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黏弹塑性损伤耦合的非均质岩石蠕变破坏过程模拟

基于黏弹塑性损伤耦合的非均质岩石蠕变破坏过程模拟

论文摘要

在地下工程的长期运营期,由于岩石的蠕变特性可能会引发局部破坏,进而导致坍塌事故。为了探究岩石蠕变破坏机理,本文基于Perzyna黏弹塑性理论,考虑黏弹塑性损伤耦合,研究在岩石基质材料的非均质性和初始裂纹等因素影响下的岩石蠕变破坏特性,从细观上揭示非均质岩石的蠕变破坏机制和演化机理。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在Perzyna黏弹塑性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基于应变能理论的岩石细观单元强度损伤模型,同时考虑岩石蠕变过程中蠕变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构建了描述岩石蠕变全过程的细观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模型。(2)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本文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应用该模型在不同轴向应力、围压、均质度系数和宏观裂纹倾角条件下进行了岩石单、双轴压缩蠕变过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轴向应力的增加提高了蠕变速率,因此缩短了蠕变失效时间;围压和均质度系数的增加降低了蠕变速率并延长了蠕变失效时间;宏观裂纹倾角的增大延长了翼裂纹扩展到岩样边界的时间,说明其对岩石强度的影响程度在减小。(3)引入了真三轴Mogi-Coulomb屈服准则,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真三轴模型的正确性;应用真三轴模型在不同最大主应力和中间主应力条件下进行了岩石真三轴压缩蠕变过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的增加提高了蠕变速率,缩短了蠕变时间,并且增大了岩石损伤破坏区域;中间主应力的增加降低了蠕变速率并延长了蠕变失效时间,降低了岩石损伤破坏程度。(4)应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了侧压力系数和均质度系数对隧洞围岩蠕变损伤破坏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侧压力系数的增大,隧洞左右边墙的收敛位移逐渐增大,洞顶洞底的闭合位移反而减小,隧洞围岩蠕变损伤破坏模式逐渐地从左右边墙的压剪破坏过渡到洞顶洞底的拉伸破坏;均质度系数对隧洞围岩蠕变损伤破坏模式影响不明显,随着均质度系数的增大,隧洞左右边墙的收敛位移和洞顶洞底的闭合位移均在减小,但隧洞围岩损伤破坏时间在增加。(5)应用该模型对煤岩巷道蠕变型冲击地压破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从煤岩体弹性应变能的累积与释放角度,较好的解释了蠕变型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岩石蠕变破坏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1 岩石蠕变试验研究
  •     1.2.2 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     1.2.3 岩石蠕变数值模拟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应变能的岩石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模型
  •   2.1 三维细观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模型
  •     2.1.1 基本理论
  •     2.1.2 岩石细观单元强度蠕变损伤模型
  •     2.1.3 依赖时间的黏塑性流动系数
  •     2.1.4 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方程
  •     2.1.5 岩石材料非均质性描述
  •     2.1.6 三维细观黏弹塑性细胞自动机模拟系统
  •   2.2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均质岩石蠕变破坏特性研究
  •   3.1 非均质岩石单、双轴压缩蠕变试验的数值模拟
  •     3.1.1 模型的验证
  •     3.1.2 不同轴向应力的影响
  •     3.1.3 不同围压的影响
  •     3.1.4 不同均质度的影响
  •     3.1.5 不同宏观裂纹倾角的影响
  •   3.2 非均质岩石真三轴压缩蠕变试验的数值模拟
  •     3.2.1 真三轴Mogi-Coulomb屈服准则
  •     3.2.2 模型的验证
  •     3.2.3 不同最大主应力的影响
  • 2的影响'>    3.2.4 不同中间主应力σ2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隧洞围岩蠕变破坏特性研究
  •   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 侧压力系数对隧洞围岩蠕变破坏特性的影响
  •   4.3 均质度系数对隧洞围岩蠕变破坏特性的影响
  •   4.4 案例分析
  •     4.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4.2 煤岩巷道围岩蠕变型破坏过程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姜鹏

    导师: 陈刚,潘鹏志

    关键词: 岩石力学,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冲击地压,数值模拟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地质学,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804203),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B-SW-QC029),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15242KYSB20160024)

    分类号: TU45

    DOI: 10.27381/d.cnki.gwlgu.2019.000366

    总页数: 63

    文件大小: 3288K

    下载量: 32

    相关论文文献

    • [1].泥质海床的黏弹塑性模型[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 2008(09)
    • [2].黏弹塑性位移反分析的遗传算法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S2)
    • [3].砂浆静-动态流变的黏弹塑性特征[J]. 水利学报 2018(05)
    • [4].人工冻土黏弹塑性本构参数反分析研究[J]. 岩土力学 2013(11)
    • [5].聚合物热黏弹塑性变形微热压成型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塑料 2018(02)
    • [6].基于应变屈服临界的岩石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11)
    • [7].泥质海床的黏弹塑性模型[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9)
    • [8].受热黏弹塑性复合球体的空化问题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02)
    • [9].基于黏弹塑性的云岭隧道软弱围岩参数反演与稳定性分析[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03)
    • [10].花岗岩蠕变特性及分数阶黏弹塑性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0(03)
    • [11].片麻状花岗岩热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及应用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7(08)
    • [12].岩石热黏弹塑性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01)
    • [13].基于短时三轴蠕变试验的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1(03)
    • [14].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研究[J]. 应用力学学报 2020(02)
    • [15].交通荷载作用下土体黏弹塑性疲劳本构模型[J]. 铁道标准设计 2018(01)
    • [16].小麦籽粒振动筛分黏弹塑性接触模型构建及其参数标定[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5)
    • [17].岩石类材料损伤黏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S2)
    • [18].一种改进的岩石黏弹塑性加速蠕变力学模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19].黏弹塑性BK-MC锚固模型二次开发及工程应用[J]. 岩土力学 2014(03)
    • [20].基于含水劣化特性的隧道围岩时效变形数值计算[J]. 岩土力学 2012(06)
    • [21].改进的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及其硬化黏滞系数的修正[J]. 煤炭学报 2012(06)
    • [22].分数阶微分流变模型圆形硐室黏弹塑性分析[J]. 应用力学学报 2020(03)
    • [23].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4].软岩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及参数识别[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7(04)
    • [25].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本构模型初探[J]. 岩土工程学报 2015(09)
    • [26].基于应变能的岩石黏弹塑性损伤耦合蠕变本构模型及应用[J]. 煤炭学报 2018(11)
    • [27].一种新的岩石黏弹塑性流变模型[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7)
    • [28].考虑煤柱黏弹塑性流变的煤柱-顶板力学模型[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5(02)
    • [29].硬岩的复合黏弹塑性流变模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30].岩石试件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分析[J]. 煤矿开采 2009(05)

    标签:;  ;  ;  ;  ;  

    基于黏弹塑性损伤耦合的非均质岩石蠕变破坏过程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