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他者的眼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黎族,中国,长恨歌,花木兰,西北地区,本土,边塞诗。
他者的眼光论文文献综述
张琪[1](2019)在《“他者”的眼光》一文中研究指出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自上映之日始,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对影片的看法和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以影片的中国元素为研究对象,以“他者”的眼光为视角,结合文化维度、高低语境等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分析迪斯尼对中国元素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转换现象。本文研究目的是从“他者”眼光的背后发掘中西文化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本文首先对研究视角(“他者”的眼光)的内涵进行分析,“他者”眼光是一种可以转换的跨文化视角,花木兰题材相对于迪斯尼制作团队来说属于他者,而就中国受众与研究者的视角看,迪斯尼拍摄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也属于他者。“他者”是与我相对的另一方,我与“他者”之间是一种相对平等且可以相互转换的关系。“他者”眼光作为一种视角,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本文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从龙形象、祖先崇拜观念和封建等级观念叁个方面入手,结合这些表层和深层的中国元素在影片中的具体呈现,有针对性的分析迪斯尼的文化误读现象,发现其背后体现的中西文化不同层面的差异。在阐述文化转换含义的基础上,解析迪斯尼木兰故事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语境和语言风格、故事主题和价值观六个方面的“美国化”和“普遍化”的转换,并对这种文化转换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剖析,旨在理性和客观地解读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转换现象。本文还引入了纵向文化转换和横向文化转换的概念,对比分析木兰故事的“纵向文化转换”和“横向文化转换”,剖析中美木兰故事改编的不同特点,从改编特点的背后发掘中美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在分析迪斯尼文化误读与文化转换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看待这种现象的原则:尊重文化差异,追求“视域融合”;避免刻板印象,实现文化宽容。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体察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分析迪斯尼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与转换现象的基础上,本文在最后重估了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中国元素的文化意义。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在保留木兰故事核心要素的前提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通过外部视角来反观自身的发展,能够让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如此,通过“他者”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中国受众与研究者能够更清楚的认识自身文化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期刊2019-03-01)
谷文文[2](2017)在《“他者”的眼光——谈柯珠恩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中国的艺术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改革开放刚开始进入中国的第一批美国人之一,柯珠恩以"他者"的身份参与进了中国的艺术发展,并以"他者"的眼光观察和记录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艺术。她的经历和"他者"的身份使之在观察中国的艺术时带有政治性和异域期待视野。(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张建,于爽[3](2017)在《“他者眼光”凝视下的纪实关照——基于BBC纪录片《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究纪录片文本如何用一系列细节表现宏观主题。话语分析法作为质化的研究方法,能够更有力地阐释纪录片如何实现话语建构。选取的研究样本是BBC于2012年播出的纪录片《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The Fastest Changing Place on Earth),主要记录了重庆市巫溪县白马村长达6年的城市化进程,真实反映了城市化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巨变。通过BBC纪录片创作(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7年12期)
钟荣帆,汪洪亮[4](2016)在《他者眼光与本土视角: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民国时期西北边疆社会生态——《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是金乐婷和其丈夫在1920-1923年进入西北传教过程中的见闻录。全书由十七个章节及四个附录组成,该书客观地记录了当时西北社会的政治、文化、民生和民族关系等,是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西北社会的一部颇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本文试图通过该书来呈现民国时期西北边疆社会生态,进而指出该书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恭忠[5](2015)在《他者的眼光:19世纪西方人的天地会研究发微》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西方人关于天地会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利用程度稍有不足。从若干代表性成果来看,它们既体现了共同的研究特征,又各有特色,保存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有的资料至今尚待利用,有的内容至今仍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徐涟[6](2015)在《他者的眼光看日本》一文中研究指出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菊与刀》最后这样写道:“日本的国家预算中如果不包括军事化的目标,它将在不久的将来奠定繁荣的基础,并成为东方贸易的主角。”“日本的行为动机是随情况而定的,如果情况允许,日本将在和平的世界中谋求地位,如若不然,他们也会成为武装阵营的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5-11-03)
陈曦[7](2015)在《他者的眼光:王安忆及其作品在法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当代着名女作家和"寻根文学""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王安忆及其作品受到国内外很高的关注,是中国当代在海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的女作家。其代表作《长恨歌》的法文版在法国引起巨大反响,本文试从法国读者的视角分析王安忆及其作品在法国的译介及接受,以期能为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输出寻求可行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3期)
陈一军[8](2015)在《“他者眼光”与被压抑的本土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丝路文学是缘于西北丝绸之路地带的文学创作,抒写着人们在西北丝绸之路地带的人生经历,表达被西北丝路风物所激发的思想情感。以贯通古今的视阈来看,西北丝绸之路文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行走中”的文学 西北丝绸之路是历史(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2-06)
王洪伟[9](2015)在《反观:以“他者”眼光重构中国陶瓷史体系——兼论方李莉中国陶瓷史研究的艺术人类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方李莉为代表的中国陶瓷史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以"他者"或"异文化"为研究方法策略,梳理其以当下陶瓷文明田野回望、还原古代中国陶瓷史旧观,以古代中国陶瓷的发散地反观原产地中国或汉族陶瓷的真实历史面貌,以宏观整体的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社会史、思想史透视微观的中国陶瓷史实际的"反观性"方法论意涵,重建新的中国陶瓷史框架体系,开创了中国陶瓷史研究借重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前沿理论方法的新视野,具有典型的方法论意义。本文系统爬梳分析方李莉以艺术人类学视角重建中国陶瓷史框架体系的方法论优长及其局限,进而反思中国陶瓷史研究的方法论创新,以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框架。(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期刊2015年01期)
蒋秀云,孙少佩[10](2014)在《他者的眼光——海南世居黎族神话的现代性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开发建设项目亦开展得如火如荼。真正原汁原味的黎族世居神话和瑶族、侗族等神话的雷同被当作人类起源的同一性、相似性来看待,甚至被当作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明证,黎族世居神话研究的现代性困境也日益凸显,其中黎族文化的现代性主体困境即为明证。因此,我们不仅应发现海南世居黎族的文化身份,还要看到黎族世居文化的传统文化形态的独特性及它对他者的注视。(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4年24期)
他者的眼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改革开放刚开始进入中国的第一批美国人之一,柯珠恩以"他者"的身份参与进了中国的艺术发展,并以"他者"的眼光观察和记录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艺术。她的经历和"他者"的身份使之在观察中国的艺术时带有政治性和异域期待视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他者的眼光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琪.“他者”的眼光[D].河北经贸大学.2019
[2].谷文文.“他者”的眼光——谈柯珠恩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中国的艺术发现[J].艺术研究.2017
[3].张建,于爽.“他者眼光”凝视下的纪实关照——基于BBC纪录片《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分析[J].电影评介.2017
[4].钟荣帆,汪洪亮.他者眼光与本土视角: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民国时期西北边疆社会生态——《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读后[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5].李恭忠.他者的眼光:19世纪西方人的天地会研究发微[J].江苏社会科学.2015
[6].徐涟.他者的眼光看日本[N].中国文化报.2015
[7].陈曦.他者的眼光:王安忆及其作品在法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8].陈一军.“他者眼光”与被压抑的本土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9].王洪伟.反观:以“他者”眼光重构中国陶瓷史体系——兼论方李莉中国陶瓷史研究的艺术人类学视角[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
[10].蒋秀云,孙少佩.他者的眼光——海南世居黎族神话的现代性出路[J].大众文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