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敦煌契约文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回鹘文,吐鲁番,敦煌,契约文书
敦煌契约文书论文文献综述
韩树伟[1](2019)在《吐鲁番、敦煌出土回鹘文契约文书研究述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吐鲁番、敦煌出土的回鹘文契约文书是研究回鹘历史、社会、经济、法律的重要史料。随着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回鹘文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发表、出版的着述亦越来越多,文章以吐鲁番、敦煌出土的回鹘文契约文书研究为主,从国外、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入手做一系统的爬梳与论述,希望能为学界深入研究回鹘历史文化、政治社会、法律、经济提供便利。(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赵永明[2](2019)在《敦煌契约文书特殊语词考释七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契约文献中有些词语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这些词语的语义有些在其他文献中可以适用,有些词语离开敦煌文献的语境则不能成立。通过对这类契约文献词语进行尝试性释读,试图探求这些词语的正确语义。(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博翼[3](2018)在《契约文书所见唐明之变——读敦煌吐鲁番文书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古到近代早期,中国社会在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层面均有所反映。即便是律令和契约这类有较高稳定性的规约性条文,也在许多细微之处留下社会变化的痕迹。经济史层面而言,律令和契约有大量显示人身关系依附度降低、权利义务改变、权益的复杂化的要点。将敦煌吐鲁番契约文书放在唐明律衍变的背景下看这种社会变化,文书所反映的政府的控制力度、社会基层组织、亲族的力量、人们的观念和对产权的处理方式均因时而变,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的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陈丽萍[4](2018)在《四件散见敦煌契约文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件散见的敦煌契约文书为主题,介绍了四件文书的收藏背景,对文书的物质形态和内容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过录,并就同类契约涉及的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对敦煌契约文书的收藏状态和研究路径也有所展望。(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韩树伟[5](2018)在《吐蕃契约文书之习惯法研究——以敦煌出土文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西域出土了大量的吐蕃文书,对研究吐蕃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吐蕃契约文书含有买卖、借贷、租赁、雇佣等习惯法内容,是交易双方按照习惯法的原则,根据自己的需求达成的一种协议。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吐蕃时期民间经济交往、社会活动的情况,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又与中原契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研究吐蕃职官制度、历史文化、军事、宗教、法律社会、经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文章从法律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吐蕃契约文书,对吐蕃时期的习惯法做了探析,对进一步了解认识吐蕃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孙美玲[6](2018)在《敦煌契约文书和道真契约文书俗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搜集整理并扫描敦煌契约文书和道真契约文书共766件,综合考虑契约内容、时代、书体、清晰程度等因素,最终确定其中287件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两种文书中的俗字情况。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契约文书研究概况和本文研究材料和方法的介绍。第一章主要解释俗字的概念及判断标准,为文章的写作打下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是对两种契约文书中俗字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契约文书的俗讹程度。分析这些俗字的产生方式,得出在契约文书俗字类型中,趋简是俗字的主要特点。第叁章主要是从契约文书内容、契约文书俗字两个方面将两种契约文书进行比较,得出了一定时间范围内俗字的特徵和使用规律。第四章主要从叁个方面描写了契约文书俗字研究的意义,并且将辑录出来的俗字与《汉语大字典》进行比照,增补了《汉语大字典》未收的字,并为《汉语大字典》已有的俗字提供了一些逾当的例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5)
韩树伟[7](2017)在《敦煌吐鲁番法律契约文书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重要的史料,其中法律文书是研究古代法典、律令、军事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关法律类契约文书的整理与研究,相关法律类契约文书的论着发表、出版逐渐增多,故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可大大方便学界参考引用,为敦煌吐鲁番相关法律社会史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本文来源于《吐鲁番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郝振淇[8](2017)在《唐代遗嘱继承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律“一准乎礼”,对社会生活的规定事无巨细,但在遗嘱继承制度这一方面彰显了法律的谦抑,同时也体现了古人的立法智慧。从先秦时期的遗言,到秦汉时期的遗令,再至唐代的遗嘱,遗嘱制度不仅仅是称谓上的转变,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质的演变。具体表现为遗嘱的内容越来越具体,由早期的立遗嘱人对身后事全方位的安排,到唐宋时期以财产处分为主的安排,且遗嘱的程式更加齐备,其作为契约文书的特性越来越强,并逐步由国家律令予以规范,纳入国家管控的轨道。遗嘱继承制度这种历史性的演化是随着中国古代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民众多选择共同劳动、共同耕作,组成大家族共同生活;秦时通过两次“分户令”的推行,以两代至叁代为主的核心家庭占社会主流;汉代以后,受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民众多累世同居,出现了大量世家大族,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以九品中正制为主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的保障,形成门阀制度;隋唐时期,门阀制度不断衰弱,小家庭又重新成为家庭结构的主要形态。在大家族的背景下,财产性利益依附于整个家族的政治地位和荣誉声望之下,只有在小家庭之中,个人的私产才显得无比重要,需要通过遗嘱这类契约文书来规范和约定。并且,隋唐以降,门阀制度衰弱、两税法带来的土地制度剧变、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遗嘱继承制度的传承和演变从侧面反映了这些变化。唐《丧葬令》中对于遗嘱继承制度的规定体现了国家政权认可并尊重立遗嘱人在利用遗嘱分配遗产方面的权利,并且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并不冲突,两者都是对于父权、尊长权威的维护。此外,从现有的遗嘱文书实物来看,立遗嘱人在订立遗嘱时并不会突破法定继承的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情、理、法的完美融合。(本文来源于《甘肃政法学院》期刊2017-05-01)
陈丽萍[9](2016)在《敦煌契约文书整理所得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池田温、沙知、余欣等诸位都提出过敦煌契约文书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但学界对这些总结展望的重视程度并不够。不仅如此,因为存在整理者不同版本的区别,学界对敦煌契约文书的利用研究,基本仍停留在借用某件文书的录文研究其他问题或研究一些契约用语的状态,对这些区(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11-04)
陈国灿[10](2016)在《对敦煌吐蕃文契约文书断代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吐蕃占领敦煌期间,既有汉文契约,又有吐蕃文契约,研究者对其地支纪年多任意推定。本文以P.T.1297敦煌永寿寺文书为基础,论证了在公元832年吐蕃统治当局有过立契须用吐蕃文书写的命令,此后的契约都是吐蕃文契,以此为标尺,对已有的定年推断须要作出重新的审订。(本文来源于《西域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敦煌契约文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敦煌契约文献中有些词语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这些词语的语义有些在其他文献中可以适用,有些词语离开敦煌文献的语境则不能成立。通过对这类契约文献词语进行尝试性释读,试图探求这些词语的正确语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敦煌契约文书论文参考文献
[1].韩树伟.吐鲁番、敦煌出土回鹘文契约文书研究述要[J].西北民族论丛.2019
[2].赵永明.敦煌契约文书特殊语词考释七则[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陈博翼.契约文书所见唐明之变——读敦煌吐鲁番文书札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陈丽萍.四件散见敦煌契约文书[J].敦煌研究.2018
[5].韩树伟.吐蕃契约文书之习惯法研究——以敦煌出土文书为中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孙美玲.敦煌契约文书和道真契约文书俗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韩树伟.敦煌吐鲁番法律契约文书研究回顾与展望[J].吐鲁番学研究.2017
[8].郝振淇.唐代遗嘱继承制度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7
[9].陈丽萍.敦煌契约文书整理所得与展望[N].文汇报.2016
[10].陈国灿.对敦煌吐蕃文契约文书断代的思考[J].西域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