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论文_孔丽丽,侯云鹏,李前,尹彩侠,秦裕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半干旱,干旱,产量,玉米,马铃薯,定西,北非。

半干旱区论文文献综述

孔丽丽,侯云鹏,李前,尹彩侠,秦裕波[1](2019)在《吉林半干旱区基于覆膜滴灌条件下春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014~2015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施钾增加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通过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92.8~105.0 kg/hm~2。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着提高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钾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钾积累量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施钾提高吐丝期至成熟期钾素分配比例,提高幅度分别为2.7%~28.4%。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着提高玉米钾素转运量、转运率及子粒吸钾量,并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均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前,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2](2019)在《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施磷管理对玉米生长与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研究膜下滴灌模式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模式下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4—2015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置0、40、70、100、130 kg/hm~25个磷肥用量,在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随滴灌进行追肥。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磷素营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磷显着影响玉米的产量,在0~10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3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玉米产量和施磷量的关系得出,2014、2015年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施磷量分别为78.51 kg/hm~2和77.84 kg/hm~2,两年平均为78.18 kg/hm~2。施磷也显着增加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磷处理条件下土壤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磷素盈余,回归分析表明,施磷量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余量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依据该方程求得,2014和2015年土壤磷素持平时施磷量分别为89.03 kg/hm~2和62.20 kg/hm~2,两年平均为75.61 kg/hm~2。施磷对玉米磷肥利用效率有显着的影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呈显着下降趋势,P100处理的磷肥当季回收效率两年均与P40处理无显着性差异,而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佳施磷量范围75.61~78.18 kg/hm~2,可提高产量,并能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保证磷肥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张学刚[3](2019)在《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为了防治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实现固沙育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并在沙化严重的区域试推行,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通过对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该理论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为推进我国防治沙化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4期)

蔡子平,王宏霞,米永伟,武伟国,王国祥[4](2019)在《播种期对干旱半干旱区栽培板蓝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期对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区板蓝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药材产量和质量随播期延后出现"低-高-低"变化趋势,4月25日播种板蓝根产量达到最高为1 082.24 kg/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区板蓝根最佳播期以4月25至5月5日为宜,早播和晚播均不利于板蓝根的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的积累。(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徐潇然,赵艳茹,黄山,毛文茜,郭燕玲[5](2019)在《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再分析资料ERA-20C对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一百多年边界层高度(Boundary Layer Height,BLH)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揭示了两个地区不同气候区BLH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BLH的空间分布与气候干湿程度密切相关,同时受海拔以及河流、湖泊分布等的影响;干旱区、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区的BLH在东亚和北非均为升高趋势;极端干旱区、干旱-半干旱过渡区、半干旱区的BLH在东亚为升高趋势,在北非为降低趋势;极端干旱区对干旱半干旱区整体BLH年际变化贡献最小,东亚为11. 05%,北非为3. 68%;东亚半干旱区年际变化贡献最大23. 74%,北非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区年际变化贡献最大28. 89%。两个地区BLH的变化均包含周期为60年、30年、10年、5~7年和2~4年的振荡,在长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中,两个地区的BLH基本呈反位相关系,在短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中,呈反位相、同位相交替转换的关系; BLH的长期变化趋势,东亚各季节均为升高趋势,北非只有冬季为升高趋势; BLH年际变化,夏季占主导地位,东亚年际变化贡献率是58. 50%,北非年际变化贡献率是57. 52%,北非秋季年际变化贡献率是东亚地区的2倍多。(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李军,于爱智,李钰璟,任智勇[6](2019)在《干旱半干旱区20cm口径蒸发器对E601型蒸发器的折算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干旱半干旱区19个站(局)和黄河流域30个站的资料,分析了20cm口径蒸发器对E601型蒸发器的折算系数。同时还分析了气象因素和其它因素对折算系数的影响,以及折算系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19年10期)

王娟,黄凯,何万春,谭伟军,韩儆仁[7](2019)在《定西半干旱区7个马铃薯品种引种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定西半干旱区采用全膜覆盖垄上侧播种植模式,对引进的7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薯9号和陇薯10号田间生长势强,抗病性强,平均折合产量高,分别为45 564.0、44 355.0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西3号分别增产30.68%、27.21%,适合在定西半干旱区种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王燕,高志海,孙斌,李长龙,宋张亮[8](2019)在《半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密度遥感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估算半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及空间分布规律对了解该区域的土壤碳收支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陆地碳循环平衡原理,结合2012—2016年MODIS数据和CASA模型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年均NPP和年均土壤基础呼吸,将年均NPP与年均土壤基础呼吸分别与实测SOCD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最优的SOCD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0~10cm)平均SOCD约为1.68kg C/m~2,SOCD介于0.5~6.61kg C/m~2之间;SOCD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由西至东逐渐增大,东部稀疏林地以及灌木林区域SOCD较高,西部荒漠草原地区SOCD较低。研究发现,SOCD与植被、人类生产活动以及气候特征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遥感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刘慧涛,高玉山[9](2019)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着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着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着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着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着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同时显着提高了玉米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利用氮磷钾肥料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是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杨昕宇,康益晨,张卫娜,石铭福,要凯[10](2019)在《半干旱区限量补灌对全膜垄播马铃薯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限量补灌对全膜垄播旱作马铃薯田的蒸散量、灌水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业雨水高效利用、进一步实现节水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限量补灌对全膜垄播马铃薯田蒸散量、灌水利用率(IWUE)、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在全膜垄播条件下,对马铃薯有效的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限量补灌可提高旱作马铃薯产量、大中薯率,降低小薯率;补灌量为35 mm时,产量显着提高,增产率达60.5%,且WUE和IWUE最高;超过35 mm后,随补灌量的增加,产量增加不显着且WUE降低.【结论】补灌量为35 mm即苗期补灌15 mm,薯块膨大期补灌20 mm为半干旱区全膜垄播马铃薯最佳限量补灌模式.(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半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研究膜下滴灌模式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模式下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4—2015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置0、40、70、100、130 kg/hm~25个磷肥用量,在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随滴灌进行追肥。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磷素营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磷显着影响玉米的产量,在0~10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3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玉米产量和施磷量的关系得出,2014、2015年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施磷量分别为78.51 kg/hm~2和77.84 kg/hm~2,两年平均为78.18 kg/hm~2。施磷也显着增加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磷处理条件下土壤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磷素盈余,回归分析表明,施磷量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余量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依据该方程求得,2014和2015年土壤磷素持平时施磷量分别为89.03 kg/hm~2和62.20 kg/hm~2,两年平均为75.61 kg/hm~2。施磷对玉米磷肥利用效率有显着的影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呈显着下降趋势,P100处理的磷肥当季回收效率两年均与P40处理无显着性差异,而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佳施磷量范围75.61~78.18 kg/hm~2,可提高产量,并能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保证磷肥的高效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干旱区论文参考文献

[1].孔丽丽,侯云鹏,李前,尹彩侠,秦裕波.吉林半干旱区基于覆膜滴灌条件下春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研究[J].玉米科学.2019

[2].李前,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施磷管理对玉米生长与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3].张学刚.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应用初探[J].林业科技情报.2019

[4].蔡子平,王宏霞,米永伟,武伟国,王国祥.播种期对干旱半干旱区栽培板蓝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2019

[5].徐潇然,赵艳茹,黄山,毛文茜,郭燕玲.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的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9

[6].李军,于爱智,李钰璟,任智勇.干旱半干旱区20cm口径蒸发器对E601型蒸发器的折算系数[J].内蒙古水利.2019

[7].王娟,黄凯,何万春,谭伟军,韩儆仁.定西半干旱区7个马铃薯品种引种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9

[8].王燕,高志海,孙斌,李长龙,宋张亮.半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密度遥感估算[J].遥感信息.2019

[9].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刘慧涛,高玉山.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9

[10].杨昕宇,康益晨,张卫娜,石铭福,要凯.半干旱区限量补灌对全膜垄播马铃薯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乌审旗流沙地试验区地貌Fig.6Shiftings...型小麦免耕播种机型玉米免耕施肥精播机Fig.1...集二线沙漠段沙害防护体系措施布局示...压实度影响路基湿度场数值模型西南诸河代表流域的年径流过程:(a...

标签:;  ;  ;  ;  ;  ;  ;  

半干旱区论文_孔丽丽,侯云鹏,李前,尹彩侠,秦裕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