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弓滋养血管孔对枢椎侧方椎弓内固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端木秉泽[1](2019)在《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的设计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目前对于治疗多阶段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等颈椎退行性病变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已经有50余年的发展史,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且得倒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有不同的开门方式,常用的有单开门,双开门以及劈开棘突的扩大方法。不论单开门或双开门,常规手术步骤需要在椎板与椎弓根移行处进行操作,不论是高速磨钻或是尖嘴咬骨钳进行开槽或开口的处理都需要谨慎操作,避免造成椎管内脊髓神经的热损伤或事钝性损伤。然而由于颈椎矢状位生理性前凸的发育形态特别是颈椎前凸角较大的患者,或者个体发育的差别,即便是术前尽量让患者处于屈颈俯卧位,其术中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充分显露颈椎后柱结构后相邻阶段椎板间的间隙仍很小甚至其临近节段的双侧椎板会有部分重叠,这使操作空间的进一步狭小,且根据“弓弦效应”的存在,椎管内硬膜囊会贴近椎管后壁即两侧椎板内层,这也对操作的精细度有更高的要求,加之椎板的遮挡,致使术者不能在直视黄韧带或硬脊膜下进行开槽或开口处理,又因操作工具相对笨重,操作力度把握不好也会增加患者因手术操作产生脊髓损伤的风险。导致患者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甚至是脊髓神经的损伤等医疗事故。很多骨科医生虽然从操作的方式入手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使用不同的操作方式临床上发现会有不同的并发症。至今,尚未有使用方便,容易操作,能够用于颈椎后路手术进性冠状位上撑开颈椎椎板间隙的手术工具。目的目前基于尖嘴咬骨钳的使用条件下,寻求尽可能的直视状态下操作的目的设计研制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将模型实际运用,并通过临床实践获取实际效果,对比分析撑开器的有效性。椎板间隙撑开器可以有效的降低椎板开门与开槽操作的手术风险,通过节约手术时间缩短麻醉时间,因而在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增加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方法设计并研制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并进行实际模具测试及效果分析,本研究主要有以下部分:(一)通过复习参考之前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面临的问题,设计出可有效解决问题的医用器具,阐述其设计原理、特点及性能。(二)结合人体实际参数指标,设计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的图纸,使用现有的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与后期处理软件获得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而后完成模型的制作。(三)拟运用时具体的使用方法:手术开始后,切皮,肌肉剥离,充分显露颈3至胸1椎体椎板与棘突结构,处理颈2椎体棘突与颈3椎体棘突以及颈7椎体与胸1椎体棘突间的棘间韧带,在矢状位上颈2棘突高于颈3棘突,宽大而有分叉,其尾端有自然形成的凹陷小窝,并且向下成倾斜角,此处是良好的撑开器上位颈椎棘突卡槽着力点。颈2棘突尾端插入撑开器头端的垂直双C形棘突卡槽之间,并用限制螺丝固定颈2棘突,即完成上位颈椎的定位。同时旋转两侧的长度调节螺母至撑开器达到合适的长度,使胸1棘突可以进入尾端的垂直双C形棘突卡槽之间,以此为尾端的受力点。由于胸1椎体棘突相对平直,可以对胸1椎体棘突进行局部处理,在胸1椎体棘突头侧的中间处咬除一块骨皮质形成凹陷,这有利于增加撑开器植入的稳定性。而后使用限制螺丝固定。撑开器固定牢靠后,同时相向旋转长度调节螺母,适当增大头、尾端C形臂的距离,逐渐使颈2至胸1间的椎板间隙张开。张开的程度能满足插入咬骨钳尖所需要宽度即可。在撑开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缓和有无人为操作造成的神经卡压现象,以便及时调节撑开的程度。达到合适的椎板间隙宽度后稳定撑开器,进行椎板的开槽或开门操作。(四)模型上进行实验测试,对比撑开器使用前后椎板间隙的撑开高度。结果对收集的相关临床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撑开器的分解状态各个原件的尺寸数据以及使用状态下的尺寸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设计结果见设计图。对撑开器使用状态下的连接方式与操作方法进行说明与演示。比较椎板间隙撑开前后的撑开高度。结论骨科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是一种有效的椎间隙撑开工具,通过上,下位棘突卡槽完成颈椎棘突的固定,两侧的4根对称的斜支撑杆既可以起到稳定撑开器的作用,也可一定程度的撑开切口皮缘,通过调节长度调节螺母,改变撑开器的上下棘突卡槽间距,进而起到撑开狭小或重叠的颈椎椎板间隙(冠状位),扩大手术视野,方便椎板咬骨钳操作,降低因操作视野盲区而导致的手术风险,进一步增加了手术安全可靠性。并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进而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增加手术效果满意度,经济效益更大化。
刘楚吟[2](2017)在《异补骨脂素对先天性枕颈部畸形及TGF-β/Smads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枕颈部区域是由枕骨大孔区、寰椎、枢椎、颈2、3椎间盘及周围的软组织共同构成的,是人体头部与躯干连接的枢纽及重要的解剖位置。它与延髓生命中枢相毗邻,是头颈部活动功能的主要运动单元。枕颈部的畸形多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调控基因表达异常导致,常可累及椎基底动脉、延髓及神经,严重影响患者颈部活动功能,甚至导致病人瘫痪或死亡。然而到目前为止,尚缺乏针对该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临床上针对这一病症,也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已有明显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只能采取手术治疗。但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所以该区域的手术常被称为是骨科手术的"危险区"、"禁区"。异补骨脂素是常用的补肾益精类中药补骨脂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在治疗骨骼疾病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其机制与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试图从动物和细胞水平,观察异补骨脂素干预对枕颈部先天性畸形的作用,以及初步探讨分析其作用机制与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相关性。实验一 Hoxd3基因表达降低对枕颈部发育的影响与维生素A缺乏的相关性目的:本部分实验采用维生素A缺乏干预,制作先天性枕颈部畸形动物模型,观察研究畸形动物骨性结构形态的改变,探讨Hoxd3基因导致先天性枕颈部畸形的机制,以及此过程中与维生素A缺乏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30只初断乳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维正常对照组(N)和维生素A缺乏组(VAD)。VAD组给予维生素A缺乏饲料喂养,N组予以普通大鼠维持饲料喂养。于VAD组雌鼠出现明显的维生素A缺乏症状及血清维生素A含量明显降低且低于200 ng/ml时,予以两组雌鼠交配处理。两组孕鼠妊娠第11.5天取两组半数孕鼠的胚胎,采用RT-qPCR检测胚胎中Hoxd3及视黄酸受体基因表达的改变;于妊娠第21天取新生鼠整体骨骼标本,采用骨骼双重染色法处理后,在体视镜下观察两组新生鼠枕颈部结构的形态的改变。结果:VAD组胚胎中Hoxd3及视黄酸受体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镜下观察新生鼠枕颈部结构发生明显的结构畸形,如寰椎和枢椎发育不良,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骨性融合或对位异常等。结论:(1)结果表明胚胎发育期Hoxd3基因表达降低可导致枕颈部骨骼的发育畸形;(2)维生素A缺乏干预后,胚胎中视黄酸受体的表达也出现了下降,这表明了维生素A的体内代谢物视黄酸可能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参与调控枕颈部骨骼发育的进程。实验二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异补骨脂素干预先天性枕颈部畸形中的作用目的:本部分实验通过异补骨脂素干预维生素A缺乏孕鼠,检测胚胎中Hoxd3、TGF-β1及其下游相关Smad蛋白的表达,观察异补骨脂素对改善新生鼠先天性枕颈部畸形的作用,初步探索异补骨脂素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枕颈部发育中与Hoxd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模型组(VAD)、低、中、高三种剂量的异补骨脂素干预组(ISL、ISM、ISH)。VAD、ISL、ISM、ISH组造模方法同第一部分。于雌鼠妊娠第0.5天(E0.5)开始使用异补骨脂素持续灌胃至E21。应用RT-qPCR 检测 E11.5 胚胎 Hoxd3、TGF-β1、Smad4、Smad7mRNA 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新生鼠枕颈部骨骼中TGF-β1的蛋白表达;骨骼染色后,镜下检查新生鼠枕颈部骨骼形态改变。结果:(1)VAD组可见典型的枕颈部骨骼畸形;ISL、LSM、LSH组可见枕颈部畸形发生率相较于VAD组有所降低,畸形的程度得到一定改善,但与N组比较仍然存在畸形,ISL、LSM、LSH组间畸形发生率和畸形改善情况无明显区别;(2)ISL、LSM、LSH组孕鼠胚胎中Hoxd3 mRNA的表达较VAD组都有显着的升高(P<0.05),但随着补充剂量的提高,mRNA表达的提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GF-β1、Smad4mRNA的表达显着提高(P<0.05),而Smad7mRNA的表达则被抑制(P<0.05);(3)ISL、LSM、LSH组TGF-β1蛋白的表达相较于VAD组有明显的提高(P<0.05),VAD组TGF-β1蛋白表达较N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1)三种剂量的异补骨脂素可以降低先天性枕颈部畸形的发生率,改善先天性枕颈部畸形的程度,其机制可能是异补骨脂素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上调了Hoxd3基因的表达。(2)视黄酸/受体信号通路和TGF-β1存在交互作用,可能导致维生素A缺乏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降低了胎鼠枕颈部区域TGF-β1的表达。实验三BMP-2/Smad信号通路在异补骨脂素诱导成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目的:本部分实验采用异补骨脂素干预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观察异补骨脂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检测BMP-2及Smadl、Smad5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探讨异补骨脂素促进成骨与BMP-2/Smad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设立0M的空白对照组,用不同浓度的异补骨脂素(10-1、102、10-3、10.-4M)孵育细胞72h,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异补骨脂素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10-1、10-2、10-3、10-4M)浓度异补骨脂素孵育细胞72 h,RT-qPCR 和 Western-blot 法分别检测细胞中 BMP-2 及其下游 Smad1、Smad5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10-1、10-2、10-3、10-4M浓度的异补骨脂素浓度依赖性地促进MC3T3E-1的细胞增殖(P<0.05),10-1M浓度促进增殖作用稍有下降,但与10-2M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10-1 10-2、10-3、10-4M浓度的异补骨脂素可明显刺激BMP-2、Smad1、Smad5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其中10-2M浓度刺激作用最强,10-1M浓度作用稍弱,但与10-2M浓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异补骨脂素可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MCT3T3-E1细胞的增殖;(2)异补骨脂素可通过上调BMP-2/smad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从而发挥促进骨形成的作用。
侯黎升,王人朋,阮狄克,贾连顺,谭军,叶晓健,何勍,崔洪鹏[3](2007)在《利用Unigraphics软件三维模拟寻找枢椎侧弓安全钉道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利用UnigraphicsNX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三维实体重建和模拟,寻找安全的侧方椎弓螺钉钉道。方法:对4例干燥标本和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0.6mm),利用Unigraphics的自由建模功能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需要建造出不同直径和形状的螺钉模拟体模拟侧方椎弓螺钉进钉,寻找出安全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结果:薄层CT扫描可见枢椎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的外侧骨皮质很薄,部分标本存在滋养动脉孔,使得横突孔区域侧方椎弓外侧骨皮质先天不完整。以横突后结节为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不一致,左右侧不相同。横突孔区域上部的走行方向与中下部的走向亦不一致。侧方椎弓的安全钉道方向同侧方椎弓的前部与后部的走行方向均不相同,但主要由横突孔区域的中下部分的外界所限定。对4例干燥标本按照计算机模拟的安全钉道方向进针取得了成功。结论:横突孔区域滋养动脉孔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判定螺钉钉道是否正确的方法受到挑战。利用UG软件对枢椎标本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可模拟出安全的进针点和钉道,并测出螺钉直径和长度,为术中提供参考。
康辉[4](2005)在《Hangman骨折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及导航下置钉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借助导航仪对枢椎进行解剖研究,研究Hangman骨折手术治疗的较佳方案。针对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确定进针点和进针方向困难的问题,通过导航仪寻找安全钉道。 背景 枢椎作为连接头寰结构与下颈椎之间的移行椎,其解剖结构特殊:上方与齿状突融合,上关节突前移位于枢椎前结构两侧,侧方椎弓部分由前移的上下关节突的连接区域取代,由此导致枢椎的解剖学命名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枢椎在力学传导上也具有特殊性:来自上方的力全部经头寰结构传递到枢椎上关节突,在枢椎上关节突处分为前后两个分力,前方的分力沿枢椎前结构向下传导,后方的分力则经过枢椎侧方椎弓传递到下关节突再沿着脊椎后结构向下传导,侧方椎弓兼起着典型脊椎椎弓根和峡部的共同作用,使得侧方椎弓成为一个受力集中区,较为薄弱的横突后结节与下关节突之间成为一个骨折好发部位,即典型的Hangman骨折部位。累计横突孔区域的骨折属于不典型Hangman骨折。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对脊柱进行生理性重建,最大程度的恢复其功能成为趋势所在。对一些类型的Hangman骨折进行拉力螺钉固定是可行的。 方法 本研究对导航仪的工作原理,手术导航的工作步骤,手术导航的精度问题,手术导航的优点进行了探讨。通过对30例干燥标本进行观察和4例新鲜标本进行CT扫描发现:枢椎前结构前下方的三角形突起区域为萎缩的真正枢椎椎体,而上关节突与枢椎椎体之间的凹陷部分实际上是向前内移行的枢椎椎弓根。占据侧方椎弓的骨质上是向前移行和拉伸的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连接部分而非真正的枢椎椎弓根。以横突孔为界可以将侧方椎弓分为两个部分。下关节突与横突后结节之间为枢椎峡部,即典型Hangman骨折发生的区域,而侧方椎弓的横突孔区域有横突孔前后结节之间的连接加强,不易发生骨折,一旦发生,则为不典型Hangman骨折。对4例干燥枢椎、4例新鲜枢椎进行连续薄层CT扫描,间隔1.25毫米。
侯黎升,贾连顺,阮狄克,谭军,叶晓健,王人鹏,何勍,李超[5](2005)在《双侧可调式枢椎侧弓定位器在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固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 了解双侧可调式枢椎侧弓定位器在引导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的有效性。方法 8例新鲜枢 椎标本,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所确定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进行钻孔和植入螺钉,实验 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所确定的定位器与枢椎椎板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关系,安放好定位器后在定位器引导下钻 孔和植入螺钉。结果 对照组1例螺钉穿破枢椎上关节面,1例穿破侧方椎弓横突孔区域外侧骨皮质,实验 组无1例出现植钉错误。结论 利用可调试枢椎定位器在计算机模拟辅助下引导钻孔和进钉,可使植钉成功 率明显提高。
侯黎升,贾连顺,谭军,阮狄克,叶晓健,何勍[6](2004)在《侧弓滋养血管孔对枢椎侧方椎弓内固定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枢椎侧弓上滋养血管孔的分布。方法 观察测量 5 8例干燥标本 ,CT扫描 8例新鲜标本 ,了解滋养血管孔的分布。结果 干燥标本左右侧分别有 37 93% (2 2 /5 8)、2 7 5 9% (16 /5 8)在横突孔内界外皮质上存在滋养血管孔。新鲜标本 4例左侧横突孔内界外皮质上存在滋养血管孔。双侧峡部各有 1例滋养血孔穿透峡部内侧或外侧骨皮质进入侧弓内。结论 部分枢椎侧弓上存在滋养血管孔造成侧弓先天性骨皮质缺损 ,使得依据探测四壁是否完整来判定钉道是否破坏不可靠。
侯黎升[7](2003)在《Hangman骨折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及侧弓定位器研制》文中指出目的 探求Hangman骨折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案。针对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确定进针点和进针方向困难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寻找安全钉道;并设计出双侧可调式枢椎侧方椎弓定位器以确保实际操作时的钉道方向和计算机模拟出的安全钉道重合。对定位器的初步应用效果进行评价。针对目前颈椎后路短节段钉棍结构固定器存在的不足,即钉棍之间通过线一面接触方式连接,固定强度有限,设计一种附加的装置使钉棍之间连接成为面一面的接触,以增加固定强度。背景枢椎作为连接头寰结构与下颈椎的移行椎,其解剖结构特殊:上方与来自寰椎的齿状突融合,上关节突前移位于枢椎前结构两侧,侧方椎弓由前移的上下关节突的连接区域占据。结构及形状的变化导致了枢椎解剖学命名混乱。有学者将枢椎上关节突与枢椎前结构前下方突起之间的凹陷区域称作枢椎椎弓根,将占据枢椎侧方椎弓的上下关节突间的连接区域称作峡部;而有的学者则将占据枢椎侧方椎弓的上下关节突间区域仍称作椎弓根;有的则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将前方的侧弓称作椎弓根,后方的椎弓称峡部。枢椎在力学传导上也有特殊性,来自上方的垂直力经头寰结构全部传递到枢椎上关节突,在上关节突处分为前后两个分力,前方的分力沿枢椎前结构向下传导,后方的分力则经过枢椎侧方椎弓传递到下关节突再沿着脊椎后结构向下传导。侧方椎弓兼起着类似典型脊椎椎弓根和峡部的共同作用,使得侧方椎弓成为一个受力集中区。较为薄弱的横突后结节与下关节突之间成为一个骨折好发部位,即典型的Hangman骨折;骨折累计横突孔区域,则属不典型Hangman骨折。Hangman骨折需手术治疗时,存在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两种争议,即Effendi学派和Levine—Edwards学派。这主要基于对Hangman骨折受伤机制理解和受伤细节分析的的不同。Effendi学派认为骨折主要由过伸和轴向压缩暴力引起,在侧弓发生骨折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前纵韧带和C2~3椎体间连接结构由前向后的依次断裂,骨折的不稳定主要由C2~3椎体间连结结构的损伤引起而非骨折本身,手术应行前路C2~3椎体间融合,骨折本身可自行愈合。Levine—Edwards学派认为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由复合暴力引起,即过伸暴力首先造成枢椎侧弓骨折,随后而至的屈曲暴力导致后纵韧带和C2~3椎体间连接结构由后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中文摘要向前依次断裂,但前纵韧带的连续性极少受到彻底损坏。后路侧弓螺钉固定手术除可直接复位和固定骨折外,不损伤残存完好的前纵韧带和牺牲CZ一3椎体间的运动功能,手术应该后路进行。对于nl型骨折,唯有后路手术才可使脱位的下关节突复位。由于枢椎解剖特殊,无论前路钢板固定抑或后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都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就前路来讲,由于枢椎前结构前下方的三角形突起与上关节突之间的连接区域凹陷,而钢板固定螺钉恰好落在这一凹陷区域,使得钢板后方与枢椎前界不能很好地贴敷,螺钉钻入这一区域后其固定强度是否受到影响未见专门研究。就后路侧弓螺钉固定来讲,由于侧弓上宽下窄,螺钉的进针方向主要由侧弓下宽的走行决定,一旦钉道错误损伤脊髓或椎动脉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向上打入上关节面内会影响寰枢椎间的旋转功能,因此准确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由于侧方椎弓螺钉固定针对的是发生在侧方椎弓本身的骨折,还需要了解后方骨折块的后壁与钉尾交界处的骨质是否足够坚强以防止钉尾陷入骨质使内固定失效。方法和结果针对枢椎解剖结构特殊,命名混乱的情况,通过对57例干燥标本进行观察和8例新鲜标本进行CT扫描发现,枢椎前结构的前下方为一三角形的突起部分,这一三角形突起与双侧上关节突之间为凹陷区域,CT检查发现在三角形突起的上方与齿状突之间有残存的终板样结构,这一终板样结构应为枢椎上终板或寰椎下终板的残余,或二者的混合。这一终板样结构并未延伸到双侧的上关节突区域,从而确定了枢椎前结构前下方的三角形突起区域为真正的枢椎椎体,而上关节突与枢椎椎体之间的凹陷部分实际上是向前内移行的枢椎椎弓根。占据侧方椎弓的骨质实际上是向前移行和拉伸的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连接结构而非真正的枢椎椎弓根。下关节突与横突后结节之间为枢椎的峡部,即典型Hangman骨折所在的部位,而侧方椎弓的横突孔区域则为不典型Hangman骨折所发生的区域。对57例干燥枢椎的前结构进行测量发现枢椎椎体下界(与下终板平齐平面)宽度为5.12士2.01(3.94一13.41)mm,52.63%的标本宽度小于sfnm,小于AO颈椎前路钢板钉孔间的距离,前路CZ一3钢板固定时位于C:的螺钉实际上是落在枢椎的椎弓根区域,导致钢板后壁与枢椎前结构之间存在裂隙。对8例新鲜颈椎标本进行颈椎钢板螺钉(CSLP)拔出力测试发现位于C:的螺钉拔出力为41.2士14.9ks(23.073.0吨),大于位于C3的螺钉的拔出力21.4士6.6kg(12.529.Okg)。前路钢板系统未因螺钉落在C:椎弓根区域而使固定效果受到影响。对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中文摘要57例枢椎侧方椎弓进行测量发现横突孔区域的上宽左/右=7.40士1 .69m耐6.86士1.71mm,中宽为左/
二、侧弓滋养血管孔对枢椎侧方椎弓内固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侧弓滋养血管孔对枢椎侧方椎弓内固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的设计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说明 |
1 前言 |
2 颈椎解剖与骨科后路手术相关知识 |
2.1 颈椎后路手术部位解剖及手术方式 |
2.2 颈椎后路手术 |
3 颈椎椎板间隙临床数据分析 |
3.1 椎板间隙 |
3.2 颈椎椎板间隙临床数据分析 |
4 颈椎椎板间隙撑开器的设计 |
4.1 材料 |
4.2 撑开器设计依据及规格依据 |
4.3 颈椎椎板间隙撑开器设计图(分解状态+使用状态)(mm) |
5 颈椎椎板间隙撑开器撑使用方法 |
5.1 病人准备 |
5.2 操作部位显露 |
5.3 具体操作方式 |
6 讨论 |
6.1 设计研制颈椎板间隙撑开器的意义 |
6.2 颈椎椎板间隙撑开器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的影响 |
6.3 颈椎板间隙撑开器的优势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异补骨脂素对先天性枕颈部畸形及TGF-β/Smads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枕颈部发育和畸形的研究进展 |
1. 枕颈部的胚胎发育 |
2. 枕颈部发育的基因调控机制 |
3. 枕颈部的发育畸形 |
4. 中医对先天性畸形的认识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骨脂与TGF-β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补肾益精中药-补骨脂 |
2. 补骨脂香豆素类成分的成骨机制 |
3. TGF-β超家族信号在骨骼中的表达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Hoxd3基因表达降低对枕颈部发育的影响与维生素A缺乏的相关性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异补骨脂素干预先天性枕颈部畸形中的作用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BMP-2/Smad信号通路在异补骨脂素诱导成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总结 |
2. 创新点 |
3.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利用Unigraphics软件三维模拟寻找枢椎侧弓安全钉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 |
1.2 CT扫描及图像保存 |
1.3 枢椎标本计算机实体建模 |
1.4 枢椎侧方固定螺钉的计算机建模 |
1.5 侧方椎弓螺钉钉道的选择 |
2 结果 |
2.1 CT扫描结果 |
2.2 计算机枢椎标本实体建模 |
2.3 模拟侧方椎弓螺钉的建立 (图3) |
2.4 侧方椎弓安全钉道的建立 (图4~6) |
2.5 模拟进钉 |
3 讨论 |
3.1 枢椎侧方椎弓螺钉钉道的确定 |
3.2 CT扫描图象向UG识别光栅图象的转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3.3 利用UG进行模拟的优点 |
3.4 特殊损伤对钉道的额外要求 |
3.5 本研究的尚需改进之处 |
(4)Hangman骨折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及导航下置钉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手术导航相关问题 |
第二部分 枢椎有关解剖学研究 |
2-1 枢椎各结构的解剖部位研究 |
2-2 枢椎侧方结构的临床解剖学测量 |
第三部分 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的安全钉道研究 |
3-1 利用导航技术寻找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安全钉道 |
3-2 枢椎侧方椎弓螺钉进针角度的改进与测量 |
第四部分 Hangman骨折后路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
第五部分 文献回顾 |
5-1 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技术及进展 |
5-2 计算机辅助的虚拟透视技术及其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
致谢 |
(5)双侧可调式枢椎侧弓定位器在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固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标本和分组 |
1.2 双侧可调式定位器的组成 |
1.3 计算机模拟寻找进针点和进针方向 |
1.4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7)Hangman骨折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及侧弓定位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摘要部分附图 |
第一部分 枢椎的有关解剖学研究 |
前言 |
1-1 枢椎各结构的解剖部位研究 |
1-2 枢椎前结构的临床解剖学测量 |
1-3 枢椎侧方椎弓的临床解剖学测量 |
第二部分 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的安全钉道研究 |
前言 |
2-1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寻找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安全钉道 |
2-2 枢椎侧方椎弓螺钉进针角度的改进与测量 |
第三部分 系列枢椎侧方椎弓定位器的研制和初步应用 |
前言 |
3-1 横突孔内滋养动脉对经枢椎侧方椎弓内固定的影响 |
3-2 单侧可调式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定位器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
3-3 双侧可调式枢椎侧方椎弓定位器的研制 |
3-4 计算机模拟辅助定位器进行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定位 |
3-5 双侧可调式枢椎侧方椎弓定位器的初步应用 |
第四部分 Hangman骨折前或后路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
前言 |
4-1 颈2~3前路钢板螺钉拔出力的比较 |
4-2 Hangman骨折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拔出力比较 |
第五部分 Hangman骨折后路钉棍固定系统的设计 |
前言 |
5-1 颈椎后路短节段钉棍固定系统的设计 |
第六部分 文献回顾 |
6-1 Hangma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
6-2 Hangman骨折的治疗进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侧弓滋养血管孔对枢椎侧方椎弓内固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颈椎后路椎板间隙撑开器的设计研制[D]. 端木秉泽. 郑州大学, 2019(08)
- [2]异补骨脂素对先天性枕颈部畸形及TGF-β/Smads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楚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利用Unigraphics软件三维模拟寻找枢椎侧弓安全钉道的研究[J]. 侯黎升,王人朋,阮狄克,贾连顺,谭军,叶晓健,何勍,崔洪鹏. 解剖与临床, 2007(04)
- [4]Hangman骨折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及导航下置钉实验研究[D]. 康辉. 第二军医大学, 2005(06)
- [5]双侧可调式枢椎侧弓定位器在枢椎侧方椎弓螺钉固定中的应用[J]. 侯黎升,贾连顺,阮狄克,谭军,叶晓健,王人鹏,何勍,李超.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5(01)
- [6]侧弓滋养血管孔对枢椎侧方椎弓内固定的影响[J]. 侯黎升,贾连顺,谭军,阮狄克,叶晓健,何勍. 临床骨科杂志, 2004(04)
- [7]Hangman骨折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及侧弓定位器研制[D]. 侯黎升. 第二军医大学, 2003(02)
标签:颈椎压迫神经的症状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骨折恢复论文; 骨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