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损伤肺水清除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急性肺损伤肺水清除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孙辉明[1]2004年在《急性肺损伤肺水清除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急性肺损伤 (ALI) 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肺水显着增加是其重要病理生理改变,肺泡及间质内大量积液常引起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临床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探讨影响肺水清除的常见因素,对于临床防治ALI/ARDS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内毒素静脉注射复制动物 (绵羊、大鼠) ALI/ARDS模型,分别观察ARDS绵羊血管外肺水 (EVLW) 和ALI大鼠肺泡液体清除率 (AFC) 的变化,探讨呼气末正压和心输出量对EVLW的影响以及(-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对AFC的效应,为临床防治ALI提供新的思路。实验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绵羊早期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早期血管外肺水 (EVLW) 的变化。方法 以内毒素持续静脉注射复制绵羊ARDS模型 (12只)。内毒素静脉注射前为正常对照。ARDS模型复制成功后0h、1h、2h、4h和6h时监测EVLW、肺气体交换、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采用单指示剂热稀释法测定EVLW。结果 ARDS 0h时,EVLW为 18 ± 7 ml/kg,显着高于正常对照 [(13 ± 5) ml/kg] (P < 0.01)。ARDS早期6h内,EVLW无明显变化 (P ( 0.05)。ARDS 0h时,氧合指数 (PaO2/FiO2) 为 137 ± 35 mmHg,显着低于正常对照 [(444 ± 128) mmHg] (P < 0.01)。ARDS早期6h内,PaO2/FiO2无明显变化 (P ( 0.05)。与正常对照相比,ARDS 0h时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嵌顿压无明显变化 (P均 ( 0.05)。ARDS 0h时,平均肺动脉压为 22 ± 4 mmHg,显着高于正常对照 [(14 ± 3) mmHg] (P < 0.05)。ARDS早期6h内,平均肺动脉压无明显变化 (P均 ( 0.05)。ARDS 0h的肺静态顺应性 [(16.4 ± 5.0) ml/cmH2O] 显着低于正常对照 [(26.9 ± 8.4) ml/cmH2O] (P < 0.05)。ARDS早期6h内肺静态顺应性无明显变化 (P均 ( 0.05)。结论 ARDS一旦形成EVLW即显着增多,早期EVLW居高不下。实验二 心输出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绵羊血管外肺水的影响目的 探讨多巴酚丁胺引起的心输出量 (CO) 增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血管外肺水 (EVLW) 的影响。方法 以内毒素持续静脉注射复制绵羊ARDS模型 (22只),分成对照组 (9只) 和实验组 (13只)。实验组给予多巴酚丁胺持续静脉注射调节CO,使CO增加高于基础值 (多巴酚丁胺注射前) 50%以上,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处理。采用单指示剂热稀释法测定EVLW。分别于基础值 (0h)、CO增加 (( 50%) 1h和2h时测定EVLW、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肺气体交换。 结果 CO增加前 (0h),实验组CO为 3.9 ± 1.2 L/min,CO增加1h、2h时CO显着升高至 6.5 ± 1.6 L/min和 6.6 ± 1.7 L/min (P均 < 0.01)。与0h相比,1h和2h时对照组CO无明显变化 (P均 ( 0.05)。CO增加1h、2h时,实验组CO显着高于对照组 (P均 < 0.01)。0h时,实验组EVLW为 15 ± 5 L/kg,CO增加1h、2h时EVLW无显着改变[分别为 (16 ± 5) ml/kg和 (17 ± 7) ml/kg] ( P均 ( 0.05)。与0h相比,1h和2h时对照组EVLW无明显变化 (P均 ( 0.05)。CO增加1h、2h时,实验组EVLW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 (P均 ( 0.05)。CO增加1h、2h时,实验组平均肺动脉压和肺动脉嵌顿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均 ( 0.05)。CO增加1h、2h时,实验组氧合指数与CO增加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P均 ( 0.05)。 结论 多巴酚丁胺引起的CO增加短期内对ARDS绵羊EVLW无明显影响。实验叁 呼气末正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绵羊血管外肺水的影响目的 探讨呼气末正压 (PEEP)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绵羊血管外肺水 (EVLW) 的影响。 方法 以内毒素持续静脉注射复制绵羊ARDS模型。根据PEEP水平分成5 cmH2O (7只)、10 cmH2O (8只) 和15 cmH2O (6只) 叁组,给予相应PEEP进行机械通气2h。采用单指示剂热稀释法测定EVLW。应用PEEP前 (0h)、应用PEEP后1h和2h测定EVLW,同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肺气体交换。 结果 应用PEEP 2h时,10 cmH2O和15 cmH2O组EVLW分别为 14.7 ± 4.5 ml/kg和 15.3 ± 3.7 ml/kg,较应用PEEP前 [(16.5 ± 4.7) ml/kg和 (18.4 ± 6.0) ml/kg]显着减少 (P均 < 0.05)。应用PEEP前,15 cmH2O组PaO2/FiO2为 87 ± 28 mmHg,应用PEEP2h时,PaO2/FiO2显着升高至 139 ± 42 mmHg (P < 0.05)。与应用PEEP前相比,应用PEEP10 cmH2O 2h心输出量显着减少 (P < 0.05)。应用PEEP 2h时,15 cmH2O组肺静态顺应性为 14.8 ± 2.3 ml/cmH2O,显着高于应用PEEP前 [(11.4 ± 1.9) ml/cmH2O ] (P < 0.05)。 结论 适当水平的PEEP能够显着减少ARDS绵羊EVLW。实验四 (-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对大鼠肺泡液体清除效应的实验研究目的 探讨(-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多巴酚丁胺) 对肺泡液体清除效应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48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多巴酚丁胺组、阿米洛利 (特异性钠通道阻滞剂) 组、多巴酚丁胺 + 阿米洛利组、多巴酚丁胺 + 阿替洛尔 (高度选择性(1肾上腺素能阻滞剂) 组和多巴酚丁胺 + ICI 118,551 (高度选择性(2肾上腺素能阻滞剂) 组。单核素示踪技术测定一小时肺泡液体清除率 (AFC)。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检测肺组织钠通道 ((、(、(-rENaC) mRNA表达。结果 (1) 多巴酚丁胺增加AFC是(2-受体介导: 多巴酚丁

黄冰[2]2012年在《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单肺通气麻醉在胸外科的应用及其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文献综述)单肺通气麻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胸外科手术的开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气管、支气管成形术、支气管袖状切除术得以飞速发展,也为肺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提供了良好的手术条件,近年来更是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单肺通气麻醉的过程中,少数病人发现了与单肺通气有关的并发症,如:通气期间的低氧血症、肺萎陷后的复张性肺水肿,学科内有对单肺通气安全性的疑问。我们因此对该专题做了文献复习,包括了单肺通气麻醉对胸外科的影响;单肺通气麻醉的不良反应和麻醉后并发症;国内外对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研究;单肺通气麻醉在动物体内试验的研究情况。同时,为了寻找对单肺通气麻醉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方法,我们还复习了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以其为进一步的进行单肺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研究寻找立项依据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资料回顾及系统评价同第一章胸科手术患者手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目的:研究胸科手术病人在麻醉科PACU(麻醉后恢复室)滞留时间(从进入恢复室到送出恢复室)延长的相关因素,了解单肺通气(OLV)麻醉是否成为胸科手术的独立风险。方法:在麻醉科档案室查出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所有胸科手术病人的麻醉记录单,共得495例记录完善的病历。在麻醉记录单、病案室存档病例、电子医嘱上摘录所需的各项指标,以PACU滞留时间作为因变量(Y),建立自变量(X1……n)表(表1-1),按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要求进行量化和赋值,其中OLV麻醉赋值为X=1,双肺通气(TLV)通气麻醉赋值为X=0。将所有信息逐条输入Excel表格,建立自变量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PACU时间(Y)≥150min取值为1,Y<150mmin取值为O。495病例中,男:女比例为2.36(348/147),其中113例Y=1,总检出率为22.8%(113/49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引起病人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OR=0.000)、手术方式(OR=0.094)、尿量(OR=0.000)、ASA分级(OR=0.004)、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0.002)共5项。结论:影响胸科病人手术麻醉后恢复的主要原因是,病人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器官功能状况。麻醉医生以及恢复室护士均应该对这些因素引起重视。第二章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安全性比较:a meta analysis目的:系统评价胸科手术麻醉中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搜集所有非心脏手术的胸科手术麻醉中分组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研究,包括3个RCT,1个非随机对照试验,1个回顾性试验。Mata分析结果显示,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与血气相关的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OR=0.68,95%CI[0.31-1.51]P=0.46]、与气管内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导管异位,肺分隔不良,声音嘶哑)[OR值153,95%CI[0.25-9.58]P=0.65]、循环系统并发症(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心律失常)[OR=1.00,95%CI[0.17-6.05],P=1.00]、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炎,肺水肿,肺不张,ARDS)[OR=0.68,95%CI[0.31-1.51]P=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现有证据单肺通气组和双肺通气组与血气相关的并发症、与气管内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相似,但是血液系统并发症、外科并发症等尚不能判断,需要更多更好的临床试验来讲一步证实.第叁部分: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第一章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变化第一节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IL-6和IL-8的变化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麻醉肺叶切除术患者动脉血中IL-6、IL-8的变化,探讨OLV对肺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病人2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单肺通气组(O组)和双肺通气组(D组),两组采用统一的术前用药、麻醉用药和检测手段。单肺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后即采取单肺通气,胸内操作结束后即双肺通气。分别于麻醉前(T0)、机械通气(MV)后30mmin(T1)、机械通气后1h(T2)、机械通气后2h(T3)、胸内操作结束后1h(T4)、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术后24h(T6)、术后48h(T7)采取动脉血3m1迅速离心,取上层血浆于-70℃超低温冰箱保存,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IL-6、IL-8水平,另采取动脉血2m1送检验科查红细胞压积(Hct)。结果:(1)IL-6:双肺组和单肺组均在机械通气后1h(T2)开始明显上升(P<0.01)、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达高峰、术后24h(T6)回降、术后48h(T7)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T2、T3、T4、T5、T6单肺组高于双肺组(P<0.05),T0、T1、 T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IL-8:双肺组和单肺组均在机械通气1h后(T2)开始上升(P<0.05)、胸内操作结束后2h(T5)达高峰、术后24h(T6)回降、术后48h(T7)仍未恢复到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T3、T4、T5、T6单肺组高于双肺组(P<0.05),T0、T1、T2、T7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机械通气,包括双肺通气和单肺通气都引起了术中和术后IL-6、IL-8水平的升高,说明了两种机械通气都引发了肺组织的炎症反应。②机械通气一段时间后,单肺通气组IL-6、IL-8水平大于双肺通气组,表明术中单肺通气时所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比双肺通气时更加严重。③单肺组IL-6和IL-8的表达水平在术后48小时同降到与双肿组同等水平,说明在本研究的持续单肺通气时间内,单肺通气所导致的肺部炎症反应在手术后恢复期并不比双肺通气麻醉更严重。第二节单肺通气麻醉行肺科手术期间动脉血中XOD、MPO和PMNl的变化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行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和双肺通气(Total-lung Ventilation, TLV)不同通气模式下血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XOD)、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改变和PMN计数,了解OLV行肺叶切除术体内氧自由基代谢的情况。方法: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OLV实验组(O组)和TLV对照组(D组),每组10例。A组在手术开始后OLV,手术结束恢复TLV;B组在手术开始后一直使用TLV。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T0)、手术开始0.5h(T1)、1h(T2)、2h(T3)、手术结束后1h(T4)、2h(T5)、术后24h(T6)、48h(T7)8个时点采血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 PMN)计数,测XOD和MPO的活性。结果:(1)O组PMN计数升高较D组早,但两组间PMN计数无差异。(2)O组XOD活性在OLV过程中升高,但两组间XOD活性无差异。(3)O组的MPO活性高于D组(P<0.05)。结论:OLV较TLV行肺叶切除术围麻醉期有更多的氧自由基生成。第二章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及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第一节应用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的变化目的:应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监测单肺通气(OLV)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外肺水(EVLW)的变化,探讨OLV是否为影响该术患者术中、术后EVLW的独立因素。方法:20例因肺癌行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手术部位相同的两例随机分入OLV组和TLV(双肺通气)组。所有患者股动脉穿刺并置入热敏导管,连接到PiCCO监护仪,于手术开始前,通气15min、30min、60mmin、120min、150min,术后30min、1h、2h、3h、5h、7h、20h监测并记录中心静脉压(CVP)、心排出量(CO)、平均肺动脉压(MAP)、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荇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拔管前增加,拔管后稳定在较高心排出量水平;CVP在术后两小时内有倒“V”型变化;MAP术中增加,术后下降,但维持在比术前较高的水平:SVRI术前减低,术中增加,术后迅速同落至术前水平。EVLWI、 PVPI随时间延长均呈逐渐降低趋势。GEDVI、ITBVI随时间变化无趋势表现。EVLWI与PVPI及GEDVI呈止相关,与CO、CVP、MAP、SVRI、ITBVI无相关性。结论:OLV对肺癌肺叶切除患者EVLW影响轻微,是一项安全的麻醉操作。第二节单肺通气下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变化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是否为影响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肺功能的独立因素。方法:20例因肺癌行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手术部位相同的两例随机分入OLV组和TLV(双肺通气)组。所有患者于手术前,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第叁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第十天进行肺功能测定并记录:用力肺活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EVl%),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占预测值的百分比(MMF%),最大通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MVV%),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l/FVC%)。结果:除MMF%(P<0.05)外,各肺功能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第一天始,各指标均呈缓慢上升趋势,除FEV1/FVC%外余指标观察期间均未达到术前水平。结论:OLV对肺癌肺叶切除患者肺功能影响轻微,不是其肺功能独立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单肺通气麻醉的动物实验研究第一章不同单肺通气方式对大鼠肺AQP-5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目的:研究两种单肺通气(OLV)方式下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 AQP-5)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分为夹闭左侧肺门OLV组(A组),过深插管OLV组(B组),双肺通气对照(C组),空白对照组(D组)。A、B、C组分别按不同通气时间再分叁个亚组,用excel随机函数表随机分配,各亚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记法检测肺AQP-5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A、B、C组AQP-5的表达均较D组减少(P<0.05):A、B、C组组内各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B1、C1及A2、B2、C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3、B3、C3组间比较,A3和B3均较C3组减少(P<0.05),A3比B3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A、B、C组AQP-5的表达均较D组减少(P<0.05);A、B、C组组内各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B1、C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2、B2、C2组间比较,A2比B2和C2均有减少(P<0.05),B2与C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3、B3、C3组间比较,A3和B3均较C3组减少(P<0.05),A3比B3减少(P<0.05)。结论:机械通气可致大鼠AQP-5表达下调,与时间相关,夹闭法OLV和插管过深法OLV对AQP-5表达的影响超过双肺通气,前者更明显。第二章单肺通气对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B(SP-B)表达的变化,并探讨OLV所致肺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单肺通气组(A组)、双肺通气对照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C组为自主呼吸组,根据不同的通气时间,A组和B组分别分成叁个亚组:A1组(OLV0.5h,恢复通气0.5h),A2组(OLV1h,恢复通气0.5h),A3组(OLV1.5h,恢复通气0.5h)和B1组(双肺通气1h),B2组(双肺通气1.5h),B3组(双肺通气2h),将自制气管导管过深插管至右肺建立右肺OLV模型,分别取各组左侧肺组织,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肺泡结构及肺间质的病理变化,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的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以及SP-A和SP-B蛋白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A组和B组肺组织病理改变依次加重,逐渐表现出肺泡充血水肿,肺间质逐渐增厚,且这些变化在A组中表现更为显着;细胞凋亡在A2、A3组明显增加(P<0.05),且随着OLV时间延长,增加更加明显(P<0.05),与双肺通气对照组B组中对应各亚组比较,A2、A3组细胞凋亡率比B2、B3组显着增加(P<0.05),且在细胞凋亡执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Caspase-3酶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凋亡率一致;与C组比较,A组各亚组SP-A和SP-B蛋白均表达减少(P<0.05),且随着OLV时间延长,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B组中对应各亚组比较,A组中各亚组肺组织中SP-A和SP-B蛋白均表达减少(P<0.05)。结论:随着单肺时间的延长,OLV可导致肺组织细胞凋亡且SP-A和SP-B蛋白表达下调,并与之相对应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趋势一致,由此推测细胞凋亡以及SP-A和SP-B蛋白表达的减少可能是OLV导致肺损伤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应用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分析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后的血清差异蛋白组目的:应用同位素标记绝对和相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对胸科手术中单肺通气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清中的“全组”蛋白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图谱。方法:收集术中进行单肺通气(OLV)和双肺通气(TLV)的胸科手术患者各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时、术后24h、术后48h四个时间点取等量中心静脉血并标记为O1-4和T1-4,组内等量混合后利用免疫亲和色谱柱去除血清中的14种高丰度蛋白,采用iTRAQ试剂标记后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2D LC-MS/MS)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质谱鉴定共得到189种蛋白质,其中至少一个时间点发生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有83种,其中56种表达上调,27种表达下调。结论: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构建的差异表达蛋白图谱为阐释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临床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治疗的作用靶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孙轶[3]2008年在《大黄素在实验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工作目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打击后,出现以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肺水肿和微肺不张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的综合征。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患很多疾病时都很容易并发内毒素性ALI,它在分子水平上表现为多种炎性因子和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促炎抗炎反应失衡;在细胞水平上表现为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聚集和浸润;在临床上则表现为弥漫性肺泡及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肺组织水肿及肺不张等病理特征,甚至严重者即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distress syndrome,ARDS),目前ALI和ARDS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没有找到临床上切实可靠的治疗性药物,根本原因在于内毒素引起肺损伤的机制复杂而仍未完全阐释。SIRS、ALI和ARDS等均不是一孤立、相互分割的疾病,而是严重损伤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全身炎症反应贯穿始终,应从ALI损伤—SIRS全身炎症反应失控—器官功能障碍MODS这一动态过程来看ALI和ARDS。肺脏是这一连贯的病理过程中,最易受损伤的首位靶器官,MODS是这一病理过程的严重后果,所以ARDS是MODS在肺部表现。临床证实,多数ARDS患者不同程度合并有肺外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发展过程中,ALI出现最早,发生率也最高。因此,对ALI、ARDS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肺脏本身的病变,而应认识到SIRS是ALI和MOD的共同发病基础,ALI是MODS重要组成部分,其早期阶段为ALI,重度是ARDS,ARDS晚期多诱发或合并MODS。必须早期发现其发生、发展的趋势,早期及时干预,提高治愈率,这对指导临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为研究对象在临床包括西药在内,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大黄素在内毒素致炎症方面有了大量研究和报道,故本研究从干预全身炎症反应的新途径去初步研究大黄素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免疫药理作用机理,探讨抗炎作用的新途径。方法:在正常和LPS等刺激条件下,采用细胞因子测定、免疫组化、基因表达等技术手段,观察大黄素在体外、体内条件下对TLRs、CD14,SP-A等天然防御分子的表达情况的影响,探讨大黄素对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环节。结果:LPS刺激下,模型组TLR_2 mRNA,TLR_4 mRNA,CD14 mRNA表达明显上调,CD14蛋白表达增多,SP-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符合炎症变化规律。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素用药干预组中,上述4种基因表达明显减少,CD14蛋白表达减少,SP-A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回升。结论:本研究对大黄素在治疗急性肺损伤机理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是大黄素首次从TLRs,SP-A方面对全身炎症和急性肺损伤治疗机理做了研究。从体内体外的角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大黄素在预防中可能发挥的防御作用。在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模型中,大黄素能改善和调节内毒素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可以起到明显的早期预防作用,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张虹[4]2014年在《雄激素剥夺对油酸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肺泡上皮钠离子通道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雄激素剥夺对油酸(oil acid,OA)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LI/ARDS)模型中肺组织病理学评分、W/D差异、肺组织肺泡上皮钠通道a亚基(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asubunit,ENaC-a)的mRNA及蛋白表达影响;完善性别激素在ALI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80-220g,购自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渝)2007-0001,整个饲养及实验过程中,均遵守实验动物管理保护相关规定,所有SD大鼠实验前8h禁食不禁饮。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模型组、去势手术模型组4组,每组5只。去势手术模型组和假手术模型组分别于造模前两周(14天)行开腹双侧睾丸切除术或开腹但不行睾丸切除。双侧睾丸切除后两周时,雄性大鼠体内雄激素水平降至最低水平。所有ALI/ARDS模型组均用尾静脉注射油酸0.15ml/kg复制,通过观察大鼠唇周粘膜颜色变化、毛发是否竖立、呼吸频率是否增快及活动能力是否减弱来判断造模成功与否。各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6h行开胸手术并取相应的肺组织备用:右上肺行W/D比检测,右中肺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右下肺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左肺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结果:1.1去势手术及假手术后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无论去势手术组还是假手术组,2周后均没有任何动物死亡,而其中去势手术组大鼠体重较正常组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无明显增加。1.2大鼠造模后的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一般情况良好,精神状态可,呼吸平稳,频率为(84.50±3.749)次/分,唇周皮肤粘膜未见紫绀,且无一例大鼠死亡。模型组大鼠于造模后1~6h呼吸频率显着增加,达(119.10±7.172)次/分,全身毛发竖立,唇周粘膜发绀,蜷缩成团,活动明显减少。假手术模型组与模型组大鼠造模后表现类似,其中呼吸频率同样显着增加至(118.20±5.808)次/分,唇周粘膜紫绀,全身毛发竖立。去势手术后大鼠造模后呼吸频率增加至(106.70±8.920)次/分,活动较少,全身毛发竖立,唇周发绀,但其呼吸频率增加比模型组和假手术模型组慢,并具有统计学意义。1.3肺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病理学评分开胸后肉眼下观察发现,正常组肺组织表面光滑,呈粉红色,未见明显充血、水肿,胸腔内无血性积液,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肺泡壁结构完整清晰,无明显炎症细胞及水肿液肺泡内聚集;急性肺损伤模型组肉眼观察发现肺组织呈暗红色,肺组织明显充血、水肿,肺组织表面可见广泛点状或灶状出血,胸腔内可见血性液体聚集,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肺泡壁断裂不完整,炎性细胞及肺水广泛聚集于肺泡腔内;假手术模型组无论肉眼下观察还是HE染色光镜下观察均可见同模型组类似的改变;去势手术模型组肉眼下可见肺组织轻度肿胀,部分肺组织呈暗红色,偶可见点状出血灶,胸腔内少许暗红色积液,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轻度水肿,较多炎细胞及红细胞浸润,但病理学评分显着小于模型组及假手术模型组。参照文献对4组大鼠肺损伤病理学评分结果示,模型组、假手术模型组及去势手术模型组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假手术模型组与模型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去势手术模型组病理学评分较模型组和假手术模型组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1.4肺湿/干质量比值所有模型组W/D比值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vs.对照组,P=0.000;假手术模型组vs.对照组,P=0.000;去势手术模型组vs.对照组,P=0.000),去势手术模型组W/D比值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00),而假手术模型组中W/D比值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1.5雄激素剥夺对肺组织中ENaC-a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影响RT-PCR检测肺组织中ENaC-amRNA的表达发现,所有模型组其肺组织中ENaC-amRNA的表达,都比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模型组vs.对照组,P=0.000;假手术模型组vs.对照组,P=0.000;去势手术模型组vs.对照组,P=0.001)。而去势手术模型组,其肺组织中的ENaC-amRNA的表达比模型组显着上调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假手术模型组和模型组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940)。1.6雄激素剥夺对肺组织中ENaC-a基因在翻译水平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查发现,所有模型组中肺组织中ENaC-a蛋白的表达比正常组显着降低(模型组vs.对照组,P=0.000;假手术模型组vs.对照组,P=0.000;去势手术模型组vs.对照组,P=0.045);而去势手术模型组,其肺组织中ENaC-a蛋白的表达比模型组显着上调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0);假手术模型组与模型组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834)。结论:1)降低雄激素水平可缓解急性肺损伤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少肺水聚集;2)降低雄激素水平可促进急性肺损伤肺组织中肺泡上皮细胞钠离子通道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3)通过降低体内雄激素水平,间接提示雄激素本身可能在急性肺损伤中起着不利作用,通过抑制肺泡上皮细胞钠离子通道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促进肺水聚集,加重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导致男性在ALI/ARDS患病中死亡率高于女性。

王洁茹[5]2014年在《虫草芪参胶囊治疗百草枯染毒大鼠肺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百草枯,又名“克无踪”、“对草快”,化学名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为有机杂环类非选择性接触性除草剂,与土壤接触后可以迅速灭活,无大气污染和残留,价格便宜,除草效果好,在广大农业国家被广泛应用。由于接触的机会较多,每年自杀服用或误服接触的人数居高不下。百草枯摄入后,肺、肝、肾、心脏、甲状腺、肌肉组织甚至中枢神经系统都会受到损害,能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不全,其主要靶器官是肺,能导致急性肺损伤,晚期形成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为接触部位糜烂或溃疡、进行性呼吸困难、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等。早期严重的肺渗出、水肿及晚期肺纤维化造成的呼吸衰竭是百草枯中毒后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百草枯诱发肺损伤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百草枯中毒无特效解毒剂,因此,百草枯中毒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虫草芪参是一种胶囊剂,内容物为灰褐色的粉末,气微腥,味微苦。其成分包括冬虫夏草、黄芪、丹参、红花、酸枣仁(炒)。药理研究证实,对于家兔Ma Sugi肾炎模型和大鼠异种血清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动物模型,可降低尿中白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减轻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可以补肺益肾,活血化瘀,中医用于肺肾气虚、淤血阻滞。西医多应用于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免疫相关肾损伤的治疗,能减轻急性损伤时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肺部血流动力学,增加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没有虫草芪参胶囊治疗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相关实验研究的报道。目的:建立大鼠百草枯染毒肺损伤模型,研究虫草芪参胶囊在百草枯诱导的肺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成年雄性Wister大鼠90只,随机分为叁组:百草枯染毒组,实验开始一次性给予20%百草枯原液灌胃50mg/kg大鼠体重;百草枯+虫草芪参胶囊治疗组,实验开始一次性给予20%百草枯原液灌胃50mg/kg大鼠体重,然后每天给予虫草芪参胶囊混悬液2ml/kg(目当于虫草芪参胶囊粉剂90mg/kg)大鼠体重;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结束分别于第7、14、21、28天麻醉后处死大鼠,动物呼吸停止之前取静脉血、肺泡灌洗液,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留取大鼠肺组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羟脯氨酸(HYP)。留取部分肺组织做病理切片,并做HE和MASSON染色,光学显微镜下对比观察。结果:染毒组实验动物血清、肺泡灌洗液的GSH、SOD较空白对照降低,肺部组织TNF-α、TGF-β1、羟脯氨酸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天、21天、28天虫草芪参胶囊治疗组较相同天数染毒组GSH、SOD升高,TNF-α、TGF-β1及羟脯氨酸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光学显微镜观察,染毒组肺组织损伤随着实验天数增加而加重,炎症细胞浸润程度逐渐增加,肺泡间隔纤维化在观察后期逐渐形成。治疗组较相同天数染毒组实验动物肺组织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轻。结论:虫草芪参胶囊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减少细胞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肺间质的损伤,治疗百草枯中毒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和肺纤维化有一定疗效。

张爱丽[6]2013年在《TMEM16A蛋白在脂多糖致A549损伤后炎症反应及凋亡中的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e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临床上危重病人严重的并发症和重要的死亡原因,其相关的死亡率仍高达40%,治疗效果差,与其发病机制复杂有关。急性肺损伤的病理基础包括有过度、持续的肺泡炎症伴有肺泡上皮细胞受损甚至死亡。肺泡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AECs)是致病原攻击的首要靶细胞,也是炎症活化细胞和效应细胞,能被LPS激活,释放IL-8, IL-6, TNF-α, ICAM-1等炎症介质,进而引起细胞的结构损伤、功能障碍和凋亡、坏死等改变,A549细胞广泛应用于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保护机制研究中。2008年叁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实验研究和理论预测的策略,验证TMEM16A可能为CaCC的分子基础,CaCCs属于阴离子通道,在不同的组织器官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在体和体外试验均证实TMEM16A是钙离子依赖性氯离子分泌所必须的。TMEM16A高表达能够抑制囊性纤维化患者气道上皮细胞分泌炎症因子IL-8。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TMEM16A表达于大鼠正常肺泡上皮细胞,大肠杆菌气道注入复制的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肺组织内TMEM16A蛋白较正常大鼠的表达水平减低,推测TMEM16A在急性肺损伤中起作用。人Ⅱ型上皮细胞是否表达TMEM16A,在LPS诱导的急性肺泡上皮损伤中TMEM16A表达有何变化,TMEM16A对急性肺损伤中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凋亡的影响是我们在试验中拟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以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549为研究对象,以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相关技术为手段,系统研究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LPS刺激诱导急性上皮损伤模型的建立。观察TMEM16A蛋白在A549中的表达及LPS刺激对TMEM16A表达的影响。(2)稳定表达TMEM16A蛋白的A549细胞株的建立及其鉴定。(3)过表达TMEM16A对LPS诱导A549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及细胞凋亡的作用。(4)siRNA干扰TMEM16A对LPS诱导A549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作用。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脂多糖刺激下TMEM16A在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中表达的调控目的:复制LPS诱导肺泡上皮急性损伤模型,观察在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急性损伤时TMEM16A的变化,验证TMEM16A是否表达于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是否参与了急性肺损伤过程。方法:以LPS刺激A549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水平,用Annexin V-FITC/PI双染细胞经FCM测细胞的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以此验证LPS诱导肺泡上皮急性损伤模型复制成功。加入LPS前和加入刺激后6h、12h、24h、36h、48h分别收集细胞,提取蛋白,定量,用western blots法测定指定时间点TMEM16A蛋白表达。结果:1LPS刺激可诱导急性肺泡上皮损伤。⑴LPS刺激前及刺激后3,6,12,24h共五个时相点TNF-α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与未受刺激的A549细胞相比,LPS刺激的A549细胞的TNF-α水平于刺激后3,6,12,24h四个时相点显着升高,并以6h上调水平最高。⑵透射电镜观察:LPS刺激的A549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减少,细胞内可见大量的空泡,线粒体部分嵴和少部分膜融合,模糊不清,可见嵴缺失。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可见颗粒融合及脱颗粒现象。⑶LPS刺激24小时后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坏死明显增加。2A549细胞表达有TMEM16A蛋白,LPS刺激后6小时,12小时TMEM16A的表达量与加刺激前组相比无差异,LPS刺激后24小时、36小时TMEM16A的表达量明显增高,与加刺激前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LPS刺激后48小时TMEM16A的表达量明显减低,与加刺激前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脂多糖可诱导A549细胞活化,分泌TNF-α,诱导其早期、晚期凋亡,加剧细胞损伤,成功建立了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泡上皮损伤模型,并发现TMEM16A在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中有表达,并且在脂多糖诱导下TMEM16A蛋白表达水平有动态改变,提示TMEM16A参与了急性肺泡上皮损伤过程。第二部分TMEM16A高表达抑制脂多糖诱导A549分泌炎性因子及凋亡目的:建立TMEM16A稳定高表达的A549细胞株,研究TMEM16A过表达对LPS诱导A549急性损伤时炎性因子的分泌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TMEM16A-pCMV6-Kan/Neo重组质粒扩增后,碱裂解法抽提,获得较多量的质粒,通过脂质体2000,将TMEM16A基因转至A549细胞,经G418筛选,単克隆化,并经实时定量PCR,免疫印迹验证建立TMEM16A稳定高表达的细胞株。采用ELASA方法测定不同处理组分泌的炎症因子TNF-α、IL-8水平。采用AnnexinV-FITC/Pl双染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不同处理组间的细胞凋亡率的情况。结果:1pCMV-TMEM16A经脂质体2000转染至A549细胞,再经G418筛选,単克隆化,实时定量PCR显示:未处理的A549组、pCMV6空载体阴性对照组和pCMV6-TMEM16转染组叁组间相对mRNA水平有显着性差异,其中pCMV6-TMEM16A转染组明显高于未处理的A549组及pCMV6空载体阴性对照组。而未处理的A549组及pCMV6空载体阴性对照组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Western blot分析发现,pCMV-TMEM16AA549细胞在114KD左右能检测到明显的蛋白条带,而A549及pCMV6空载体阴性对照组仅见少量内源性TMEM16A蛋白表达,定量分析显示:叁组间TMEM16A蛋白表达水平有显着性差异,其中pCMV6-TMEM16A转染组明显高于未处理的A549组及pCMV6空载体阴性对照组,而A549组及pCMV6空载体阴性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外源性TMEM16A基因已整合入A549细胞并稳定表达蛋白,成功建立了TMEM16A稳定高表达的A549细胞株。2无LPS刺激时,上述叁组细胞在各个时相TNF-α,IL-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在LPS刺激下叁组TNF-α,IL-8水平在多个时相均显着增高,但TMEM16A的高表达组与其它两组相比,在相同时相TNF-α,IL-8水平显着降低。即TMEM16A高表达能明显下调但不能完全阻断LPS诱导的A549细胞分泌TNF-α、IL-8的作用。3在无LPS刺激时,A549细胞、pCMV空载体转染的A549细胞与TMEM16A稳定高表达的A549细胞相比叁组间细胞早期、晚期/坏死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无LPS刺激时TMEM16A高表达不影响细胞的凋亡。叁组细胞在LPS刺激24小时后与刺激前相比,细胞的早期、晚期凋亡/坏死率均显着增高,即LPS作用于上述叁组细胞24小时均可使其早期、晚期/坏死凋亡率凋亡率明显增加。在LPS刺激24小时后,叁组间的早期凋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A549细胞与pCMV空载体转染的A549细胞的早期凋亡无统计学差异,而TMEM16A高表达的A549细胞组比A549细胞组、pCMV空载体转染的A549细胞的细胞早期凋亡率降低。在LPS刺激24小时后,叁组间的晚期凋亡及坏死率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pCMV空载体转染不影响LPS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的改变,TMEM16A的高表达却可明显的减低LPS诱导的细胞早期凋亡。文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了TMEM16A稳定高表达的A549细胞株,TMEM16A高表达可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肺泡上皮细胞活化分泌炎性因子及细胞早期凋亡。第叁部分慢病毒介导RNAi敲除TMEM16A对脂多糖诱导的A549分泌炎性因子的作用目的:慢病毒表达载体介导的RNA干扰(RNAi)人肺泡Ⅱ型上皮株A549细胞TMEM16A表达,研究TMEM16A基因敲除对LPS诱导A549急性损伤时炎性因子的分泌的影响。方法:委托上海吉凯基因公司,设计并制备出4条针对TMEM16A基因的RNAi序列及1条阴性对照序列,分别与GV115-GFP载体连接,构建5个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TMEM16A-RNAi-LV1#,TMEM16A-RNAi-LV2#, TMEM16A-RNAi-LV3#, TMEM16A-RNAi-LV4#和Screamble-RNAi;将连接产物转化到DH5α感受态细胞,经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将重组慢病毒载体、pHelper1.0、pHelper2.0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颗粒并测定病毒滴度。将包装产生的5种重组慢病毒分别感染A549细胞,荧光显微镜下了解感染效率,并经western blots检测显示TMEM16A-RNAi-LV3#消减TMEM16A的效率最高,故选用TMEM16A-RNAi-LV3#进行后续试验,下文中TMEM16A-RNAi-LV即指TMEM16A-RNAi-LV3#,实时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TMEM16A-RNAi-LV感染的A549细胞TMEM16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与未感染的A549细胞及Scr-RNAi-LV感染细胞进行比较。采用ELISA法测定非感染A549细胞组(A549),Scr-RNAi-LV感染组(RNA干扰阴性对照组RNC),TMEM16A-RNAi-LV感染组(TMEM16A基因敲减组KD)收集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IL-8水平并做比较。结果:1荧光显微镜显示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A549细胞72小时后,TMEM16A-RNAi-LV1#,TMEM16A-RNAi-LV2#,TMEM16A-RNAi-LV3#感染组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表示成功转入了A549细胞,而TMEM16A-RNAi-LV4#感染组未见荧光,提示未能成功转入了A549细胞。2对TMEM16A-RNAi-LV1#,TMEM16A-RNAi-LV2#,TMEM16A-RNAi-LV3#感染的A549行western blot检验,发现TMEM16A-RNAi-LV3#对TMEM16A蛋白表达的抑制明显,所以选用TMEM16A-RNAi-LV3#进行下步试验。3将TMEM16A-RNAi-LV、Scr-RNAi-LV感染A549细胞,并与未感染的A549细胞相比较发现TMEM16A-RNAi-LV感染组TMEM16A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与未感染慢病毒的细胞组及空载体感染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4无LPS刺激时,上述叁组细胞在各个时相TNF-α,IL-8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说明TMEM16A基因消减不影响Ⅱ型上皮细胞分泌TNF-α,IL-8。在LPS刺激下叁组TNF-α,IL-8水平在多个时相均显着增高,并且TMEM16A消减组与其它两组相比,在相同时相TNF-α,IL-8水平显着增高,说明TMEM16A的消减明显加强了TNF-α、IL-8分泌,即TMEM16A的消减能明显促进LPS诱导的A549细胞TNF-α、IL-8分泌的作用。结论:成功构建并经筛靶找出了针对TMEM16A基因的慢病毒载体TMEM16A-RNAi-LV,体外感染A549细胞后可有效抑制TMEM16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TMEM16A的消减能明显促进LPS诱导的A549细胞TNF-α、IL-8的分泌。

周望梅, 陈东升, 桑显富, 鲍光欣, 于纯文[7]2009年在《油酸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肺泡液体清除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油酸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肺泡内液体的清除能力。方法清洁级雄性大鼠51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急性肺损伤组和特布他林治疗组。油酸静脉注射复制急性肺损伤模型。动脉血气、肺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估肺损伤程度,电镜下观察急性分离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变化,重力法测定血管外肺水量(EVLWI)。结果急性肺损伤组大鼠肺损伤评分为(6.37±1.26)分、血管外肺水量为(4.02±0.69)mL/g,显着高于正常组[(1.39±0.5)分和(2.73±0.50)mL/g],均P<0.05;特布他林治疗后大鼠肺损伤评分为(5.23±1.14)分,血管外肺水量为(3.50±0.45)mL/g,较急性肺损伤组显着下降(均P<0.05)。电镜下观察急性肺损伤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染色质边集,线粒体肿胀,板层小体排空及空泡化等;经特布他林治疗后,电镜观察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程度及板层小体排空程度较急性肺损伤组轻。结论油酸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液体清除能力下降,特布他林可以减轻肺组织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损伤,提高肺水清除能力。

陈远彬[8]2010年在《急性肺损伤的中医临床证候分析及青天葵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患者的临床证候特点,总结其内在规律以指导临床的辨证施治。在此基础上,探讨青天葵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并通过观察青天葵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水通道蛋白-1和5(Aquaporin-1 and 5, AQP-1、AQP-5)表达的影响,阐述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调查190例急性肺损伤住院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建立临床症候证型信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从临床角度分析急性肺损伤的证候变化特点。动物实验研究部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青天葵预保护组(B组)、内毒素模型组(C组)。B组、C组采用舌底静脉注射内毒素(5mg/kg),复制ALI模型,B组预先给予处理,造模8h后检测叁组肺湿/干重比(W/D)观察肺脏水通透性的变化,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免疫组化法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AQP-1、AQP-5在肺内的表达。统计学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ALI患者的人群特征、证候等进行分析;青天葵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ALI好发于中老年男性,60~80岁是ALI的好发时期。严重肺部感染及手术创伤为其常见发病危险因素。气促、精神疲倦、乏力、咳嗽、咯痰、发热、口唇紫绀、纳差为ALI中医临床主要症状,其中气喘、咳嗽、咯痰、发热、口唇紫绀为特征性症状;舌质主要表现为:暗红、淡暗;舌苔主要表现为:黄苔、腻苔;脉象主要为:数、滑、弦、细脉。基本反映了ALI的主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情况。ALI患者的病性分布以虚实夹杂证、实证为主,只有少数患者病性直接表现为单纯性虚证。实证以热毒、痰浊、瘀血叁种证型为主,最为常见,虚证以气虚、阴虚、肺虚、脾虚为主。内毒素造模后,大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肿胀,全肺充血,可见暗红色斑点状病灶,肺组织W/D比值显着升高,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出现明显的肺损伤病理改变,证明内毒素成功诱导了ALI。ALI造模成功后,与内毒素模型组比较,青天葵预保护组肺组织的损伤指标明显下降,表现为肺组织肿胀减轻,肺组织湿/干重比值下降,通透性下降;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结构破坏,肺泡壁的增厚,肺泡间隔的增宽,腔内的出血及渗出均明显减轻,提示病理损伤程度降低,肺组织病理学形态明显得到改善。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发生后,内毒素模型组的肺AQP-1、AQP-5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而青天葵预保护组的AQP-1、AQP-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从而证实了青天葵对AQP-1、AQP-5的调节效应,说明青天葵可以通过调节AQP-1、AQP-5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强对肺间质和肺泡腔内过多液体的清除能力,调节水平衡,改善肺内水液代谢,从而有效保护ALI。结论ALI的中医证候规律:正虚与邪实为ALI的两大证候,正虚以肺脾两虚、气阴两虚为主,邪实以热毒、痰浊、瘀血相互交结为主。病变初期以邪实为主,病情演变后以虚实夹杂为主要表现,病危时表现为正脱邪退。青天葵对AL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青天葵能有效保护急性肺损伤,减轻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其保护机理与青天葵通过促进肺AQP-1和AQP-5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增加肺泡水清除率和转运肺内液体,调节水平衡有关。

王国全[9]2014年在《凉膈散对内毒素型急性肺损伤肺组织水液转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与意义: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指由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多种因素引起肺组织结构发生特征性的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是急救医学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种临床重症。诊断上以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肺水肿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伴有顽固性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和扩散性炎症浸润等症状,其病死率高达45%-50%。感染性败血症是其发生的常见原因,革兰氏阴性菌是主要致病菌,起损伤作用的是内毒素(endotoxin)。迄今为止ALI确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深入研究ALI的发病机理对急症医学领域显得尤为重要。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大黄、芒硝、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竹叶、蜂蜜组成,具有清上凉膈,泻火通便功效,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是中医治疗温热病的经典名方。课题组前期试验发现该方对内毒素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大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它可以明显对抗内毒素,控制炎症发展,但是凉膈散是否通过改善作用于钠通道及其相关水液通路的功能而发挥保护作用,这方面研究还未见报道。本实验就是通过LPS型ALI模型大鼠研究凉膈散对ALI的防治作用,如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值(W/D)、肺脏水通透性(LPI)等指标检测,并且在明确其改善肺组织水液代谢障碍作用的基础上,继续观测该方对ALI模型大鼠肺组织α,β,γ-rENaC,Na+-K+-ATase,AQP-3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凉膈散改善ALI大鼠肺水肿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从而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实验方法:1.动物分组及模型取健康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00只,体重180-220g,分为正常对照组(ig生理盐水)、ALI模型组(ig生理盐水,气管滴注LPS2mg/kg),凉膈散高剂量+钠通道抑制剂Bemzamil组(ig30g生寥/kg,iv Bemzamil50mmol/L,气管滴注LPS2mg/kg),凉膈散高剂量组(ig30g生药/kg,气管滴注LPS2mg/kg),凉膈散低剂量组(ig7.5g生药/kg,气管滴注LPS2mg/kg),地塞米松组(ig DEX0.27mg/kg,气管滴注LPS2mg/kg),每组10只。钠通道抑制剂Bemzamil组从预防给药开始每天尾静脉注射Bemzamil (50mmol/L)0.2ml,直至ALI造模当天。各组大鼠在给予生理盐水或LPS后1、2、4、8、16h不同时相处死、取材。2.大鼠LPS致急性肺损伤模型的筛选及建立3.凉膈散对LPS诱发ALI模型大鼠肺水转运障碍的治疗作用研究3.1大鼠的一般体征观察3.2肺水含量(W/D)的变化3.3呼吸功能测定(呼吸频率,呼吸周期)3.4血气分析(Pa02和PaCO2变化)3.5肺泡通透指数(LPI)测定3.6血管外肺水(EVLW)含量的测定3.7病理形态学检查和评分4.凉膈散对LPS诱发ALI模型大鼠肺组织水液转运障碍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4.1免疫组化(SP)法检测LPS诱发ALI模型大鼠肺组织α-rENaC,β-rENaC, γ-rENaC,Na+-K+-ATase蛋白的分布及表达4.2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Blotting)法检测LPS致发ALI模型大鼠肺组织α-rENaC,β-rENaC,β-rENaC,APQ-3和Na+-K+-ATase蛋白表达4.3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LPS致ALI模型大鼠肺组织α-rENaC、β-rENaC、γ-rENaC,Na+-K+-ATase基因的表达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单独效应分析,各实验组间均数间多重比较均被采用,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齐时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使用Dunnett's T3法,所有统计结果均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1.LPS型ALI大鼠模型的筛选及建立通过采用两种不同内毒素和叁种给药方式,筛选和建立合适的ALI大鼠模型。结果发现大鼠气管滴注浓度为2mg/kg LPS0111:B4所导致的ALI模型损伤程度适中可控,符合实验要求,即定为实验目标内毒素、给药途径和实验浓度。2.大鼠的一般体征的观察各组支气管滴加LPS诱发大鼠ALI后,大鼠均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行动迟缓、恶寒、蜷缩成团状等症状,地塞米松组和凉膈散高低剂量组大鼠症状均好于模型组和Benzamil+凉膈散高剂量组。3.肺水含量(W/D)的变化LPS可以诱导大鼠肺组织湿质量/干质量值(W/D)升高。其中2、4、8、16h时间点,W/D在ALI模型组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凉膈散各剂量组、地塞米松组较ALI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P<0.05,P<0.01)。4.呼吸频率的变化LPS可以导致大鼠肺组织呼吸频率升高,其中ALI组在2、4、8、16h时间点呼吸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加快(P<0.01),凉膈散各剂量组、地塞米松组较ALI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P<0.01,P<0.01)。5.呼吸周期的变化LPS可以导致大鼠肺呼吸周期缩短,其中ALI组在2、4、8、16h时间点呼吸周期较正常对照组显着缩短(P<0.01),凉膈散各剂量组、地塞米松组较ALI模型组显着延长(P<0.01,P<0.01,P<0.05)。6.血气分析PaO2检测ALI模型大鼠肺PaO2显着降低,其中ALI组在2、4、8、16h时间点PaO2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凉膈散各剂量组、地塞米松组较ALI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P<0.05,P<0.01)。7.血气分析PaCO2检测ALI模型大鼠肺PaCO2升高,其中ALI组在2、4、8、16h时间点PaCO2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凉膈散各剂量组、地塞米松组较LPS组显着降低(P<0.01,P<0.05,P<0.01)。8.肺泡通透指数(LPI)测定LPS诱导的ALI模型大鼠肺组织LPI显着升高,其中2、4、8、16h点LPI在ALI组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凉膈散大小剂量组、地塞米松组较ALI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P<0.01,P<0.01)。9.血管外肺水(EVLW)含量的测定LPS可以诱导大鼠肺组织血管外肺水(EVLW)升高,其中2、4、8、16h时间点EVLW在ALI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凉膈散高低剂量组、地塞米松组较ALI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P<0.01,P<0.01)。10.病理形态学检查和评分肺大体观察,大鼠LPS致损后2h,双肺体积增大,明显肺水肿。随着时间的延长,肺水肿程度越来越明显,表面广泛分布斑点状红色出血灶。光镜下可见肺泡隔增厚,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出血,并有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部分肺不张,肺泡结构破坏。凉膈散各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可不同程度的减少肺泡间隔和炎性细胞的浸润。正常对照组肺泡结构完整、清晰,无渗出。11.凉膈散对LPS诱发大鼠ALI肺组织a-rENaC、β-rENaC、γ-rENaC,Na+-K+-ATase和AQP-3蛋白表达的影响11.1α、β、γ-rENaC免疫组化检测结果α、β、γ-rENaC蛋白为膜蛋白,其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在各组肺组织中均有表达,各组α、β、γ-rENaC蛋白相比较都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F=110.376,P<0.01; F=132.29,P<0.01; F=826.509,P<0.05)。ALI模型组和Benzamil+凉膈散低剂量组α、β、γ-rENaC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LI模型组和Benzamil+凉膈散低剂量组α-rENaC蛋白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塞米松组和凉膈散组高低剂量组的表达高于ALI模型组(P<0.05、P<0.01、P<0.05)。说明凉膈散能有效提高LPS致ALI模型大鼠肺组织α、β、γ-rENaC蛋白低表达。11.2α-Na+-K+-ATPase免疫组化检测结果α-Na+-K+-ATPase蛋白广泛分布于细胞当中,在各组肺组织中均有表达,各组α-Na+-K+-ATPase蛋白相比较都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F=568.495,P<0.05)。ALI模型组和Benzamil+凉膈散高剂量组α-Na+-K+-ATPase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地塞米松组、凉膈散高低剂量组的表达高于ALI模型组(P<0.05)。说明凉膈散可促进LPS致ALI模型大鼠肺组织α-Na+-K+-ATPase蛋白的表达。11.3α、β、γ-rENaC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各组α、β、β-rENaC表达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F=493.841,P<0.01;F=370.742, P<0.01;F=6.526,P<0.01), ALI模型组大鼠肺组织α、β、γ-rENaC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对比明显降低,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凉膈散高低剂量组与ALI模型组比较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α、β、γ-rENaC表达与凉膈散给药剂量高低有关,地塞米松组与ALI模型组比较,升高作用较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P<0.05),表明凉膈散可提高ALI模型大鼠肺组织α、β、γ表达水平。11.4AQP-3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各组AQP-3表达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F=73.925,P<0.05), ALI模型组肺组织AQP-3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对比明显降低,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凉膈散高低剂量组与ALI模型组比较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 AQP-3表达与凉膈散给药剂量高低有关,地塞米松组与ALI模型组比较,升高作用较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1)。Benzamil+凉膈散高剂量组与ALI模型组比较,Benzamil+凉膈散高剂量组的AQP-3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0.05),这说明当Benzamil抑制钠通道功能时,凉膈散还能通过调节AQP-3蛋白表达来改善ALI模型大鼠肺水转运障碍。11.5α-Na+-K+-ATPase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各组α-Na+-K+-ATPase表达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F=86.189,P<0.05),ALI模型组肺组织α-Na+-K+-ATPase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对比明显降低,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凉膈散高低剂量组与ALI模型组比较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α-Na+-K+-ATPase表达与凉膈散给药剂量高低有关,地塞米松组ALI模型组比较,升高作用较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我们发现当Benzamil抑制钠通道功能时,Benzamil+凉膈散高剂量组与ALI模型组比较,Benzamil+凉膈散高剂量组的α-Na+-K+-ATPase蛋白表达明显提高,表明凉膈散减轻ALI模型大鼠肺水代谢障碍可能通过提高肺组织α-Na+-K+-ATPase表达水平来实现。当钠通道被抑制时,他还可以提高α-Na+-K+-ATPase和水通道蛋白来改善水液代谢。12.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凉膈散对内毒素诱发大鼠ALI肺组织α-rENaC、β-rENaC、γ-rENaC,Na+-K+-Atase基因表达的影响12.1qRT-PCR检测凉膈散对内毒素诱发大鼠ALI肺组织α、β、γ-rENaC基因表达的影响正常对照组α、β、γ-rENaC基因表达明显高于ALI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1,P<0.05);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的α、β、γ-rENaC基因表达高于ALI模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1,P<0.05);凉膈散各剂量组α、β、γ-rENaC基因表达高于与ALI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1,P<0.05)。12.2qRT-PCR检测凉膈散对内毒素诱发大鼠ALI肺组织α-Na+-K+-ATPase基因表达的影响ALI模型组的α-Na+-K+-ATPase基因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说明造模后大鼠体内α-Na+-K+-ATPase基因表达受到了影响。凉膈散各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α-Na+-K+-ATPase基因表达均高于与ALI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P<0.05)。实验结论:1.LPS支气管滴注诱发大鼠急性肺损伤后,大鼠肺组织肺水含量(W/D)、肺泡通透指数(LPI)、血管外肺水(EVLW)、病理形态学检查评分以及呼吸频率显着升高,而呼吸周期和Pa02显着下降,提示造模成功。凉膈散对大鼠急性肺损伤肺水肿有保护作用,能明显提高ALI模型大鼠呼吸周期和PaO2指数,降低肺组织肺水含量(W/D)、肺泡通透指数(LPI)和血管外肺水(EVLW)等指标。2.免疫组化、免疫印迹以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法检测结果提示,LPS诱发大鼠ALI后,与对照组比较,ALI模型大鼠肺组织内α,β,γ-rENaC. α-Na+-K+-ATPase和AQP-3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凉膈散可通过上调ALI模型大鼠肺组织内α,β,γ-rENaC,α-Na+-K+-ATPase和AQP-3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的表达水平,改善肺组织液体的异常转运,减轻ALI模型大鼠肺水肿症状。

张继承[10]2014年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脓毒症是重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重症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腹腔感染是最常见的引起脓毒症的原因。脓毒症的病理生理非常复杂,目前仍未完全了解。过度的促炎或抗炎反应均能导致细胞和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导致死亡。脓毒症干预的目标是恢复循环介质的动态平衡,而不是选择性的抑制促炎和抗炎介质。很多研究报道血液净化可以广泛的清除炎性介质,这种影响是广谱的,自动调节的,并且也能通过提高抗原递呈能力,调节白细胞募集,氧化爆发和吞噬能力,提供白细胞反应性,恢复免疫功能。为了找到优化的最佳的体外循环治疗脓毒症的方案,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针对这些新的发病机制,提出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高容量血液滤过,血液吸附,配对血浆滤过吸附,高截留分子量膜等正对脓毒症患者开展研究。初步的研究数据表明,这些新技术方案具有可行性。但是仍然需要通过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明这些新的技术方法及材料对病人的预后影响。最新的理论表明,脓毒症可以诱导免疫抑制,这也为体外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的发展,提供了额外的理论依据。虽然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目前脓毒症死亡率仍没有多少改善。体外血液净化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脓毒症,已经应用了十几年,但对其疗效的评估仍然是有争议的。在最近几年,我们对其技术能力,及其使用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虽然目前仍然缺乏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数据,但一些技术在动物实验和小规模的临床观察中看到了应用的前景。然而,在过去十年中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理解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所以,也需要我们根据这些新的研究结果,重新评估血液净化的效果。为探讨血液净化技术在脓毒症中的治疗效果,以找到和优化最佳血液净化治疗策略,本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部分:(1)脓毒症大鼠模型的建立(2)脓毒症大鼠静-静脉血液净化模型建立及安全性评估;(3)血液吸附治疗脓毒症的实验研究;(4)高吸附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的实验研究:(5)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美国匹兹堡大学CRISMA实验室为本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第一部分脓毒症大鼠模型的建立研究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展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的研究,探讨建立稳定的不同严重程度的脓毒症模型方法,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血液净化治疗研究。方法:应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随机分为叁组,每组10只。第一组(CLP1)结扎盲肠1/4,穿孔两个;第二组(CLP2)结扎盲肠1/3,穿刺叁个;对照组,打开腹腔,暴露盲肠,但不结扎和穿孔。观察各组大鼠7天存活率,检测手术48小时后血乳酸和血糖水平,并观察肝肾脏器损伤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全部存活,CLP1组7天存活率50%,CLP2组7天存活率为10%。CLP48小时后出现血乳酸增高,血糖下降,CLP后肝脏组织学显示肝细胞有局灶性坏死,肝细胞肿胀,肾脏组织学显示肾小管空泡形成。结论:通过控制结扎盲肠的长度和穿孔数目能建立不同严重程度的腹腔感染脓毒症模型,与人类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相近,能引起组织灌注不足,代谢障碍及脏器功能损伤。第二部分脓毒症大鼠静-静脉血液净化模型的建立及安全性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血液净化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脓毒症病人中。但很难在啮齿类动物中开展实验研究,过去的实验研究主要应用于大动物,并且采用动静脉血管通路。为了探讨血液净化技术在脓毒症大鼠模型中应用的可能性,我们开展了建立脓毒症大鼠静-静脉血液净化模型的研究,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应用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p50导管在大鼠股动脉或静脉和颈静脉置管,建立动-静脉或静-静脉回路。动-静脉血液回路利用动-静脉间压力差驱动,静-静脉血液回路需要应用微量蠕动泵驱动。观察血白介素-6(IL-6)、直肠温度和7天的存活率的变化,评估此血管回路的安全性,实验动物分为叁组,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治疗组,假血液净化治疗组(建立体外循环血管通路,但无滤器进行治疗),对照组(不建立血管回路),并且比较动-静脉回路和静-静脉回路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体外循环治疗后IL-6,体温和存活率没有明显变化。静-静脉通路与动-静脉通路体外循环治疗相比,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大出血(2.5%比15%,P=0.04),血栓形成(2.5%比5%,P=0.04)。静-静脉体外循环技术目前已成功的应用于治疗脓毒症大鼠的各种血液净化技术中(如血液吸附和血液滤过)。结论:静-静脉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技术应用在大鼠模型中是有效安全的方法。第叁部分血液吸附治疗脓毒症的实验研究目的:脓毒症患者血液和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血液吸附可以通过清除血液中细胞因子减弱炎性反应,减轻脏器损伤,改善预后。本实验目的是研究应用CTP,一种新的吸附剂,血液净化治疗脓毒症,清除细胞因子的效果和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无菌CTR吸附颗粒填充到叁种不同尺寸的柱子里,小(0.5ml),中(1m1),和大(2m1)。研究分为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部分。体外实验主要观察吸附柱对IL-6和TNF-α吸附效果。体内试验应用大鼠进行研究,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脓毒症模型,CLP手术后18小时,40只大鼠随机接受小,中,大吸附柱血液净化治疗(CTRO.5, CTR1, CTR2)或假血液净化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0小时,4小时,24小时,48小时,留取血液标本,检测血浆内细胞因子水平(TNF-α, IL-1β, IL-6和IL-10),高迁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l, HMGB-1),肌酐,胱蛋白酶抑制剂C,并记录存活时间。结果:体外实验表明,随着吸附柱尺寸的增加,对IL-6的清除率增加,并且对IL-6清除速度高于TNF-α。假治疗组,CTR0.5, CTR1, CTR2治疗组7天死亡率分别为50%,63.64%,62.5%,and72.72%。在治疗晚期(24小时和48小时),CTRO.5和CTR2治疗组,细胞因子浓度(TNF-α, IL-1β, IL-6, and IL-10)明显降低(p<0.05)。CTR2组在治疗两天后HMGB-1水平明显下降(p<0.05)。各组对于肌酐和ALT的影响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尽管治疗组似乎显示存在晚期肾脏保护的趋势。但是与假治疗组相比,CTR1和CTR2治疗组治疗后24小时胱蛋白酶抑制剂C明显降低。结论:尽管采用CTR吸附柱血液净化治疗对于脓毒症大鼠细胞因子水平没有即刻的效果,但能提高CLP大鼠的存活率。CTR治疗组,尤其是CTR2组在治疗相对晚阶段确实能降低细胞因子和HMGB-1水平。CTR1和CTR2组在治疗后24小时能明显改善肾脏损伤。对于CTR的对细胞因子的吸附作用和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估。第四部分高吸附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体外血液净化治疗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随着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进步,有很多新的技术被开发出来,特别是膜材料领域有很多最新进展。但是医学文献中很少有报道对比研究这些疗法。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脓毒症大鼠中,比较高吸附血液滤过治疗的效果以及比较血液吸附的治疗效果的差别。材料与方法: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CLP诱导严重脓毒症后18小时,被随机分为叁组,建立体外循环血液净化,一组应用具有高度吸附内毒素能力的吸附剂(Oxiris(?),金宝),行高吸附血液滤过治疗(血液滤过组),一组应用有较强吸附细胞因子能力的吸附剂(CYTOSORB(?), CytoSorbents)行血液灌流治疗(血液吸附组),一组行体外循环无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每组治疗均持续4小时。主要终点是7天生存率(log-rank检验)。在血液净化治疗开始和每次治疗结束后测量血液样本的细胞因子(TNF, GM-CSF, IFN-γ, IL-1α, IL-1β IL-2, IL-4, IL-6, IL-10, IL-12)结果:血液滤过组12只大鼠,血液灌流组11只大鼠,对照组11只大鼠(2只大鼠随机分组前去世)。高吸附性血液滤过在7天的总生存率为66%,(8/12),血液灌流组总生存率45%(5/11),对照组18%(2/11)。高吸附血液滤过组死亡率相比对照组显着减少(p=0.011)。所有的细胞因子水平叁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高吸附血液滤过能够明显提高严重脓毒症大鼠的生存率,但对治疗后即时的细胞因子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第五部分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5.1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脓毒症引起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引起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2012年收治到我科的65例脓毒症引起的重度ARDS患者进行研究,有37例病人入选为治疗组,其余28例为对照组即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应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及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除血液滤过外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6、24、48、72小时肺功能指标包括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PaC02的变化,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包括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并观察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成功撤机的百分率,28天存活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包括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PaC02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治疗后均有改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ICU治疗天数、成功撤机百分率、28天存活率等指标均明显好转。结论:重度ARDS患者采用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能明显改善肺功能,缩短应用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利影响。5.2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肺和肾损伤患者的影响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到我科的108例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68例)和HVHF组(B组,40例),均完成72h HVHF,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乳酸(La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比较反应急性肺损伤指标的肺泡氧分压与动脉氧分压的差值[P(A-a)D02].氧合指数[0I=Pa02/Fi02]的变化;比较反应急性肾损伤指标的血清胱抑素(Cyst C).血清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后72h时,B组较A组血Lac、hs-CRP下降,分别为[2.7±1.5vs1.7±0.7(mmol/L),p<0.05和99.5±20.4vs35.8±18.8(mg/L) 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72h时,B组的P(A-a)D02、0I差异具有显着性,分别为155.4±27.4vs115.5±23.1,99.5±20.4vs295.2±38.8(P

参考文献:

[1]. 急性肺损伤肺水清除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 孙辉明. 东南大学. 2004

[2]. 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黄冰. 广西医科大学. 2012

[3]. 大黄素在实验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D]. 孙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4]. 雄激素剥夺对油酸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肺泡上皮钠离子通道的影响[D]. 张虹. 重庆医科大学. 2014

[5]. 虫草芪参胶囊治疗百草枯染毒大鼠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 王洁茹. 山东大学. 2014

[6]. TMEM16A蛋白在脂多糖致A549损伤后炎症反应及凋亡中的作用的研究[D]. 张爱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13

[7]. 油酸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肺泡液体清除能力的实验研究[J]. 周望梅, 陈东升, 桑显富, 鲍光欣, 于纯文. 广东医学. 2009

[8]. 急性肺损伤的中医临床证候分析及青天葵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D]. 陈远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9]. 凉膈散对内毒素型急性肺损伤肺组织水液转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王国全.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10]. 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张继承. 山东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急性肺损伤肺水清除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