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纯县,番习之,刘泽红,彭卫芳[1](2021)在《乙基紫共振光散射法测定尿中痕量9-羟基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一种简便、快速、仪器设备简单的方法测定尿中9-羟基菲含量。在pH=8.2的Tris-HCl介质中,阳离子染料乙基紫和酚类物质9-羟基菲反应,使得体系共振光散射明显增强。最大RLS峰位于λmax=556 nm,与9-羟基菲质量浓度在0.1~5.5×10-5 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1 726.0 C(×10-5 mol/L)+41.176,相关系数r=0.998,检出限为0.030×10-5 mol/L。RSD为2.8%~4.3%,加标回收率为96.0%~102.0%。
张萌[2](2020)在《三苯甲烷类染料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和检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过上了更加多彩便捷的生活,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其中占据了主要方面的是工业废水里超标排放的各种金属离子,这些有害成分随着生物循环进入人体中,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金属离子分析检测技术成为了很多领域的需要。和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光谱分析法的检测仪器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所以在环境分析、生物化学等方面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依据三苯甲烷类染料的广泛化离域π电子系统,能与不同的无机金属离子相互作用,通过前后的反应使体系的吸光度、荧光性质或者共振瑞利散射发生变化,进而对痕量的无机金属离子进行识别与检测,具体内容如下所示:(1)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三苯甲烷类染料的结构性质和近几年的实验分析应用,荧光分析法的特点和应用,共振瑞利散射发的历史发展,原理和应用。(2)分别建立了两种利用荧光法测定痕量钼(Ⅵ)的体系,利用新合成的罗丹明B衍生物RDB-HH(λex/λem=526 nm/588 nm)和SRDBS(λex/λem=496 nm/572 nm),使用HCl-H3PO4+KBrO3+RDB-HH+Mo(Ⅵ)和HCl-H3PO4+KBrO3+SRDBS+Mo(Ⅵ)两种体系,在HCl-H3PO4酸性介质中,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体系的荧光强度与钼(Ⅵ)离子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2.0~18.0μg/mL,0.8~4.0μg/mL,检测限为0.6390μg/m L,0.0955μg/mL,优化了实验的条件,考察了其他离子的干扰情况。(3)建立了两种罗丹明B衍生物荧光法测定痕量钛(Ⅳ)的体系,利用新合成的RDB-HH(λex/λem=526 nm/588 nm)和SSRD(λex/λem=531 nm/595 nm),测试体系分别为:HCl+H2O2+RDB-HH+Ti(Ⅳ)和H2SO4+H2O2+SSRD+Ti(Ⅳ),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随着体系钛(Ⅳ)离子的浓度增大,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各体系的荧光强度与钛(Ⅳ)离子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52~2.56μg/m L,0.12~0.52μg/mL,检测限为0.0108μg/mL,0.0569μg/mL,以此对样品进行了分析测定,考察了共存离子干扰情况。(4)利用荧光法和共振瑞利散射法建立了测定铅(Ⅱ)和钴(Ⅱ)的新体系,分别是过氧化氢氧化桑色素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钴(Ⅱ)和铅-二甲酚橙-结晶紫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铅(Ⅱ)。在pH 10.70的Na2B4O7·10H2O-NaOH缓冲介质中,建立了钴(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桑色素动力学荧光法,痕量钴(Ⅱ)离子对过氧化氢氧化桑色素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在λex/λem=416.5 nm/556.4 nm处,最优实验条件下,一定浓度的钴(Ⅱ)与体系的荧光强度呈线性相关,线性范围0.8~8.0μg/L,检出限0.14μg/L,测定了干扰离子的干扰情况,分析检测了样品灰钙土和分子筛。还建立了一种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铅(Ⅱ)的新方法,在pH 5.0 HAc-NaAc缓冲液中,铅(Ⅱ)与二甲酚橙(XO)反应形成螯合阴离子([Pb(H2In)]2-),再与结晶紫(CV)反应形成三元离子配合物,使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增强。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共振瑞利散射的增强强度与铅(Ⅱ)浓度在2.00×10-3~2.00×10-2 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9.20×10-5 mg/L。
朱凯[3](2019)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掺假肉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类掺假是一类严重的食品欺诈方式,商家通过某种手段向肉或肉制品中掺杂其他肉,使掺假肉难以在外观上分辨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肉类掺假对我国肉类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市场急需可靠的掺假肉检测方法去解决此类问题,目前肉类掺假检测方法可大致分成基于形态学、代谢学、蛋白质学和基因学这四大类,其中最常用的为基因学检测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一种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农学、医学、植物学、食品学等领域,因其优势突出在食品检测领域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研究该技术在掺假肉检测上的应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可视化LAMP猪肉成分检测体系,本试验提出以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钠盐为可视化染料,在猪保守序列线粒体细胞色素b上设计LAMP引物,先后通过温度优化和体系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并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得出以下结论:该体系最适温度为57℃,最低检测限为10 pg,可检测掺假率大于1%的掺假样品,特异性良好。本研究同时对DNA前处理过程进行简化,缩短了整体试验时间。2.建立可视化LAMP驴肉成分检测体系,本试验以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钠盐为可视化染料,针对驴保守性特异性序列设计特异性同样强的LAMP引物,先后通过温度优化和体系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并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得出以下结论:该体系最适温度为59℃,最低检测限为1 pg,特异性良好,能有效区分同源性较高的马肉和驴肉。3.建立实时荧光LAMP兔肉检测方法,本试验以SYBR GREEN I为染料,在荧光定量PCR上进行试验,在兔保守序列线粒体细胞色素b设计LAMP引物,对温度、Mg2+离子等反应条件优化之后,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得出以下结论:该体系最适温度为63℃,最低检测限为8 pg,特异性良好,最短20 min即可出结果。
朱梦,李倩,梁艳,马卫兴[4](2018)在《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异烟肼的研究》文中认为在pH 4.10的B-R缓冲溶液中,利用异烟肼与过量的Fe3+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剩余的Fe3+再与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发生配位反应而生成配合物。异烟肼的加入使生成的配合物减少,从而引起体系的共振光散射信号显着减弱。在325 nm处减弱的共振光散射信号强度ΔI与浓度在0.050.30μg/m L范围内的异烟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异烟肼含量的共振光散射光谱(RLS)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方程为ΔI=14 879.7c(μg/m L)+448.6,相关系数(r)为0.999 6,检测限(L=3d/S)为0.013 5μg/m L。所拟方法成功应用于异烟肼片的测定,结果与药典法一致。
米莹[5](2016)在《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某些无机金属离子的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环境、食品安全问题,其中环境及食品中金属离子的危害占据了重要的角色,选择行之有效的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对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自然科学意义重大。共振瑞利散射法(RRS)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分析测试手段,因其测试简单、迅速方便、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共振瑞利散射法是体系在λex=λem的情况下,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操作。利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金属离子也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分析手段。本论文依据金属离子的配阴离子与无机离子显色剂及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共振瑞利散射法及荧光法测定环境中的铝、铜、锑、镉、锌等金属离子,具体内容如下:(1)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金属离子测定的重要性、常用的分析方法、共振瑞利散射的发展历程及利用该方法测定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2)利用共振瑞利散射法和荧光法建立了测定Al(Ⅲ)的新体系,在酸性介质中,以铝试剂(ATA)、铬天青S(CAS)为显色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为表面活性剂与金属Al(Ⅲ)离子通过静电引力及疏水作用力形成离子缔合物从而引起体系的RRS强度增加,建立了测定Al(Ⅲ)的RRS法;同时,建立了以Al(Ⅲ)为催化剂,催化KBrO3氧化桑色素(Morin)荧光猝灭的催化动力学荧光法,发现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在最大波长处(λATA=598.1nm,λCAS=670.7nm,λex/λem=466.6nm/555.3nm(Morin)),体系的散射强度、荧光强度分别与Al(Ⅲ)的浓度呈线性相关,三种体系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0.16μg·mL-1(ATA),0.020.12μg·mL-1(CAS),590ng·mL-1(Morin),检出限分别为1.78ng·mL-1(ATA),0.94ng·mL-1(CAS),1.64ng·mL-1(Morin)。优化了三种体系的最佳条件,考察了体系的离子干扰情况,初步探讨了反应的机理,发现体系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及选择性,并对实际样品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满意;(3)基于Cu(Ⅱ)、甲基橙(MO)、CTMAB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离子缔合物以及Cu(Ⅱ)对KIO4氧化藏红T(ST)具有催化作用,建立了两种测定Cu(Ⅱ)的新体系。结果表明:在RRS法测定中,Cu(Ⅱ)、MO、CTMAB三者本身没有或者具有很弱的散射峰,当三者在一起反应时形成体积较大的离子缔合物导致体系的散射强度增大,在λ=592nm处出现的散射峰强度与线性范围为0.020.10μg·mL-1之间的Cu(Ⅱ)浓度成正比,检出限为0.98ng·mL-1;在催化动力学荧光法中,体系在加入Cu(Ⅱ)后,在λ=580nm处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在2.5032.50 ng·mL-1范围内Cu(Ⅱ)浓度与体系的lg(F0/F)呈线性关系,对Cu(Ⅱ)的检出限为0.17ng·mL-1。两种体系相比较,共振瑞利散射法有较宽的线性范围,荧光法的检测限更低,分析更为灵敏。实验过程中,优化了反应条件,探讨反应强度与各物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两种体系对不同地段的黄河水、自来水、实验室废水进行分析测试,并做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良好;(4)建立了Sb(Ⅲ)-KI-RhB、Sb(Ⅲ)-KIO4-NR两种测定Sb(Ⅲ)的新体系,优化了体系的反应条件,考察了其它离子对体系的干扰情况,探讨了反应产物对于体系的最终影响,并对环境样品进行分析检测,重现性好,结果满意。Sb(Ⅲ)-KI-RhB体系中Sb(Ⅲ)、KI、罗丹明B(RhB)在0.08 mol·L-1的H2SO4介质中,因相互之间的静电引力、分子间作用力、疏水作用力而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引起体系的RRS水平升高,并在一定的Sb(Ⅲ)浓度范围内与λ=623nm处的散射强度成正比,线性范围为2.00×10-72.56×10-6mol·L-1,检出限为1.89×10-8mol·L-1;在Sb(Ⅲ)-KIO4-NR体系中,Sb(Ⅲ)的加入加速了KIO4氧化中性红(NR)的进行,在λ=638nm处荧光强度随着Sb(Ⅲ)的不断加入而逐渐减弱,且Sb(Ⅲ)的浓度在0.050.26μg·mL-1的范围内与lg(F0/F)之间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6μg·mL-1。实际样品检测中,体系表现出良好的抗干扰性及稳定性,测定效果较好;(5)利用共振瑞利散射法(RRS)分别建立了测定Cd(Ⅱ)、Zn(Ⅱ)的新体系。在酸性介质及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PVA)存在的情况下,Cd(Ⅱ)、KI、亚甲基蓝(MB)通过相互之间的静电引力及疏水作用力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CdI4][MB]2,Zn(Ⅱ)、KSCN、中性红(NR)彼此也相互作用形成离子缔合物[ZnSCN4][NR]2。由于缔合物分子量的增大及疏水作用力的影响,体系的散射强度(λMB=592.6nm,λNR=594.5nm)增大并与两种金属离子在一定的线性范围内成正比。线性范围分别为8.00×10-81.20×10-7mol·L-1(MB)、0.050.50μg·mL-1(NR),检出限是3.90×10-8mol·L-1(MB)、1.9×10-5μg·ml-1(NR)。考察了共存物质对体系的干扰情况,探讨了反应机理,优化实验条件,并应用于黄河水、合成水样中的Cd(Ⅱ)、Zn(Ⅱ)检测,稳定性好,效果极佳,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9%101.3%、96.4%103.7%。
王剑[6](2014)在《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测定环境中钯、银和铜的新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由于重金属的广泛应用,因此含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远远超出了环境对它的承载能力,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重金属的种类很多,检测手段也很多,一些常见的重金属(如铅、铬、汞、镉、锌和铝等)的检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而一些不常见的金属离子相对研究较少,我们选择了钯、银和铜三种重金属离子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发展了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上述重金属的新体系和新方法,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1、荧光猝灭法测定Pd(Ⅱ)的研究(1)钯(Ⅱ)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荧光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弱酸性至近中性介质中,培氟沙星(PEF)、左氧氟沙星(LEV)、洛美沙星(LOM)和氟罗沙星(FLE)等4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相似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它们的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位于276~293nm和442~487nm之间。当它们分别与Pd(Ⅱ)反应形成配合物时,均能导致荧光的猝灭。文中以Pd(II)-PEF体系为例,研究了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的变化,并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方法(B3LYP)对Pd采用LanL2DZ赝势基组计算,对其他原子采用6-31G(d,p)基组计算,所有计算都采用极化连续介质溶剂化模型(PCM),同时考虑到溶剂的影响,对反应进行了全优化计算。结果表明,此时PEF分子由于质子的转移以两性分子(HL±)型体存在,它与Pd(Ⅱ)反应时Pd(Ⅱ)与2分子的PEF中-COO-和>C=O结合形成两个6元环结构的平面四边形螯合物。根据吸收光谱的变化,温度的升高使荧光猝灭值减小以及高的双分子猝灭常数Kq,表明这类荧光猝灭是由于Pd()与氟喹诺酮抗生素形成配合物产生的一种静态猝灭,荧光猝灭反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当用上述四种氟喹诺酮作荧光探针测定Pd(Ⅱ)时的检出限在1.74-3.42ng.mL-1之间,其中以Pd(II)-PEF体系最灵敏,它更适用于Pd(Ⅱ)的荧光测定。当用PEF作荧光探针时,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多数金属离子和无机阴离子具有较大的允许量。方法简便、灵敏、快速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因此可用于某些环境水样中Pd(Ⅱ)的测定,结果与ICP-AES法一致。(2)钯(Ⅱ)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荧光的协同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在弱酸性至中性介质中,当Pd(Ⅱ)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分别与某些FLQs反应时,均能使FLQs的荧光发生不同程度的猝灭,但是当钯(Ⅱ)和SDBS同时与FLQs反应形成三元配合物时,能产生一种增强的荧光协同猝灭作用,可大大提高猝灭反应的灵敏度,其中Pd(II)-PEF-SDBS对Pd(Ⅱ)的检出限可达0.13ng.mL-1,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并且简便、快速,用于某些环境水样中钯的测定,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文中研究了某些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荧光光谱特征,Pd(Ⅱ)和SDBS对它们荧光的协同猝灭反应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相关的分析化学特性及其分析应用。文中还以Pd(II)-PEF-SDBS体系为例,根据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的变化,以及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法(B3LYP)和极化连续溶剂化模型(PCM),并使用化学计算方法对于FLQs的存在型体、电荷分布及三元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表明此时FLQs是以HL±的两性型体存在,它与Pd(Ⅱ)反应形成2:1的四配位平面四边形结构的螯合物,而螯合物中两个PEF分子中另一端哌嗪环中带正电荷的质子化的氮原子则分别与2个SDBS结合而形成Pd(II):PEF:SDBS为1:2:2的三元配合物。实验结果还表明正是Pd(Ⅱ)和SDBS与FLQs之间形成的基态三元配合物导致了Pd()或SDBS对于FLQs具有更高的荧光猝灭效率。因此,对于钯的测定也具有更好的分析应用价值。(3)钯(Ⅱ)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荧光的协同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在弱酸性至中性介质中,当Pd(II)或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分别与四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LQs)反应时,均能使FLQs的荧光发生不同程度的猝灭,但是当钯(Ⅱ)和CPB同时存在并与FLQs反应形成三元配合物时,产生一种荧光协同猝灭作用,使FLQs的荧光显着降低,协同猝灭的强度大于分别作用时的总和,大大提高猝灭反应的灵敏度,其中Pd(II)-PEF-CPB对Pd(Ⅱ)的检出限可达0.16ng.mL-,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并且简便、快速,用于某些环境水样中钯的测定,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文中研究了四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荧光光谱特征,Pd(Ⅱ)和CPB对它们荧光的协同猝灭反应的适宜条件、影响因素、相关的分析化学特性及其分析应用。文中还以Pd(II)-PEF-CPB体系为例,根据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的变化,以及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法(B3LYP)和极化连续溶剂化模型(PCM),并使用化学计算方法对于FLQs的存在型体、电荷分布及三元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表明此时FLQs是以HL±的两性型体存在,PEF与CPB通过静电引力形成1:1的复合物,当加入Pd(Ⅱ)后,Pd(Ⅱ)嵌入复合物与-COO-和>C=O螯合形成Pd(II):PEF:CPB为1:2:2的三元配合物,实验结果还表明正是Pd(Ⅱ)和CPB与FLQs之间形成的基态三元配合物导致了Pd(Ⅱ)或CPB对于FLQs具有更高的荧光猝灭效率,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2、环境中痕量银测定的新方法研究(1)Ag(Ⅰ)与赤藓红体系的吸收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4.4-4.6的弱酸性介质中,银(Ⅰ)能与赤藓红反应,形成疏水性的二元离子缔合物。反应产物的体积增大以及分子表面疏水性增强(分子的电荷被中和以及分子中含大量疏水的芳基和烷基骨架)使离子缔合物分子与水相之间形成一种疏水界面,产生一种表面增强的瑞利散射效应,引起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发射光谱。据此可借共振瑞利散射发展出测定银的新方法。方法有很高的灵敏度,对银的检出限在0.12ng.mL-1.本文还研究了影响因素和适宜的反应条件,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较好良好的选择性,此方法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银的测定,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而且我们还对相关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2)银(Ⅰ)与曙红Y体系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4.4-4.6的弱酸性介质中,Ag(Ⅰ)能与曙红Y(EY)反应,通过静电引力的作用形成一种二元离子缔合物,结合比为1:1。根据吸收光谱的变化,温度对荧光猝灭的影响以及高的双分子猝灭常数Kq,表明这类荧光猝灭是由于Ag(Ⅰ)直接作用于EY的氧原子上,引起溴原子电荷的显着变化使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一种静态猝灭过程,荧光猝灭反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据此可借荧光猝灭法发展出测定银的新方法。方法有很高的灵敏度,对银的检出限在0.24ng.mL-1.本文研究了荧光猝灭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实验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很好的选择性,此方法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银的测定,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结果一致。我们还讨论相关的反应机理。3、环境中痕量铜测定的新方法研究(1)铜(Ⅰ)与赤藓红体系的吸收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在4.4-4.6的弱酸性介质中,赤藓红以一价阴离子的形式存在,Cu(Ⅱ)被维生素C(VC)还原生成一价铜后,通过静电引力与赤藓红反应,形成疏水性的二元离子缔合物,反应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出现新的发射光谱。由于RRS位于产物的吸收带中,反应产物的体积增大,极化率的降低以及分子表面疏水性增强使离子缔合物分子与水相之间形成一种疏水界面,产生一种表面增强的瑞利散射效应。据此可借共振瑞利散射技术可以建立一种测定铜离子的新方法。方法有很高的灵敏度,对铜的检出限在0.58ng.mL-1.本文研究了RRS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实验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当以方法测定环境水样中Cu(Ⅱ)时,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一致,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同时我们还对相关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2)铜(Ⅰ)与曙红Y体系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在4.4~4.6的弱酸性介质中,Cu(II)被维生素C(VC)还原生成一价Cu,Cu(I)与曙红Y(EY)反应,形成二元离子缔合物,导致EY的荧光强度显着猝灭。根据吸收光谱的变化,温度对荧光猝灭的影响以及高的双分子猝灭常数Kq,可以推断该反应导致的荧光猝灭是由于Cu(I)与EY形成了一种二元离子缔合物,从而产生的一种静态猝灭过程,荧光猝灭反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据此建立了以EY为荧光探针,荧光猝灭法测定铜的新方法,对铜的检出限为3.7ng.mL-1.本文研究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此方法可用于环境水样中铜的测定,测定结果与标准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一致,另外我们还对相关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杲秀珍[7](2012)在《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含量最高,功能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都密切相关,因此蛋白质也是生命科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关于蛋白质的分析研究,一直是化学家及生物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含量的测定在生化分析和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分析科学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分析对象的日益复杂化,对复杂基体中痕量和超痕量组分的分离和检测成为突出问题。因此,本论文以建立对蛋白质和药物痕量组分的分析为目的,建立了测定蛋白质的共振光散射新方法和高选择性的测定抗坏血酸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并对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和优化,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利用共振光散射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研究了藻红-Cu(Ⅱ)配合物与BSA的作用机理,并建立了藻红-Cu(Ⅱ)配合物作为探针测定痕量蛋白质的方法。在pH3.78的BR缓冲溶液中,蛋白质对藻红-Cu(Ⅱ)配合物338nm处的散射峰有强烈的增强作用。该体系已成功应用于人工混合样品中BSA的测定。其最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回收率在95%-98%。2.在pH=3.29的BR缓冲溶液中,蛋白质对酸性铬兰K-Cu(Ⅱ)配合物在471nm处散射峰有强烈的增强作用,建立了一个测定蛋白质的共振光散射新方法。与其他光度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反应快、灵敏度高、干扰小、线性范围宽等优点。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6.0μg/mL,方法检出限为0.12μg/mL。对11份含有5μg/mL的BSA标准溶液进行了精密度检验,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8%。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人工混合样品中BSA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3.利用逐步聚合反应,以抗坏血酸为模板分子,聚乙二醇作为致孔剂,二乙烯三胺为固化剂与环氧树脂聚合,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抗坏血酸分子印迹聚合物。以此聚合物为分子识别物质,结合KMnO4-HCHO-抗坏血酸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高选择性的测定抗坏血酸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0×10-6~6.0×10-mol/L,检出限为5×10-7mol/L。该方法用于维生素C片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覃惠敏[8](2011)在《痕量汞、尿素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光度分析》文中提出1绪论介绍了金纳米粒子的特性及分析应用、复合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以及汞、尿素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共振散射光谱技术和分光光度法的发展应用。2高灵敏选择性快速检测Hg2+的适配体修饰纳米Au/MnO2共振散射光谱探针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在稳定剂柠檬酸三钠的存在下制备不同摩尔比Au/MnO2复合纳米微粒,研究了其共振散射光谱特性。用aptamer修饰Au/MnO2复合纳米微粒,制备了汞离子的核酸适体纳米探针(Apta-Au/MnO2)。在pH 7.0的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及高浓度电解质NaCl的存在下,Apta-Au/MnO2纳米探针不聚集。当Hg2+存在时,它与aptamer形成较稳定的双链T-Hg2+-T错配物,释放出来的Au/MnO2复合纳米聚集形成较大的微粒,导致570nm处共振散射峰增强。据此建立了一个检测痕量汞离子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简便快速的共振散射光谱新方法。链长为32个碱基的aptamer修饰复合纳米Au/Mn02检测Hg2+的回归方程为△I570nm=46.39C+9.7,线性范围为0.1-7.5nM,方法检出限为0.06nM Hg2+。3脲酶催化-共振散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尿素在pH 6.6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中及40℃水浴加热条件下,脲酶催化分解尿素生成NH4+。NH4+与四苯硼钠(NaTPB)形成缔合物微粒,该缔合物微粒在474nm处有一个共振散射峰。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大,催化分解生成的NH4+增多,474nm处的共振散射信号增强。在选定条件下,尿素浓度在0.125-15μM范围内与共振散射信号增大值△I474 nm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AI474nm=31.6C+2.1,相关系数为0.9986,检出限为0.058μmol/L。与已报道的方法相比较,该法选择性好,灵敏度较高,是目前测定尿素的最灵敏的方法之一。该法用于人体血清中尿素的测定,与参考结果一致。4纳米金催化甲酸还原磷钼酸光度法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pH7.4 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S)可与金纳米粒子(AuNP)作用发生聚集,导致酒红色的金纳米微粒变成蓝紫色。AuNP对甲酸还原磷钼酸生成磷钼蓝反应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而纳米金聚集体(AuNPA)的催化作用较弱。随着CS浓度增大,AuNPA越多,反应液中的AuNP减少,催化能力随之减弱,磷钼蓝在700nm处的吸光度值降低,CS的浓度与吸光度的减少值△A700nm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TDBAC)浓度在6.25-250nmol/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2×106L·mol-1 ·cm-1,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浓度在0.625-250 nmol/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1×106L.mol-1·cm-1,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DBAC)浓度在12.5-500 nmol/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105L·mol-1·cm-1。据此建立了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纳米金催化光度分析法。与已报道的方法相比较,该法操作简便,仪器廉价,灵敏度高。
何家洪,徐强,宋仲容[9](2010)在《分光光度法测定铅(Ⅱ)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光度法测定痕量铅(Ⅱ)的研究进展。对直接显(褪)色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阻抑动力学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共振光散射法、化学发光分析法以及相关联用技术从反应体系、介质条件、线性范围、检出限、实际应用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对光度法测定铅(Ⅱ)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深入探讨反应机理,建立合理、便捷的铅(Ⅱ)光度分析新体系以提高分析检测的选择性和重现性;开发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稳定性好的无毒或低毒新型显色剂以改善检测方法;加强与高效分离、富集检测技术联用,简化分析检测过程以减少测定干扰,实现对痕量铅(Ⅱ)的准确测定。
周南,周亢,丁圭吉[10](2009)在《第3届食品分析最新进展国际专题会议(Ⅱ)》文中认为
二、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乙基紫共振光散射法测定尿中痕量9-羟基菲(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光谱特征 |
2.2 试剂用量选择及影响因素 |
2.2.1 缓冲液用量的影响 |
2.2.2 乙基紫用量的影响 |
2.2.3 表面活性剂及其用量的影响 |
2.2.4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2.2.5 体系的稳定性与反应温度 |
2.2.6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2.7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8 检出限和精密度 |
3 样品分析及回收率测定 |
3.1 尿样处理 |
3.2 尿样中9-羟基菲含量测定及回收率试验 |
4 结论 |
(2)三苯甲烷类染料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和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三苯甲烷类染料概述 |
1.1.1 三苯甲烷类染料 |
1.1.2 三苯甲烷类染料的分析应用 |
1.2 荧光分析法检测分析概述及分析应用 |
1.3 共振瑞利散射检测法概括 |
1.3.1 共振瑞利散射检测法原理 |
1.3.2 共振瑞利散射检测法测定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溴酸钾氧化罗丹明B衍生物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钼(Ⅵ)离子 |
2.1 RDB-HH的合成及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钼(Ⅵ) |
2.1.1 实验部分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3 方法的选择性 |
2.1.4 荧光淬灭与温度的关系 |
2.2 SRDBS的合成及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钼(Ⅵ) |
2.2.1 实验部分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3 方法的选择性 |
2.2.4 荧光淬灭与温度的关系 |
2.3 本章实验结果对比 |
2.4 样品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3 过氧化氢氧化罗丹明B衍生物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钛(Ⅳ) |
3.1 RDB-HH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钛(Ⅳ) |
3.1.1 实验部分 |
3.1.2 结果与讨论 |
3.1.3 方法的选择性 |
3.1.4 荧光淬灭与温度的关系 |
3.2 SSRD的合成及动力学荧光法测定钛(Ⅳ) |
3.2.1 实验部分 |
3.2.2 结果与讨论 |
3.2.3 方法的选择性 |
3.2.4 荧光淬灭与温度的关系 |
3.3 本章实验结果对比 |
3.4 样品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4 新检测方法的应用——检测无机痕量钴(Ⅱ)、铅(Ⅱ)离子 |
4.1 过氧化氢氧化桑色素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钴(Ⅱ) |
4.1.1 实验部分 |
4.1.2 结果与讨论 |
4.1.3 方法的选择性 |
4.1.4 样品分析 |
4.2 铅-二甲酚橙-结晶紫体系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铅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3 机理探讨 |
4.2.4 方法的选择性 |
4.2.5 样品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掺假肉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掺假肉检测概况 |
1.1.1 肉及肉制品的现状 |
1.1.2 肉类产品的安全问题 |
1.1.3 掺假肉检测研究进展 |
1.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概况 |
1.2.1 反应原理 |
1.2.2 引物设计 |
1.2.3 LAMP技术在食品检测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存在的问题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可视化LAMP猪肉成分检测研究 |
引言 |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LAMP引物设计与配制 |
2.2.2 线粒体DNA制备 |
2.2.3 模拟掺假样品的制备 |
2.2.4 LAMP猪肉基因成分检测体系 |
2.2.5 LAMP温度优化 |
2.2.6 LAMP体系优化 |
2.2.7 LAMP特异性检测 |
2.2.8 LAMP灵敏度检测 |
2.2.9 LAMP适应性、稳定性试验 |
2.2.10 其他方法比较验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线粒体DNA提取方法对比 |
2.3.2 LAMP温度优化试验结果 |
2.3.3 LAMP体系优化试验结果 |
2.3.4 LAMP特异性试验结果 |
2.3.5 LAMP灵敏度试验结果 |
2.3.6 LAMP稳定性、适应性试验结果 |
2.3.7 其他方法比较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视化LAMP驴肉成分检测研究 |
引言 |
3.1 主要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主要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DNA提取 |
3.2.2 引物序列的设计 |
3.2.3 LAMP体系的建立 |
3.2.4 LAMP温度及体系优化 |
3.2.5 特异性试验 |
3.2.6 灵敏度试验 |
3.2.7 荧光定量LAMP验证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LAMP温度及体系优化结果 |
3.3.2 特异性试验分析 |
3.3.3 灵敏度试验分析 |
3.3.4 实时荧光LAMP验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时荧光LAMP技术兔肉成分检测研究 |
引言 |
4.1 主要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1 主要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LAMP引物设计与合成 |
4.2.2 模板DNA的制备 |
4.2.3 荧光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4.2.4 引物特异性测定 |
4.2.5 体系灵敏度测定 |
4.2.6 荧光PCR验证与比较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建立实时荧光LAMP反应体系 |
4.3.2 实时荧光LAMP特异性试验结果 |
4.3.3 实时荧光LAMP灵敏度试验结果 |
4.3.4 荧光PCR对比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DNA提取方法 |
5.1.2 前处理 |
5.1.3 LAMP技术 |
5.1.4 指示剂 |
5.1.5 假阳性 |
5.2 结论 |
第6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异烟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光谱特征 |
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2.1 B-R缓冲溶液的p H及用量的优化 |
2.2.2 三氯化铁溶液用量的优化 |
2.2.4 反应时间的优化 |
2.2.5 共存物质的影响 |
2.3 工作曲线 |
2.4 回收率实验 |
2.5 样品分析 |
3 结论 |
(5)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某些无机金属离子的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属离子测定的重要性及常用的分析方法 |
1.1.1 金属离子测定的重要性 |
1.1.2 金属离子测定常用的分析方法 |
1.2 共振瑞利散射发展概述 |
1.2.1 瑞利散射及共振瑞利散射 |
1.2.2 共振非线性散射 |
1.3 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共振瑞利散射及荧光法测定痕量铝(Ⅲ) |
2.1 Al(Ⅲ)-铝试剂-CTMAB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铝 |
2.1.1 实验部分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3 反应机理探讨 |
2.1.4 方法的选择性 |
2.2 Al(Ⅲ)-CAS-C_2H_5OH-CTMAB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铝 |
2.2.1 实验部分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3 反应机理探讨 |
2.2.4 方法的选择性 |
2.3 溴酸钾氧化桑色素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铝 |
2.3.1 实验部分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3 反应机理探讨 |
2.3.4 方法的选择性 |
2.4 数据结果分析 |
2.5 样品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共振瑞利散射法及荧光法测定痕量Cu(Ⅱ) |
3.1 Cu(Ⅱ)-甲基橙-CTMAB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铜 |
3.1.1 实验部分 |
3.1.2 结果与讨论 |
3.1.3 反应的机理探讨 |
3.1.4 方法的选择性 |
3.2 高碘酸钾氧化藏红T催化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铜 |
3.2.1 实验部分 |
3.2.2 结果与讨论 |
3.2.3 反应机理探讨 |
3.2.4 方法的选择性 |
3.3 数据结果分析 |
3.4 样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振瑞利散射法及荧光法测定痕量Sb(Ⅲ) |
4.1 Sb(Ⅲ)-KI-RhB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锑 |
4.1.1 实验部分 |
4.1.2 结果与讨论 |
4.1.3 反应的机理探讨 |
4.1.4 方法的选择性 |
4.2 高碘酸钾氧化中性红催化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锑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3 反应机理探讨 |
4.2.4 方法的选择性 |
4.3 数据结果分析 |
4.4 样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的Cd(Ⅱ)、Zn(Ⅱ) |
5.1 Cd(Ⅱ)-KI-MB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镉 |
5.1.1 实验部分 |
5.1.2 结果与讨论 |
5.1.3 反应机理探讨 |
5.1.4 方法的选择性及其分析应用 |
5.2 Zn(Ⅱ)-SCN-NR体系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痕量锌 |
5.2.1 实验部分 |
5.2.2 结果与讨论 |
5.2.3 反应机理探讨 |
5.2.4 方法的选择性及其分析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测定环境中钯、银和铜的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金属离子测定在环境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常用方法 |
1.1 金属离子测定在环境分析中的重要性 |
1.2 环境中金属离子测定的常用方法 |
2 钯的环境效应及主要分析方法 |
2.1 钯的环境效应 |
2.2 钯的主要分析方法 |
3 银的环境效应及主要分析方法 |
3.1 银的环境效应 |
3.2 银的主要分析方法 |
4 铜的环境效应及主要分析方法 |
4.1 铜的环境效应 |
4.2 铜离子的分析方法 |
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6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荧光猝灭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Pd(Ⅱ)的研究 |
第一节 钯(Ⅱ)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荧光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钯(Ⅱ)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荧光的协同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钯(Ⅱ)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荧光的协同猝灭作用及其分析应用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环境样品中痕量银测定的新方法研究 |
第一节 银(Ⅰ)与赤藓红体系的吸收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银(Ⅰ)与曙红Y体系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环境样品中痕量铜测定的新方法研究 |
第一节 Cu(Ⅰ)与赤藓红体系的吸收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Cu(Ⅰ)与曙红Y体系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蛋白质结构基本信息及其检测方法 |
1.2.1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 |
1.2.1.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1.2.1.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1.2.1.3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
1.2.1.4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
1.2.2 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
1.2.2.1 分光光度法 |
1.2.2.2 荧光光度法 |
1.2.2.3 共振光散射法 |
1.3 蛋白质光谱探针 |
1.3.1 蛋白质吸收光谱探针 |
1.3.1.1 染料探针 |
1.3.1.2 金属探针 |
1.3.1.3 络合物探针 |
1.3.1.4 蛋白质荧光探针 |
1.3.1.5 蛋白质光散射探针 |
1.4 共振瑞利散射技术及其发展 |
1.4.1 共振光散射的定义 |
1.4.2 共振光散射的基本原理 |
1.4.3 共振光散射的定量基础 |
1.4.4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 |
1.4.4.1 共振非线性散射技术 |
1.4.4.2 共振光散射成像研究 |
1.4.4.3 液/液界面全内反射—共振光散射技术(TIR-RIS) |
1.4.4.4 流动注射-共振光散射联用技术(FIA-RLS) |
1.4.4.5 波长比率共振光散射技术 |
1.4.4.6 后向光散射分析技术 |
1.5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应用 |
1.5.1 在生化分析方面的应用 |
1.5.1.1 用于蛋白质分析 |
1.5.1.2. 用于核酸分析 |
1.5.2 在无机元素分析方面的应用 |
1.5.2.1 痕量铬的测定 |
1.5.2.2 痕量铅的测定 |
1.5.2.3 痕量锡的测定 |
1.5.2.4 痕量镉的测定 |
1.5.3 在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
1.5.3.1 金纳米粒子 |
1.5.3.2 卤化银纳米粒子 |
1.5.3.3 硒纳米粒子 |
1.5.4 在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1.7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
第二章 藻红-Cu(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及其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 |
2.3.2 实验条件优化 |
2.3.2.1 反应酸度的选择 |
2.3.2.2 藻红用量对体系RLS强度的影响 |
2.3.2.3 Cu~(2+)用量对体系RLS强度的影响 |
2.3.2.4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2.3.2.5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 |
2.3.2.6 离子强度的影响 |
2.3.2.7 共存物质的影响 |
2.3.2.8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2.3.2.9 合成样品的测定 |
2.4 结论 |
第三章 酸性铬兰K-Cu(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及其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 |
3.3.2 实验条件优化 |
3.3.2.1 反应酸度的选择 |
3.3.2.2 酸性铬兰K用量对体系RLS强度的影响 |
3.3.2.3 Cu~(2+)用量对体系RLS强度的影响 |
3.3.2.4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3.3.2.5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2.6 离子强度的影响 |
3.3.2.7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3.2.8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3.3.2.9 合成样品的测定 |
3.4 结论 |
第四章 高锰酸钾-甲醛-抗坏血酸化学发光体系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实验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保护剂 |
4.3.1.1 保护剂的选择 |
4.3.1.2 保护剂浓度选择 |
4.3.2 分析条件的优化 |
4.3.2.1 吸附时间选择 |
4.3.2.2 洗脱时间 |
4.3.2.3 化学发光反应时间 |
4.3.2.4 清洗时间Tc |
4.3.3 化学发光反应条件的优化 |
4.3.3.1 高锰酸钾的浓度 |
4.3.3.2 盐酸浓度的选择 |
4.3.4 校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
4.3.5 选择性试验 |
4.3.6 药物样品分析 |
4.4 结论 |
第五章 铜(Ⅱ)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铜(Ⅱ)离子的分离和富集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和试剂 |
5.2.2 实验步骤 |
5.2.2.1 铜(Ⅱ)离子印迹环氧树脂基聚合物的制备 |
5.2.2.2 酸度对吸附的影响 |
5.2.2.3 柱子量的影响 |
5.2.2.4 金属离子的洗脱 |
5.2.2.5 振荡时间的影响 |
5.2.2.6 CU~(2+)离子印迹平衡吸附实验 |
5.2.2.7 共存离子的影响 |
5.2.2.8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8)痕量汞、尿素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光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
1.1.1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概述 |
1.1.2 共振散射光谱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2.1 在环境分析方面的应用 |
1.1.2.2 在医学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 |
1.1.2.3 在生化分析方面的应用 |
1.1.2.3.1 蛋白质方面分析 |
1.1.2.3.2 核酸方面分析 |
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发展及其应用 |
1.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概述 |
1.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各领域的应用 |
1.2.2.1 药物分析领域 |
1.2.2.2 食品检验领域 |
1.2.2.3 环境分析领域 |
1.3 金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
1.3.1 金纳米微粒的概述 |
1.3.2 金纳米粒子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
1.3.2.1 负载型金催化剂在环保催化方面的应用 |
1.3.2.1.1 CO的低(常)温催化氧化 |
1.3.2.1.2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氧化 |
1.3.2.1.3 臭氧的分解 |
1.3.3 金纳米粒子在环境生化分析的应用 |
1.3.3.1 食品安全检测方面 |
1.3.3.2 DNA检测方面 |
1.3.3.3 重金属元素检测方面 |
1.3.4 金纳米催化作用及其分析应用 |
1.3.4.1 金纳米的催化作用 |
1.3.4.2 金纳米催化作用的分析应用 |
1.4 复合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
1.4.1 复合纳米粒子概述 |
1.4.2 复合纳米粒子的种类及应用 |
1.5 汞离子的研究进展 |
1.5.1 汞的特点 |
1.5.2 研究汞的分析意义 |
1.5.3 汞的检测分析方法 |
1.5.3.1 原子光谱法 |
1.5.3.1.1 原子发射光谱法 |
1.5.3.1.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5.3.1.3 原子荧光光谱法 |
1.5.3.1.4 共振散射光谱法 |
1.5.3.2 分光光度法 |
1.5.3.2.1 显色光度法 |
1.5.3.2.2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
1.5.3.2.3 固相萃取光度法 |
1.6 核酸适配体的概述及用于检测汞离子的分析方法进展 |
1.6.1 核酸适配体的概述 |
1.6.2 利用核酸适配体检测汞离子的分析方法 |
1.6.2.1 目视比色法 |
1.6.2.1.1 化学方法标记 |
1.6.2.1.2 免标记 |
1.6.2.2 荧光传感器 |
1.6.2.2.1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荧光传感器 |
1.6.2.2.2 凝血酶连接核酸适配体作为探针的传感器 |
1.7 尿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7.1 尿素的概述 |
1.7.2 尿素的测定方法研究 |
1.7.2.1 直接测定方法 |
1.7.2.2 间接测定方法 |
1.8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
1.8.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1.8.2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
1.8.3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析方法 |
1.8.3.1 离子色谱法 |
1.8.3.2 分光光度法 |
1.8.3.3 共振散射光谱法 |
1.9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10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11 参考文献 |
2 高灵敏选择性快速检测Hg~(2+)的适配体修饰纳米Au/MnO_2共振散射光谱探针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2 Au/MnO_2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 |
2.2.3 Apta-Au/MnO_2探针的制备 |
2.2.3.1 Aptamer浓度的影响 |
2.2.3.2 Apta-Au/MnO_2探针的制备步骤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共振散射光谱 |
2.3.2 条件优化 |
2.3.2.1 Na_2HPO_4-NaH_2PO_4缓冲溶液的影响 |
2.3.2.2 探针浓度的影响 |
2.3.2.3 NaCl浓度的影响 |
2.3.3 工作曲线 |
2.3.4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3.5 水样的测定 |
2.4 参考文献 |
3 脲酶催化-共振散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尿素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样品前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扫描电镜 |
3.3.2 共振散射光谱 |
3.3.3 条件优化 |
3.3.3.1 酶反应条件优化 |
3.3.3.2 缔合物反应条件优化 |
3.3.4 线性关系 |
3.3.5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3.6 样品分析 |
3.4 结语 |
3.5 参考文献 |
4 纳米金催化甲酸还原磷钼酸光度法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纳米金和纳米金聚集体的制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原理 |
4.3.2 扫描电镜 |
4.3.3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
4.3.4 条件优化 |
4.3.4.1 聚集反应液用量的影响 |
4.3.4.2 TDBAC与AuNP的反应时间 |
4.3.4.3 纳米金聚集反应pH影响 |
4.3.4.4 AuNP浓度的影响 |
4.3.4.5 催化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
4.3.4.6 磷钼酸浓度的影响 |
4.3.4.7 催化反应pH值的影响 |
4.3.5 线性关系 |
4.3.6 共存物质的影响 |
4.3.7 样品分析 |
4.4 结语 |
4.5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9)分光光度法测定铅(Ⅱ)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显 (褪) 色光度法 |
1.1 双硫腙 |
1.2 卟啉类 |
1.3 苯基荧光酮类 |
1.4 偶氮类 |
2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
3 阻抑动力学光度法 |
4 荧光光度法 |
5 共振光散射光度法 |
6 化学发光分析法 |
7 联用技术用于痕量铅 (Ⅱ) 的分析检测 |
8 结语 |
四、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共振散射光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基紫共振光散射法测定尿中痕量9-羟基菲[J]. 刘纯县,番习之,刘泽红,彭卫芳.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1(01)
- [2]三苯甲烷类染料衍生物的合成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和检测[D]. 张萌.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掺假肉检测中的应用[D]. 朱凯.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2)
- [4]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异烟肼的研究[J]. 朱梦,李倩,梁艳,马卫兴. 化学试剂, 2018(05)
- [5]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某些无机金属离子的新方法研究[D]. 米莹.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6]荧光和共振瑞利散射测定环境中钯、银和铜的新方法研究[D]. 王剑. 西南大学, 2014(10)
- [7]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研究及其应用[D]. 杲秀珍. 青海师范大学, 2012(05)
- [8]痕量汞、尿素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光度分析[D]. 覃惠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4)
- [9]分光光度法测定铅(Ⅱ)的研究进展[J]. 何家洪,徐强,宋仲容. 冶金分析, 2010(03)
- [10]第3届食品分析最新进展国际专题会议(Ⅱ)[J]. 周南,周亢,丁圭吉. 分析试验室,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