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肌纤维型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肌纤维型,冈上肌,冈下肌,形态学
肌纤维型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刘坤祥,薛黔,张永[1](2009)在《人冈上肌和冈下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冈上肌和冈下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特征和构成比例,为病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4例16~40岁(均死于非神经肌性疾病)死后12h内的人尸两侧冈上肌和冈下肌,在肌腹中部取材共16块立即置入液氮,随后作恒冷箱冰冻横切片(-20℃,厚10μm),用肌球蛋白ATP酶法染色,研究两肌的肌纤维分型分布,测定各肌Ⅰ型(慢缩)、Ⅱ型(快缩)肌纤维的构成比例。结果冈上肌和冈下肌的Ⅰ型肌纤维平均百分率分别为59.0%和57.3%,Ⅰ、Ⅱ型肌纤维呈棋盘格式混杂分布,在左、右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冈上肌和冈下肌以Ⅰ型肌纤维分布稍占优势。(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09年10期)
应凯,陈要武,刘绍壮,应福其,马晓凯[2](2008)在《足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特征及构成比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足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特征和构成比例,对足肌功能和病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4例25~30岁(均死于非神经肌性疾病)死后12 h内的人尸两侧足肌共160块,用肌球蛋白ATP酶法,系统地研究了足部各肌的肌纤维分型、测定和统计各肌I型(慢缩)、Ⅱ型(快缩)肌纤维的构成比例。[结果](1)足肌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为43%~59%(总平均为50.1%)。其中足背肌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为48.6%,足底肌为51.5%。足底肌分叁群,内侧群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为55.1%,外侧群为51.5%,中间群为50.3%。在中间群内,浅层肌的I型纤维平均百分率为56.8%,深层肌为45.4%。(2)足背肌与足底肌间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和趾的短屈肌与短伸肌之间的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短屈肌均高于短伸肌,两者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足底肌中,内侧肌群的I型纤维平均百分率高于中间群,两者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中间群内,浅层肌的I型纤维平均百分率高于深层肌,在统计学上两者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4)左、右侧比较,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为国人肌纤维型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祁伟,周永德,吉士俊[3](2002)在《实验性脊柱侧弯椎旁肌肌纤维型分布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脊柱侧弯动物模型,观察脊柱侧弯对椎旁肌肌纤维型分布的影响,探讨肌纤维型分布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方法:选用6-8周龄家兔36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每组各7只),3个对照组(每组各5只)。实验组兔右侧肩胛骨与股骨之间用钢丝牵拉固定,制成脊柱侧弯模型。于固定后3,4,5个月分批处死,取其椎旁肌,用肌球蛋白ATP酶法染色,光镜观察肌纤维型分布并计数。结果:实验组脊柱侧弯角度从平均18°逐渐增至77.7°,凸侧椎旁肌Ⅰ型肌纤维含量明显高于凹侧,且随侧弯角度增加而增加。凸侧椎旁肌Ⅱ型肌纤维含量低于凹侧,凹侧变化相反。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弯椎旁肌肌纤维型分布凸凹侧不对称现象为脊柱侧弯继发改变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S1期)
肖文林,尚伟,张岱尊,李宁毅[4](2002)在《下颌牵张成骨前后咬肌肌纤维型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下颌骨牵张成骨前后咬肌肌纤维型的改变并分析其原因 ,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 :8只成年健康杂种狗于全麻下下颌骨左侧切开骨皮质 ,安放牵引器于下颌骨切开两侧。术后 1周行牵张 ,每次 0 5mm ,每日 2次 ,共 3周。牵张完成后 ,(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马洪,褚先秋,薛黔[5](2001)在《游离骨骼肌自体移植的肌纤维型分布、组织化学及组织形态学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实验动物游离骨骼肌自体移植的肌纤维型分布、组织化学及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肌肉移植分为两期 :第一期去除支配移植肌的神经 ,第二期 3周后行肌肉移植。肌肉标本取材于手术时及术后 6周、10周 ,以肌球蛋白ATP酶染色 (pH9 4)将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组织化学和组织形态学分别用相应方法检测。超微结构用电镜观察。结果桡侧腕屈肌中Ⅰ型肌纤维百分率从移植后 6周时的 11 0 0± 1 80增加到 10周的 19 82± 2 38;股薄肌中Ⅰ型肌纤维百分率从移植后6周时的 10 91± 1 80增加到 10周的 15 48± 2 0 0。肌肉移植后 6周时两块移植肌中Ⅰ型肌纤维分布差异无显着意义 (P >0 0 5 ) ,10周时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 <0 0 1)。组织化学从正常变化转为去神经后 3周时降低或消失 ,肌肉移植后又逐渐恢复。组织形态学为肌肉移植后通过肌细胞再生逐渐恢复。结论同型肌纤维游离骨骼肌自体移植后Ⅰ型肌纤维分布多于不同型肌纤维骨骼肌移植 ,功能恢复亦为同型肌纤维骨骼肌移植优于不同型肌纤维骨骼肌移植。目的研究实验动物游离骨骼肌自体移植的肌纤维型分布、组织化学及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肌肉移植分为两期 :第一期去除支配移植肌的神经 ,第二期 3周后行肌肉移植。肌肉标本取材于手术时及术后 6周、10周 ,以?(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01年05期)
喻晓丹,唐立俊[6](2001)在《国人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胫骨前肌的肌纤维型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叁个年龄组及不同性别胫骨前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结果表明:胫骨前肌浅部Ⅰ型肌纤维叁个年龄组的分布比例平均为69.4%,深部Ⅰ型肌纤维叁个年龄组的分布比例平均为70%。叁个年龄组间进行显着性差异t检验的结果表明:各年龄组间的肌纤维型分布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t检验t〈t0.05),但仍可见随年龄增加Ⅰ型肌纤维比例增加的趋势。男女性Ⅰ型肌纤维的分布比例平均为70%,经t捡验表明不同性别间Ⅰ型肌纤维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无差异(t检验t=0<t0.05)。(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马晓凯,刘绍壮,应福其[7](2001)在《人类鱼际肌的肌纤维型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取 5例 (男 4 ,女 1) ,2 1~ 37岁 ,死亡后 12h内的人体两侧手鱼际肌组织 50块 ,用肌球蛋白ATP酶法 ,系统研究了各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结果表明 :人类鱼际肌中I型 (慢缩 )纤维的平均百分率在 59%~ 67%之间 ,平均为 62 %显着高于上肢其它各肌群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 (P<0 0 5)。鱼际肌的深、浅层间 ,多数肌I型纤维百分率接近。左、右侧别比较 ,除拇收肌横头右侧者显着高于左侧外 ,其余肌均未见显着的I型纤维侧别差异 ,结合肌电图和拇指功能 ,对这些差异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应福其,刘绍壮,李名扬,马晓凯,宫谨[8](1997)在《小腿肌的肌纤维型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小腿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特征和构成比例,取5例(男2、女3)19~60岁死后12小时内的人体两侧小腿肌共140块,用肌球蛋白ATP酶法,系统地研究了小腿各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结果表明:人类小腿肌Ⅰ型(慢缩)纤维的平均百分率在56%~80%之间.从总体看,小腿肌中Ⅰ型纤维(总平均百分率为65.2%)占优势.其中小腿前群Ⅰ型纤维占68.4%,后群占62.5%,外侧群占59.9%.前群的慢缩纤维高于外侧群和后群,前者与后两者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P<0.05).在后群和外侧群中,浅、深层肌间Ⅰ型纤维百分率浅层肌明显高于深层肌.在外侧群,腓骨长肌的Ⅰ型纤维百分率为63.6%,腓骨短肌为56.2%,两者间差异显着(P<0.01),后群浅层的小腿叁头肌Ⅰ型纤维占68.4%,深层叁块肌为58.7%,两者间差异显着(P<0.01).女性腓骨长肌、趾长伸肌的第2、3趾肌腹的Ⅰ型纤维百分率显着高于男性.(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1997年06期)
马晓凯,王荣新,刘绍壮,应福其,李名扬[9](1995)在《足主要内翻肌和外翻肌肌纤维型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组化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检查了5例(男2、女3)双侧足主要内翻肌和外翻肌的肌纤维型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胫骨前肌Ⅰ型纤维平均比率为67.4,其中浅部为65.9,深部为68.8,浅、深两部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胫骨后肌Ⅰ型纤维占62.4,与胫骨前肌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腓骨长肌Ⅰ型纤维比率为63.6,腓骨短肌为56.2,两肌比较差异显着(P<0.05)。本文对各肌肌纤维型分布,结合肌电图原理从它们的功能上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应福其,刘绍壮,王荣新[10](1994)在《手肌的肌纤维型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取5例(男4,女1)21~37岁死后12h内的人尸两侧手肌共190块,用肌球蛋白ATP酶法,系统研究了手部各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结果表明,人类手肌Ⅰ型(慢缩)纤维的平均百分率44%~67%。从总体看,手肌中慢缩纤维(总平均为55.8%)略占优势。其中外侧群Ⅰ型纤维占61.5%,中间群占51.9%,内侧群占57.6%。内、外侧群的慢缩纤维均高于中间群,并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P<0.01)。在中间群,蚓状肌的Ⅰ型纤维平均为63.2%,骨间肌为46.2%,两者间的Ⅰ型纤维百分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显着(P<0.01)。手内、外侧群的深、浅层间,多数肌Ⅰ型纤维百分率接近。左、右侧别比较,除拇收肌横头和第2骨间背侧肌的Ⅰ型纤维百分率右侧者显着高于左侧者外,其余肌均未见显着的侧别差异。结合肌电图和手的功能,对这些差异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1994年04期)
肌纤维型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足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特征和构成比例,对足肌功能和病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取4例25~30岁(均死于非神经肌性疾病)死后12 h内的人尸两侧足肌共160块,用肌球蛋白ATP酶法,系统地研究了足部各肌的肌纤维分型、测定和统计各肌I型(慢缩)、Ⅱ型(快缩)肌纤维的构成比例。[结果](1)足肌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为43%~59%(总平均为50.1%)。其中足背肌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为48.6%,足底肌为51.5%。足底肌分叁群,内侧群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为55.1%,外侧群为51.5%,中间群为50.3%。在中间群内,浅层肌的I型纤维平均百分率为56.8%,深层肌为45.4%。(2)足背肌与足底肌间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和趾的短屈肌与短伸肌之间的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短屈肌均高于短伸肌,两者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足底肌中,内侧肌群的I型纤维平均百分率高于中间群,两者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中间群内,浅层肌的I型纤维平均百分率高于深层肌,在统计学上两者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4)左、右侧比较,I型纤维的平均百分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为国人肌纤维型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肌纤维型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刘坤祥,薛黔,张永.人冈上肌和冈下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研究[J].贵州医药.2009
[2].应凯,陈要武,刘绍壮,应福其,马晓凯.足肌的肌纤维型分布特征及构成比例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
[3].李祁伟,周永德,吉士俊.实验性脊柱侧弯椎旁肌肌纤维型分布的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2
[4].肖文林,尚伟,张岱尊,李宁毅.下颌牵张成骨前后咬肌肌纤维型分布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
[5].马洪,褚先秋,薛黔.游离骨骼肌自体移植的肌纤维型分布、组织化学及组织形态学实验研究[J].贵州医药.2001
[6].喻晓丹,唐立俊.国人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胫骨前肌的肌纤维型分布[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7].马晓凯,刘绍壮,应福其.人类鱼际肌的肌纤维型分布[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1
[8].应福其,刘绍壮,李名扬,马晓凯,宫谨.小腿肌的肌纤维型分布[J].解剖学杂志.1997
[9].马晓凯,王荣新,刘绍壮,应福其,李名扬.足主要内翻肌和外翻肌肌纤维型分布[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5
[10].应福其,刘绍壮,王荣新.手肌的肌纤维型分布[J].解剖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