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系统论文-王侃宏,赵政通,罗景辉,赵东雪,魏莹

制氢系统论文-王侃宏,赵政通,罗景辉,赵东雪,魏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制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光互补,发电,制氢

制氢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侃宏,赵政通,罗景辉,赵东雪,魏莹[1](2019)在《风光互补发电制氢储能系统模拟仿真研究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利用Matlab/Simulink以河北工程大学风光互补发电制氢储能系统为原型建立了仿真模型,将邯郸地区的气象参数输入模型,得到系统各部分不同容量配置下的发电量、制氢速率以及太阳能、风能、电能转化为氢能的效率。分析出各影响因素对制氢速率的影响程度,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效率,太阳能、风能、网电转化为氢能的效率,为风光互补发电制氢储能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11期)

赵璐,彭方玥,李永峰[2](2019)在《不同OLR对流固共筑生物膜ABR生物制氢系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启动成功的厌氧折流板生物制氢反应器(ABR)作为实验装置,并以配置不同有机负荷质量浓度的红糖废水作为实验底物,通过分阶段调控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COD质量浓度的方式研究了5,6.7,10,12,14,16 kg/(m~3·d)6种不同有机负荷对ABR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受到一定范围内的有机负荷冲击时,ABR系统经过2—5 d的适应期可以恢复稳定,且适应期随反应的进行逐渐缩短,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有机负荷的提高,ABR系统的稳定性能逐渐增强;当HRT为12 h、进水COD质量浓度达到8 000 mg/L时[有机负荷(COD)约16 kg/(m~3·d)],有机负荷超出ABR系统承受能力并导致系统发生酸化,pH值最低降低到3.98,COD去除率及总产氢速率降低。本研究为ABR反应器在实际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李丹清,韩利峰,陈志军,李国辉,陈永忠[3](2019)在《基于EPICS高温制氢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中国科学院20KW高温制氢实验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基于EPICS进行开发,主要是EPICS IOC设备数据通讯与历史数据归档系统两个部分。设备数据通讯部分主要分析了S7-TCP/IP、S7nodave以及modbus叁种EPICS驱动支持模块的应用与实现。Archiver Appliance历史数据归档系统主要研究了Archiver Appliance的3个存储阶段和4个Tomcat进程。系统具备成本低、操作便捷以及可扩展性好等优势。Archiver Appliance可提供快速数据查询的功能,为事件的迅速定位提供支持。本系统已经在20KW高温制氢装置上投入使用,满足了实验装置的各种控制和实验需求。(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用户》期刊2019年11期)

黄丽敏[4](2019)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发了太阳能制氢转化率达17%的增强型光-电化学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可再生能源科学和工程实验室(LRESE)提出了用聚集太阳光辐射的方法增加单位面积氢气产量的想法。这种增强型光-电化学系统与聚集太阳光辐射和智能热管理系统共用,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气的转化率提高到17%,能量和电流密度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由于应对了日间太阳辐射的随机变化,工作非常稳定。(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刘建,朱美倩,邓春,冯霄[5](2019)在《集成制氢提纯单元的氢气系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炼油厂加氢工艺氢气的亏缺问题,优化氢气系统,提高氢气的有效利用率,对集成制氢提纯单元的氢气系统进行详细的物料衡算分析,提出两种氢气提纯回用案例,利用改进问题表法确定氢气公用工程、中变气和制氢原料天然气的流率优化值。结果表明,在集成制氢提纯单元的氢气系统中,直接利用提纯中变气并对氢气系统进行整体优化,可以减少33.0%的制氢天然气用量和66.3%的氢气公用工程的用量。(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9年04期)

赵强,张雅洁,谢小荣,张玉琼,张东霞[6](2019)在《基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附加阻尼控制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增加了系统发生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的风险。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抑制新能源并网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方法。首先,根据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整体架构及其电解槽内部热动力和电化学动态特性,建立兆瓦级制氢装置的电磁暂态模型;进而,提出一种基于电解槽直流电压调制的附加阻尼控制方案,并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多工况优化设计,提高制氢系统并网后对次同步振荡现象的抑制能力;最后,以新疆哈密实际发生过SSO事件的风电系统为原型,进行电磁暂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附加阻尼控制方法能有效抑制风电并网系统的SSO,从而提供一种解决SSO问题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郭常青,伊立其,闫常峰,史言,王志达[7](2019)在《太阳能光伏-PEM水电解制氢直接耦合系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电解制氢进行氢储能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弃电问题的解决斱案之一。本文建立了太阳能光伏阵列与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PEM)水电解直接耦合系统的分析模型,研究耦合系统优化运行工况。结果表明,天气变化易导致直接耦合系统工作点偏离光伏最大功率点,引起耦合失配幵降低太阳能利用率。通过匹配太阳能光伏阵列串幵联结构和水电解器工作槽数进行"粗调",改变PEM水电解器工作温度进行"精调",可使直接耦合系统工作在最大功率点附近,使系统能量损失最小。本研究为太阳能光伏-PEM水电解氢储能直接耦合技术的运行策略和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杜晔[8](2019)在《独立微电网制氢系统优化调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分布式发电系统具有经济环保、灵活可靠等优点,因此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微电网系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对微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影响,因此合理的优化调度对于提高微电网系统的供电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独立微电网的经济调度,减少弃风弃光现象的发生,本文将利用风光发电独立微电网所产生的过剩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从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首先,介绍了独立微电网制氢系统优化调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详细分析了独立微电网系统结构以及系统中各个微电源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各个微电源的数学模型,为微电网的优化调度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电解水制氢的工作原理并建立了电解水制氢模型,通过模型控制氢气浓度不超过安全范围限制,进而得到电解槽输入功率的最低限制变化范围。保证电解槽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时安全稳定的运行,实现微电网制氢的可变负载性。再次,提出了一种考虑电解水制氢系统安全生产和微型燃气轮机的天然气消耗成本最低的独立微电网优化调度方法。并根据微电网系统的经济成本、运行状态、制氢装置的安全性以及负荷需求等制定了不同的优化调度策略。建立了电解槽-蓄电池混合储能的独立微电网制氢系统的调度模型,其中目标函数考虑了微型燃气轮机的燃料成本等因素,约束条件包含各个微电源的出力、蓄电池的容量和荷电状态以及负载失电率等约束,对所建立的调度模型利用CPLEX优化软件进行求解。最后,为了验证所提出的独立微电网优化调度策略和优化算法的可行性,在MATLAB下进行了案例仿真验证。优化结果表明,电解槽能够充分利用风光发电制氢,可以有效地降低弃风和弃光现象的发生;微型燃气轮机消耗天然气的成本被限制在较低的水平,验证了本文所提独立微电网优化调度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10)

张杰[9](2019)在《基于PKS的制氢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能,作为化石燃料之后新的洁净能源,它必将成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能源。以前,氢气基本上是由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生产的,这种方法得到的氢气产量低,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另外,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大量氢的废气通常作为燃料燃烧或送到火炬烧掉,从而浪费大量的氢能。本文介绍的制氢装置采用的变压吸附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成品质量高、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原料气源适应性广和系统操作简单灵活等特点。该工艺已成为制氢厂家生产氢气通常采用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制氢技术以及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并对PKS控制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阐述了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并且进行了对变压吸附制氢吸附和再生过程的介绍,列出了变压吸附数学模型的叁个控制方程,重点论述了顺序控制图的算法推导。接着详细分析了系统变压吸附的顺序控制方案,即当系统中吸附塔因检修或故障时需停止该塔运行时,则进行切塔操作。在吸附塔检修完成或故障排除后,则进行加塔操作。在切塔和加塔过程中,需要根据各塔的压力状态,在塔内压力接近的最佳时机切出或者切入,保证塔内压力波动幅度小,实现系统的稳定生产。然后简要介绍了吸附塔在吸附再生阶段的压力斜率控制方案,来保证各阶段的压力要求,提高系统的回收率和纯度。其次根据变压吸附制氢控制需求进行PKS系统组态,实现工艺参数的监测与控制。重点介绍了系统正常时序、切塔时序、加塔时序的策略组态和随时序的斜率压力控制的策略组态以及及工艺流程图组态。另外根据时序控制的特点,在绘制工艺流程图时增加了一些功能按钮,在Station中通过这些功能按钮,可以实现对制氢装置控制系统的有效控制。最后通过整体调试,确认制氢控制系统阀门周期性切换过程与时序表完全一致,满足系统设计的全部需求。PKS系统控制的制氢装置有效地提高了变压吸附的自动化水平,使变压吸附过程得到准确、有效、稳定的控制,这样在有效提高氢气产品纯净度的同时,原料气中的氢气回收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达到节能降耗的工艺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期刊2019-05-01)

李文磊[10](2019)在《风光互补发电储能制氢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风能和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二者分布广泛、储量极大,对其开发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优化能源结构的效果。同时,氢能作为清洁能源,被视为最理想的能源载体和储能方式。目前,风光互补发电储能制氢系统研究已成为热点,配置适当容量的储能系统来平抑风光互补发电的波动性,提高电解水制氢效率成为系统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现有的风光互补发电储能控制系统为起点,结合电解水制氢系统的研究,对风光互补发电储能制氢系统各部分包括光伏组件,风力发电组件、蓄电池组、电解槽及配套的控制器、逆变器进行了理论分析,构建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扰动观察法的光伏发电系统MPPT Simulink模型、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局部阴影光伏发电系统MPPT Simulink模型、基于变步长扰动观察法的直驱风电系统MPPT Simulink模型以及电解水制氢系统Simulink模型。利用模型对影响系统制氢效率的因素包括光照总辐射量、风速、光伏电池局部阴影和电解槽温度进行正交模拟实验,分析结果显示:对系统制氢效率影响主次因素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光照辐射总量、风速、电解槽温度和光伏电池局部阴影。接着建立基于叁段式充电的蓄电池储能系统Simulink模型,改变光照辐射总量和风速,对风光互补发电储能制氢系统仿真运行,结果表明:此时系统制氢速率受光照辐射总量和风速影响较小,系统制氢效率较高。最后以河北省邯郸市一套风光互补发电储能制氢系统为原型,对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并与仿真模型运行结果比较,得出:系统各部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数据误差较小,在合理的范围内,证明所建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实验和模拟分析得出:通过配置储能系统可以平抑风光互补发电的波动性,输出稳定电能电解水制氢,提高制氢效率;该套系统在风能、太阳能资源不足时,通过蓄电池储能设备自身放电,最大可满足电解池工作3天时间。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输入不同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环境因素及负载功率等参数,通过改变蓄电池容量,观察蓄电池运行情况和直流母线输出情况,可选出适合整个系统的蓄电池设备。(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9-05-01)

制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启动成功的厌氧折流板生物制氢反应器(ABR)作为实验装置,并以配置不同有机负荷质量浓度的红糖废水作为实验底物,通过分阶段调控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COD质量浓度的方式研究了5,6.7,10,12,14,16 kg/(m~3·d)6种不同有机负荷对ABR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受到一定范围内的有机负荷冲击时,ABR系统经过2—5 d的适应期可以恢复稳定,且适应期随反应的进行逐渐缩短,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有机负荷的提高,ABR系统的稳定性能逐渐增强;当HRT为12 h、进水COD质量浓度达到8 000 mg/L时[有机负荷(COD)约16 kg/(m~3·d)],有机负荷超出ABR系统承受能力并导致系统发生酸化,pH值最低降低到3.98,COD去除率及总产氢速率降低。本研究为ABR反应器在实际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制氢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侃宏,赵政通,罗景辉,赵东雪,魏莹.风光互补发电制氢储能系统模拟仿真研究及性能分析[J].节能.2019

[2].赵璐,彭方玥,李永峰.不同OLR对流固共筑生物膜ABR生物制氢系统影响[J].化学工程.2019

[3].李丹清,韩利峰,陈志军,李国辉,陈永忠.基于EPICS高温制氢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仪器仪表用户.2019

[4].黄丽敏.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发了太阳能制氢转化率达17%的增强型光-电化学系统[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5].刘建,朱美倩,邓春,冯霄.集成制氢提纯单元的氢气系统优化[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9

[6].赵强,张雅洁,谢小荣,张玉琼,张东霞.基于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附加阻尼控制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7].郭常青,伊立其,闫常峰,史言,王志达.太阳能光伏-PEM水电解制氢直接耦合系统优化[J].新能源进展.2019

[8].杜晔.独立微电网制氢系统优化调度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9].张杰.基于PKS的制氢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化工学院.2019

[10].李文磊.风光互补发电储能制氢系统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

标签:;  ;  ;  

制氢系统论文-王侃宏,赵政通,罗景辉,赵东雪,魏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