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类植物论文_

导读:本文包含了苔类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喀斯特,色素,山国,蔬菜,水果,湖北省。

苔类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科学家在苔类植物中发现一种新黄酮类色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植物食品领域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黄酮类色素,这种色素被命名为"auronidins",这个开拓性发现对被命名为"anthocyanins(花青素)"的黄酮类物质发起了挑战。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9月16日的知名期刊《美国科学院报》(PNAS)期刊上。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植物营养素,存在于绝大多数的水果和蔬菜中,与类胡萝卜素一起赋予水果和蔬菜丰富的色彩。(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2](2019)在《科学家在苔类植物中发现一种新黄酮类色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植物食品领域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黄酮类色素,这种色素被命名为"auronidins",这个开拓性发现对被命名为"anthocyanins(花青素)"的黄酮类物质发起了挑战。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9月16日的知名期刊《美国科学院报》(PNAS)期刊上。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植物营养素,存在于绝大多数的水果和蔬菜中;和类胡萝卜素一起赋予水果和蔬菜丰富的色彩。(本文来源于《饮料工业》期刊2019年05期)

范晟华[3](2019)在《两种苔类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苔藓植物在植物分类学水平上位于藻类和蕨类植物之间,包括苔纲(Hepaticae)、藓纲(Music)和角苔纲(Anthocerote)叁大类群。其中,苔类植物含有大量生物活性较好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是萜类、芳香类和多聚乙酰类化合物。这些结构上不同的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真菌活性、细胞毒活性、抗氧化活性和昆虫拒食等生物学活性。此外,苔类植物分布广泛,全世界约有6000种,中国有800多种。本文第二章介绍了对于美丽扁萼苔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的情况。我们从美丽扁萼苔分离出23个化合物,其中6个是新化合物,大部分是含有异戊二烯基的单联苄类结构。我们以阿霉素组为对照,挑选部分化合物采用MMT法测定它们对于3种人类癌症细胞(HepG-2,SMMC-7721和A549)的细胞毒活性。最终发现两个化合物有中等细胞毒活性。本文第叁章介绍了关于尖瓣褶叶苔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我们从尖瓣褶叶苔中分离出3个新化合物,皆为克罗烷型二萜,获得5个已知化合物,他们的结构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数据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和电子圆二色谱等技术确定。我们以阿霉素组为对照,通过MTT法测定化合物对于3种人类癌细胞(A549,DU145 and PC-3)的细胞毒活性;此外,使用氟康唑组作为阳性对照,测定对于菌株Candida albicans SC53 14和DSY654的抗真菌活性。最终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和抗真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6)

唐霞[4](2019)在《华东黄山—天目山脉及仙霞岭—武夷山脉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态安全。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但由于全面可靠的基础本底数据的缺乏,严重影响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评估。华东山区作为第叁和第四纪古植被与生物区系的重要“避难所”,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但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和旅游活动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而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也是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作为植物多样性的关键类群,苔藓植物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个体微小、分类困难,其保护因此也成为整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至关重要但又最为薄弱的一环。为了开展对该地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研究,首先需要了解该区域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情况,同时鉴于全球范围内自然保护区面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研究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规律对开展其保护更为关键。本文以华东山区两条主要山脉——黄山-天目山脉及仙霞岭-武夷山脉为研究区域,以苔类和角苔类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大量的野外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摸清这两条山脉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物种多样性本底数据,分析其区系成分及地理分布特点;结合对华东地区苔类和角苔类前人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获得华东地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名录;通过对浙江西天目山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调查,了解苔类和藓类植物在海拔梯度分布上的规律,为苔藓植物野外就地保护提供指导意见。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对华东山区两条山脉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采集,共获得2202份标本,经过对标本的形态鉴定,确定该区域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共有32科61属252种;该区域的优势科有8科,占总科数25%,其中细鳞苔科种类最为丰富,共包含12属72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19.67%和28.57%;优势属有7个,占总属数的11.48%,而单种属达22属,占该地区总属数的36.07%,体现出华东地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发现新种1个:天目山疣鳞苔Cololejeunea tianmuensis;安徽新纪录10种;福建新纪录1种;江西新纪录2种;浙江新纪录14种;中国濒危种4个,分别为服部苔Hattoria yakushimensis、中华细指苔Kurzia sinensis、无毛拳叶苔Nowellia aciliata和钝尖光萼苔Porella obtusiloba,中国特有种20个。3.首次在浙江西天目山保护区发现叶附生苔类5种,代表了华东地区叶附生苔分布的最北端,根据对华东地区过去30年的气温变化及叶附生苔在华东地区的历史分布数据,推测此次发现是全球变暖导致其向高纬度地区长距离迁移的结果。4.华东山区的黄山-天目山脉及仙霞岭-武夷山脉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区系包括12种地理成分,其中东亚成分和热带成分所占比例最高,均为32.08%,显示出该地区的温带、热带交汇的特色。5.根据对浙江西天目山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调查,共获得苔藓植物标本3412份,其中苔类植物标本1728份,79种;根据苔和藓沿海拔分布数据,二者都呈现驼峰型分布模式,但物种丰富度的峰值所处海拔段明显不同,苔类植物要高于藓类植物,而且苔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低海拔有一个升高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苔类植物α多样性在800~1000 m海拔段最高,达3.3553,β多样性在800~1000 m和1000~1200 m两个海拔段为最高,表明这两个海拔段物种变化速率快,种群更替最为剧烈。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华东山区两条山脉的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表现出温带、热带交汇区系特色,而且特有及濒危类群比例较高。但鉴于各省较高比例新记录种的发现,表明此前对于该区域的苔藓植物调查和研究还不够充分。鉴于苔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在低海拔段有一个升高的趋势,结合在浙江西天目山低海拔地区首次发现的叶附生苔类群,提出了加强对华东山区低海拔地区,尤其是微生境的保护将对苔藓植物的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3)

余夏君,刘雪飞,洪柳,吴林[5](2019)在《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区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共采集苔类植物标本210份。经过室内鉴定与统计,发现该区域苔类植物共有26科33属51种。其中, 15种为湖北省新记录种,裸蒴苔科Haplomitriaceae为湖北省新记录科;假护蒴苔属Metacalypogeia和裸蒴苔属Haplomitrium为湖北新记录属。该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类型成分复杂,多种区系成分并存,可划分为10类,其中以北温带成分为主,东亚成分次之。另外,与其他保护区比较,七姊妹山与清凉峰物种相似度最高,与十大万山相似度最低。地理位置相近的保护区,其苔类植物区系成分比较接近,且区域气候环境也会影响植物种类和区系特征。该研究为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乃至湖北省苔藓植物种类多样性、区系研究,以及苔藓植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余夏君,刘雪飞,洪柳,吴林[6](2018)在《湖北苔类植物名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地处温带与亚热带之间的交融地带,同时也是中国第二阶梯向第叁阶梯延伸的一个过渡,是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为进一步丰富湖北苔藓植物的最新研究,根据迄今为止所发表的关于湖北苔藓的文献资料,整理编写了湖北苔类植物的新名录,共有35科61属200种。(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3期)

曹威,熊源新[7](2018)在《贵州省苔类植物及角苔类植物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苔类植物(包括角苔类植物,下同)的早期研究均由国外学者进行,在20世纪初期,关于该地区的苔类植物主要是由国外一些传教士采集标本,然后由国外的苔藓植物学家研究发表,直至1950年,贵州有记载的苔类植物仅有16属19种。建国后,我国的苔类植物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着名的苔藓植物工作者几乎都到贵州采过苔类植物标本,并陆续发表了一些种类。但是由于前期工作不多,缺乏深入的研究。根据S.Piippo于1990年的统计,东云贵高原的贵州仅有苔类植物14科62种,仅占当时中国苔类植物总种数的7.02%,此数字不仅远远少于云南、四川,甚至低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95种)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安徽(114种),种数仅列于全国28个省区的第14位。明显和实际数目有很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后,贵州苔类植物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许多我国第二代中青年苔藓植物工作者活跃在贵州各地,并记录了贵州大量的苔类植物。到2004年初,贵州已有34科70属308种苔类植物的记录,2006年,Z.H.Zhang&J.K.Chen统计了贵州苔类和角苔类植物32科67属246种(包括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到目前为止,根据历年来和贵州苔类植物相关的文献记载,贵州有苔类植物42科、104属、595种和种以下的分类单位的记录。我们主要基于贵州大学熊源新教授团队采集自贵州省各地区的大量苔类植物标本[约15000份标本,藏于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苔藓植物标本馆(GACP)],通过大量的分类学研究工作,去除鉴定错误的种类和标本未见、记录可疑的种类,结果显示,贵州的苔类植物44科94属496种8亚种14变种1变型,其中包括2个新种、2个新组合种、7个中国新记录种和2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宋晓彤,李微,王庆刚,马和平,邵小明[8](2018)在《西藏色季拉山苔类植物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色季拉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境内,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西北侧,地理坐标N 29°10′~30°15′,E 93°12′~95°35′,系念青唐古拉山向南延伸的余脉,山脉走向西北至东南,最高峰海拔5300 m。色季拉山地处藏东南湿润气候区与半湿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冬春少雨,夏秋雨丰。该区域拥有完整的原始山地垂直生态系统,植被、土壤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所确定的世界生物多样性需要重点保护的生物地理区域之一。作者于2017年8月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3000~4500 m)多种植被类型下的苔藓植物进行广泛的调查与采集,共获得标本3150号。经初步整理、鉴定,发现该区苔类植共有96种,隶属26科,36属。种类较丰富的科有合叶苔科Scapaniaceae(1属12种)、叶苔科Jungermanniaceae(2属10种)、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1属10种)、裂叶苔科Lophoziaceae(4属8种)、细鳞苔科Lejeuneaceae(4属7种)、羽苔科Plagiochilaceae(1属7种)、指叶苔科Lepidoziaceae(3属6种)以及挺叶苔科Anastrophyllaceae(3属5种)。按照苔类植物的生境可将其划分为土生、树附生、腐木生、石生四种类型,其中土生包含的物种类型最多,其次是腐木生、树附生和石生。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苔类植物区系成分包含9种类型,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北温带分布(33.33%),其次为东亚分布(26.04%)、温带亚洲分布(12.50%)和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12.50%),此外还有中国特有分布(7.2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3.13%)、泛热带分布(2.08%)、世界广布(2.08%)以及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04%)。说明该地区苔藓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东亚成分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韩磊,张立,张宇欣,贾静薇,闫德飞[9](2018)在《甘肃宝积山盆地晚叁迭世苔类植物化石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苔藓植物是植物界的第二大类群,包含苔类、藓类和角苔类。其中,苔类植物形体小,结构简单,被认为是最早的陆生植物。苔类植物在地质时期分布广泛,蕴含着丰富的古环境信息,因此研究苔类植物化石对重建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各国学者对苔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苔类植物化石碳同位素法恢复古大气CO2浓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存在的问题是苔类植物个体细小、结构简单,很难保存为化石,因此化石记录稀少。中国的苔类植物化石主要发现于新疆、内蒙古、河北、辽宁等省区,且时代多集中在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因此补充和完善苔类植物化石记录是一个具有极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宝积山盆地位于甘肃省白银市,盆地内中生代地层出露完好,上叁迭统南营儿组中保存着较丰富的植物化石,之前的研究报道了银杏类、松柏类、有节类和蕨类植物化石。此次工作研究了甘肃宝积山盆地上叁迭统南营儿组发现的苔类植物化石,系苔类植物化石在该地区的首次报道。根据化石的宏观形态和微观特征进行分类鉴定,将采集的化石鉴定为Marchantites cyathodoides、Metzgerites sp.、Hepaticites sp 1.、Hepaticites sp 2.3属4种。结合苔类植物化石的沉积环境及现代苔藓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地理分布,对甘肃晚叁迭世苔类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了讨论。推测,在甘肃宝积山盆地晚叁迭世,这些苔类植物主要生长在温暖潮湿、邻近水源或水分充裕的环境中。所反映的环境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宝积山盆地晚叁迭世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湖泊发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唐启明,程夏芳,韦玉梅[10](2018)在《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叶附生苔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日益恶化的喀斯特环境下叶附生苔类植物的分布状况,对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叶附生苔类植物多样性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有叶附生苔类植物5科15属43种,其中,九洲疣鳞苔(Cololejeunea yakusimensis)、巴氏薄鳞苔(Leptolejeunea balansae)、斯氏唇鳞苔(Cheilolejeunea streimannii)、麦氏细鳞苔(Lejeunea micholitzii)、巨齿细鳞苔(L.kodamae)和纤细细鳞苔(L.exilis)为广西苔藓植物新记录。该地区叶附生苔类植物区系具有热带性质和东亚分布特点。与邻近地区比较,该地区叶附生苔类植物与贵州茂兰的亲缘关系和区系关系最紧密。该地区叶附生苔类植物分布随海拔增加呈增加趋势。那坡老虎跳保护区、龙州和宁明弄岗保护区以及靖西龙邦镇风水林是叶附生苔类植物分布最丰富的地区,因此,建议应对这些地区的叶附生苔类植物进行优先保护。(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苔类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期,植物食品领域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黄酮类色素,这种色素被命名为"auronidins",这个开拓性发现对被命名为"anthocyanins(花青素)"的黄酮类物质发起了挑战。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9月16日的知名期刊《美国科学院报》(PNAS)期刊上。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植物营养素,存在于绝大多数的水果和蔬菜中;和类胡萝卜素一起赋予水果和蔬菜丰富的色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苔类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科学家在苔类植物中发现一种新黄酮类色素[J].中国食品学报.2019

[2]..科学家在苔类植物中发现一种新黄酮类色素[J].饮料工业.2019

[3].范晟华.两种苔类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唐霞.华东黄山—天目山脉及仙霞岭—武夷山脉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多样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余夏君,刘雪飞,洪柳,吴林.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类植物区系[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6].余夏君,刘雪飞,洪柳,吴林.湖北苔类植物名录[J].湖北农业科学.2018

[7].曹威,熊源新.贵州省苔类植物及角苔类植物分类学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8].宋晓彤,李微,王庆刚,马和平,邵小明.西藏色季拉山苔类植物初步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9].韩磊,张立,张宇欣,贾静薇,闫德飞.甘肃宝积山盆地晚叁迭世苔类植物化石及其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唐启明,程夏芳,韦玉梅.广西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叶附生苔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贵州10种苔类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个采集地苔类植物物种百分比水...苔类植物系统演化关系5-4新疆哈密叁道岭煤矿中侏罗世早期~...5-6. 6 个地区苔类植物种的聚类分...个地区苔类植物属的聚类分析...

标签:;  ;  ;  ;  ;  ;  ;  

苔类植物论文_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