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芳谭玉清山东省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261300
我们知道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从2011年远程研修开始,专家就提出要教“课程内容”。想想平时,我们更多地关注该怎么教,教什么也是看看教参,读读课文,围绕课后题目设计教学,觉得就很好了,很少考虑或难以挖掘出文本中的“课程内容”。换句话说,我们缺少的不是课堂的呈现,而是课程内容的梳理与挖掘。
随着校本教研的不断深入,一轮一轮的听课、评课、议课,我一直在思考、琢磨每一堂课的可取之处、精彩之处,老师们真的很努力,各有特色。
一、那些文本中的“课程内容”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五上第二单元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此单元主题为“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作者充满真情地描述了故乡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景致,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感。语言美,景致美,情感美,执教的老师以表达方法的学习作为“课程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悟“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接着运用此法写“我们的学校”,应该说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只要情真,就能被打动,也就能打动别人。
《长城》一课引导学生感悟体会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显然没有挖掘出“教什么”。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感悟上,而是把文章结构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法学习加以巩固。
“教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难于发现,很难取舍,所以教材的解读真的要用心。
二、关注学生实践起来真的好难
一堂公开课,我们总在问问、读读、说说,而且总是老师问学生,几乎没有学生问老师的情况,是习惯了?是设计本身就在老师的环节过渡语的精彩上下功夫,过渡语多么的“承上启下”。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用心读书产生疑问,用学生的疑问引领课堂,老师们只需把握住课程目标,该是多么有价值。
1.默读可以出现在公开课上。我们一直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关注学生出声读书的状态,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同样需要掌握。课标中就明确提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默读和浏览,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我们要试着培养默读与浏览的习惯与能力,慢慢尝试就好了,因为安安静静读书本身就是一生的需要。
2.学生需要的就是老师要关注的。一年级课堂上我们要看到学生天真的张扬的学习状态,声音清脆利落,甜甜的童声,天然的童趣,虎虎有生气,悠然生出一种:啊,好“蓬勃的生命”!低年级的课堂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从自己识字,到小组合作,再到班级识字汇报,扎扎实实。学习儿歌部分老师这样引导:“黄牛比小猫大,我知道了黄牛大、小猫小。像老师这样说说你的收获。”学生都说得很好。语文课堂就要这样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收获精彩的课堂。
三、提高课堂实效让我们先从确定“教什么”开始
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一直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所关注的。
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第一,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第二,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内容了若指掌,假意配合,“学”之前与“学”之后认知无变化。
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意识到如何确立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成为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现在,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我们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比如:1.教材中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是教学内容。2.教材中学生有疑问的,即使教师觉得再简单也要作为教学内容。3.教材中依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根本无法挖掘到的教师的独到的研究可以作为教学内容。4.课堂上的教师也是教学内容。诸于教师的语言、严谨的学习态度、宽容的内心等等无疑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所谓言传身教。5.课堂上正在学习着的学生是教学内容。学生的提问、回答、好学的态度、独特的学习方法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课堂瞬间所生成的学习内容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融入到我们的课堂学习内容中来。6.课堂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情境、问题是教学内容。7.课外生活中的经历、经验、体会是教学内容。8.课外阅读中的一系列问题更是教学内容。
以上诸方面,都是我们在“提高课堂实效让我们先从确定‘教什么’开始”研究中所关注的,涉及课本的、课外的、老师的、学生的、随机生成的等等,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取舍、整合,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有助于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我们就可以创新利用。
所以,只要我们平时多学习,及时更新观念,做到“术业有专攻”,学会吸取精髓,就一定能教出本色、特色,成就学生的本色、特色。
思考源于课堂,我们就是要在思考中不断探索实践,赋予课堂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