

张春华,王豫林,丁贤彬,毛德强,吕晓燕,焦艳,漆莉,沈卓之[10](2015)在《重庆市80岁以上老人日常活动能力及慢性病患病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重庆80岁以上老人日常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及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患病现状,为高龄老人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65岁及以上老人问卷(2011)》,对自1998年参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存活至2011年调查时的高龄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重点分析ADL及现患NCD情况。结果共调查80岁及以上老人227名,100岁以上老人42人(18.5%),9099岁老人92人(40.5%),8089岁老人93人(41.0%)。不同年龄、不同居住地老人洗澡需他人帮助比例不同(X21=13.60,P1=0.001;X22=6.89,P2=0.032),百岁老人洗澡需帮助比例高于8089岁老人(X2=13.01,P<0.001);百岁老人成功逃脱癌症、帕金森氏病,且高血压、关节炎患病率低于8089岁老人(X21=4.61,P1=0.032;X22=6.24,P2=0.012)。城市老人糖尿病患病率(12.5%)高于非城市老人(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尽管百岁老人洗澡需他人帮助更多,但高血压、关节炎等患病率反而较低,可能存在"疾病压缩"(disease compression)现象。

二、健康长寿调查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长寿调查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放射诊疗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效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科学与技术的崛起催生了放射诊疗
二、放射诊疗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放射诊疗的跨越式发展为健康中国事业贡献卓着
四、放射诊疗始终必须以趋利避害为宗旨

(3)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结构失衡,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1.1.2 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佳
        1.1.3 健康预期寿命指标意义凸显,已成为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分析及理论界定
        1.3.1 健康预期寿命的理论基础与特点
        1.3.2 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1.3.3 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
        1.3.4 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的特征
    1.4 研究方法
        1.4.1 健康多状态生命表的应用
        1.4.2 统计分析方法
        1.4.3 文献分析法
        1.4.4 社会调查法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2.1 老年人预期寿命变化情况
        2.1.1 世界各主要国家预期寿命情况比较
        2.1.2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基本情况
        2.1.3 国内各大城市人口预期寿命对比
        2.1.4 上海人口预期寿命基本情况
    2.2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情况
        2.2.1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
        2.2.2 健康素养水平的年龄分布
        2.2.3 健康素养水平的地区分布
        2.2.4 健康素养水平性别分布
        2.2.5 健康素养水平的城乡分布
        2.2.6 健康素养水平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2.3 人口死亡率变化情况
        2.3.1 人口死亡率总体变化情况
        2.3.2 主要城市人口死亡率情况
        2.3.3 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情况
        2.3.4 各国人口死亡率基本情况
    2.4 健康卫生事业投入实际状况
        2.4.1 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4.2 健康卫生总费用支出情况
        2.4.3 健康与养老政策发展情况
    2.5 健康预期寿命提升存在的问题
        2.5.1 健康生活方式理念不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意识欠缺
        2.5.2 医卫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供给动力不足
        2.5.3 卫健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结构矛盾逐步显现
        2.5.4 死亡率逐渐降低,居民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
第三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3.1 模型设计
        3.1.1 健康生命表的选取
        3.1.2 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构建
    3.2 数据来源
        3.2.1 数据选择
        3.2.2 数据的描述分析
    3.3 健康生命表的计算
        3.3.1 健康状态转移概率计算方法
        3.3.2 健康状态生命表的计算结果
    3.4 健康预期寿命的计算和对比
        3.4.1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3.4.2 我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3.5 结论与分析
        3.5.1 结论
        3.5.2 分析
第四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4.1 健康预期寿命的单因素交叉分析
        4.1.1 年龄与户籍和健康预期寿命存在负相关
        4.1.2 教育程度与职业和健康预期寿命呈正相关
        4.1.3 婚姻与自评状况和健康预期寿命呈强相关性
        4.1.4 吸烟与饮酒和健康预期寿命关联
        4.1.5 慢性病和健康预期寿命密切相关
    4.2 健康预期寿命多影响因素间相关性研究
        4.2.1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透视分析
        4.2.2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3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4.3.1 健康预期寿命的正向影响因素
        4.3.2 健康预期寿命的负向影响因素
        4.3.3 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第五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影响因素实证模型假设
    5.2 影响因素实证模型构建
        5.2.1 因变量设定
        5.2.2 多元回归模型
    5.3 数据选取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5.1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5.2 分性别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5.3 分年龄段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6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实证结论
        5.6.1 经济状况与健康预期寿命呈显着正相关
        5.6.2 教育程度提高促进健康预期寿命提升
        5.6.3 居住地差异间接影响健康预期寿命
        5.6.4 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年龄差异明显
        5.6.5 吸烟和酗酒对健康预期寿命影响极大
        5.6.6 适度锻炼对健康预期寿命有正向作用
第六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提升的对策研究
    6.1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6.1.1 普及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6.1.2 增强健康生活意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6.2 丰富老年人健康教育方式,推动全周期健康管理
        6.2.1 普及多层次健康教育,转变健康生活理念
        6.2.2 推进老年教育常态化,促进健康管理精细化
    6.3 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丰富医疗和康复服务渠道
        6.3.1 完善全民健康医保体系,提升医养结合效率
        6.3.2 优化医疗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居民健康医疗水平
    6.4 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完善多层次健康服务供给
        6.4.1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健康运动产业
        6.4.2 创新健康管理模式,探索现代健康服务供给方式
    6.5 完善居民健康评价指标,健全健康水平监测体系
        6.5.1 明确健康测量指标类别,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5.2 推动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国健康监测体系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区域
        1.3.3 技术路线
    1.4 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龄老人
        2.1.2 生活质量
        2.1.3 老年人生活质量
        2.1.4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生活质量研究
        2.2.2 高龄老人研究
        2.2.3 百岁老人研究
        2.2.4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人口转变理论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社会分层理论
        2.3.4 “美好生活”理论
        2.3.5 人地关系理论
第3章 中国人口高龄化发展的时空特征
    3.1 中国老年人口结构的演变
        3.1.1 老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经历“缩减—再扩张”两个阶段
        3.1.2 老年人口性别比低,高龄女性更多于男性
        3.1.3 老年人口城乡差异显着,高龄老人乡村多于城市
    3.2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发展
        3.2.1 中国人口高龄化加速上升
        3.2.2 中国高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3.3 中国人口高龄化速度的空间差异
        3.3.1 测算方法
        3.3.2 不同时期高龄化速度演变特征
    3.4 中国人口高龄化类型的演变
        3.4.1 人口高龄化类型的划分
        3.4.2 人口高龄化各类型空间分布
    3.5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区域差异
        3.5.1 研究方法
        3.5.2 总体演变趋势
        3.5.3 区域间差异
        3.5.4 区域内差异
    3.6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空间关联特征
        3.6.1 研究方法
        3.6.2 总体集散性
        3.6.3 局部集聚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空间差异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4.1.1 生活质量构成要素的选取
        4.1.2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 研究方法
    4.2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4.2.1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差异特征
        4.2.2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集聚性特征
    4.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评价
        4.3.1 环境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评价模型
        4.3.2 环境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3.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4.4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评价
        4.4.1 健康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4.4.2 健康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4.3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4.5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评价
        4.5.1 经济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4.5.2 经济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5.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6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评价
        4.6.1 社会生活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4.6.2 社会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6.3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7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评价
        4.7.1 文化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4.7.2 文化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7.3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8 本章小结
        4.8.1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
        4.8.2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
        4.8.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
        4.8.4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
        4.8.5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
第5章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
    5.1 研究数据来源
        5.1.1 调查问卷设计及入户调查
        5.1.2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5.2 指标体系构建与变量测量
        5.2.1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2.2 变量测量
    5.3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4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5.4.1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5.4.2 生活质量不同维度评价
        5.4.3 基于个体及家庭属性特征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尺度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架构
    6.2 宏观群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2.1 指标选取
        6.2.2 分析方法
        6.2.3 作用机制分析
    6.3 微观个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6.3.1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6.3.2 模型拟合与修正
        6.3.3 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层面
        7.1.1 统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7.1.2 建立覆盖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7.1.3 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7.1.4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救助体系
    7.2 社区层面
        7.2.1 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7.2.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7.2.3 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
    7.3 个人层面
        7.3.1 重视教育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
        7.3.2 鼓励高龄老人积极参与闲暇活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
        8.2.2 丰富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与实证
    8.3 问题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主要着作
    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三、主持或参与的科研基金与项目
    四、获奖
致谢

(5)老年健康行为特征、演变及其健康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思路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老年人
        二、健康与老年健康
        三、健康行为
        四、生活方式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健康行为相关研究
        二、老年健康评价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健康行为改变相关理论
        二、健康相关理论
第二章 研究数据、变量选取与样本描述
    第一节 数据来源
        一、老年健康研究主要数据
        二、CLHLS数据与预处理思路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定义
        一、健康行为显变量指标
        二、老年健康变量
        三、其他主要变量
    第三节 样本描述
第三章 老年健康行为特征及潜在类别分析
    第一节 老年健康行为的一般特征
        一、老年饮食行为特征
        二、老年锻炼行为特征
        三、老年社会活动参与行为特征
        四、老年饮酒行为特征
        五、老年吸烟行为特征
    第二节 老年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分析原理解析
        一、潜在类别分析原理
        二、潜在类别分析模型评价指标
    第三节 潜在类别分析结果及差异化
        一、基于2005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二、基于2008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三、基于2011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四、基于2014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及影响机制
    第一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一般描述
        一、老年健康行为变化描述分析
        二、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个案分析
    第二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原理解析
        一、增长混合模型原理
        二、增长混合模型评价指标
    第三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模型结果
        一、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结果
        二、老年健康行为分类型演变趋势
    第四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影响因素
        一、数据处理与变量设置
        二、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影响因素模型结果
    第五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过程与机制
        一、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动力
        二、老年健康行为演变过程简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健康行为的健康效应
    第一节 不同行为类别老年人的健康差异
        一、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描述分析
        二、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的交互分析
    第二节 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自回归交叉滞后分析
        一、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设定
        二、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第三节 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的关联解析
        一、老年健康行为的健康效应
        二、健康状况对健康行为的约束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PM2.5暴露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1.1.2 认知功能障碍流行现状
    1.1.3 空气污染影响老年人认知障碍发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认知功能障碍诊断量表的选择
    1.2.2 研究的主要污染物
    1.2.3 大气污染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1.3 以往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5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数据库内容
    2.3.1 调查问卷
    2.3.2 体格检查
    2.3.3 死亡调查问卷
2.4 相关诊断标准与变量定义
2.5 数据分析
    2.5.1 PM_(2.5)暴露计算
    2.5.2 认知功能测量
    2.5.3 协变量
    2.5.4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人群基本情况
3.2 PM_(2.5)暴露基本情况
    3.2.1 研究地区PM_(2.5)暴露空间分布情况
    3.2.2 研究对象PM_(2.5)暴露情况
3.3 研究人群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情况
3.4 PM_(2.5)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
    3.4.1 PM_(2.5)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关系的广义线性回归结果
    3.4.2 敏感性分析
    3.4.3 不同亚组间PM_(2.5)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PM_(2.5)与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系
4.2 PM_(2.5)与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关系的修饰效应
4.3 空气污染暴露因素的选择
4.4 研究设计及统计模型方法的选择
4.5 PM_(2.5)与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关系的生物学机制
4.6 PM_(2.5)与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关系的研究意义
4.7 优势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7)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与制度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
    3.1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短缺时期(1949-1977年)
    3.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探索时期(1978-1999年)
    3.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调整和变革时期(2000-2008年)
    3.4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推进时期(2009-至今)
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需失衡分析——基于待遇水平的实证研究
    4.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需状况的基本判断
5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分析
    5.1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5.2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5.3 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状况的基本判断
6 改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供需失衡的政策建议
    6.1 加快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转型
    6.2 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
    6.3 建立精准的需求瞄准机制
    6.4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供给机制
    6.5 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
    6.6 构建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研究成果

(8)重庆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临终前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医疗负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高龄老人临终前NCD患病情况
    2.3不同NCD状态下高龄老人临终前医疗负担
    2.4 高龄老人临终前医疗负担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9)ACE-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长寿人群中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 调查内容与方法
    4. 实验步骤
    5. 数据处理
    6. 质量指控
    7. 研究设计阶段
    8. 数据录入与管理
    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重庆市80岁以上老人日常活动能力及慢性病患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健康长寿调查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2]放射诊疗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效力[J]. 郑钧正. 医学研究杂志, 2020(11)
  • [3]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D]. 石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4]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老年健康行为特征、演变及其健康效应[D]. 冯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6]PM2.5暴露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关联性研究[D]. 王蛟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7]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供需失衡与制度改进研究[D]. 曹永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8]重庆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临终前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医疗负担分析[J]. 张春华,丁贤彬,毛德强,王豫林.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6(12)
  • [9]ACE-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长寿人群中的关联[D]. 努尔斯曼姑丽·吐尔逊.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10]重庆市80岁以上老人日常活动能力及慢性病患病调查[J]. 张春华,王豫林,丁贤彬,毛德强,吕晓燕,焦艳,漆莉,沈卓之.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09)

标签:;  ;  ;  ;  ;  

健康长寿调查研究的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