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毒性论文_王改芳,梁慧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一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磺胺,石墨,黄曲霉,嘧啶,小鼠,杀虫剂。

单一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改芳,梁慧凤[1](2019)在《铜离子和铅离子对金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重金属铜和铅对金鱼的联合毒性,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铜离子(Cu~(2+))和铅离子(Pb~(2+))对金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观察记录第24,48,72小时金鱼死亡尾数,算出单种离子各自的半致死浓度(LC_(50))以及Cu~(2+)和Pb~(2+)共存时的LC_(50)。结果表明:在第24,48,72小时时,Cu~(2+)对金鱼的LC_(50)分别为7.94,3.80,2.63 mg/L,Pb~(2+)对金鱼的LC_(50)分别为446.68,426.58,398.10 mg/L,毒性大小为Cu~(2+)> Pb~(2+);在第24,48,72小时时,Cu~(2+)和Pb~(2+)共存的LC_(50)分别为0.58 mg/L和316.23 mg/L、0.30 mg/L和288.40 mg/L、0.03 mg/L和194.98 mg/L。根据水生毒理联合效应相加指数法求得第24,48,72小时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 28,0.32,1.00,说明两种金属离子的毒性具有协同增强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3期)

李倩,李鲁美,姜丝涛,崔龙波[2](2018)在《汞和铅的单一和复合作用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斑马鱼胚胎技术,研究了汞(Hg~(2+))和铅(Pb~(2+))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单一及联合毒性,主要观察和比较了96 h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并采用相加指数法分析比较了Hg~(2+)和Pb~(2+)在96 h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效应类型.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对Hg~(2+)和Pb~(2+)均表现出显着的浓度依赖性,造成胚胎孵化率下降,发育畸形甚至死亡;Hg~(2+)的毒性作用高于Pb~(2+),Hg~(2+)和Pb~(2+)的96 h-LC50分别为0. 081 mg/L和113. 978 mg/L; Hg~(2+)和Pb~(2+)组合在96 h表现为拮抗作用.(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8年04期)

FAHEEM,AZHER[3](2018)在《新型杀虫剂和叁种重金属对白符跳虫的单一及联合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杀虫剂广泛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杀虫剂的使用也会对土壤中动物群类造成影响。跳虫(弹尾目)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生物,其对很多杀虫剂非常敏感。在自然情况下,很难在土壤样品中找到单一的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往往混合在一起。重金属是广泛长期残留在土壤的的无机污染物。土壤中重金属等多种化合物的混杂或许会对杀虫剂的土壤生物毒性有影响,因此,对单一杀虫剂的风险评估或许会低估杀虫剂在土壤中的实际毒效。基于杀虫剂、重金属以及混合物毒性作用风险的评估。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在中国农业土壤广泛分布的一种跳虫Folsomia candida willem,来评估新型杀虫剂和重金属的单一毒性和二元混合毒性。(1)测定了六种杀虫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对F.candida的单一毒性(测定了叁个指标:14 d急性毒力、28 d繁殖率影响和驱避性)。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跳虫的14 d急性毒性最高,LC5。值是36.09 mg/kg;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的14 d LC50值分别为40.41 mg/kg和54.15 mg/kg;氟苯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和茚虫威毒性较低(14 d的LC5。值=208.09-705.20 mg/kg)。在杀虫剂对跳虫28 d繁殖率的慢性影响实验中,茚虫威毒性最低(EC5。= 227 mg/kg),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虫酰胺对跳虫幼虫的毒性(EC5。=0.12mg/kg和0.48 mg/kg)要高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EC50 = 3.00-6.50 mg/kg)。(2)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和其他研究报道,本论文选取了具有较高毒性的叁种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啉、溴氰虫酰胺)和叁种重金属(镉、镍、锌)来开展联合毒性研究。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噻虫啉、吡虫啉和溴氰虫酰胺对跳虫的毒性(1C50为1.68 mg/kg、3.7 mg/kg和31.55 mg/kg斤)极显着地高于重金属镉、锌和镍(LC50为28661 mg/kg、1582 mg/kg和85466 mg/kg)。杀虫剂和重金属的二元联合毒性结果令人吃惊。通过计算共毒系数(CTC)发现大部分的二元组合处理表现出增效作用,CTC值超过120,其中有两组具有极其高的增效效应(镍+氰虫酰胺以及镉+氰虫酰胺;CTC = 1629.31和3987.65)。本文二元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杀虫剂和重金属之间可能存在共同污染物的潜在风险。然而,需要在室内和田间开展更多的联合毒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和阐明本文中发现的这些联合增效特性。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型杀虫剂及其与重金属混合物的生态毒理反应。该研究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即可以采用生物指示剂来检测在不同类型的污染和非污染土壤中杀虫剂的毒理反应。(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琴文[4](2018)在《石墨烯与磺胺嘧啶单一及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生态环境中碳纳米材料与抗生素的生物安全性,选取了碳纳米材料中的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与还原性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和抗生素中的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作为供试药物,探究石墨烯与磺胺嘧啶单一及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利用改良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用化学还原法制备还原性氧化石墨烯。制得的材料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成功制得水相条件下稳定分散的GO与rGO。通过表征发现,GO被水合肼还原成rGO后,其sp~3杂化碳原子脱氧后重新构成新的sp~2杂化碳原子区域,使表面缺陷增多,边缘效应增加,晶体层间距减小,层数变少。通过蚕豆微核试验,研究GO、rGO与S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表明:(1)GO、rGO、SD作用于蚕豆根尖细胞时,能诱发出微核效应,细胞微核千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随染毒浓度的增大,微核千分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GO、rGO作用于蚕豆时,微核千分率与微核指数随浓度变化规律相似;GO除200 mg/L浓度组外,其它6个浓度组的微核千分率与微核指数均大于rGO。(3)GO-SD复合与rGO-SD复合的微核千分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GO-SD复合污染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千分率均大于GO、SD单一污染,rGO-SD复合污染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千分率高于rGO单一污染,差异显着(P<0.05);低于SD单一污染;微核指数的变化与微核千分率保持一致。利用发光细菌法,研究GO、rGO与S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明亮发光杆菌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1)GO、rGO、SD分别作用于明亮发光杆菌时均能影响其发光反应,不同浓度GO、rGO、SD对发光细菌有不同的毒性强度和毒性等级,且随着GO、rGO、SD处理浓度的升高,相对发光强度降低。(2)在实验范围内,相同浓度作用时(5 mg/L除外),GO、rGO与SD对明亮发光杆菌的相对发光强度大小为SD>rGO>GO;发光抑制率的大小为GO>rGO>SD。(3)GO-SD复合影响明亮发光杆菌发光。GO-SD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对明亮发光杆菌的毒性不同,GO-SD复合污染组对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强度大于GO单一污染,小于SD单一污染;抑制率大于SD单一污染,小于GO单一污染。(4)rGO-SD复合能对明亮发光杆菌发光反应造成影响。rGO-SD复合污染与各自单一污染对明亮发光杆菌的毒性有差别,rGO-SD复合污染对发光菌的相对发光强度小于rGO、SD单一污染;抑制率大于rGO、SD单一污染。(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秦[5](2018)在《DON与AFB_1单一及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毒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黄曲霉毒素B_1(AFB_1)是饲料及其原料中污染率和污染水平最高的两种霉菌毒素。DON属于B型单端孢霉烯族类,具有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及消化道毒性等;AFB_1是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具有遗传毒性,神经毒性,致癌和免疫抑制的特性,两者均会引起畜禽急慢性中毒。目前,国内外对霉菌毒素的毒性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毒素,而对多种霉菌毒素的联合毒性问题少见报道。为此,本试验以小鼠为动物模型,研究DON和AFB_1单一及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毒性的影响。选取96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24只,每天分别进行灌胃染毒,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DON组灌服500μg·kg~-11 DON,AFB_1组灌服200μg·kg~(-1) AFB_1,DON+AFB_1组灌服200μg·kg~(-1) AFB_1+500μg·kg~(-1) DON。试验期45 d。分别于试验的第0 d,15 d,30 d和45 d,每组选择6只小鼠经眼球采血,分离血清,用于检测氧化与抗氧化指标;同时进行剖杀,取脑组织,用于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并保存于-80℃冰箱,用于测定钙离子(Ca~(2+))、钙调蛋白(CaM)含量、CaM mRNA表达量、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神经递质含量、氧化与抗氧化指标及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 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1.对照组小鼠脑组织细胞结构完整且形状规则,无明显损伤。各染毒组小鼠脑组织随时间的延长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空泡以及部分神经纤维断裂现象,其中DON+AFB_1组的病理变化更为显着。2.在第15、30和45 d时,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小鼠脑组织Ca~(2+)、CaM含量显着下降(P<0.01或P<0.05),CaM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或P<0.05),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DON+AFB_1组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极显着高于DON组和AFB_1组(P<0.01)。3.在第15 d时,与对照组相比,DON组小鼠脑组织5-羟色胺(5-HT)含量显着上升(P<0.05),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AFB_1组5-HT含量显着上升(P<0.05),乙酰胆碱(ACH)和NE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DON+AFB_1组5-HT、ACH和NE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谷氨酸(Glu)含量显着上升(P<0.05),多巴胺(DA)含量显着下降(P<0.05)。在第30 d时,与对照组相比,DON组5-HT和NE含量显着上升(P<0.05);AFB_1组ACH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NE含量显着上升(P<0.05);DON+AFB_1组5-HT和ACH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Glu含量显着上升(P<0.05),DA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在第45 d时,与对照组相比,DON组ACH和NE含量显着上升(P<0.05);AFB_1组ACH和NE含量显着上升(P<0.05);DON+AFB_1组5-HT和ACH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Glu含量显着上升(P<0.05)。4.在第15 d时,与对照组相比,DON组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下降(P<0.05);AFB_1组小鼠血清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脑组织与血清中CAT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显着上升(P<0.05);DON+AFB_1组脑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CAT活性和血清T-AOC、SOD、GSH-Px、CAT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血清NO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脑组织丙二醛(MDA)和NO含量显着上升(P<0.05),脑组织SOD活性显着下降(P<0.05)。在第30 d时,与对照组相比,DON组小鼠脑组织CAT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血清SOD和脑组织GSH-Px活性显着下降(P<0.05),脑组织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AFB_1组血清CAT和脑组织GSH-Px活性显着下降(P<0.05),脑组织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DON+AFB_1组脑组织MDA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脑组织和血清CAT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脑组织NO含量和血清MDA、NO含量显着上升(P<0.05),脑组织T-AOC、GSH-Px和血清GSH-Px活性显着下降(P<0.05)。在第45 d时,与对照组相比,DON组小鼠脑组织NO含量显着上升(P<0.05);AFB_1组脑组织NO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脑组织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DON+AFB_1组脑组织MDA和NO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脑组织T-AOC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脑组织SOD活性显着下降(P<0.05)。5.在15 d时,与对照组相比,DON组小鼠脑组织ZO-1和Occludin mRNA表达量极显着下降(P<0.01);AFB_1组脑组织ZO-1 mRNA表达量极显着下降(P<0.01)。DON+AFB_1组脑组织ZO-1和Occludin mRNA表达量极显着下降(P<0.01)。在30 d时,与对照组相比,DON组脑组织ZO-1 mRNA表达量极显着下降(P<0.01);AFB_1组脑组织Occludin mRNA表达量极显着下降(P<0.01);DON+AFB_1组脑组织ZO-1和Occludin mRNA表达量极显着下降(P<0.01)。在第45 d时,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Occludin mRNA表达量极显着下降(P<0.01)。综上所述,DON与AFB_1单一及联合染毒造成小鼠脑组织病变,钙稳态失衡,神经递质紊乱,抗氧化能力下降,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 mRNA表达量降低。在神经毒性方面,DON和AFB_1联合毒性大于单一毒性,两者具有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曾晨,郭少娟,杨立新[6](2018)在《汞、镉、铅、砷单一和混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汞、镉、铅和砷是自然界中毒性较强的金属,镉和砷已确定为致癌物,汞和铅为可能致癌物。人类活动过程的排放是汞、镉、铅和砷的主要污染来源,由这些金属污染物暴露导致的人类疾病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研究汞、镉、铅和砷在环境中实际暴露水平,尤其是汞、镉、铅和砷复合暴露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影响及毒性效应的机理极为重要。根据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和暴露时间,汞、镉、铅和砷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不同的毒性效应,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机理。在总结现有汞、镉、铅、砷单一和混合暴露的健康损害及毒性效应的基础上,回顾、归纳汞、镉、铅和砷诱导产生毒性效应的机理,讨论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在汞、镉、铅和砷单一、混合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子英[7](2017)在《石墨烯—磺胺嘧啶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的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电子、污染修复、化妆品、医药等各个领域。随着纳米材料使用量的不断增大,其在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污染物产生复合作用。磺胺类药物是我国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其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并且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毒性。为评估环境中纳米材料和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的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风险,选取了还原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和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两种不同的纳米材料,结合SD,探究其单一及复合对植物发芽和生长的生态毒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和植物生长实验,探究了rGO/GO-SD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发芽和生长的生态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污染下,随着SD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的生长抑制率增强;rGO单一胁迫下,整体上表现为促进植物的生长,但在rGO浓度为200mg/L时,对植物根部生长产生了轻微的抑制;GO单一污染下,作物芽伸长抑制率随GO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根伸长抑制率和生长期根部和地上部生长抑制率随GO浓度的增加,抑制率增大。复合污染下,SD起主导作用,即同一rGO/GO浓度下,随着SD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rGO整体上降低了SD对植物生长的毒害作用,GO的存在整体上增大了SD对植物生长的毒害作用。GO对植物生长的毒性大于rGO,可能原因是GO在植物根部的大量吸附,影响植物根的生长。rGO-SD单一及复合污染条件下,在不同时期,植物体内的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系统变化规律亦不同。植物根/芽中MDA含量随SD浓度的增大,含量增多,地上部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生长期根部MDA含量随rGO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复合污染条件下,根部MDA含量均在SD浓度为50 mg/L时达到最大。植物体内抗氧化酶系统随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整体变化规律不明显。GO-SD单一及复合污染条件下,GO单一胁迫下,生长期根部MDA含量显着低于地上部MDA的含量,根部MDA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根和芽中POD酶活性随GO浓度的增大,其活性先增强后降低。复合污染作用下,根系MDA含量随SD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发芽期芽中MDA和生长期地上部MDA呈现相反的规律。无论是SD单一还是SD-GO复合污染下,植物体内SOD酶活性整体上处于激活状态,且随SD浓度的增大,活性增强;而POD酶活性在植物发芽期处于激活状态,随SD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而生长期植物地上部中POD酶活性整体上低于对照,处于抑制状态。(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徐晓平,席贻龙,黄林[8](2016)在《Zn~(2+)和Cd~(2+)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Zn~(2+)和Cd~(2+)对轮虫种群增长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在不同温度(15、20和25℃)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不同密度(0.5×10~6、1.0×10~6和2.0×10~6mL~(-1))下,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采用3 d种群累积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Zn~(2+)污染处理组[ρ(Zn~(2+))分别为0.315、0.630和1.260 mg/L]、Cd~(2+)污染处理组[ρ(Cd~(2+))分别为0.073、0.145和0.289 mg/L]、Zn~(2+)-Cd~(2+)复合污染处理组[ρ(Zn~(2+))、ρ(Cd~(2+))分别为0.315、0.073 mg/L,0.630、0.145 mg/L和1.260、0.289 mg/L]对轮虫种群增长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藻密度为0.5×10~6和2.0×10~6mL~(-1)时,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温度上升对轮虫种群增长率产生抑制作用的处理组数明显增加,高温(25℃)下,所有处理组均显着降低轮虫种群增长率.15和20℃下,与较低、中等藻密度(0.5×10~6、1.0×10~6mL~(-1))相比,较高藻密度(2.0×10~6mL~(-1))下轮虫种群受到毒性影响的处理组数明显减少;25℃下,各处理组轮虫种群增长率均随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温度为15和20℃、藻密度为0.5×10~6mL~(-1)条件下,Zn~(2+)-Cd~(2+)复合污染处理[当ρ(Zn~(2+))、ρ(Cd~(2+))分别为1.260、0.289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明显低于ρ(Zn~(2+))为1.260 mg/L和ρ(Cd~(2+))为0.289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温度为25℃、藻密度为2.0×10~6mL~(-1)条件下,Zn~(2+)-Cd~(2+)复合污染处理[当ρ(Zn~(2+))、ρ(Cd~(2+))分别为0.630、0.145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明显低于ρ(Zn~(2+))为0.630 mg/L和ρ(Cd~(2+))为0.145 mg/L时的轮虫种群增长率.研究显示温度、藻密度和重金属质量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影响大于其对混交雌体百分率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藻密度的降低,Zn~(2+)、Cd~(2+)对轮虫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增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崔春燕,沈根祥,胡双庆,顾海蓉,张洪昌[9](2015)在《铬(Ⅵ)和菲单一及复合暴露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土壤试验方法,研究了重金属铬(Ⅵ)和多环芳烃菲单一及复合暴露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单一暴露试验结果表明:铬(Ⅵ)对赤子爱胜蚓7 d和14 d的LC50分别为259.98 mg·kg-1和241.13 mg·kg-1;菲对赤子爱胜蚓7 d和14 d的LC50分别为88.01 mg·kg-1和60.96 mg·kg-1。铬(Ⅵ)和菲对赤子爱胜蚓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浓度-效应关系,而且铬(Ⅵ)和菲对赤子爱胜蚓均具有一定毒性,菲的毒性大于铬(Ⅵ)。采用铬(Ⅵ)和菲等毒性单位进行复合暴露试验,结果表明铬(Ⅵ)和菲混合物对蚯蚓7d-LC50中铬(Ⅵ)和菲所含浓度分别为151.73 mg·kg-1和37.93 mg·kg-1;14 d-LC50中铬(Ⅵ)和菲所含浓度分别为137.69 mg·kg-1和34.42 mg·kg-1,根据等效应线图判定其联合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沙婧婧,王悠,王鸿,陈悦,李晓红[10](2015)在《2种多溴联苯醚(BDE-47、BDE-209)对褶皱臂尾轮虫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丰富海洋环境中多溴联苯醚污染对浮游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2种多溴联苯醚BDE-47和BDE-209作为胁迫因子,以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为受试生物,研究其单一及联合急性毒性效应。研究显示:单一急性毒性作用时,BDE-47胁迫对轮虫的48、72和96hLC50分别为2.113、0.376、0.163mg/L,均小于BDE-209各相应的LC50值,分别为11.162、1.237、0.295mg/L,说明BDE-47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大于BDE-209;二者联合作用时,分别采用浓度1∶1和毒性1∶1进行试验,应用Marking相加指数法计算AI(Additive index),评价二者对轮虫的联合毒性,2种试验配比方式得到的结果类似,暴露时间分别为24、48h时AI>0,联合作用结果均为协同作用;72、96h时AI<0,均表现为拮抗作用。结果表明,96h内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BDE-47和BDE-209对其联合毒性作用从协同作用转变为轻微的拮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9期)

单一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斑马鱼胚胎技术,研究了汞(Hg~(2+))和铅(Pb~(2+))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单一及联合毒性,主要观察和比较了96 h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并采用相加指数法分析比较了Hg~(2+)和Pb~(2+)在96 h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效应类型.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对Hg~(2+)和Pb~(2+)均表现出显着的浓度依赖性,造成胚胎孵化率下降,发育畸形甚至死亡;Hg~(2+)的毒性作用高于Pb~(2+),Hg~(2+)和Pb~(2+)的96 h-LC50分别为0. 081 mg/L和113. 978 mg/L; Hg~(2+)和Pb~(2+)组合在96 h表现为拮抗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一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改芳,梁慧凤.铜离子和铅离子对金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2].李倩,李鲁美,姜丝涛,崔龙波.汞和铅的单一和复合作用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8

[3].FAHEEM,AZHER.新型杀虫剂和叁种重金属对白符跳虫的单一及联合毒性[D].华中农业大学.2018

[4].张琴文.石墨烯与磺胺嘧啶单一及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5].刘秦.DON与AFB_1单一及联合染毒对小鼠神经毒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6].曾晨,郭少娟,杨立新.汞、镉、铅、砷单一和混合暴露的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8

[7].王子英.石墨烯—磺胺嘧啶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的毒性效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8].徐晓平,席贻龙,黄林.Zn~(2+)和Cd~(2+)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16

[9].崔春燕,沈根祥,胡双庆,顾海蓉,张洪昌.铬(Ⅵ)和菲单一及复合暴露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

[10].沙婧婧,王悠,王鸿,陈悦,李晓红.2种多溴联苯醚(BDE-47、BDE-209)对褶皱臂尾轮虫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论文知识图

和SFN的化学结构对-小麦种子发芽(a)和幼苗生长b()的...氯苯的单一毒性实验数据散点及苯的单一毒性实验数据散点及重铬酸钾的单一毒性实验数据散...氯化铬的单一毒性实验数据散点...

标签:;  ;  ;  ;  ;  ;  ;  

单一毒性论文_王改芳,梁慧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