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研究

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研究

肖俊[1]2007年在《我国当代新闻周刊“特别策划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闻周刊是以报道时政新闻为主的媒介形态。中国年轻的新闻周刊以成为“主流媒体”为目标,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它们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这种印象,“特别策划报道”功不可没。“特别策划报道”是周刊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周刊满足读者的需求与品位、树立品牌形象、发挥议程设置功能的重要手段。“特别策划报道”对应的是周刊策划中的选题策划,是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选择某个报道角度,对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新现象等进行报道,并结合色彩、图片的运用,以“封面故事”、“专题报道”、“人物报道”、“盘点和榜单”等形式呈现出来的报道形式。“特别策划报道”体现着周刊的思想观点,代表着周刊的声音。因此,选好每期的报道主题一直是周刊策划报道的首要任务。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叁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运用统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从选题内容、类型、地域、倾向和时效性五个方面对新闻周刊“特别策划报道”的选题特色进行全面分析。时事政治类新闻周刊“特别策划报道”侧重政治、经济、社会新闻,文化生活类新闻周刊侧重社会新闻以及文化、生活方式领域新闻;新闻周刊出版周期较长,因此以非事件新闻为报道重点;记者在报道中保持中立态度,其中批评性报道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报道视角开阔,不局限于一隅,尤其关注全国性影响的新闻事件。纵观周刊“特别策划报道”的选题特色、叙事风格和设计风格,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新闻价值观不同,新时期新闻周刊“特别策划报道”在叙事和设计上都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十余年的实践,我国新闻周刊“特别策划报道”开始具有了一定的优秀品质,如能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但也存在时效性不强、深度不够等问题,本文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新闻周刊“特别策划报道”的建议和对策。

吴慧[2]2004年在《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当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新闻周刊的发展概况,重点分析了中国当代新闻周刊为何历经10年奋斗依然不“火”的主要原因,并对当代新闻周刊今后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目前的中国各大新闻周刊仍旧处在读者市场的培育阶段,离真正的白热化竞争还有一段距离,中国新闻周刊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前夜。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阐释了新闻周刊的概念,回顾了美国新闻周刊的历史发展,重点介绍了美国《时代》周刊作为成熟新闻周刊的代表所具有的独特风格。 第二章,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历史发展做简要回顾,具体介绍中国“新生代”新闻周刊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兴起情况,并结合当时的媒介环境,对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的兴起原因做了重点分析。 第叁章,由于新闻周刊在内容框架、选题策划等具体业务操作上有其自身特点,故此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经过10年发展后所形成的业务特色。 第四章,对中国当代新闻周刊至今不“火”进行分析探讨,认为目标读者数量的缺少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同时《南方周末》也以其低廉的价格和深入的报道部分压制了原本属于高价新闻周刊的市场。 第五章,对中国当代新闻周刊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出自己的建议和判断,其中包括新闻周刊不同视角的转换,新闻周刊与互联网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强化新闻周刊的市场经营。文章最后认为,虽然2003年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的市场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但仍未形成彼此之间直接的白热化竞争,中国当代新闻周刊正处在激烈竞争的前夜。

韩笑[3]2006年在《中国新闻类周刊封面报道研究》文中提出新闻周刊是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媒介形式,周刊的封面报道也意义重大。封面报道是杂志的第一卖点,其显着性和趣味性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封面设计的独到和震撼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欲从而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本文选取了《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和《南风窗》叁家新闻周刊的封面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对分析结果进行解读。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笔者综述了当代中国新闻周刊的总体状况,对新闻周刊进行了界定,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新闻周刊产生的背景。第二章,从内容框架、选题策划、版式设计和出版周期四个方面对当代新闻周刊特点做了介绍,并分别对《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和《南风窗》进行了总体分析描述。第叁章,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对封面报道进行分析。主要对“封面报道”进行界定及对内容分析法进行综述。通过比较《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和《南风窗》的内容分析结果,进一步得出我国新闻类周刊封面报道的特点。并从色彩、图片、创意等角度对封面设计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各家封面设计的特点。第四章,笔者从议程设置、新闻资源开发、叙事学和新闻价值这些理论层面来解读内容分析的结果。在结语中,笔者对中国新闻周刊可以继续发扬的优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周刊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期望透过封面报道的研究给我国新闻周刊的未来之路有些启示。

王敏芝[4]2012年在《当代新闻周刊社会批判维度分析》文中指出以《中国新闻周刊》、《叁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新闻周刊,深入剖析新闻事件、深切关注现实生活,以宏观精英的视野、犀利独到的角度阐释着转型期的复杂中国,并从新闻维度、文化维度和生活维度出发进行社会批判,在彰显媒体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社会批判价值显示出一定的媒介文化和社会意义。

陆芬[5]2007年在《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竞争力分析》文中提出新闻周刊是以时政新闻和社会生活为主要报道内容,以周为出版周期、连续出版的刊物。本文所涉及的当代新闻周刊是指创办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新闻周刊,这些新闻周刊无论是内容制作还是经营方式大都以西方现代新闻周刊的运作模式为范本,而与《每周评论》、《观察》等兴起于二十世纪叁十年代的政论型新闻周刊相去甚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成为了重要的社会新兴阶层,这个阶层的读者需要更有深度、信息量更大、更有阅读美感的媒体。而新闻周刊凭着其明确的定位、独到精辟的观点、全景化的深度报道模式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在这几年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了强劲的上升态势。但是随着媒介市场化的深入,中国新闻周刊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新闻周刊面临着其他媒体的挤压,尤其是“第四媒体”网络的高速发展对纸质媒体,特别是新闻周刊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期刊市场的总体发展让世界有实力的期刊和集团希望能进入中国市场,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西方新闻周刊就成为了中国新闻周刊首先要注意的对手。本文以竞争力概念入手梳理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的现状,采用文本分析和简单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整理了有代表性的新闻周刊关于周刊自身品质和周刊社经营管理方面的资料,从产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两个角度分析新闻周刊的竞争力。首先,通过对新闻周刊产业竞争环境的分析,指出我国当代新闻周刊正受到来自综合性新闻周报、网络以及急欲进入中国的国外新闻周刊的有力冲击,但新闻周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周刊之间的竞争还没有达到白热化程度。其次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指出市场化的定位和提供观点性的深度报道是我国当代新闻周刊的核心竞争力。新闻周刊风格的不稳定,以及周刊与资本联姻产生的诸多问题影响了新闻周刊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指出在当前媒介竞争背景下新闻周刊增强其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耿亚楠[6]2013年在《近十年《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研究》文中指出新闻周刊是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媒介形式。在美国,像《时代》这样的国际大刊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它们深受读者认同,发行量远超百万,早己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而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才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巨大。作为21世纪的新生儿,《中国新闻周刊》是中国众多新闻期刊的典型代表。封面故事作为它每期的核心内容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它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载体之一。本论较为深入地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做了一个全面的剖析。论文共分以下几章: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价值,简述此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新闻周刊的相关概念,总结了当代中国时政新闻周刊的一般特征;回顾了《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历史演变,并阐述了封面故事的概念;最后对研究本文进行了简要概述。第叁章:从题材内容、题材类型、报道性质、报道数量、时效性和封面图片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这是本论文的核心章节。第四章:以《了望》新闻周刊为对比对象,以“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切入点,探究在同一重大新闻事件下二者所呈现出的差异性。第五章:细数《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所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对刊物总体所存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并提出本人关于《中国新闻周刊》未来更好发展的一些思考。

隆英豪[7]2007年在《我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研究》文中指出新闻周刊是近年来媒介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培养了一批稳定的读者群,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行走在实现主流媒体的道路上。《叁联生活周刊》是国内综合类新闻周刊的领跑者,由于拥有独特的新闻视角、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国际接轨的新闻周刊样式,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第一新闻周刊”。鉴于封面故事对于新闻周刊的影响力,本文以《叁联生活周刊》为个案,研究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以探讨新闻周刊能否胜任主流媒体的职责。论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的问题和思路。第二部分是“新闻周刊”概念的界定和对《叁联生活周刊》发展历程的回顾。第叁部分论述了“封面故事”的概念及特征功能。第四部分是对2001年到2006年《叁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的内容分析,分析了其封面故事的内容构成、题材类型、报道方式等8个方面。第五部分是以2004年年末印度洋海啸报道为切入点,探究同一重大新闻事件在《叁联生活周刊》和《时代》周刊所呈现出的差异性反映,考察我国新闻周刊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差距。

汤锡德[8]2009年在《新闻周刊广告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周刊是一种极重要的媒介形态,在世界新闻史和期刊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网络如此发达且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它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的地位依然十分牢固,继续发挥着舆论引导和议题设置的作用。新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二十年的发展历程让人感到欣喜的同时看到很多问题都有待解决,《半月谈》,《嘹望》,《环球》,《叁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凤凰周刊》,《新民周刊》,《新周刊》等代表性的新闻周刊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在媒介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里顽强地生存发展着。相比国外新闻周刊的广告经营现状,如美国《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我国新闻周刊在广告投放量、投放行业、广告版面费用、经营收入效果等方面都与之存在巨大的差距,甚至部分刊物还依赖于传统的发行收入,广告经营理念相当落后。而进入新时期以来,媒介环境复杂化、受众日益细分、外资加入竞争,使得广告受众的争夺趋向白热化,市场机制对新闻周刊的影响更加明显。如果我国新闻周刊要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求得进步发展,最大限度的停留在赢利区,就需要转变传统刊物单纯依靠发行收入而生存的观念,重视广告经营的巨大作用,研究新闻周刊广告经营的内在规律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从新闻周刊的概念、基本特征、发展情况出发,以新闻周刊广告经营现状为切入点,利用传播学5W模式为基本框架对新闻周刊的广告经营进行分析,即从广告主、广告受众、广告媒介、广告内容、内容控制等角度,研究新闻周刊所特有的广告经营规律;同时,与美国《时代》《新闻周刊》进行内容对比研究。在这基础上提出我国新闻周刊广告经营相关策略,也就是分别从发行与广告经营相互促进;新闻周刊广告市场的开拓;新闻周刊广告品牌打造;提高新闻周刊的广告核心竞争力与极力拓展新闻周刊的网络广告空间等方面,为促进我国新闻周刊广告经营的提供一些发展思路。

牛莹[9]2017年在《《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中国的新闻周刊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美国,类似《时代周刊》等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周刊已有多年历史沉淀,广受世界范围的读者认可。相比之下,我国新闻周刊的发展还未完全成熟,提升空间仍旧很大。当然,尽管新闻类期刊面对各种不利条件,但是它作为国家级时政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的发展前景仍不可忽视。《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就是它的封面故事,封面故事相当于新闻周刊的“头版”,是新闻杂志的“门面”。很多世界知名的新闻杂志都十分重视封面故事的编辑制作,封面故事作为每一期新闻周刊的重中之重,备受读者喜爱。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2008—2015年),重点是研究其封面报道的内容题材特色和报道倾向和技巧。通过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对近八年的多篇封面报道进行梳理、统计和研究。论文共分为五大章节:首先是论文的绪论部分,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了《中国新闻周刊》的初创情况和发展进程,并且总结了封面故事的含义及构成要素;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从《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的报道题材、报道体裁、报道倾向、报道技巧四大方面来对其进行细致详尽的研究,希望该研究可以为中国诸多新闻周刊提供引导和启发。

黄巧静[10]2016年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新闻类周刊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席卷而来的新媒体浪潮,传统的新闻周刊因其以思想见长的特性,并未如报纸媒体那样呈现溃败之势;但是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新闻类周刊的数字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生态呈现出传播数字化、话语权公众化、信息碎片化以及自媒体化等趋向,我国新闻类周刊面临着竞争环境、受众环境、资源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市场风险。传统新闻类周刊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必须和以计算机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互动结合,学习和借鉴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创新以适应当前的媒介生态。本研究课题立足于当前的媒介生态和传播语境,聚焦于新闻类周刊这一特定媒介,对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特性以及发展现状,以及对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主的中国新闻类周刊的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把握,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类周刊发展的优势与“短板”,重点探讨新闻类周刊发展的未来出路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新闻类周刊发展的几点建议:构建用户中心思想,加强服务理念;坚持内容为王,保持核心价值;注重品牌经营,强化核心竞争力;构建数字化平台,打造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 我国当代新闻周刊“特别策划报道”研究[D]. 肖俊. 湖南大学. 2007

[2]. 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研究[D]. 吴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3]. 中国新闻类周刊封面报道研究[D]. 韩笑.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 当代新闻周刊社会批判维度分析[J]. 王敏芝. 出版发行研究. 2012

[5]. 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竞争力分析[D]. 陆芬. 中央民族大学. 2007

[6]. 近十年《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研究[D]. 耿亚楠. 北京印刷学院. 2013

[7]. 我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研究[D]. 隆英豪. 暨南大学. 2007

[8]. 新闻周刊广告经营研究[D]. 汤锡德. 厦门大学. 2009

[9]. 《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研究[D]. 牛莹. 黑龙江大学. 2017

[10].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新闻类周刊的发展[D]. 黄巧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中国当代新闻周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