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武侠论文-刘国齐

反武侠论文-刘国齐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武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宫白羽,武侠小说,“反武侠”意识,现实取向

反武侠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齐[1](2018)在《论宫白羽武侠小说中的“反武侠”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国武侠小说作家中,由于宫白羽注重描摹世态,研究者多从反讽社会现实的角度阐释宫白羽武侠小说的价值,称其为“社会武侠”派,虽不无道理,但却没能抓住实质,忽略了宫白羽武侠小说体现出的“反武侠”意识。宫白羽以“反武侠”意识对武侠小说的创作进行了新的探索,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因此,从“反武侠”的角度去把握武侠小说类型的发展变化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有助于寻绎20世纪武侠小说文类发展的线索,“反武侠”意识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创作观念上的现实取向。与传统武侠小说作家的虚构想象不同,宫白羽在小说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态度方面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现实取向,他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困苦的人生经历和现实体验,以反讽社会现实为旨向,而且希望武侠小说能够对读者大众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带有鲜明的武侠启蒙色彩。二是创作内容上的破旧立新。中国武侠小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宫白羽以其独特的体验与构思对此进行突破,促进了武侠小说的发展。在小说中,宫白羽分别从背景、叙事、主题以及武功技击方面,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模式,为武侠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背景方面,宫白羽将传统武侠小说中虚幻的“江湖”世界转换为现实性的“武林”社会,以“武林”的“亚社会性”隐喻现实社会;叙事方面,宫白羽抛弃了传统武侠小说中独立的“个人”叙事,而以互助的“群体”叙事淡化“侠”的个人意志;主题上,宫白羽开创“利他——害己”模式,以现代理性反思批判传统武侠小说中宣扬的“利他”的侠义精神,重在凸显人与人之间的仇怨关系,揭示出社会的险恶与人性的复杂;武功技击上,宫白羽充分挖掘出武功招式以及武打场面所蕴含的审美艺术价值,大大提升了“武”在武侠小说中的比重与作用。宫白羽“反武侠”意识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他困顿的人生经历和鲁迅及五四新文学的的影响。困顿的人生经历让他在思想观念上对现实社会持一种批判、质疑的态度,这种批判、质疑的态度转移到作品中,便是着重抒写“侠客”的世故与无奈,消解侠义精神,以此隐喻社会现实;鲁迅及五四新文学则从写作技巧方面给了他诸多有益的指导,并且在严肃文学创作观念的的影响下,宫白羽在情感上对武侠小说持“鄙夷”的态度,视武侠小说为“无聊文字”。作为20世纪“反武侠”的先声,宫白羽的“反武侠”意识将严肃的雅文学思想融入到武侠小说的通俗形式中,为叁四十年代处于雅俗对峙格局中的武侠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而且作为武侠小说的内部动力机制,“反武侠”潜藏着促进武侠小说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内在基因,它在20世纪武侠小说由“古典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民国武侠与港台新派武侠的联系方面,宫白羽的“反武侠”意识则对金庸的终结性“反武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促进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反武侠”变革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0)

沈建英[2](2014)在《试析反武侠小说《鲜血梅花》对文本文体的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鲜血梅花》从文本题目、文本语言和情节结构上看,都带有父仇子报式武侠小说文体类型上的明显特征。但是余华也在传统武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从故事、情节、人物、图示和节奏五个方面可以探讨出作者是如何尝试文本的创体的。(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梁圣涛[3](2014)在《论《连城诀》的反武侠性及其对丑恶人性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连城诀》是金庸众多武侠小说中极其独特的一部,它以人性恶为叙事中心,透过主人公狄云的视角,集中描摹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深入挖掘着人性的弱点,在多个方面突破传统武侠规范,对武侠小说出路以及人类生存本质做出有益探索。从复杂人性和反武侠性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罗麒[4](2009)在《论《鹿鼎记》的“反武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鹿鼎记》以对传统武侠小说之道的逸出与偏离,在形象塑造、情节架构和思想意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反武侠"特征,但其内在灵魂仍是对侠义精神的呼唤,它开辟了新武侠小说的"另一种写法"。(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09年07期)

韩云波,何开丽[5](2006)在《再论金庸“反武侠”:终结还是开端》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小说的“反武侠”作为一种明确的文化自觉,在武侠小说中实现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型:一是以“人性”在武侠小说情节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武侠本位”向“小说本位”的转型;二是以“自由”在武侠小说观念系统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完成了从“正义核心”向“自由核心”的转型。这两个转型使武侠小说超越单一文类而获得多重文本指涉。因此可以说,金庸小说既是一个旧武侠时代的终结,更是另一个新武侠时代的开端。(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06年12期)

韩云波[6](2004)在《“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平江不肖生、白羽到古龙、金庸的百年"反武侠"历程,作为对武侠小说人文内涵的持续追问与反思,构成了武侠小说发展重要的内在动力。其思维路向具有文学史研究范式的意义,由此烛照通俗小说边缘与中心互动的努力,启发思考其过程中创作个体与文类整体的价值差异,进一步延伸为"反××",可以作为当下通俗小说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吕进,韩云波[7](2002)在《金庸“反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类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了一个自然的“反武侠”发展过程,反映为他对包括武侠人物身份和武侠小说主题的认识的渐变,是从传统文化之侠到无侠、非侠的对侠的否定。“反武侠”的实质,既包含他对自我和传统文化的否定,也包含基于变革的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反武侠”的结果,是“后金庸”武侠小说的衰落。那么,武侠小说的文类命运是否就此宣告终结了呢?我们认为,从武侠小说文类的内部因素包括时代背景、人文信仰、人性因素、象征色彩等方面进行变革提高,从外部因素包括武侠文类的杂合性与边缘性、对武侠小说作者的要求入手,武侠小说这一文类仍然是有前途的。(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02年02期)

反武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鲜血梅花》从文本题目、文本语言和情节结构上看,都带有父仇子报式武侠小说文体类型上的明显特征。但是余华也在传统武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从故事、情节、人物、图示和节奏五个方面可以探讨出作者是如何尝试文本的创体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武侠论文参考文献

[1].刘国齐.论宫白羽武侠小说中的“反武侠”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沈建英.试析反武侠小说《鲜血梅花》对文本文体的创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3].梁圣涛.论《连城诀》的反武侠性及其对丑恶人性的批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罗麒.论《鹿鼎记》的“反武侠”特征[J].江汉论坛.2009

[5].韩云波,何开丽.再论金庸“反武侠”:终结还是开端[J].江汉论坛.2006

[6].韩云波.“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7].吕进,韩云波.金庸“反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类命运[J].文艺研究.2002

标签:;  ;  ;  ;  

反武侠论文-刘国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