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麻蜥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鄂尔多斯,内蒙古,研究进展,松散,荒漠,快步,形态。
麻蜥属论文文献综述
仝庆林[1](2015)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探讨中国麻蜥属的系统发生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具有母系遗传、分子量较小、进化速度快、无组织特异性、无重组等特点。近20年来,最为重要的分子标记之一就是线粒体基因的标记,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分子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在确定动物类群的系统地位和系统关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Boore and Brown,1998;Carapelli et al.,2007)。目前,测定分析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且将其作为分子标记己引起了分子系统学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并逐渐成为动物进化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论文通过测得中国麻蜥属6个种的线粒体基因全序列,结合NCBI数据库中已报导的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探讨中国麻蜥属8个物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地位,为解决麻蜥属系统发生关系提供分子证据。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测得的麻蜥属的6条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别为:虫纹麻蜥(19914bp),密点麻蜥(19385 bp),荒漠麻蜥(18225 bp),快步麻蜥(18033 bp),网纹麻蜥(16475 bp)和敏麻蜥(15238 bp)。其中虫纹麻蜥,密点麻蜥,快步麻蜥叁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已经全部测得,快步麻蜥,网纹麻蜥和敏麻蜥测得除控制区以外的线粒体基因组。通过分析测得数据,得出这六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和NCBI数据库中报道的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的排列顺序,基因组成和转录方向完全一致,包括1个主要的非编码控制区(D-loop控制区),1个轻链复制起始端(OL结构),2个核糖体基因(12S rRNA和16S rRNA),13个蛋白编码基因(ATP6,ATP8,COI-III,ND1-6,ND4L,Cytb),22个tRNA基因。2.虫纹麻蜥,密点麻蜥,荒漠麻蜥,快步麻蜥,网纹麻蜥和敏麻蜥线粒体基因组成具有AT偏向性,它们的A+T含量分别为:59.8%,60.1%,58.2%,58.0%,58.0%,57.8%。3.麻蜥属物种的蛋白编码基因中,ATA是使用最多的起始密码子,ATG次之;TAA是使用最多的终止密码子。4.六种所测定的麻蜥属物种的tRNA基因,均可以折迭成典型的叁叶草二级结构。此中,一般都存在着碱基错配的想象,大部分错配是U·G碱基之间的错配。5.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分布于中国的麻蜥属物种是一个单系群,密点麻蜥和荒漠麻蜥的遗传距离特别小,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形成姐妹种。(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郭宪光,戴鑫,陈达丽,Theodore,J.Papenfuss,Natalia,B.Ananjeva[2](2011)在《基于线粒体16S rRNA序列的麻蜥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和分化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麻蜥属Eremias隶属于蜥蜴科Lacertidae,为典型的草原和荒漠动物,分布于欧洲东南部、亚洲西部和中亚地区,往东到达中国东北和朝鲜。100多年来,其分类经历了较多的变动和修订,但其种间和亚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仍不清楚。目前认为,麻蜥属大约包括36种,分为五个亚属Aspidorhinus,Rhabderemias,Ommateremias,Scapteira和Pareremias。前四个亚属为卵生方式,而Pareremias亚属中除丽斑麻蜥E.argus和山地麻蜥E.brencheyi外,其余均为卵胎生方式。本研究中,通过线粒体16S rRNA来研究以下问题:(1)重新评价该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2)检验卵胎生物种是否构成单系;(3)采用贝叶斯松散分子钟估算其支系分化时间。结果表明,支持麻蜥属是一单系,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属是Acanthodactylus和Latastia属;明确了Pareremias亚属构成单系,丽斑麻蜥与山地麻蜥构成姐妹种;首次从分子上支持了卵胎生类群为一次起源。此外,密点麻蜥E.multiocellata分化较强,而荒漠麻蜥E.przewalskii嵌在密点麻蜥之中,二者并未形成交互单系(reciprocal monophyly),这可能是由于基因渐渗(introgression)或不完全谱系分拣(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密点麻蜥可能是复合种(species complex)或并系种(paraspecies)。E.acutirostris和E.persica二种麻蜥构成一个分支,与Pareremias亚属关系最近。然而,Aspidorhinus,Scapteira和Rhabderemias叁个亚属可能不是单系。贝叶斯松散分子钟估算表明,麻蜥属可能起源于9.9百万年前(95%置信区间为7.6~12Ma),从晚中新世辐射到更新世,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伴有多次快速物种形成事件。Pareremias亚属约起源于6.3Ma(95%置信区间为5.3~8.5 Ma),该亚属的分化可能与8Ma以来青藏高原的快速抬升所引起的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化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3-18)
郭宪光,陈达丽,万宏富,王跃招[3](2010)在《麻蜥属Eremias的系统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各种原因,麻蜥属的分类仍较混乱。本文对麻蜥属的系统学研究历史做了系统回顾,从属、亚属、种等各级分类水平叙述了其研究历史,包括属的建立与订正、物种组成、地理分布特征,总结了通过外部形态和分子等研究手段,在分类、系统发育、生物地理等研究层次上所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深入研究麻蜥属的系统发育、谱系地理和物种形成机制等,包括该属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隆升、天山隆升及中亚荒漠化和第四纪冰期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0年04期)
戴鑫,陈彬,张正卫,王跃招[4](2006)在《中国八种麻蜥(蜥蜴科,麻蜥属)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8种麻蜥外部形态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分为4个种组:1)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与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2)快步麻蜥Eremias velox与虫纹麻蜥Eremias vermiculata;3)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与敏麻蜥Eremias arguta;4)网纹麻蜥Eremias grammica。研究表明丽斑麻蜥前额鳞数不稳定;密点麻蜥莎车亚种Eremias multiocellata yarkandensis可能为独立物种;荒漠麻蜥物种有效性值得怀疑。(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戴鑫,王跃招,曾晓茂[5](2001)在《中国麻蜥属的分类历史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麻蜥属隶属于蜥蜴科 ,为典型的草原和荒漠动物。本文回顾了麻蜥属物种的命名史 ,对目前染色体和生化方面研究也做了报道(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1年03期)
赵肯堂[6](1983)在《中国麻蜥属的初步整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麻蜥属(Eremias)是分布在古北界欧、亚、非叁洲温带和暖温带的小型蜥类。广布于我国北方,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动物,分布南界大致到达江苏和安徽北部地区,以不越过长江为界。全世界约有麻蜥50种,根据近年来笔者在全国各地进行采集和鉴定,得知我国产的麻蜥共9(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1983年02期)
麻蜥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麻蜥属Eremias隶属于蜥蜴科Lacertidae,为典型的草原和荒漠动物,分布于欧洲东南部、亚洲西部和中亚地区,往东到达中国东北和朝鲜。100多年来,其分类经历了较多的变动和修订,但其种间和亚属间系统发育关系仍不清楚。目前认为,麻蜥属大约包括36种,分为五个亚属Aspidorhinus,Rhabderemias,Ommateremias,Scapteira和Pareremias。前四个亚属为卵生方式,而Pareremias亚属中除丽斑麻蜥E.argus和山地麻蜥E.brencheyi外,其余均为卵胎生方式。本研究中,通过线粒体16S rRNA来研究以下问题:(1)重新评价该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2)检验卵胎生物种是否构成单系;(3)采用贝叶斯松散分子钟估算其支系分化时间。结果表明,支持麻蜥属是一单系,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属是Acanthodactylus和Latastia属;明确了Pareremias亚属构成单系,丽斑麻蜥与山地麻蜥构成姐妹种;首次从分子上支持了卵胎生类群为一次起源。此外,密点麻蜥E.multiocellata分化较强,而荒漠麻蜥E.przewalskii嵌在密点麻蜥之中,二者并未形成交互单系(reciprocal monophyly),这可能是由于基因渐渗(introgression)或不完全谱系分拣(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密点麻蜥可能是复合种(species complex)或并系种(paraspecies)。E.acutirostris和E.persica二种麻蜥构成一个分支,与Pareremias亚属关系最近。然而,Aspidorhinus,Scapteira和Rhabderemias叁个亚属可能不是单系。贝叶斯松散分子钟估算表明,麻蜥属可能起源于9.9百万年前(95%置信区间为7.6~12Ma),从晚中新世辐射到更新世,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伴有多次快速物种形成事件。Pareremias亚属约起源于6.3Ma(95%置信区间为5.3~8.5 Ma),该亚属的分化可能与8Ma以来青藏高原的快速抬升所引起的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化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麻蜥属论文参考文献
[1].仝庆林.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探讨中国麻蜥属的系统发生关系[D].杭州师范大学.2015
[2].郭宪光,戴鑫,陈达丽,Theodore,J.Papenfuss,Natalia,B.Ananjeva.基于线粒体16SrRNA序列的麻蜥属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和分化时间[C].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3].郭宪光,陈达丽,万宏富,王跃招.麻蜥属Eremias的系统学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10
[4].戴鑫,陈彬,张正卫,王跃招.中国八种麻蜥(蜥蜴科,麻蜥属)形态学研究[J].动物分类学报.2006
[5].戴鑫,王跃招,曾晓茂.中国麻蜥属的分类历史简述[J].四川动物.2001
[6].赵肯堂.中国麻蜥属的初步整理[J].动物学杂志.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