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弹塑性动力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动力,脉冲,海床,有限元,理论,结构。
弹塑性动力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杨宁欣,李晰,李岩[1](2019)在《脉冲型地震动对山区高墩桥弹塑性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脉冲型地震动对山区高墩桥弹塑性动力响应的影响,以一座典型的高墩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纤维截面充分考虑桥墩的弹塑性,并采用谱兼容的方法选取具有不同脉冲周期的天然地震记录,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脉冲效应对桥梁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对高墩桥的弹塑性动力响应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并且脉冲周期与结构自振周期越接近,对结构响应的放大作用就越明显;在A类场地条件下脉冲效应对高墩桥的动力响应影响最大,在场地条件较好时也应充分考虑脉冲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建议在对山区高墩桥进行抗震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地震动的脉冲效应,还应充分考虑场地条件以及脉冲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小雯,张建民[2](2018)在《随机波浪作用下饱和砂质海床弹塑性动力响应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实际海洋环境中随机性波浪作用下弹塑性海床饱和土体真实的动力学行为及振动液化过程演化规律,该文结合Biot动力固结理论和本课题组提出的砂土震动液化大变形本构理论模型和处理液化时零有效应力状态的数值算法,采用JONSWAP频谱来模拟波浪,给出了随机波浪作用下饱和砂质海床土体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瞬态变化与液化过程的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该方法可很好地描述在随机波浪作用下,海床土体内超静孔隙水压力场在时空上呈现出的瞬态起伏变化和平均单调累积增长或消散的特性以及海床内达到零有效应力的液化状态在时间域上间歇性出现、在空间域上连续性移动的规律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肖军,彭妙娟[3](2018)在《沥青路面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弹塑性理论,建立了沥青路面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沥青路面的弹性和弹塑性动力响应、以及弹塑性状态下层间接触对沥青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沥青路面为弹塑性状态时得到的弯沉和最大主应变均比弹性状态时大;卸载后,弹塑性状态时存在残余变形,说明沥青路面的弹塑性动力学响应分析得到的结果和路面实际情况较符合;沥青路面在弹塑性状态下,层间完全光滑时其弯沉是完全连续时的6倍,上面层最大竖向应变是层间连续时的3.7倍,下面层处最大竖向应变是层间连续时的2.3倍;卸载后,层间完全光滑时,面层A点与B点均存在残余应变;随着层间摩擦系数的增大,路面弯沉值减少,说明在弹塑性状态下,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的动力响应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18年02期)
陈望[4](2018)在《P-△效应下层间(柱顶)隔震体系弹塑性动力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抵御地震的技术愈发成熟,隔震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具有完备的理论分析和技术体系,在实际震害下,隔震技术有效保障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年来,人们对隔震体系的研究更加深入,由于隔震层的存在会导致结构整体刚度的变化,在地震作用下,P-Δ效应对结构的动力响应不可以忽略不计,故针对这个问题,详细阐述整体结构在P-Δ效应下的弹塑性的动力响应,并采用新隔震规范的取值标准,得出整体结构的易损性曲线。本文以一栋6层的框架结构实际工程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Mander模型定义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然后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抗震体系、基础隔震体系和层间隔震体系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对比周期值、层间剪力、层间位移角等指标,证明隔震优越性和选型的合理性;其次对所选的结构进行弹性分析,主要解决:悬臂柱尺寸对整体结构的动力响应、P-Δ效应对层间隔震体系的影响、下部结构有无拉梁对整体结构的影响等问题,综合所有因素选取合适的构件尺寸;而后在考虑P-Δ效应基础上,通过定义本构关系和插入纤维铰等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处理,进一步研究层间柱顶隔震体系下部结构有无拉梁的弹塑性分析并绘制相应的IDA曲线;再次,利用分析的数据,选用《建筑隔震设计规范》给出的量化指标值,对层间柱顶隔震体系各子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出不同阶段各子结构的超越概率,从而得出整体结构的超越概率;最后利用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的对比证明结构选型的正确性。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板块:(1)针对所选用的框架结构做理论性说明,同时介绍所采用的性能状态的量化指标,然后对结构所用材料本构关系的定义,和计算弹塑性分析时塑性铰长度;(2)对结构合理选型的分析和证明,对相同的建筑物分别按抗震设计、基础隔震设计和层间隔震设计,分析叁种结构在动力响应上的不同,突出隔震体系的优越性,证明选取层间隔震体系的合理性,并且比较抗震体系与隔震体系下部结构的动力响应;(3)在所选的结构体系下,详细分析:悬臂柱尺寸对整体结构的动力响应、P-Δ效应对层间隔震体系的具体影响、下部结构有无拉梁结构对结构整体动力响应的影响;(4)对选定的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模拟结构从弹性到弹塑性直至结构倒塌的整个过程,了解层间隔震体系在不同地震等级下的动力响应情况,对未来可能遭受的地震等级,预测结构的动力响应;(5)在IDA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采用新隔震规范给定的量化指标,分析层间隔震体系的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在不同性能阶段的超越概率,从而确定整体结构的超越概率;(6)采用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对实际结构模拟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试验采集数据和有限元分析数据,对叁种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从而说明隔震体系能有效减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同时印证本文选取层间隔震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晰,贾宏宇,李倩,康锐,陈志伟[5](2018)在《碰撞对山区高墩桥弹塑性动力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碰撞对山区高墩桥动力响应的影响,以某一大跨度高墩桥体系为原型,充分考虑了碰撞过程中的刚度变化、能量耗散以及桥墩的非线性行为,基于Open Sess平台建立了两种典型桥跨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所选的天然地震波和人工地震波对比分析了碰撞效应对山区高墩桥弹塑性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碰撞会对高墩桥结构的动力响应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场地条件较差时,其最大改变率为15.86%,桥墩与主梁的连接方式会进一步改变碰撞对桥墩变形的影响程度;相邻结构动力特性差异越大,高墩桥体系发生碰撞的概率就越大,但碰撞次数的增加可能会对桥墩变形起到限制作用,降低桥墩的响应,在确定山区高墩桥体系相邻结构周期比时,既要考虑相邻结构动力特性差异对碰撞概率的影响,还应考虑其对碰撞效应的影响;高墩桥的梁-桥台碰撞主要受地震动作用大小的影响,地震动的强度和相邻结构动力特性的差异均会对梁-梁碰撞产生影响,在对高墩桥进行减撞防撞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的碰撞位置采取不同的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范旭红,卢凡,陈兴雷[6](2017)在《长周期地震波作用下复杂高层连体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实际框架(型钢混凝土柱)—核心筒(混凝土)复杂连体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其结构特性,并就其连接处楼板部分进行分析,以供实际方案借鉴。根据结构特性选择若干条地震波,利用等加速度的Newmark方法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其中对结构在两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时程特性分别进行Hilbert-Huang变换,采用响应峰值系数量化分析,并对结构在两类地震波下的动力响应均值进行分析。通过对复杂连体结构的位移响应、受力响应等的分析对比,探讨了长周期地震波作用下复杂连体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该结构有充足的承载及抗震性能;结构需要考虑在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上下连接体处地震能量相对集中,需采取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来加强连体部分的结构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7年06期)
马肖彤,包超,王秀丽,杨文伟[7](2017)在《冲击荷载下固支梁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冲击荷载下固支梁的弹塑性动力响应,首先利用能量法推导固支梁在冲击荷载下动力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将跨中挠度和冲击荷载响应作为梁动力响应的评价指标;然后通过一些算例对固支梁与简支梁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来探讨不同边界条件对受力的影响,为结构抗冲击安全设计提供指导;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模拟固支梁在外部冲击物碰撞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与解析结果进行对比,在分析时考虑材料应变率和接触变形.结果表明:提出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判别方法、动力响应简化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都是可行的;固支梁相对于简支梁更有利于承受冲击荷载;当质量比与冲击物速度比较适中时,跨中挠度和冲击荷载响应的解析解和数值解相符较好;在相同的冲击能量下,冲击物质量和速度所占的比例不同,动力响应所经历的时间历程不同.(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张升[8](2017)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矩形加筋板的塑性动力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当船舶遭受爆炸冲击波作用或者发生碰撞时,针对船舶结构动力响应的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研究在技术上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理论研究上尚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为船体板架结构遭受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进行预报,有必要从理论上开展冲击载荷作用下矩形加筋板的塑性响应特性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针对船体典型部位的矩形光板、单向和双向矩形加筋板,分别推导了爆炸冲击载荷作用时结构发生整体变形模式时的塑性响应解析解,给出船体板架结构变形过程的时历曲线。其中,为了简化计算和便于理论推导,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如下假设:(1)材料假设为理想刚塑性材料;(2)忽略加强筋与板之间的弯矩与剪力;(3)冲击载荷作用下加筋板的总体变形模式与其在静力极限载荷作用下的总体毁伤模式相同。分别应用解析法和能量法对船体板架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响应进行理论计算,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1)推导了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矩形光板、十字矩形加筋板、双十字矩形加筋板的冲击响应理论计算公式;(2)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实现对船体板架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变形的快速预报,并有利于分析不同参数对板架损伤的影响程度,对船体结构的安全性设计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01-01)
李勃东[9](2017)在《船体局部板架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简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军是保卫国家海洋资源捍卫领土主权的重要力量,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作战舰艇的结构尺寸越来越大,内部的结构日趋复杂,因此对这类的复杂结构计算动力响应问题时会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如何快速地对舰船的动力响应进行计算显得非常重要。用舱段模拟整船进行动力响应分析时,无论是实验或是有限元计算大都采用固支或者自由边界形式,对舱段边界条件研究较少,本文以舱段模拟整船在水下非接触爆炸情况下的局部板架塑性动力响应为工程背景,基于等效惯性原理提出了舱段—梁混合有限元法;同时以静态整体缩聚法为基础,提出边界集中质量刚度法;最后应用动态子结构法对非目标子结构进行自由度缩聚,保证精度的同时,提高了计算速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平断面假定与等效惯性原理将非研究目标的船体舱段简化为一维船体梁的形式,再与目标叁维有限元舱段模型耦合形成舱段—梁混合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后,求解其相对塑性应变及塑性变形挠度值并与整船模型对比;静态整体缩聚法认为在实现自由度缩聚过程中,从自由度以质量刚度矩阵的形式施加于主自由度矩阵,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对非目标舱段进行简化,以集中质量与集中刚度的形式施加于目标舱段边界舱壁,将此简化模型的塑性动力响应与原船对比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其他模型;基于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对舰船结构模型划分为叁个相邻子结构,通过截断高阶模态的方法对两端的子结构的内部自由度进行缩减;以增量法作为计算工具,建立双层底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计算的响应值验证该法的有效性;最后,建立基于虚拟约束边界模态的理论分析模型;将整体结构截断为有公共虚拟界面的子结构后,将两端的非研究目标子结构模型以模态有效质量的方式迭加在目标子结构模型边界自由度处,设立单独目标子结构的动力学方程则可求得局部板架的动力响应;然后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01-01)
王东坡,刘洋,裴向军,石思[10](2016)在《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的弹塑性动力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过程伴随复杂的能量转化,基于经验或Hertz接触理论的传统钢筋混凝土板抗冲击设计与实际状况有较大出入.为探索一种更加高效准确的滚石冲击响应计算方法,引入Olsson针对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板提出的冲击动力控制方程,结合弹塑性接触理论开展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动力响应分析,并与Hertz解及动力有限元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Hertz理论解由于仅考虑板的弹性变形,其峰值冲击力较弹塑性理论解和动力有限元解分别增大31.8%和77.1%,其最大压痕深度较后两者分别增大17.3%和61.8%,而基于弹塑性接触准则的冲击动力响应更加接近于动力有限元解,趋于真实,且避免了复杂建模过程,高效可行.(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弹塑性动力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实际海洋环境中随机性波浪作用下弹塑性海床饱和土体真实的动力学行为及振动液化过程演化规律,该文结合Biot动力固结理论和本课题组提出的砂土震动液化大变形本构理论模型和处理液化时零有效应力状态的数值算法,采用JONSWAP频谱来模拟波浪,给出了随机波浪作用下饱和砂质海床土体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瞬态变化与液化过程的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该方法可很好地描述在随机波浪作用下,海床土体内超静孔隙水压力场在时空上呈现出的瞬态起伏变化和平均单调累积增长或消散的特性以及海床内达到零有效应力的液化状态在时间域上间歇性出现、在空间域上连续性移动的规律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弹塑性动力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倩,杨宁欣,李晰,李岩.脉冲型地震动对山区高墩桥弹塑性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2].王小雯,张建民.随机波浪作用下饱和砂质海床弹塑性动力响应规律[J].工程力学.2018
[3].肖军,彭妙娟.沥青路面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J].力学季刊.2018
[4].陈望.P-△效应下层间(柱顶)隔震体系弹塑性动力响应研究[D].广州大学.2018
[5].李晰,贾宏宇,李倩,康锐,陈志伟.碰撞对山区高墩桥弹塑性动力响应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
[6].范旭红,卢凡,陈兴雷.长周期地震波作用下复杂高层连体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
[7].马肖彤,包超,王秀丽,杨文伟.冲击荷载下固支梁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7
[8].张升.冲击载荷作用下矩形加筋板的塑性动力响应[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9].李勃东.船体局部板架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简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10].王东坡,刘洋,裴向军,石思.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的弹塑性动力响应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