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直缘乌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乌头属,直缘乌头,地上部分,二萜生物碱
直缘乌头论文文献综述
熊娇,刘王艳,何丹,张莲,杨崇康[1](2019)在《直缘乌头地上部分二萜生物碱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直缘乌头Aconitum transsectum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经谱学数据(1H-NMR、13C-NMR、MS)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直缘乌头的干燥茎叶用甲醇渗漉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龙头乌碱甲(1)、14-乙酰塔拉地萨敏(2)、8-甲氧基黄草乌碱丁(3)、塔拉地萨敏(4)、黄草乌碱丁(5)、14-乙酰萨卡可尼亭(6)、forestine(7)、查斯曼宁(8)、crassicausine(9)、homochasmanine(10)、crassicautine(11)、8-去乙酰滇乌碱(12)、贡乌生(13)、黄草乌碱乙(14)、滇乌碱(15)、isotalatizidine(16)。结论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地上部分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9~11、13~14、16为首次从直缘乌头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0期)
何丹,字淑慧,沈勇[2](2018)在《直缘乌头内生真菌Alternaria solani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直缘乌头内生真菌Alternaria solan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对直缘乌头内生真菌Alternaria solani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经波谱数据(1H-NMR,13C-NMR,MS)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羟基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1)、(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3)、24-亚甲基-麦角甾-7-烯-3β-醇(4)、过氧麦角甾醇(5)、cyclo(D)-Pro-(D)-Leu(6)、cyclo-(L-Val-LPro)(7)、cyclo-(S-Pro-S-Ile)(8)、tentoxin(9)、porrotoxin(10)、7-dehydroxyl-zinniol(11)、zinniol(12)、8-zinniol methyl ether(13)、3-甲氧基-4-甲基-5-(3’,3'-二甲基烯丙氧基)-2-甲氧基甲基苯甲酸(14)、拟盘多毛孢H2-倍半萜内酯(15)。结论:从直缘乌头内生真菌Alternaria solani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10,12~15是首次从该植物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8年01期)
艾洪莲,罗庆辉,王文祥,杨曼思,字淑慧[3](2016)在《药用植物直缘乌头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药用植物直缘乌头的有性繁殖特性,分别采用TTC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了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对其开花动态和传粉昆虫进行了观察,并通过人工授粉确定了其繁育系统类型.结果表明:直缘乌头自交不亲和,属于专性异交(异花授粉座果率87%);单花期为7~9 d,花粉活力在开花第3 d达到最大值;柱头可授性在开花第6 d最强,属于雌雄异熟;在花药散粉结束、花丝向四周弯曲远离柱头后,雌蕊才能展现出来,表现为雌雄异位.中华蜜蜂和熊蜂为主要传粉昆虫,访花频率分别为7.4次/(花/h)和4.6次/(花/h),两者取食花蜜的方式不同,但访花行为均是由下而上(96%).因此,直缘乌头独特的雌雄异位和雌雄异熟共同存在的机制与传粉昆虫访花行为的协同进化有效避免了性别干扰,促进异交.(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张丽梅,易学伟,李桂琼,字淑慧,陈严平[4](2016)在《直缘乌头块根中二萜生物碱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直缘乌头的块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氧化铝、Sephadex LH-20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和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总碱中分离得到12个C_(19)二萜生物碱生物碱,分别鉴定为:滇乌碱(yunaconitine,1),印乌碱(indaconitine,2),草乌甲素(crassialine A,3),8-去乙酰滇乌碱(8-deacetylyunaconitine,4),塔拉地萨敏(talatisamine,5),chasmaconitine(6),14-乙酰塔拉地萨敏(14-acetyltalatisamine,7),vilmoraconitine(8),黄草乌碱丁(sachaconitine,9),14-乙酰黄草乌碱丁(14-acetylsachaconitine,10),acoforestinine(11),黄草乌碱丙(vilmorrianine C,12)。结论:化合物8~11为首次从直缘乌头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6年02期)
熊耀嘉,字淑慧,吴静,熊娇,吕丹[5](2013)在《HPLC法同时测定直缘乌头中草乌甲素及滇乌碱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直缘乌头中草乌甲素和滇乌碱两种C_(19)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2%叁乙胺水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3.1±0.1)-乙腈(65:35);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0nm;柱温为30℃。结果:草乌甲素和滇乌碱分别在0.082~1.632μg和0.070~1.392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草乌甲素和滇乌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9%,99.49%;RSD分别为1.39%,1.24%(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可用于直缘乌头中草乌甲素及滇乌碱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3年10期)
肖鹏[6](2008)在《云南直缘乌头活性成分分析及毒性检测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直缘乌头(Aconitum Transsectum Diels)又名大草乌、小黑牛,产于中国云南西北部。本实验以云南野生型和栽培型直缘乌头作为材料,使用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蒸煮)进行逐步脱毒,通过HPLC-UV和HPLC-MS对其活性成分含量和结构进行分析,旨在对经过脱毒后的直缘乌头毒性进行评估,并研究快速检测毒性的方法。1直缘乌头基本成分分析采用容量法和比色法测定了不同材料(野生生长与人工栽培的直缘乌头)、不同蒸煮时间(常压下蒸煮1h、3h、6h、9h、12h;加压下蒸煮1h、2h、4h)、不同的蒸煮方式(加压和常压)间直缘乌头总生物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占直缘乌头干重的25%-52%;可溶性蛋白质占直缘乌头干重的0.45%-0.89%;游离氨基酸占直缘乌头干重的0.45%-0.96%;总生物碱在野生型生药样中含量为0.023mol/g,在栽培型生药样品中含量为0.020mol/g。从测得的结果看来,可溶性糖是直缘乌头中的主要成分,野生型直缘乌头总生物碱含量要高于栽培型,蒸煮时间和方式对总生物碱量没有很大改变。2直缘乌头毒性成分分析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毒性成分,通过HPLC-UV和HPLC-MS进行检测,对不同处理的直缘乌头中毒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经蒸煮的直缘乌头主要存在保留时间为10.9、17.8、26.1、37.0、56.8、71.9min的生物碱,其分子量分别为421、463、433、601、541、659。经蒸煮处理的样品则主要存在保留时间为10.9、15.4、17.8、23.1、26.1、56.8和70.7min的生物碱,其分子量分别为421、391、463、617、433、541、659。根据分子量推测,其中保留时间为10.9min、23.1min、70.7min的物质可能为塔拉萨敏、8-去乙酰滇乌碱和滇乌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滇乌碱为毒性较大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在不经蒸煮的直缘乌头中含量较高。结果还表明,无论是生药样还是蒸煮样,野生型和栽培型直缘乌头其生物碱组成成分没有差异,但分子量大的生物碱在不经蒸煮的直缘乌头中含量较高。常压蒸煮时间达6h以上的样品,基本不含有分子量大的生物碱。在蒸煮过程前期,生物碱组成成分与含量变化十分明显,到了蒸煮后期,含量变化趋缓。由此说明常压蒸煮超过6h,加压蒸煮达到4h可达到脱毒的目的,而且加压短时蒸煮与常压长时蒸煮的具有同样的脱毒效果。3毒性检测方法的研究(1)试剂筛?在生草乌的W浸提液中,分别加入A、B、C、D、E试剂,观察显色情况,发现用高浓度的W试剂浸提,再向浸提液中加入D试剂能达到很好的检测效果,由此确定检测试剂为D和高浓度的W试剂。(2)试剂优化通过对呈色物质的全波长扫描,得到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22nm;通过在不同时间段对呈色物质进行比色测定,发现该呈色物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实验室检测最佳条件,即W浓度为90%、D浓度为0.08mL/mL、草乌样品的加入量为0.8g、反应环境温度为20℃。(3)毒性检测使用检测试剂对不同处理的样品进行显色,发现不经蒸煮的生草乌显绯红色,经蒸煮过的草乌,颜色随蒸煮时间的延长绯红色逐渐变淡,最后转变为淡黄色;经比色测定,生草乌的吸光值为0.706,而经常压蒸煮12h的熟草乌,其吸光值为0.115;其比色结果与液相检测结果相对应。可以确定该检测试剂能够简便、快速、有效地检测直缘乌头的毒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陈东林,简锡贤,陈巧鸿,王锋鹏[7](2003)在《直缘乌头中新的C_(19)-二萜生物碱的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直缘乌头 (AconitumtranssectumDiels .)根中分离得到 4个新的乌头碱型C19- 二萜生物碱 .由光谱法 (IR ,1HNMR ,13 CNMR ,2D NMR ,MS)确定其结构为 :8 O 乙基滇乌碱 (8 O ethylyunaconitine) (1)、去氮乙基查斯曼宁 (N deethylchasmanine) (2 )、直缘乌碱丁 (transconitineD) (3 )和直缘乌碱戊 (transconitineE) (4 ) .(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陈东林,简锡贤,王锋鹏[8](2002)在《直缘乌头根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直缘乌头 (AconitumtranssectumDiels.)根中的生物碱成分。方法 采用pH梯度、中压柱层析、常压硅胶柱层析及离心薄层层析法。结果 分得 1 1个已知二萜生物碱 ,由光谱法分别鉴定为 :滇乌碱 (yuna conitine)、印乌碱 (indaconitine)、黄草乌碱甲 (vilmorrianineA)、黄草乌碱丙 (vilmorrianineC)、草乌甲素 (crassialineA)、膝乌碱 (geniconitine)、查斯曼宁 (chasmanine)、8-去乙酰滇乌碱 (8-deacetylyunaconitine)、塔拉萨敏 (talatisamine)、1 4 -乙酰塔拉萨敏 (1 4 -acetyltalatisamine)和chasmaconitine。结论 黄草乌碱甲和chasmaconitine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华西药学杂志》期刊2002年05期)
常琪,陈迪华[9](1987)在《直缘乌头生物碱成分(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直缘乌头(Aconitum transsectum Diels)系毛莨科乌头属植物,产于云南,民间用其根代替草乌用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等。该植物化学成分未见报道。我们用pH梯度法及层析法从云南丽江产的该植物根中分得两个生物碱:碱Ⅰ和碱Ⅱ,得率分别为0.29%和0.10%。(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1987年12期)
直缘乌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直缘乌头内生真菌Alternaria solan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对直缘乌头内生真菌Alternaria solani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经波谱数据(1H-NMR,13C-NMR,MS)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羟基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1)、(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3)、24-亚甲基-麦角甾-7-烯-3β-醇(4)、过氧麦角甾醇(5)、cyclo(D)-Pro-(D)-Leu(6)、cyclo-(L-Val-LPro)(7)、cyclo-(S-Pro-S-Ile)(8)、tentoxin(9)、porrotoxin(10)、7-dehydroxyl-zinniol(11)、zinniol(12)、8-zinniol methyl ether(13)、3-甲氧基-4-甲基-5-(3’,3'-二甲基烯丙氧基)-2-甲氧基甲基苯甲酸(14)、拟盘多毛孢H2-倍半萜内酯(15)。结论:从直缘乌头内生真菌Alternaria solani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10,12~15是首次从该植物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缘乌头论文参考文献
[1].熊娇,刘王艳,何丹,张莲,杨崇康.直缘乌头地上部分二萜生物碱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9
[2].何丹,字淑慧,沈勇.直缘乌头内生真菌Alternariasolani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师.2018
[3].艾洪莲,罗庆辉,王文祥,杨曼思,字淑慧.药用植物直缘乌头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张丽梅,易学伟,李桂琼,字淑慧,陈严平.直缘乌头块根中二萜生物碱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师.2016
[5].熊耀嘉,字淑慧,吴静,熊娇,吕丹.HPLC法同时测定直缘乌头中草乌甲素及滇乌碱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3
[6].肖鹏.云南直缘乌头活性成分分析及毒性检测方法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7].陈东林,简锡贤,陈巧鸿,王锋鹏.直缘乌头中新的C_(19)-二萜生物碱的结构研究[J].化学学报.2003
[8].陈东林,简锡贤,王锋鹏.直缘乌头根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2
[9].常琪,陈迪华.直缘乌头生物碱成分(简报)[J].中草药.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