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觉认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知觉,认知,维特根斯坦,语境,驾驶人,感官,领域。
知觉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梅俊华,徐金梅,刘敏珍,龚雪[1](2019)在《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PPPD患者的睡眠与认知状况,以期通过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来改善其认知功能。方法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量表(MoC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70例PPPD患者进行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状况的调查,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 (1)MMSE总分为22.50±3.87,在轻度认知障碍的范围内;MoCA总分为19.10±6.11,在轻度认知障碍的范围内;PSQI总分为14.60±2.06,在中度失眠患者的范围内。(2)PPPD患者在MMSE上的注意力、记忆力、回忆能力等3个维度和MoCA上的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等3个维度与PSQI上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等维度均呈显着正相关。结论 (1)PPPD患者普遍存在着中度睡眠障碍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PPPD患者的睡眠质量与其认知功能水平存在中度相关,提示改善PPPD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助于改善其认知功能。PPPD是近年来才被国际确立的诊断,其前身为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和恐惧性姿势性眩晕(phobic postural vertigo,PPV)。相关研究表明,CSD和PPV患者受到精神心理因素影响较大,而精神心理因素包括人对疾病的认知和价值体系、情感、人格特征等方面[5,6]。还有研究表明,CSD和PPV患者大多存在睡眠障碍[7,8],临床上,多数PPPD患者表示记忆力变差,注意力不能集中。而睡眠障碍和认知障碍是影响和改变PPPD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原因。至今为止关于PPPD患者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PPPD患者睡眠状况和认知功能的调查,以期进一步了解PPPD患者睡眠状况以及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为今后PPPD的诊治及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25)
梁晓晶[2](2019)在《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老人与海》中感官知觉域的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后,人的感官会产生以下五种感觉,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从情景认知输入来说,不同的刺激会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融合。在小说中,这五种感官知觉与都会以相当直观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清晰而又充分的描述,利用感官知觉域构成不同的情境和语境。在所有感官知觉域融合的基础上,才可构成完整的认知域矩阵。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分析讨论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从视觉、听觉以及嗅觉几个领域,深入探究《老人与海》中的感官知觉域的语境,体悟作者情感,直观地感受文章的潜在内涵与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崔诣晨,王沛,崔亚娟[3](2019)在《知觉冲突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以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为例,采用词义Stroop范式和掩蔽版的目标-启动范式分别将实验任务分成高、低知觉负载或阈上、阈下启动两种水平,考察冲突信息知觉负载水平及其强度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1)冲突信息启动方式与知觉负载的动态变化决定了个体对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反应性控制耗费的认知资源少,对刻板一致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快捷,而对刻板冲突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缓慢,且易激活反刻板印象;而主动性控制耗费的认知资源多,对刻板一致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缓慢,而对刻板冲突化信息的印象加工更快捷,且易出现刻板印象偏差。(2)认知控制对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采取不同的加工模式。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同时在阈上启动时,其加工方式受到有意操作系统的主动性控制,即进行可意识到的、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而当这两类信息同时在阈下启动时,其加工方式受到自动监控系统的反应性控制,即进行无意识的、不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这些结果表明,个体通过所知觉到的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能灵活地在两种认知控制系统(有意操作系统vs.自动监控系统)中进行权衡,调节其权重(即,要么启动主动性控制,要么偏向反应性控制),从而形成最有利于他人的印象加工策略。即便处于知觉阈限之下,个体仍能通过无意识认知控制的方式对他人印象进行加工。(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余锦龙[4](2019)在《从“语言图象论”到“方面知觉论”的哲学发展——维特根斯坦认知语言哲学思想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后期思想的代表作是《哲学研究》。他提出的"语言图象论"和"方面知觉论"分属于其前期和后期的核心思想,反映出维特根斯坦认知语言哲学发展的轨迹。本文拟探讨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图象论到知觉方面论思想发展中体现出来的认知语言哲学思想。(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邓春婷,刘岩[5](2019)在《元认知的领域特殊性:来自知觉和高阶层次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通过叁个实验,分别考察了知觉元认知和高阶元认知是否均具有跨任务的领域特殊性。实验1选取26名大学生被试,探讨了视知觉领域内两个任务上元认知之间的关系。实验2选取30名大学生被试,探讨了个体对词语和图片任务的记忆监测能力之间的关系。实验3选取30名大学生被试,探讨了个体在呈现方式不同的两个词语记忆任务上,记忆监测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知觉元认知还是高阶元认知,不同任务上的元认知能力并不相关,说明知觉元认知与高阶元认知能力在任务水平上具有领域特殊性。(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静远,李虹[6](2019)在《状态焦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认知评价和注意偏向有调节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状态焦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以及注意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招募大学生60人,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用时间再现任务测量时距知觉;用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结果发现:(1)状态焦虑会导致对2000 ms时距的高估;(2)注意偏向在状态焦虑对2000ms时距知觉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状态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时距知觉的中介过程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高时,即个体认为焦虑对心理健康有害程度较高时,状态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2000ms时距知觉。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时距知觉的内部过程,丰富了焦虑通过注意偏向影响时距知觉的解释视角,为通过认知评价和注意偏向的调整改善焦虑个体时距偏差现象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静[7](2019)在《具身认知视角下保守秘密对知觉判断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守秘密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会用“being weighed down”或“感到有负担”等与身体知觉有关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在保守秘密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这种语言上存在的隐喻本质上来源于身体的感知觉经验,概念隐喻理论更强调实际负重的身体经验可作为重要性、心理负担等抽象概念的隐喻表征,这使得保守秘密这一抽象概念与实际负重的身体经验存在可能的联系。研究表明,个体知觉判断会受到身体状态的影响,在身体实际负重的情况下,个体会判断一定的距离似乎更加遥远,山坡看起来似乎更加陡峭。保守秘密是否能与身体实际负重一样产生类似的效应,影响个体的知觉判断呢?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通过叁个行为实验考察保守秘密对个体知觉判断的影响。这叁个实验均采用心境诱发法,先分别让被试回忆专注程度高/低的秘密,使被试的心境得到改变,再完成知觉判断任务。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被试保守秘密(专注秘密/非专注秘密/不回忆秘密)对自身主观体重判断的影响。实验二采用3(保守秘密:专注秘密/非专注秘密/不回忆秘密)×2(判断类型:坡度/控制项目)的混合实验设计,探讨被试保守秘密对坡度判断的影响。实验叁采用3(保守秘密:专注秘密/非专注秘密/不回忆秘密)×2(运动类型:挺举/撑杆跳高)混合实验设计,探讨被试保守秘密对他人重量相关行为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1)保守秘密影响个体对自身主观体重和山坡坡度的判断,相比于保守专注程度低的秘密和不回忆秘密,个体保守专注程度高的秘密会判断自身的主观体重更重、山坡坡度更大,且判断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2)保守秘密影响个体对他人行动的感知和判断,相比于保守专注程度低的秘密和不回忆秘密,个体保守专注程度高的秘密会判断运动员在参加与重量有关的比赛时成功的可能性更低;(3)保守秘密与身体负担存在一致性关系,保守秘密的经历像身体实际负重一样影响个体的知觉和行为。(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尼古拉斯·西林斯,曲扬,王华平[8](2019)在《认知渗透与知觉认识论(续)》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我们的经验可以在认知上被渗透,那么,它们可以被我们先前的期望、信念或者其他认知状态影响。一些学者,比如丘奇兰德、福多(Jerry Fodor)、麦克弗森(Macpherson)和西格尔(Siegel),已经讨论了我们的认知状态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能够影响我们的知觉经验,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能够改变我们的经验,为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提供辩护的能力。考察关于认知渗透本质的观点,否认了存在认知渗透所产生的认识论后果,肯定了认知渗透在认识论上的后果。(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初鑫男[9](2019)在《基于视知觉特性认知的驾驶人违规使用手机行为安全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现“机不离手”、“手不离机”的现象。手机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为人们提供诸多便利,但也带来诸多困扰,如驾驶车辆时违规使用手机。该行为严重占据驾驶人的视觉资源,近年来驾驶时违规使用手机已成为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驾驶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及安全研究存在缺少与个体属性相关性分析、手机操作内容不全面、视觉表征参数少、安全评估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本文以违规使用手机驾驶安全性为研究对象,以驾驶使用手机现状调查与个体相关性分析为理论依据,揭示驾驶人违规使用手机时对应的视觉行为特征,构建驾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集,研究驾驶时违规使用手机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在规范驾驶人行车行为、减少因违规使用手机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和安全辅助驾驶系统设计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解驾驶人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违规使用手机数据,对使用手机现状与受访者个体属性进行Person相关分析,以此识别驾驶人使用手机的影响因素。其次,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选取正常驾驶、拨打电话、收发信息、看视频、刷朋友圈等与手机相关的5种驾驶状态,制定违规使用手机的驾驶实验方案,获取不同驾驶状态下的视觉参数,依据视觉参数数据特征,采用拉依达准则剔除异常数据;结合数据特点,引入联合频数分布直方图,为驾驶人注视区域的动态划分奠定基础。然后,对动态视觉行为理论进行了梳理,选取适合本实验的注视与扫视的区分标准,初步选取视觉参数;在数据预处理基础上,将k-means聚类算法和层次聚类算法运用于注视区域的划分,通过对比分析,优选动态注视区域划分的划分方案;基于此,从注视、扫视、眨眼及瞳孔等4个维度分析违规使用手机对驾驶人视觉行为的影响,并以此构建驾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集。最后,以5种驾驶状态对视觉参数的影响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判不同驾驶过程的安全等级;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对不同驾驶状态的检测;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使用手机驾驶实时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5)
薛睿,王雪勤[10](2019)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老人与海》中感官知觉域的语境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着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的观点,一种情景的认知输入是由大量不同的刺激组成的。人类身体某一器官受到刺激后所形成的基本认知域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感觉组成。这五种感官知觉域在小说中都有着清晰而充分的描述和体现,表达出不同的语境,交织形成了小说语境的认知域矩阵。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从视觉域、听觉域、嗅觉域、味觉域和触觉域五个方面讨论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感官知觉域的语境描写。(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知觉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受到某种刺激后,人的感官会产生以下五种感觉,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从情景认知输入来说,不同的刺激会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融合。在小说中,这五种感官知觉与都会以相当直观的形式体现出来。通过清晰而又充分的描述,利用感官知觉域构成不同的情境和语境。在所有感官知觉域融合的基础上,才可构成完整的认知域矩阵。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分析讨论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从视觉、听觉以及嗅觉几个领域,深入探究《老人与海》中的感官知觉域的语境,体悟作者情感,直观地感受文章的潜在内涵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觉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1].梅俊华,徐金梅,刘敏珍,龚雪.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患者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2].梁晓晶.研究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老人与海》中感官知觉域的语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3].崔诣晨,王沛,崔亚娟.知觉冲突印象形成的认知控制策略:以刻板化信息与反刻板化信息为例[J].心理学报.2019
[4].余锦龙.从“语言图象论”到“方面知觉论”的哲学发展——维特根斯坦认知语言哲学思想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邓春婷,刘岩.元认知的领域特殊性:来自知觉和高阶层次的证据[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
[6].刘静远,李虹.状态焦虑对时距知觉的影响:认知评价和注意偏向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9
[7].刘静.具身认知视角下保守秘密对知觉判断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9
[8].尼古拉斯·西林斯,曲扬,王华平.认知渗透与知觉认识论(续)[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9].初鑫男.基于视知觉特性认知的驾驶人违规使用手机行为安全风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薛睿,王雪勤.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老人与海》中感官知觉域的语境解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